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2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赞周没有多留,告辞离开了。陈燮陆续的见了一天的客人,等待黄昏前,正准备决定不再见客的时候,韩山拿着一叠拜帖进来道:“老爷,时候不早了,还见客么?”

    陈燮扫了一眼厚厚的一摞子拜帖,看看最上面的一张,随手拿起道:“最后见一个吧,其他人且回去吧。”搞了一个的表面工作,脸上客套的假笑带了一天了。累的慌啊。所以,没注意这张拜帖上的人名,陈燮都是按照先后循序来见客的。

    等待韩山带着客人进来时,陈燮正准备客气的拱手,来人已经先道:“阮大铖见过阁部大人。”陈燮很明显的一愣,随即露出苦笑。这个家伙,陈燮在史书上看过他的臭名。本不想招惹他,但是既然来了,便应付一下。

    阮大铖倒是一直在注意陈燮的表情变化,见他的脸上有点僵硬。心里暗暗叫一声不好。这货的功利心极为强烈。他来拜见就是想继续做官的。指望东林党放过他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花了银子运作周延儒的事情,自己也没落到好处。复社中名士顾杲、杨廷枢、黄宗羲等憎恶其为人,作《留都防乱公揭》驱之。曰:“其恶愈甚。其焰愈张。歌儿舞女充溢后庭,广厦高轩照耀街衢,日与南北在案诸逆交通不绝。恐吓多端。”

    总而言之,复社这帮人中不喜欢他的人死活不给他活路走,这让他非常之痛苦。参加一些活动,都会被读书人当面讽刺,耻与为伍。可想而知,此时他有多悲剧了。但是阮大铖功利之心可谓痴心不改,这条路走不通,那就换一条好了。只要能做官,谁能给他机会,就给谁卖命。就是一个目的,要做官。

    “阮某不才,听闻阁部喜好南曲,……。”阮大铖把准备好的台词拿出来,结果刚开个头,陈燮便一摆手道:“谁说我喜欢南曲的?无稽之谈!”说着正准备逐客,阮大铖已经噗通一下跪下了,口称:“阁部,当今江南士林,多有暗地串联,欲毁阁部之名者。阮某不才,愿为阁部门下走狗,但求阁部网开一面,给在下一条生路去走。”

    陈燮听到这话,脸色陡然一沉,低声喝道:“站起来,你也是几十岁的人了,堂堂科举出身,说起来也不比谁差一点。何必作践自己?”

    一句话,就跟炸雷似得,在阮大铖的耳边炸响,听的他心头猛烈的一震。一时竟有气血翻涌之感,缓缓的挣扎着,一手扶着椅子站起,勾着腰忍不住的就直了起来,似乎怕被陈燮看扁了。等他回过神来,突然觉得自己刚才的表现有点不真实,这一辈子辛苦,自二年被罢官后,不就是在苦苦的等待一个机会重回仕途么?怎么敢在阁部大人面前直着腰?

    陈燮看的清楚,见他一瞬间腰杆挺着,很快又勾着。心里暗暗叹息,小人就是小人,为名利而媚上,不以为耻。可是要说阮大铖的“阉党”身份,说起来也是冤枉的紧。这家伙不过是个墙头草,打算骑墙没成功而已。话说在大明的历史上,所谓的君子们节操跟他不相上下的也不少吧?平时袖手谈心情,临危一死报君王。说的容易,真正做到的有几个?

    想到这里,结合他说的话,陈燮突然觉得,小人用起来也未必不行。得看你怎么用而已。松江要设船舶司,原来的知府未必能合作,换一个人去做这个知府如何?陈燮坐在那里,脸色阴晴不定的,心里很难下决心。阮大铖的心跳加速,觉得事情似乎不是自己想的那样,这个陈阁部,似乎也没那么反感自己阉党的身份。

    “你坐下吧!”陈燮终于做了决定,示意他落座。阮大铖不安的坐下,陈燮抬手拿起一份文稿,递给他道:“这个拿去,好好看看,领会精神之后,用个笔名重新写一篇文章出来。然后把稿子投给明报,其他的事情,你等后续指示。”

