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3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是抱着旧的制度不肯放手。在当时是合适的制度,在现在未必就合适了。”说完还朝着朱由检一拱手道:“臣无礼!”那意思,我说话没经过您的同意,抢先说话了。这马屁拍的正在痒处,朱由检微笑的摆摆手,示意大家继续。

    心里却在惦记这个何肇元,得让锦衣卫去查一查他,找点证据让他滚蛋回家。

    调子定下来了,就事论事。别扯什么祖制啊。谁扯这个谁倒霉!接下里的问题就简单多了,御史们强调权利和责任,谁来主导查案,到底谁该听谁的?这话出来,就是图穷匕见了。未必不能接受与特务的合作,问题是谁管谁,谁说了算。

    刑部尚书张忻在边上也来了一句,“至刑部于何地?”这是抢刑部的权利啊。他当然要说话了。以前不管什么案子,你能绕过刑部去?成立一个新部门不要紧。你的给刑部一个说法。以前御史是只有弹劾的权利,没有办案子的权利,现在御史的权利,该如何界定?

    既然是说事情,那就好办了。一直没开口的陈燮,这时候笑道:“御史、刑部、厂卫之间的关系。其实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怎么个相辅相成呢?陈燮的办法很简单,这个新的廉政部门,刑部肯定是没什么好说的,最后的案子得他们来审,如何定罪量刑。由刑部来决定。查什么人,不查什么人,这是厂卫的活,证据交到御史台手里,由他们来决定,要不要抓人。

    请注意这个细节,厂卫是没资格抓人的,他们可以查案,但是没有抓人的权利。这就不能跟以前比了,锦衣卫的缇骑,拿着皇命抓人谁敢拦?

    陈燮把这个分工说完之后,所有大臣都傻眼了,这这这,这样也行?所有人都看向了朱由检,这事情事关皇帝最高权利的一部分,你开什么玩笑啊?处理大臣,难道不是皇帝来做决定的么?轮到御史台什么事情了?这样皇帝都能忍?陈燮你好大的胆子?感动皇帝的蛋糕!这个有点作死啊,大臣们屏住呼吸,不敢看朱由检的脸。

    这个时候的朱由检,却在露出微笑,点点头道:“此时,思华与朕谈过,吏治还一国之本,关乎国计民生,不敢怠慢。朕以为,厂卫查之,御史复核定性,最后报朕处审核,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偏听偏信,冤假错案。”

    哦,原来是这样,这一下事情就简单了,反应快的大臣立刻站起来拱手道:“陛下英明!”大家一看这货,居然是魏藻德,拍马屁很有一套啊,居然抢在大家的前面。魏藻德其实也挺无奈的,他现在就剩下这么一套业务了。其他大臣,有几个愿意跟他来往的,再不抱紧皇帝的大腿,一旦出点事情,没准就是灭顶之灾啊。他可不敢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仁慈上,所以一定要忍耐再忍耐,等待一个翻盘的机会。

    群臣纷纷起来拍马屁,陈燮心里苦笑着跟着站了起来,也拍了一下。满意的朱由检做个手势,对自己的英明决定颇为自得,示意大家坐下道:“继续商议。”

    这个会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开完的,整整十天下来,一整套的制度从最初的框架,到最后的结论,说实在的已经改的面目全非了。但是核心没变,无非就是一些权力的争夺。

    最终这个预算制度出**来,其实已经不是一个东西了,而是变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财政预算制度,今后不管是哪个部门,都得由一个财政预算,交给户部审议通过。虽然说工作量大了很多,户部高兴啊。这玩意,我手里多了一个手段拿捏你。第二部分就是咨议局的监督机制,除了各省之外,京师也要搞一个咨议局,由各省选举产生成员,任期五年,在京期间监督审议京师各部门的预算报告。这个咨议局啊,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要官员,当过官都不要。按说这个是最难通过的,但是皇帝坚持,群臣无奈的通过。最后一个也很要命,就是廉政公署,这个部门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御史台,一个是厂卫,谁来当这个老大?嘿嘿,当然是皇帝了。副职分别是左右御史,厂、卫的老大。

