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因为它不但在动物分类史上有独特的代表
性,更重要的是证实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是鱼类进化为两栖类的过渡类型,
是现存的总鳍鱼。
    拉蒂迈鱼与一般鱼类不大相同,它的支撑骨和原始两栖类的四肢骨相
似,胸鳍还能向各个方向转动和安置,甚至还能勉强爬行几步。这样,动物
的四肢是从鳍演变而来的推想,不但从“化石”得到启示和论证,而且从拉
蒂迈鱼的活的结构解剖和生态研究中,获取了强有力的证据。
    拉蒂迈鱼属总鳍鱼类,是现存的古老鱼类,首先发现于泥盆纪的淡水中,
三叠纪以后,海水中才有它的同类。从前曾认为这种鱼类早已绝灭。拉蒂迈

鱼的发现之所以珍贵和引人注目,就在于它给人们提供了“化石”所无法了
解的一些情况。它与其祖先——古代总鳍鱼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差异非常
小,四亿年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做为生物进化史的一个活的见证,拉蒂迈
鱼有“活化石”之称。
     乌贼的同族——鹦鹉螺
     乌贼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动物,它生活在远海中,属软体动物门头足
纲,游泳速度快,体内有墨囊,贝壳埋于外套膜内,形成内壳。
     鹦鹉螺与乌贼同门同纲,是乌贼的近亲。鹦鹉螺是头足纲中的原始种类,
属四鳃亚纲,贝壳在体外,被多个隔片隔成许多壳室,除动物体所在的最后
一个大壳室外,都充满空气。各室之间有一个通管相通,调节室内空气的分
量,可操纵身体浮沉。自石炭纪以后,四鳃亚纲已逐渐消失,目前仅余四种。
因此,鹦鹉螺在研究动物进化上具有一定价值,也有“活化石”之称。
     三叶虫的“后裔”——鲎
     鲎是节肢动物中体形最大的种类。生活于沙质的海底,以蠕虫等无壳软
体动物为食,昼伏夜出。鲎属肢目纲,其中中国鲎是本纲中唯一存留的常见
种。
     鲎的体形似瓢虫。身体分头胸部、腹部及尾剑三部分,色泽棕褐。头胸
部呈马蹄形,背面隆起,腹面凹陷,不分节,有附肢六对。鲎依靠其六对附
肢在海底沙土中挖洞、爬行和摄取食物。它的呼吸器官——书鳃,就位于腹
部的第 2~6 对附肢的内侧。腹部的第一对附肢左右连合,盖住生殖孔。
     鲎是卵生。雌鲎产卵后,雄鲎把精液撒在卵上而受精。初孵化的幼虫,
体长仅 7~8 毫米,腹部 8 节具 4 对附肢,没有尾剑,身体分为中央及两侧三
部分,与三叶虫的成虫极为相似。这说明鲎与三叶虫有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除鲎以外,本纲其他的种类均为化石种类,在寒武纪至二叠纪一度十分
繁茂,今已灭绝。因此,鲎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活化石”类动物。
     原始的陆栖动物——喙头蜥
     喙头蜥生活在新西兰周围的一些小岛上,量少而珍贵。它的样子有点儿
像蜥蜴,也像鳄,而嘴又像鸟的喙,故而得名喙头蜥。
     喙头蜥体表被覆细鳞,头骨呈双颞窝状的原始形态,椎体双凹,端生齿,
顶眼十分发达。它以昆虫及小型蠕虫、甲壳类及软体类动物为食。性成熟较
晚,约 20 年左右成熟。它的寿命可长达百年左右。喙头蜥经常在海鸟的洞穴
中产卵,一次产 8~15 枚,经 15 个月孵化后幼体出壳。
     喙头蜥的形态结构特点和骨骼特征与现在的任何动物都不像,却同生活
在 2 亿多年以前的喙头类动物的化石极为相似。它所具有的类似古代爬行动
物的结构特征,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因此也享有“活化石”的美誉。
     会产卵的哺乳动物
     我们对哺乳动物都非常熟悉,它们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其最主要
的特征就是胎生、哺乳。但在哺乳动物中还有些原始的类群,它们具有一系
列接近爬行动物和不同于高等哺乳动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卵生,卵多黄