    阮大铖听到这个话欣喜若狂,双手抖着又要跪下,被陈燮一声喝道:“站好了,不许跪。阮圆海,要说文采,你一点都不差。现在给你个机会,做好了,我会向陛下推荐你重新出山。不过我把丑话说在前面,今后再像现在,为了升官刻意媚上,你就不要来见我。”

    心情复杂的阮大铖出来了,上了自己的马车之后,陡然心里惊出一身冷汗。陈燮的态度在他看来很奇怪,有点不是很明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陈燮交代了事情给他做,并且没有刻意轻视他的意思。打开文稿,阮大铖仔细的看了起来,这是一篇白话文,以陈燮的地位,要找人来弄成文言文,那可真是太轻松了。不怕没人不给他做事。现在事情交给自己,难道是考验自己么?阮大铖这家伙,功利心又占了上风了。想想之前的事情,觉得要好好做。回到家门口,一拍大腿道:“坏了,把最重要的事情忘记了。”

    什么事情,邀请陈燮去李贞丽处听南曲啊。不过仔细又一琢磨,他自觉反应过来了,陈阁部这是在暗示自己,面子上大家要保持距离,私下里为阁部大人卖命即可。毕竟陈阁部也是要名声的,不会跟一个阉党走这么近。想到这里,又一拍大腿:“差点弄巧成拙。”

    回到后院,看见等在这里的杨文聪,立刻上前拱手笑道:“龙友,机会来了,正好一起自习参详一二,做的漂亮一点。”说了面见陈燮的过程后,杨文聪笑道:“这个陈阁部,真是不简单。先这个胸怀,就不是东林那帮人能比的。”

    阮大铖笑道:“不提这个了,还是一起看看此文。”

    看见希望的阮大铖积极性直接爆表,反复阅读,甚至都能背下了,这才摸着胡须道:“此文读罢,方知阁部大人之胸怀。看看这里,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魏忠贤横行之时,辽饷从来都没断过。所谓的正人君子上了台,把持朝政之后,辽东兵变接踵而至。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私利战胜了国家利益。在国家利益和私人利益面前,有的人选择了维护私人利益。这不由不让人想起三国之时,曹操南征之时,多数大臣主张投降的原因。本质上,跟今天这些人反对商业税,反对开海,本质上惊人的一致。”

    杨文聪点点头道:“此诛心之语,中的也!”

    两人连夜赶工,第二天一早,一份改过之后的雄文便诞生了。名字也改成了“公私论”。

    文稿派人送到陈燮这里,看完之后,陈燮拍手叫好,这家伙的文采的确很牛。立刻让人把头条的位置留下,明天一早的新一期明报上就用这篇文章了。而且这家伙,既然搞了个笔名叫海友,陈燮一琢磨便知道,这是阮圆海和杨龙友之意。可见就算是小人,也有朋友。

    陈燮想了想,写了一篇编者按。这些年走遍中原,看到的是赤地千里,人吃人的惨剧真实的发生在面前时。不禁要想,在天灾面前,为何国家如此无力?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如何选择?大明养士二百年,为何在本朝政局如此艰难的时候,没有所谓的士挺身而出呢?大明到底怎么了?读完这篇雄文,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陈燮这一招挺混蛋的,就是发现了问题,把问题丢出来,然后不说怎么解决。狗屁的陷入深深的思索中,这尼玛就是往上公知流、搅屎棍的论调。一般的人,被这种论调一煽动,就尼玛不管不顾了。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实际上这里头什么都没说。

    当然现在不说,不等于将来不说,陈燮就是先给这些人上点眼药,让他们也知道知道厉害。不出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天这篇文章刊登在《明报》的头版头条的时候,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说的不好听一点,这文章就是在挖一些人的祖坟了。

    什么叫“阉党且不忍为之者,正人当朝,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什么叫“当此黎民如煮,君心如火之际,唯有登州陈思华挺身而出,外击建奴,内平民乱。余者皆不足为道也。”

    这一棒子下来,真是打的无数人头晕眼花,脑袋里全是小星星。脸都被撕下来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八章舆论造势