    对于官员来说,廉政公署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今后不是厂卫想抓谁就能抓谁了,你得过御史这一关。但是作为御史,你不要乱来哦,上面还有一个皇帝,被皇帝发现你给贪官做了内应,那就是死罪,自己杀头,家属流放,遇赦不赦。这最后一条,是皇帝亲口定的。

    对于贪官该如何处理,以前是皇帝一句话,现在不是了,依法处置。当然这法呢,是皇帝来决定的。只要有真凭实据,贪污五十两就罢官贬为庶民,咨议局的门也关上了,从此断送政治生涯。贪污一百两,那就得判刑了,什么刑?流放!根据数量多寡,来决定流放距离。贪污多少处死呢?一千两,死罪!两千两,家属株连,流放。一万两,杀全家,十万两,诛九族!这就是所谓的严刑峻法了,朱由检自己搞出来的一套。这个事情,陈燮没搀和了。

    事情定下来之后,以皇帝的命令发布天下,各省必须尽快成立各级的咨议局,由御史、厂、卫整个选举流程,以免有人弄虚作假啊。新的制度,于崇祯十九年开始正式执行。

    这个事情确定之后,朱由检又推出一个新的制度,那就是废除匠户、军户,皆为庶民。另设格物家一职称,奖励一些有杰出贡献的工匠,给于他们社会地位。

    能做到这个,真的是强力变革了,也看到了朱由检内心的急迫,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做一点事情,让后人轻松一点。黑锅,他来背,骂名,他来背。朱由检就是这么想的,经历过国家在崩溃边缘的很长一段时间后,朱由检痛定思痛的产物。

    崇祯十八年的主旋律,就是强力变革,由皇帝发起的强力变革。推动这个事情的,无疑是陈燮,天下士绅都知道这一点,但是谁都无法撼动陈燮的地位。谁都无法阻挡变革的步伐,一些顽固的文人,要死要活的,结果闹了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为了给这场变革定性,朱由检亲自撰文,以邸报的形式传阅天下。当然,大明的邸报,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不再是过去那种模式,而是一种类似杂志的形式,每个月一期,通报天下大事,朝廷命令。

    该文从朱由检登基之日说起,从最初的认为扫除阉党,就能迎来盛世说起,到后来一次一次的失望。朱由检以一种自责的语气来说这个事情,完全没有对他的臣子们有任何的不满的语气,总之就是把责任一个人扛下来了。最终总结出一句话:天变之所指,天下之变也。故,欲奠基大明万世一系之伟业,须知与时俱进,与天俱进。

    兜了一圈,还是要回到天的上面,天子嘛!(未完待续……)

第六百二十五章收获巨大

    第六百二十五章收获巨大

    天子都说了,这是天在要我这个天子进行变革,大家就不要闹了。正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一旦国家改革的机器正式运转,个人要想阻挡时代的潮流,真是螳臂挡车一般。历史滚滚向前的洪流面前,任何想复辟的行为,都是跳梁小丑一般的闹剧。

    变革的目的是为了国家更好,一个老大帝国要在一夜之间改变一切,那明显不现实。人都是守旧的,越是落后越是如此。守旧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利益,一个是因为畏惧,对新生事物的畏惧。什么看不顺眼,本质上就是畏惧,害怕现有的利益被打破。

    任何变革落到下面,肯定受到这样那样的抵触。朱由检和陈燮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也都没有着急。一点一点的来吧,改变这个东西,难的就是第一步。

    现阶段的大明,变革愿望最为强烈的,还是大明的沿海省份,他们能看的到即将到手的利益,内陆省份则相反,利益这个东西看不到,那就没有去改变的动力。唯一例外的就是山西,这个地方的商人与草原上的贸易,给晋商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后,他们对于社会地位的提高是有明确要求的。因为有这么一个群体在,山西的变革则相对较为积极,其他的内陆省份,就没那么勤快了。

    陈燮给朱由检的建议,先动沿海,然后是长江沿线的省份。任何变革的动力,都是利益带来的。无法看见利益的时候,很难会去做主动的改变。

    对于浙江、江北、两广等省提出的开海要求,朱由检的态度很明确,你得有一个明确的方案。不要看见别人发财了眼睛红了,先搞起来再说。那样没准就适得其反了。各省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怎么办啊?派人去华亭新区学习呗。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圈一块地出来,任何对外的贸易,都在这个地盘内进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免得搞出成祖年间,某某海外王子跑到景德镇去的事故发生。再一个就是便于管理了。仅仅圈地还是不够的,你得弄出个样子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弄的。