有壳,雌兽尚具孵卵行为。乳腺是一种进化的汗腺,不具乳头,有乳槽。肩
带骨结构似爬行动物,身体后端只有一个孔——泄殖腔孔,生殖细胞、尿液、
粪便均由此孔排出体外。成体无牙齿,体外生毛,体温在 26~35℃间波动,
缺乏完善的调节体温的能力。因此,此类哺乳动物活动能力弱、分布区狭窄。
现存种类仅产于澳洲及其附近的岛屿上。其代表动物为鸭嘴兽和针鼹。

    鸭嘴兽嘴形宽扁似鸭,无唇,尾扁平,指(趾)间具蹼,无耳壳。栖居
于河川沿岸的空洞里,以软体动物及甲壳类动物为食。每年 10~11 月繁殖,
产卵 1~3 枚,孵出的幼仔舐食母兽乳槽中的乳汁。
    针鼹体型略似刺猬,全身被有夹杂着棘刺的毛。前肢适于掘土,吻部细
尖,有长舌,嗜食蚊类昆虫。穴居陆上,夜间出来活动,生殖时每次产 1 卵。
    鸭嘴兽和针鼹代表最低等的哺乳类,对于研究哺乳类的起源有重要的科
学价值。它们身上既存在着哺乳动物的特征,又保留着爬行动物的一些特点,
在哲学的认识论上这种现象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鸭嘴兽和针鼹在形态结构和
生活习性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也具有“活化石”的地位。
    鱼类的祖先——文昌鱼
    文昌鱼是一种很原始的脊索动物,它被视为动物界的珍宝,早在 6 亿多
年前的古生代就已出现。直到现在,身体显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仍保持着
原始古老的特征。
    文昌鱼主要分布在我国厦门、青岛、烟台、台湾等地,体形像海鳗,呈
纺锤形,成体体长 42~47 毫米,细长侧扁,两头尖尖,国外常称其为“双尖
鱼”或“海矛”。活鱼体色稍带粉红色,全身半透明,可以看到一节节的肌
肉组成,以及身体背部的神经索。文昌鱼没有明显的头部,更没有集中的嗅
觉、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文昌鱼的全身没有鳞片,没有偶鳍,没有骨质
的骨胳,主要是脊索作为支持身体的结构,脊索像一条富于弹性的棒状物纵
贯全身,这也是它归属脊索动物的依据。
    文昌鱼常会栖息在江河汇合、透明度较高的浅海海底,平时很少游动,
游泳时可保持每分钟 60 厘米的速度,连游 50 秒后会突然停下,沉入海底。
它的摄食不是靠主动游泳去追捕食物,而是将身体埋入泥沙,只露出身体前
端,依赖口部纤毛摆动形成的水流,将浮游植物和氧气带入口和咽部。它的
消化系统比较简单,肠尚未分化,只是一条直筒。由于文昌鱼走上适应泥沙、
少活动的进化道路,故未能成为脊椎动物的直接祖先。
    雌雄异体的文昌鱼,在体形上并无性别的差异,到了繁殖季节,双双成
群地钻入泥沙中,生殖细胞成熟后排到海水中,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在第
二日的上午即可发育成幼鱼,并能自由游动。幼鱼 3 个月后便可长成成体,1
年后幼体才能繁殖。
    文昌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其胚胎发育可知,它是以简单而典型的
形式代表脊索动物的发育,是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种。
    文昌鱼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它肉味近似虾米,鲜美可口,干制品含有
70%的蛋白质和其他无机盐类,含碘较高,是名贵的水产品。
    动物界的“活化石”在地球上已生存了数亿年,至今仍墨守着亿万年前
的形态和生活方式。关于“活化石”准确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
讲,“活化石”是指曾经繁盛于某一地质历史时期,种类多,分布广,形成
重要化石的生物类别,现今仍残存于某个地区,并且变化不大的孑遗物种。
例如,大家熟悉的熊猫、喙头蜥、拉蒂迈鱼就属这类化石。广义讲,“活化
石”也指发生于地质历史时期,而至今犹存的物种。如寒武纪时期就出现了,
现在仍然广泛分布的舌形贝。

            动物的器官