    第四百七十八章舆论造势

    话说这种文章,大概也就是阮大铖这个家伙愿意写了,换个其他文人出身的人,首先得掂量自身的立场问题。阮大铖这个家伙就一个立场,谁给我做官我的立场就站谁这边。这种把节操塞在裤裆里,赤膊上阵的劲头,实在是这个时代难得一见。

    当然阮大铖也不是傻子,之前肯定权衡过厉害。陈燮这个总督本身太过于特殊了,文的武的,人力财力,君王的信任,那是一样都不缺。这样的大腿抱着确实比较放心。

    在家等了一日,看完自己写的文章,阮大铖也是一头的冷汗。当时为了投名状,不管不顾的写了,现在看看都觉得心虚。自己就是大地主,没少挖国家田赋的墙角。事情都做下了,阮大铖也顾不上后悔了,死死的保住陈阁部的大腿才是正经。

    这篇文章见报之后,整个江南士林都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了。根本就没人敢于正面迎战,很简单的道理,再往深了掰扯,涉及的问题过于敏感。这些民间的缙绅,哪个没有一点问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明朝的读书人一旦中举,其乡人必然以田地投献于名下,以此来逃避税赋。大家都这么干,没有一个人是干净的。好在这篇文章只不过在谈论公和私,真没往田地上扯,没往别的上头去扯,那就还有余地。

    两天一过,下一期报纸。陈燮署名的一篇白话文又来了。正面就一些隐姓埋名的责难做出回应,问题就是“礼法”。开篇就写: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礼很重要,这一点毫无疑问。这里要说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礼法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首先,礼法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这是礼法存在的最大意义。一旦现行礼法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国家利益。那就必须进行调整和完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西周时的周礼与汉唐之礼,能完全一样么?汉唐时期的礼法,与现在的礼法一样么?

    陈燮也很狡猾。知道跟这些人掉书袋子肯定是干不过的。他换个花样玩。先把自己的观点放出来后。陈燮又说: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太祖立国之初,民少而田丰。故而行商者甚少。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计这个群体。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自成祖一来,承平二百年,人口增加至今近二万万,各地行商者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商人手里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而国家却有缺少税赋用度,过去少收商业税甚至不收,对整个国家的财政影响不大,现在则不然。土地的税赋,已经无法满足国家支出的前提下,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陈燮拿一些现代的观念,改头换面,并且以一个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作为证据。陈燮举的例子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丝绸业,这些年因为丝绸的价格攀升,民间多有毁天造桑林者。这种举动,不是国家法令能左右的了的事情,完全是民间自发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江南粮食的减产,表面上看起来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实际上换一个角度看,当粮食价格上涨的时候,完全可以从南洋等地采购粮食补充国内的粮食产量不足。而不是简单的看见了商业会导致农业的减产,进而去杜绝这种现象。首先这种做法,就是不现实的。百姓自发的行为,你怎么杜绝?身为国家官员或者是未来的国家官员,对于国计民生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不是完全凭个人喜好去做事情。

    通过收取商业税,国家获得了银子,然后用银子去买商人手里的粮食。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之中,存在着很多吃饭的营生。百姓有个营生,衣食无忧,才能安心的生产生活。举个例子,丝绸价格上涨,商家扩大生产,首先需要招人把丝绸做出来,其次是运输也需要增加人手和运输工具,增加运输工具,又能带动运输工具的产业,比如造船。每一个小小的家庭里,有一个人有稳定的收入,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稳定。因此,别小看一个小小的丝绸行业,养活的人口是一个庞大的人群。

    产业兴旺了,国家能收的银子就更多了,反过来能用于安定国家的钱粮就更多。国家有了银子,士兵有了饷银和抚恤,上阵自然没有后顾之忧,将士用命,国家安全才有保证。国家有了钱粮,才能用于赈济灾民,不使贼寇有可乘之机。

    这一通道理,其实读点书的人都懂,只不过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摆在一起的时候,怎么选择的问题罢了。

    说起来江南士林的影响大,不是因为他们水平高,而是因为这个年月的所谓“民意”,从来都不是草民的意思。民意,是那些缙绅集团的专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时代的文盲太多了,绝大多数人连字都不识一个,你让他表达自己的意思,能用顺畅的文字表达么?

