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等热量升高温度是不相同的。
     该实验装置,很难说明两只酒精灯在相同时间里供给的热量是相等的。
因此,我对这个装置进行了改进:把两只烧杯改成两只大试管,装入同质量
的煤油和水后同时放入 100℃的沸水中。我想,温差是一样的,这样会提供
相同的热量,可以使实验更准确。令人奇怪的是,实验结果不是煤油温度上
升快,与课本实验结论完全相反,我迷惑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决定去
问老师。
     老师沉思了许久,用鼓励的口气对我说:“你发现的问题很有意义。要
解决这个矛盾,看来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其一是物质的本性,其二是热传
递方式。”并答应和我一起探索这个有趣的问题。
     [在老师的辅导下,经过重复实验,并通过科学的分析,终于确定了研究
课题和探索方向。]
     传导与对流哪一种为主?
     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形式,课本上实验中的热传递既
有对流又有传导,传导面积较小,主要靠对流。我设计的水浴装置主要靠传
导。是不是由于热传递的主要方式不同而导致了相反的结果呢?为什么热传
递的主要方式不同,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呢?
     我查阅了多方面的资料,知道水的热传导系数是 k= 0.00143 卡/厘
米·秒·度,而煤油的热传导系数是 k= 0.00039 卡/厘米·秒·度。就是说,
在温差、传导面积和时间都相同的条件下,水传导的热量接近煤油传导热量
的 4 倍。水的比热恰是煤油比热的 2 倍,水的升高温度当然是煤油升高温度
的 2 倍了。
     推理方式如下:
     Q =m C △t
       水     水 水     水
     Q                   △t
       煤油 =m C
               煤油 煤油    煤油

     Q 为吸收的热量,C 为比热,△t 为温度变化量
     水浴实验中,试管上下温差极小,对流很小,吸热以热传导为主。

          Q水    4
    所以        =
        Q煤油    1

        C水      2
              =
        C煤油    1

          △t水  =  Q水      Q煤油   4 × =
                   1 2
     ×         =
        △t煤油 Q煤油      Q水     1   2 2

    这与水浴实验结果相符,我欣喜若狂,把自己的研究告诉了老师。老师
肯定了我的论断。
    验证
    我采用新的装置,重做上面的实验,仔细观察水和煤油中的小气泡,确
实看到了明显的对流,这时煤油上升的温度也比水上升的温度高。到此为止
证明了不管是酒精灯加热还是水浴法加热,只要是传导为热传递的主要方
式,那么同质量的水温度升高要比煤油大,原因是水的导热系数比煤油大得
多。相反,只要是对流为热传递的主要方式,那么通常煤油要比水温升高得
快些。但在以对流为热传递主要方式时,传导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
    这一次关于热传递问题的探索看来仅仅是我学习物理的开始,很多问题
的分析可能是十分肤浅的。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好的起点。
    [综评: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就很不容易,再运用
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解决问题更不是简单的事。运用精确的语言,简
明的因素,演算处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科学的,
正确的。
    作者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惯常的思维方式,把问题阐
明得较为清楚。严谨的科学运用,推理演算简明扼要,避免了叙述的啰嗦和
不准确,值得我们借鉴。