    毫无疑问,华亭新区成为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模式,被沿海各省进行模仿。这里面的投入很大,但是各省都很有兴趣。为什么?利益太大了。你就拿两广来说吧,从地里位置上来看,他们靠近安南等国家,跟那边的贸易一旦做起来。有很大的利益在里面。更不要说,他们距离南洋更近,现在各省商人,只能去三个开海的省份贸易,哪有在家门口做买卖来的便利?

    要知道,跑海上这个东西,不是你想跑就能跑的,你得等信风。一旦错过了。一年的买卖就算是黄了。所以啊,各省的海上商人。要求格外的强烈。

    事情很多,朱由检有强烈的变革愿望,陈燮这个帮手就累惨了。在京师呆了半年,几乎每天都要跟朱由检一起商谈解决一个又一个突然出现的问题。陈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灌输朱由检一些自己的私货。大明要长盛不衰,传统的农耕文明。已经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了。工业化生产,提高格物学的地位,对外进行资源掠夺,抢占市场等等。

    崇祯十九年岁春,刚刚破冰的渤海上千帆相竟。大沽口的深水码头上一片人山人海。历时一年多的航行,从大明到天竺、木邦,再回来的过程,充满了多少艰难,外人无从得知。只看见这支由五十多艘武装商船的船队,终于回到了大明的内海。

    海面上护航的战列舰鸣放礼炮,海岸上的炮台以礼炮回应。每一条船上的人都跟疯了似得,在乱叫乱喊。码头上等待的人也很杂,有宗室的人,有官宦家族的人,甚至还有内监。

    陈燮没有在码头上凑热闹,而是远远的看着这一幕。跟着他一起的是大太监王承恩,一直在不断的嘀咕,自家的侄子不知道有没有安全回来。皇家船队的十条船加入了这次的远航,王承恩没法有儿子,过继了一个侄子为自己继承香火,为了这孩子的前途,一狠心就给他弄了条船,也跟着出海去跑这一趟据说能带回一船黄金的买卖。

    能不能带回来一船黄金不好说,但是只要能安全回来,肯定能大大的发一笔。码头上来自各地的商人,已经枕戈待旦了。香料、玉石、象牙,这些东西有多少就收多少,你还别担心没银子,更不要担心卖不掉,大明的有钱人可不少。如果说之前的皇家船队,只是让大家看见了巨大的利益,那么这一次的海上大规模的贸易船队,则是真真切切的利益。

    几乎有点家底的大臣,他们的族人都投入到了这一次的海上贸易之中。一家人买不起船,那就大家合伙,担心风险太大,好办,找几个人一起分担风险。总之各种手段都有,像王承恩这样的,自己没多少积蓄,陈燮直接借一条船给他和吴直一起做买卖的,属于特殊例子。

    吴直这次也想来,可惜他的地位不够,皇家船队的十条船能带回多少利润,朱由检的心里很着急知道,干脆就给王承恩派来了。这是从印度啊,天竺回来的,那边按照陈燮的说法,遍地都是黄金啊,就等着大家去搬。其实都知道就是一个说法,要是印度都是黄金,何苦泰西欧巴罗人要到大明来?无非还是贸易的利润巨大,能挣多少大家心里都不是很有底。

    士兵们在码头上拉了一条警戒线,第一条船靠上码头,其余的船在浅海下锚。从这条船上下来的第一个人,一身太监打扮,众人一眼就看出来这是皇家船队的管事太监韩赞周,这一次往印度去,他主动请缨。就一个要求,回来后能回家养老。

    韩赞周的身边跟着一个张巡,这一趟出去,整个人都晒成非洲大叔了,就这样依旧精神很好,就是刚下船,走路有点打飘。等在码头上的小太监立刻迎上去,领着两人出来,找到在安静处呆着的陈燮和王承恩。

    远远的看见这两位走来,陈燮肃然而立,遥遥拱手:“二位一去经年,海上风浪大,九死一生归来不易。陈燮这里拜谢二位,你们给大明开了一个好头,你们开启了大明对外海上贸易的先河,你们是大明永远强盛的先行者。”