    形态各异的眼睛

    动物的眼睛长得真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我们人的眼睛,属单眼,其他哺
乳类动物的眼睛一般也是单眼,其构造基本相同,由眼球、眼睑、泪腺、眼
肌等组成。其中人的眼睛无论是长的位置、色感,还是视力、功能,都是最
高级、最精美的,像一架照相机,所以人眼也叫“照相机眼”,而动物的眼
睛是没有人眼高级的,但有些动物的眼睛比人的眼睛功能多。下面介绍几种
动物的眼睛。
    昆虫的眼睛
    最原始的昆虫没有视觉器官,但体壁内含有少量色素,能吸收一定波长
的光,产生对光的反应,所以这些昆虫都靠体壁感光。像弹尾目的跳虫,双
尾目的双尾虫就是典型的例子。
    绝大多数昆虫头部具单眼和复眼。单眼只有感光细胞,所以功能简单,
可辨别明暗和距离远近;复眼一对,功能是能成像。
    复眼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组成的,每只小眼的结构一致,是光感受单位。
蜻蜓的复眼是昆虫中最大的,可占头的 1/2,小眼数可达 1 万到 2.8 万只,
舍蝇的小眼数也有 4 千只左右。
    复眼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光线首先射在小眼上,通过角膜、晶锥这些
集光结构把光收集起来,再射到视网膜上,由这层感光结构集光成像,最后
由视网膜发出的神经传入脑,产生视觉。复眼成像时,每个小眼只形成物体
的一部分画面,整个物体的像由各个小眼拼凑而成。这种造像方式不如高等
动物成的像准确,但由复眼成像时小眼数目越多,图像越清晰,所以复眼中
数目巨大的小眼弥补了这一缺憾。
    光线微弱时,复眼产生的像称重叠像,即一个小眼对邻近几个小眼折射
来的光线也能产生反应,使复眼在弱光下也能看到物体。光线充足时,复眼
产生的像称并列像,即一个小眼一个像。多数昆虫的复眼这两种像都可形成,
因此它们在白天晚上都能看清物体;但有些昆虫只能形成并列像,只能在白
天看清物体,我们把这种眼叫日行眼,最典型的例子是各种蝶类;还有的昆
虫只能成重叠像,一般它们在夜间活动,我们把它们的眼叫夜行眼,例如蛾
类就是这样。
    光线改变时,会引起不同的小眼感受刺激,所以昆虫的复眼对移动的物
体特别敏感,例如螳螂对静止不动的蝗虫无动于衷,但只要蝗虫稍微动一动,
就很可能受到无情的攻击。昆虫的复眼对光波的敏感范围比人宽,分辨力也
与人不同。农业上用黑光灯诱捕害虫,其实就是利用昆虫对紫外光特别敏感
的原理设计的,黑光灯就是紫外光灯,人看不到这种光,所以叫黑光灯。更
神奇的是,昆虫的复眼对天空反射的偏振光也有很好的辨别力,像蚂蚁、蜜
蜂甚至能利用偏振光导航。由于复眼突出,形成一个凸面,使之视野宽阔,
极利于飞行中使用。但复眼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调节能力,视力距离
只有人的 1/60~1/80,像舍蝇视觉距离只有 50~70 厘米,眼光敏锐的蜻蜓
也非常有限,也不过 5~6 米。
    眼,作为昆虫重要的感官,在它的捕食御敌、迁徙等生活的各方面都起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鱼类的眼睛
    你知道吗?所有的鱼类都是近视眼,水的透光强度比空气小,水中光线
较弱,它们很少能看到几米以外的物体。这与眼的晶体有关。大而圆的晶体
只能改变前后位置。来完成视觉调节,而晶体凸度不能改变,这便是鱼类近
视的原理。鱼虽近视,但它却能迅速发现钓鱼者,以及岸边的过路人,并快
速游走。这是由于它能通过光线的折射,看见空气中的物体。鱼眼感觉到空
气中物体的距离比实际的距离要近得多,位置也较高。所以人靠近水边,鱼
便会错以为出现在它们的头部上方,会以为危险将至,夺路而逃。
    一般来说,鱼类的视野比人类开阔,垂直面上的视野为 150°(人 134
°),水面上的视野 160~170°(人眼 154°),这样鱼很轻易地便能看到
前后以及上面的物体而不用转身。
    鱼类是硬心肠的冷血动物,因为它们不具泪腺,没有流泪的功能。更有
趣的是鱼类没有眼睑,连睡觉时都是睁着眼睛,即使死了,也是“死不瞑目”。
    鱼类品种众多,其眼睛的大小、形状因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有
