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系统在初唐-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灰尘散去,露出一个大秃驴来。

    只见那秃驴头上光光、不沾尘土,肥头大耳、腹大如钟,嘴唇肥厚,方圆脸上带着莫名的笑意,实在很有喜感。他身着青坏色僧衣,腰间还挂着个黑光葫芦、背上背着一个木兰色的大布袋,风尘仆仆,一只手还护着大陶罐,好像有谁要抢他的模样。…;

    旁边的小狗蛋也看清了和尚的样子,一直紧紧的抓着李行之衣襟的手也放松了许多。

    李行之却不敢有半点松懈,毕竟这还是他到这个世界上遇到的第一个陌生人,知人知面却哪知心!

    “嘿嘿,小兄弟不要这么紧张,今日小僧我只是来化缘的,顺便寻个落脚处。”他似乎看出了李行之的防备和戒惧。

    “哈!原来是来化缘的和尚,却不知怎么化到破庙里来了,还抢了我们的吃食。”李行之见他这样说,也想开了——人家大和尚膀大腰圆的,要对付两个半大的孩子还需要耍什么心机?

    “哈哈!你这‘和尚’,大和尚我却是生受了。”大秃驴却不作答,像念经似的,说了一句让李行之摸不着头脑话。

    在后世,“和尚”一词专指男性出家人,是一个中性词,而到了大唐,却是大大的褒扬了。大光头敢“生受了”,显然他在一群光头党里面地位不低。

    既然不明白,李行之索性也就不理会了,只当遇见了一个疯和尚。

    “和尚,我那灌汤可是用老鳖做到,我们身体虚些,正好补益,看你精气十足的,别到时候无处泻火啊!”李行之恶趣味一起,憋坏的说道。

    “什么?这里面是一只老鳖?!”和尚没有想到,这么香的东西却是平日里连老狗都不吃的鳖做的,又侧过身来对李行之说道:“别以为和尚我不知道你打的甚么主意。那狼肉虎鞭我照样吃过,还怕了你这未成气候的小鳖不成?”

    “你不是和尚吗?怎么吃肉?!莫不是一个酒肉和尚?”李行之反问了一句。

    这一下可捅到马蜂窝了。

    “哼!小子,你却是从那个王八蛋那里听得和尚不能吃肉的?!俺可只听过戒荤的,却没听过劳什子戒肉的!你若不给我说清楚,和尚我便天天缠着你,让你不得安生。”他顿了顿,又道:“不吃肉怎么有力气练功法?当年圣人打天下时,难道就靠几个日日茹素的瘪蛋?”

    却原来,在几十年前,有一个脑残却又信佛的梁武帝,因有一次吃饭差点被骨头噎死,心里一动,便颁布了“断酒肉文”,声称此事恩泽生灵,有大慈悲、大功德!

    那些不跟随他断酒戒肉的和尚全被这梁武帝拿去“喀嚓”了。即便有几个吃肉的和尚,也离开了他的领地,跑北方去了。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那达摩祖师,人家为了有肉吃,牛屁哄哄的来了个一苇渡江!

    虽然那梁武帝死了几十年,然而“断酒肉文”流传至唐朝,在有心人的推动下,影响力愈来愈大,渐渐的,北方也有些和尚开始吃素。也因此,我们面前这位喜欢吃肉喝酒的大秃驴、大光头、大和尚就开始跳脚了!

    “嘿嘿,我这不是不知道么,只是偶然听说和尚是要吃素。”李行之看着和尚急眼了,怕他一着急,真的过来给他那小身板捏上一下,那他就呜呼哀哉了。“不过,今日听大师一言真是茅塞顿开,当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

    “你小子倒是有悟性!”这马屁拍得大和尚大是爽快!

    “大师,我看你手伸入火中却不觉烫,莫不是练了什么绝世武功?”

    “你小子到是仔细。”大和尚道:“我出身禅宗,练得正是少林易筋经!”接着,又笑了笑,道:“嘿嘿,你若是入得我门便可学得。”…;

    “难道我是天纵奇才?入门就能学得少林镇寺神功易筋经!”李行之心想,显然,他眼里的易筋经就是武侠小说中的镇寺之宝,非掌门不传的好东东。

    “你们那易筋经既然是绝学,怎么就这么传给我了?”李行之想着,便问了出来。

    “嘿!什么叫就这么传给你?那还得入得我门才行!”

    “莫不是我天纵奇才?”