    陈燮在这个问题上,玩的就比较绝了。整个南京城,每一条街巷都有读报栏,有人免费给百姓读报。这个就不一样了,不识字不等于傻子。白话文写的东西,念出来谁都明白。当这些草民知道这些道理之后,并且愿意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意。

    大街小巷的读报栏边上,多了一些穿青衫的读书人。胸前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记者”二字。挑担子的大叔在听完读报后,准备回去继续干活,立刻被记者盯上了,问:“这位大叔,请问你听了这个读报,有什么想法没有?”

    某大妈听完之后,骂骂咧咧的走了,记者立刻上去问:“这位大妈,你听了读报,怎么想的呢?能跟我说说么?”“我要回去给孙子做饭。”“没事,不耽误你多少时间,回头我给你买两烧饼回去给孙子吃。”

    这样的事情一直在不断的上演,百姓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怪的。有的说:“这是命,上辈子投胎不好,做了孽。”有的说:“老爷们都这样,哪会管寻常百姓的死活?”有的说:“田都被老爷们占了,朝廷哪有田赋来赈济百姓?难怪江北闹的厉害。”

    这些乱七八糟的答案,带回报社后,连夜坐镇明报的陈阁部,拿着这些采访回来的东西,仔细的看了一遍之后,挑选出一些有用的,然后登载报纸上。个别的答案,还是陈老爷现场编的段子。媒体嘛,不造谣算什么媒体?不弄点吸引眼球的话题,算什么媒体?不玩点断章取义的勾当,算得什么媒体?

    你还别说,这些东西登载之后,报纸的销量又有小幅度的增加,本来已经很稳定了,这一期报纸意外的多卖出去四五千份。

    在就是所谓的造势,舆论这个东西,就是这么用的。老百姓从来都是盲目的,今天听这个说,明天听那个说。他要是天天都听一个人说,长期下来就是尼玛的洗、脑。明报,干的就是这个洗、脑的勾当。

    一段时间的折腾下来之后,士林报彻底的哑火了。在陈燮这些花样不断的舆论攻势面前,茶楼酒肆,街头巷尾,谈的都是这个事情。更有趣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之后呢,一些有商业背景的文人,直接站出来为明报的态度摇旗呐喊。

    一边制造舆论,一边陈燮还要做正经事情。血吸虫病专治医院,开业半个月后,依旧是门可罗雀,一个病人都没有上门救治的意思。每天倒是有不少围观的百姓,站在大门口指指点点。要不是门口有执勤的士兵站在那里,都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情来。

    经过一些人的嘴吧宣传,这家医院现在的名声可真的不太好。

    作为医院的院长,刘龙清的心情可真的不怎么好。开始的时候,还是带着雄心壮志来的。他爹刘高明,在登州医院现在是头牌医生,他没学完这些本事,来江南专治血吸虫病,在有特效药的前提下,还是很有把握的。可惜,百姓不信啊,不管你怎么宣传,都没人相信。

    又是一个白天过去了,眼看又一天过去,依旧没有一个病人来的时候,刘龙清叹息一声,吩咐门卫注意安全,值班医生交代一句,他就准备下班,然后去找陈老爷想点法子改变一下才行了。就在他走了一圈,巡视完毕之后,突然门口有人急匆匆的进来。值班的医生一脸的兴奋,按耐不住的激动道:“院长,来了一个病人。”

    “好,确诊了么?”刘龙清按捺激动,镇定的问了一句。医生道:“极度消瘦,眼窝深陷,皮肤干燥松弛,肋骨外露,舟状腹,也就是人们形容的“皮包骨头”的状态。很典型的症状,一眼就能看的出来。”

    “准备吡喹酮片,我们要立竿见影。”激动的刘龙清冲到治疗室,病人是一个十来岁的小伙子,父母都在,几个亲戚也在,都是一脸的紧张,垂手而立,望着进来的医生。(未完待续……)

明天开始,恢复三更。

    呃,最近过年,赶上结婚二十周年纪念等,实在是对不住大家。还以为自己过了初三就没啥事情了,没想到事情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