动物起源

            生命的起源

    地球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生物。有人估计,植物有 30 多万种,
动物有 150 多万种,微生物有 10 多万种。但是地球上还有不少地区,诸如严
寒的极地和高山、热带的丛林、荒芜的沙漠、较深的海洋,其生物调查还很
不全面。随着生物学的发展,逐年都有新种发现,每年植物能发现 5000 个新
种,动物能发现 10000 个新种及亚种。所以又有人认为,植、动物合计 180
万种的估计数字偏于保守,地球上现存的生物至少应有 400~500 万种。这么
丰富多彩的生物是怎样起源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出现过各种错误的
解释,有主张一切生物来自神创的“神创论”;有认为生物是由某种“活力”
的激发而产生于死物的“活力论”或“自生论”;有提倡“一切生命来自生
命”,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宇宙空间其他天体飞来的“宇宙生命论”;还有
坚持生物只能由同类生物产生的“生源论”等等。可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宇
宙观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实践和理论都已证明了这些观点的误谬,并
对它们进行了批判。
    恩格斯曾经提出:“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我们
已知道化学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种,生命是有机质,必然是通过有机化
学实现的。目前,探索生命起源的科学家们通过生物学、古生物学、古生物
化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证明了恩格斯这
一预见的正确性。大量研究成果说明,生命是由无机物经历了漫长时间而发
展产生的,自从生命在地球上出现了以后,又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才由
生命逐渐发展成为生物界。生物界发展的历史是与地球发展的历史密切相
关、不可分割的。
    宇宙大爆炸产生了宇宙后,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相继形成。当地球这
个星体稳定后渐渐冷却,地表开始划分出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那时大
气圈中没有氧气,宇宙紫外线辐射是产生化学作用的主要能源,化学反应就
在这样的条件下不断地进行着。由于缺氧,合成的有机分子不会遭受氧化的
破坏,得以进化出具有生命现象的物质,最终产生了生命。生命的产生过程
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1)原始海洋中的氮、氢、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氯化氢、
甲烷和水等无机物,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压等一定条件影响和作
用下,形成了氨基酸、核苷酸及单糖等有机化合物。科学家们所做的模拟试
验也表明,无机物在合适条件下能够变成有机物。
    (2)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成复杂的有机物,如甘
氨酸、蛋白质及核酸等,被称为“生物大分子”。
    (3)许多生物大分子聚集、浓缩形成以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
系,它既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又能将废物排出体系之外,这就构成原
始的物质交换活动。
    (4)在多分子体系的界膜内,蛋白质与核酸的长期作用,终于将物质交
换活动演变成新陈代谢作用并能够进行自身繁殖,这是生命起源中最复杂的
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技术改造构成的生命体,被称为“原生体”。
    这种原生体的出现使地球上产生了生命,把地球的历史从化学进化阶段
推向了生物进化阶段,对于生物界来说更是开天辟地的第一件大事,没有这
件大事,就不可能有生物界。

    但值得一提的是:有生命的原生体是一种非细胞的生命物质,有些类似
于现代的病毒,它出现以后,随着地球的发展而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演变
成为具有较完备的生命特征的细胞,到此时才产生了原核单细胞生物。最早
的原核单细胞细菌化石发现是在距今 32 亿年前的地层中,那就是说非细胞生
命物质出现的时间,还要远远地早于 32 亿年以前。
    单细胞的出现,使生物界的进化从微生物阶段发展到了细胞进化阶段,
这样,生物的演化过程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此基础上演化就分成了两支,
分别朝着植物和动物方向发展。32 亿年以后,几百万种形态各异的、但均以
细胞为基础单位的生物就充满在地壳的海、陆、空领域之中了。

           动植物的分化

    动物和植物差别很大,植物是固定生长,而动物是可四处活动的;植物
可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动物不能制造养料,只能耗费养料;
两者从细胞上分,植物细胞有壁,动物细胞没有壁;动物出现要比植物晚,
因为动物是吃植物的,同时它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而没有植物,地球
上就没有氧气,没有食物,动物也就不会出现。但植物又是怎样出现的呢?
这要从 32 亿年前谈起。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核生物——单细胞的细菌以周围环境的有机质为养
料,是异养生物。但原始海洋中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有机质有限,当消费与生
产达到平衡时,异养生物缺乏养料,就很难发展下去。于是由于高度的变异
潜能,原核生物演化出具有叶绿素的蓝藻,它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
合成有机的养料,生物学把它称为自养生物。自养的蓝藻所合成的有机质,
除供本身营养外,还能供应异养细菌;异养的细菌除从蓝藻取得食物供应外,
还把有机质分解为无机物,为蓝藻提供原料。因此在生态学中称蓝藻为合成
者,细菌为分解者。自养蓝藻的出现使早期生物界具备了自养和异养、合成
和分解两个环节,形成了个菌藻生态体系,也叫两极生态体系,解决了营养
问题,突破环境限制,在原始海洋中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两极生态体系形
成之后,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在 17 亿年前,随着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生
物界开始了动、植物的分化。动物的出现形成了一个三极生态体系,所谓“三
极”指的是:
    绿色植物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自养并供给其他生物,称为自然界
的生产者。
    细菌和真菌  以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质为养料,同时通过其生活活动分
解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氮、硫、磷等元素,为绿色植物生产养料提供原料,称
为自然界的分解者。
    动物  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是自然界的消耗者。
    由此可见,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是动、植物分经的开始。在这个时期,
动、植物门类中所产生的都是一些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它们之间尽管大
体能区分开,但彼此多少都有一些对方的特征。强甲藻,虽已有细胞壁(这
是植物的特征),但却仍有自主的运动器官——二根鞭毛,一条纵鞭毛、一
条横鞭毛,可任意选择运动方向,被称为运动性的单细胞植物;眼虫,虽无
细胞壁,能够自由活动,是一种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可它细胞质内却含有叶
绿素,在阳光下和植物一样可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它们都不太符
合动、植物的定义。其实,定义是根据大部分动、植物的特征制定出的,生
物等级越高,其特征越明显;而低等原始生物,本身就结构简单、功能不全,
为了生存,其方式自然是五花八门的,专家们不可能在定义中把所有的动、
植物特征全部罗列出来。任何定义都是对某一范畴中的事物高度的概括,极
少数范畴中的事物违反了定义规定也并不奇怪,只要它总体上符合定义就行
了。
    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后动物、植物会不会又合成一体
呢?从辩证法的观点上看是会的。目前在生物进化的道路上也出现了某些萌
芽:过去的动物,或是吃植物,或是吃动物,界线分明,而第四纪后出现了
一类杂食动物,它们既吃植物又吃动物,如大熊猫(竹源不足时也吃动物)、