    “嘿!你小子到是会自夸。”大和尚斜睨了李行之一眼,道:“你的筋骨倒是不错,不过离那天纵奇才却是差远了。况且,那易筋经,只要吃得了苦,我禅宗一门皆可学得!”

    “我还以为真是什么绝学呢。”李行之小声嘟囔着。

    只有小狗蛋没说话,一直在旁边饶有兴致的听着。

    “哼!”大和尚不满的哼了一声,道:“冷热正宜,先吃东西罢。”

    他早已经馋得不行了,说完也不管李行之和小狗蛋,自己一个人不知道从哪里掏摸出一只黑色的碗,先就着舀了一大勺,一罐就去了一半!

    李行之可不敢再让他舀下去,连忙抢过大陶罐,将剩下的分了。

    大鳖吃完,三人还有些意犹未尽。

    “小子,就这么点东西,也特小气。”大和尚拍了拍肚子。显然,就那么点东西,还装不满他肚子的十一。

    “大和尚,总是白吃白喝可不行!”李行之看着大光头那理所当然的模样,心里有些不忿。

    “哼!果然是个奸猾的小子。”和尚似乎有些为难,犹豫着什么。李行之正想给他个台阶下,和尚却先开了口,“你若再能摆弄些吃食,让和尚我饱餐一顿,这一葫芦酒就分一半给你。”

    “行,到时你可别反悔!”李行之看和尚的神情,便知道那葫芦里少不了好东西!

    “哼!和尚我说过的话哪还有什么反悔的。不过,你可别煮一大锅王八汤来糊弄和尚我。”大和尚神情似乎有点不满,看起来怕是舍不得那壶酒才如此。

    李行之也不多说,起身去准备食材。可惜的是这荒郊野岭的无盐无油的,不管做什么,味道天然上便差了一层。不过幸好大和尚要求不多,只求饱肚而已。

第四章 大餐

    “慢来慢来!”和尚见李行之转身就要去准备材料,便说道:“我刚才喝汤时却未得半点油星、亦无咸味,味道却是差了一层!”

    说着,便打开背后那个木兰色的大布袋,从里面拿出一个布包来。

    只见大和尚一层层的打开、将里面的东西铺开,却着实让李行之惊讶了一阵,也更让他确定了这大和尚是个大吃货的事实。

    除了一小罐油、酱及一小葫芦醋之外,其他都是用小布包包着,常见的诸如花椒、姜、蒜、茱萸、桂皮、大料、盐、糖和一大包面粉,不常见的诸如胡椒、小茴香、安息茴香等,看得李行之是眼花缭乱。

    “好!好一个大和尚,你这个朋友我交了,哈哈——”老天待他李行之不薄啊。知道李行之什么都不好,就好这一口吃的。即便他住在这不着人迹的破庙里,也不忘给他送好东西来。

    “好一个‘朋友’,你若整好这一席,大和尚我便认下你这个忘年之交。”

    “这里还少了些柴火,不过你若能到后面去弄三节竹子,便能再添一道野味。”

    “你小子到会使唤人。”

    李行之也不理会他,一手拉着小狗蛋,另一只手抱着大陶罐往湖边走去。

    走到湖边的一个大水坑里,只见水坑中有四条半尺来长的鱼。

    李行之将鱼洗净放到陶罐中,又和狗蛋弄了些高笋,取了只大鳖,就准备回转了。

    “哎呀——”李行之只感觉脚下一痛。提起右脚,却看到一张举着大螯、硬壳毛脚的螃蟹,幸好这只螃蟹不算大,不然就有的痛了。不过实在是意外的惊喜,没想到这里还有螃蟹。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现在天高气爽、正是吃蟹的好时候。

    心里想着美味,也顾不得其他,就开始寻摸了去。李行之一起虽然抓过螃蟹,但都是小溪、山沟之中的,这湖中之蟹却没有捉过,是以寻摸起来颇不顺利。不过幸好这一带螃蟹不少。费了些时间,也摸到了好几只大螃蟹。

    李行之一手抱着一只大陶罐,一手拿着一摞用劲草捆好的螃蟹,哼着怪异的腔调、心里美美的往回走;小狗蛋也笑嘻嘻的拿着几只螃蟹左摸摸又摸摸,哼着不成调的怪腔亦步亦趋的跟随在后面。

    夕阳斜下,却是一副美好画面。

    等回到小破庙,大和尚已经等候多时了。几段几年生的竹子已经被他劈开、处理掉中间的竹节放在旁边。

    “西风起,蟹儿肥!我怎么忘了这等好事物。”和尚早已在庙中等候,见李行之兄弟两这时候才回来,本想抱怨两句,却看到了李行之手上拿一串的大螃蟹。嘴上说着,人却早已迎了上来,提起那串螃蟹,嘴上“啧啧”的声音不停。