    一番话说完,张巡还好一点,韩赞周已经蹲在地上,抱头痛哭。陈燮和王承恩也不劝他,任凭他在这个安静的角落里发泄。在大海上航行,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这一点陈燮很清楚。韩赞周能坚持下来没有疯掉,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放着华亭船舶司的好差事不做,去出海远航,这点陈燮真的很佩服他。

    嚎哭了好一阵子,韩赞周才站了起来,整理了一下衣衫,朝京师的方向遥遥拱手:“万岁爷,奴婢活着回来了,十条船,一条也没少。”众人跟着朝京师拱手,韩赞成这才继续道:“总管,国公爷,奴婢失礼了。”陈燮笑了笑,王承恩摆摆手示意不碍事。这时候韩赞周才转身,做了个请的手势:“张大人,该你了,告诉大家,我们都带回来什么。”说起这个,韩赞周一脸的自豪,语气里满是得意。

    张巡上前,笑着拱手:“大总管,国公爷,卑职从大明出发的时候,带了十条船的货物,价值八十万银圆。这一趟回来,船上装了十吨的黄金,印度那个地方的黄金真是多啊。可惜,后来他们都不愿意给黄金了,非要拿货换货。卑职只好收了一些象牙、翡翠、香料、宝石之类的物件。具体价值多少,卑职也不太清楚。象牙装了三船,香料装了三船,翡翠原石三船。考虑到海上航行的不便,每天船都没装太多,也就是装了一半的量,其余的都要装食物和淡水。呵呵,即便如此,每条船也能装不下一百吨的货物。”

    吨这个单位,现在已经很流行了,多少料这个,已经是历史了。陈燮给这个时代带来的新的单位,一点一点的融入这个时代的生活。

    这一条船上,除了十吨黄金,接没装别的东西了,更多的是带着卫队,还有各种补给,韩赞周和张巡的座船,待遇还是比较高的。即便如此,十吨黄金的数量,也让王承恩浑身发抖了,这是什么概念?这是整整二十万两黄金啊!这才过去多少时间,这才投入多大,这年月你做啥买卖能挣二十万两黄金啊。

    别的不说了,就这二十万两黄金,就足够让王承恩浑身血都燃烧了。更不要说了,还有那么多船的货物。好一阵王承恩才缓过劲来,问了一句:“我那侄子呢?”

    韩赞周笑道:“平安无事,带回来一船的货物,听说黄金也没少带。”(未完待续……)

第六百二十六章大修铁路

    第六百二十六章大修铁路

    东厂番子出动了,牵着牲口拉着马车,虎狼一般的来带码头上,一时之间鸡飞狗跳。呃,这是过去,现在的锦衣卫和东厂出动,老百姓可不会太害怕,尤其是天津这一代的百姓,他们有见识。知道厂卫出动,倒霉的是官员,寻常百姓不会为难。不然的话,御史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不许扰民。

    尽管如此,厂卫出现,码头上还是很自觉的让出道路来,这是人家的船靠岸了嘛。吊臂将一个一个箱子吊起来,放在马车上的时候,又一艘船停在了另外一个泊位上。码头上工人忙活了起来,如今的大沽口,不少人靠海运的装卸吃饭。

    王承恩带来了一千多人,还有三百辆四轮马车,这是宗室的一个买卖,宗室车队。专门承接一些运输的活,辛苦是辛苦一点,一年下来守着通衢大道,货源充足,不少挣呢。听说从天津到山海关的铁路要开工了,这车队的好日子可不长了,以后只能跑天津到京师的买卖。回头铁路通到京师,就只能跑短途了。

    沉甸甸的箱子,压在马车上,弹簧钢板咿呀呀的响,一看就知道这货有多沉了。

    王承恩是不会呆的太久的,与韩赞周一道去天津,明天一早就得赶回京师去。张巡得留下,他有那么多货物要处理,没有半个月的功夫,怕是没有空闲了。

    随着海运码头的兴起,周边自动衍生出一个城镇,天津府光是卖地,就不少挣银子。这都是跟陈燮学的,在码头附近弄一片土地出来,平整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