很大差异。生活在水域上层的鱼类眼睛基本正常,生活在下层水域中的鱼类,
为适应弱光的环境,眼睛较大。像南海的大眼鲷,眼睛几乎占了体长的 1/2。
但是在深海 2000 米以下,光线照射不到,眼睛已无用武之地,会慢慢退化。
像古巴的盲鱼已成为无眼的瞎子。更有许多鱼类的眼睛形状结构奇特。
    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河流中的四眼鱼体形不大,眼睛外形似蛙眼,长
在头顶上,虽有四眼鱼之名,但也只长有两只眼睛,不过构造相当奇特。每
只眼睛只有一个眼球,但在眼睛的中部,从前到后由一条黑色水平膜隔成两
个均等的部分,使瞳孔和晶状体也平分为上下两部分,这样四眼鱼的两只眼
睛就能够起到四只眼睛的作用。四眼鱼常常小群地停留在水域上层,水面刚
好与眼中横隔膜相平,一半露出水面,一半埋入水中,看起来像是四只眼睛。
眼睛上半部露出水面,注视空中的飞虫,下半部没入水中,监视着水底的鱼,
从容地捕食水面上下活动的昆虫。如果岸边有人,它在 200 米以外就能发现,
并立即躲藏起来,所以四眼鱼很难被人捉住。
    海洋中有一种两眼生在同侧的古怪鱼种,叫做比目鱼,两眼长在左侧的
叫鲆,长在右侧的叫鲽,古时候,人们误认为鲆和鲽是一雌一雄,并说它们
把有眼的一侧向外,身体紧贴并排游泳,好似夫妻并肩而行,故有“凤凰双
栖鱼比目”的佳话。其实不然,鲆和鲽种类都很多,如鲆包括牙鲆、花鲆等,
而鲽包括方眼鲽、木叶鲽、星鲽等,鲆和鲽都是这几种鱼的总称。各地的叫
法也有所不同,北方叫偏口鱼,广东称为左口或大地鱼。而不管是双眼在左
还是在右,一般统称比目鱼。
    比目鱼的眼及奇特的外形吸引了科学家的注意,从对它生活史的观察和
研究中发现,比目鱼并不是一出生两眼就在同侧。刚孵化的比目鱼眼睛也是
对称地长在头的两侧,一点也不像它的父母,大约长到半寸左右,幼鱼便游
向近海,同时体形发生变化,头部一侧的眼睛开始逐渐向上移动,经过背鳍,
与另一侧的眼睛并列在一起。紧接着背鳍也向前生长,移至头顶,身体后下
方的臀鳍向前伸长,与背鳍平行。幼鱼经过这些变化,身体呈侧扁形扭转的
特征。在这段时间内,比目鱼行动失常,游泳摇摆不定,像得了中风,更有
不少数量的幼鱼在这期间死亡。存活下来的经过大约 100 天后,鱼体完全失
去原有的对称,有眼、体色深的一侧向上,沉入海底过着孤独的海底生活。
体色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能与环境融为一体,以保护自身的安全。

    蜥蜴的眼睛
    爬行动物的眼睛一般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并出现了泪腺,眼球
的调节更加完善,睫状体内的肌肉是横纹肌(与鸟类相似),睫状肌不但可
以调节水晶体的前后位置,还能略微改变水晶体的凸度,因此,爬行类可以
观察在不同距离内的物体,这对于生活在陆地环境的动物来说是很重要的。
    蜥蜴的眼睛是爬行动物中极有特色的。结构复杂的蜥蜴的眼睛具有高度
的灵活性,可以“一目二视”,这是其他脊椎动物无法匹敌的。其眼大而突
出,上下眼睑厚且愈合,使眼好似罩有一个圆锥形的鳞盖,仅中央有一个小
圆孔,此孔使瞳孔露在外面,以便视物。左右两眼可以单独活动和调节焦距,
能做到一只眼睛看前方的猎物,另一只眼环顾四周注意敌情。它的视力范围
在水平方向可达 180°,垂直方向达 90°。它可以利用这种望眼镜式的立体
视觉来确定猎物的距离和位置,弹无虚发地捕获猎物。蜥蜴虽然行动迟缓,
但眼睛的优势,可以使它安全地饱食终日。
    鸟类的眼睛
    苍鹰的眼——远视快速变近视的眼。鸟的眼睛都是单眼。不同的鸟眼视
觉细胞在中央凹部集中的数量不一样,视力差别也较悬殊。同时由于眼睛视
觉细胞的种类及组成不一样,所以在强光下和暗光下的视力强弱也是不一样
的。
    猫头鹰的眼——夜间能明察秋毫。猫头鹰是在夜间捕食的,它的眼在夜
间能明察秋毫,这是因为它的眼具有能使瞳孔略微放大的放射状肌,无缩小
瞳孔的环状肌,同时其眼视网膜里含有比其他脊椎动物眼多得多的圆柱细
胞,圆柱细胞只含有一种叫“视紫红质”的感光物质,对弱光敏感,所以适
于夜晚视物。
    麻雀的眼——夜间“失明”。麻雀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