    且不去理会大和尚,只将螃蟹放到清水中养着。

    李行之将大和尚不知道从哪里弄出来的天麻处理干净,弄成小段。然后将甲鱼用沸水烫好刮去泥膜、挖去黄油,用甲鱼胆在其背上涂抹一周,腹背向上置于较小的陶罐中,再将天麻段、姜、蒜等覆盖其上,加盐及少量油,撒上酒水,盖上一块石块以封住器口,隔水炖上将近一个时辰。

    这天麻炖甲鱼若做出来,甲鱼的腥味便会与天麻的辛辣奇迹般的融合在一起,最后再加上李行之用蒜泥与天麻调制的汁水,绝对是人间美味,更是大补。…;

    小狗蛋则蹲在旁边,颇有兴趣的看着,跃跃欲试。大和尚也饶有兴趣,好像要学上几招才肯罢休。

    甲鱼炖上,李行之又将鱼处理干净。他在鱼身上斜划花刀,不时还用古怪的手法抹上些陈醋,最后摸上调料,又在三条鱼的腹中抹上油盐、调料等,加入诸多山珍野菜,最后又从大和尚哪里讨来些好酒撒到其中,放于一旁。将竹筒清洗干净,内部抹上油。将三条鱼分别放入竹筒中,然后又在鱼上加了些醋,再放入几块大蒜、几片姜。合上竹筒,用搓制的湿草绳绑紧。最后又抱上一层,才小心的扒开火堆,将竹筒放入其中。

    这一次,小狗蛋那小眼睛都开始放光了,看他那摸样,恨不得鱼马上就熟透然后扒出来看看是个什么味道。毕竟前几日因为材料所限,以及身体未复,可没有这么多新奇做法。大和尚更是太阳穴高高鼓起,两眼神光湛湛,似乎要看清楚每一个细节。

    最后还要几只大螃蟹。因为实在没什么工具,只好用最简单的办法煮了。李行之在几个陶罐的边壁上盘上紫苏。紫苏性温,螃蟹性寒,两者相合最是适宜。然后直接将螃蟹捞出、洗净,放到几个陶罐里,再加入少量酒至将螃蟹的腹部稍稍淹没便可。加入少量的盐、点上些香油,加入葱姜蒜等,最后用石块封住陶罐开口,防止酒香溢出,使其彻底渗入大螃蟹之中。开始小火慢慢炆,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直到螃蟹没有什么挣扎之力后,在加大火煮上近十分钟便可。这中间火候的把握最是重要,一不小心就焦了。这也是李行之上辈子研究了老长一段时间才研究出来的。其实煮螃蟹还是要用那陈年绍兴酒的酒坛最好,像后世那些直接用酒精兑的酒根本就煮不出味道来。也幸亏大和尚的酒不错,倒酒的时候看大和尚心疼的要活劈了他的模样,心下甚觉有趣。

    做完这些,眼见还有一些野菜菌菇之类的以及一条活鱼,也不好浪费,便准备再做一条水煮活鱼。

    因为手边没有刀,能不能做好却不敢保证。

    做这水煮活鱼只要眼明手快刀好,大都不难,至少要保证鱼被处理干净了以后,鱼还是活的,这样煮出来的鱼才是真正的鲜,特别是鱼煮出来的时候还能看到鱼在水中游动的轻盈灵动的姿态,实在不错。

    在处理鱼之前,李行之特意磨了一块陶片。

    他先打量了一下鱼身,然后迅速抓起鱼来,使鱼身体不动,然后在接近鱼尾处,划一道不足两寸的口子,迅速掏出鱼的内腑。

    到了这一步就不仅仅是技术活了,还需要灵性、悟性才行,不然这么也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一条窄口将鱼的内腑掏出。

    这个时候,一双亮晶晶的小眼睛加一双大眼睛都瞪的圆乎乎的,注视着李行之的手。之后,李行之又小心的在不伤到鱼鳃的情况下将鱼鳃处理干净。

    这条鱼不算大、鳞少而小,倒也省事不少。将处理干净的鱼直接投入快要烧开的盐水之中,鱼尾在水中奋力甩动,在大陶罐中绕着陶罐的壁游动,不多时便死去,这时鱼正保持着游动的姿态,实在是惹人口水。罐内已加入野菜菌菇以及一小团油,这时鱼看上去就是在水草中游动,颇为灵动可爱。

    看到这里,一大一小的两双瞪圆的眼睛中间已经满是惊异了。…;

    这时,整个小庙中已经满是香味。“咕噜——”却是一大一小同时咽了口口水,然后三人的肚子就像约好了似的大叫起来。

    李行之的鼻子动了动,便把装螃蟹的两小一大三个陶罐取了下来,又等了片刻,去掉上面的石头,又在三片如同荷叶一般的大上淋上天麻蒜泥汁,将螃蟹取出置于其上,由三人分食。

    蟹香和着酒香,再加上赤红的蟹壳,实在让人食指大洞。

    大和尚却是毫无顾忌的抢过最大的那一份,他已经腹如擂鼓了。小狗蛋在一旁却没有动作,不过那直咽的口水和直盯盯的眼睛已经出卖了他。

    三人分食着螃蟹,眼睛还时不时的瞟向火堆,小庙中一时只留下“喀嚓咔嚓”的声音。

    蟹还没有吃完,李行之又轻轻的扒开了火堆,小心翼翼的将其中的几个包好的竹筒取出,放在旁边,让其慢慢冷却。

    没多久,小狗蛋已经吃完了一只蟹,正准备去取食下一只,却被我阻止了。这螃蟹味道虽好,但是性寒,虽有紫草中和,还是少吃为妙。看着小狗蛋那可怜兮兮的模样,还是不得不狠下心来。只是将竹筒解开,拿掉上面那一半。顿时,一股鱼香混合着竹子的清香在这小庙里弥散开来,小狗蛋那张小花脸上却是充满了渴望。而旁边那个大和尚拿着个大螃蟹狠命的嚼着,眼睛光聚成束,直直的盯住我手上的竹筒。我却不理会他,将竹筒给小狗蛋拿过去。

    和尚吃完那只螃蟹,也不去看其他的了,直接抢过一只竹筒,轻轻的打开,像是手捧着什么珍宝一般。清香溢出,狠狠的吸上一口,却是飘飘欲仙,那摸样,跟后世吸那啥的没什么两样。等到香味全部逸散开来,大和尚连做好的竹筷都懒得用,直接用手抓了一块鱼肉就往嘴里送,越吃,和尚的两个大眼睛越亮,不知道的还以为和尚在吃什么仙芝灵草呢。确是这鱼本来刺就不多、且骨骼细小,经李行之用他的独门手法揉入陈醋,再在竹筒中一焖,这鱼刺便全都化入肉中了,平日里和尚吃鱼小心翼翼的,哪有那么爽快。也正是如此,才引得和尚两眼放光,而鱼腹中的那些个山珍有平白的将这道菜提升了一个层次。

    鱼即吃完,竹筒正好盛汤。世上最鲜者莫过于鱼,而水煮活鱼这道菜,正是将鱼的鲜发挥的淋漓尽致。一口汤,混合着竹筒之中还未消退的竹香,清口养胃,精神也为之一振,将口舌之中的味蕾刺激得更加活跃敏感。最后一道大补的天麻炖甲鱼更是将这美味的享受推到了极致,大和尚那剩下的大半壶好酒也只得贡献了出来。

    这一夜,注定难眠,吃喝的最多的大和尚更是如此,在小庙外面“呼呼喝喝”的没有个平静。

第五章 入城

    不多时日,和尚带来的油盐已尽,酒水尽没。大和尚虽然贪吃一些,但到底也是心志坚定,这日早上,便一个人径自走了。

    这些时日,李行之已经从大和尚那里打听到此处为潭州一带,左近便是长沙城。这倒是让李行之颇为惊喜,因为他后世在长沙待了六年,算得上是第二故乡了,虽然现在早了千余年,但是到底是熟悉、亲切一些。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相川。按东方朔记“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川至东莱,地可万里,故曰长沙”。自汉至晋,并属荆州。怀帝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潭州,取昭潭为名也。潭州曾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是大部分湖南地区以及部分湖北地区在古代的称呼;也曾作为二级行政单位,地域包括今长沙、株洲、岳阳南、益阳等地。

    贞观元年,天下分十道三百六十州。潭州属江南道西道,而长沙是潭州的政治中心即府治。在古代,政治中心大抵也是经济中心。长沙在湘水与浏水的汇合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后世,两湖是人口大省、天下粮仓。现在经济重心虽然仍在北方,但是,潭州一带却是粮食丰足。大乱乃平,虽仍然有小股流贼,却无关大碍,这里的百姓正是安居乐业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7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