野猪、熊、狗等。尤其是熊,在冬季冬眠中有时醒来,饿劲儿一上来就舔自
己的前掌“画饼充饥”,把一双过冬时肥厚的前掌舔得鲜血淋淋。熊掌,尤
其是前掌为何值钱,原因就在于此。植物中有一种花叫猪兜茏,花室很深,
像个小瓶子,内壁上长有倒毛,开花时散发的香气把小虫子吸引过来,虫子
嗅着香味爬进“瓶”底就再也爬不出来了,不久就被花“吃”掉。如果自然
环境稳定,人为不加干涉的话,过上几百万年,从这种植物或动物中分化出
新的种类来也是有可能的。
    现在有的科学家正在研究“植物人”,这不是医院里所指的那种大脑已
经死亡、身体瘫痪,仅心脏跳动且能呼吸的病人,而是研究如何让人类从异
养性(由外界供给养料)变成植物那样,利用光合作用自己产生养料,自给
自足。他们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到那时人的生活方式就要
改变,与其等到那时才被迫改变,不如现在就研究如何改变。他们能成功吗?
拭目以待吧。很有可能研究的主题没有实现,而在某些方面却取得了进展,
即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单枪匹马闯天下——单细胞动物

    当生命进化到真核细胞以后,便有了动物和植物之分。最早的动物叫原
生动物,是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它的个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仅管如此,
“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活动体,拥有作为一个动物
应具备的主要生活机能,如新陈代谢、刺激感应、运动和繁殖等,它的体内
有了原始的分化,各具一定功能,形成了类器官。原生动物身体微小,一般
在 250 微米以下,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本门动物分布广泛,既有绝灭
的,也有生活在现代的;既可以生活在水里、土里,也可以生活在动、植物
身体里。根据运动“器官”的有无,本门动物一般可以划分为鞭毛虫纲、纤
毛虫纲、孢子虫纲和肉足纲。让我们看看其中的几个代表性动物:
    眼虫  身体呈梭形能分出前后来,前端有一根鞭毛,靠其搅动能在水中
游泳,它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一个能感光的“眼点”,故名眼虫。它有两种生
活方式:一种是寻找泥里的有机物为食;另一种依靠自己体内的叶绿素,和
植物一样可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制造食物。后一种生活方式表明了在某些环
境下它是植物,这说明在原始最低等动物中,动、植物之间的界线还并不明
显。
    有孔虫  自我保护方面要比眼虫好,体内分泌粘液粘住沙粒,在体外形
成一个硬壳。壳口伸出许多丝状的肉足,生物学上称为伪足,其形状是可以
变化的,当触到一块食物,伪足就包围住送进“口”吃掉,伪足还能排出废
物,使虫体移动。有孔虫通常有两种生殖方式,在发育过程中交替进行,即
世代交替。无性生殖是由成熟的裂殖体向外放出大量的配子母体,配子母体
成熟后又大量放出带鞭毛能游动的配子,两个配子形成合子就是有性生殖,
合子再发育长大成为新的裂殖体。
    有孔虫在地史时期中出现过几次繁盛期,尤其在白垩纪时出现了特殊种
类(如能游的有孔虫),成为地质学家们划分对比白垩纪海相地层的重要依
据;白恶纪时有孔虫的数量也是极大的,甚至在白垩纪形成的岩石中都占有
很高的比率,专家们管这种有大量生物参与形成的岩石叫生物礁。
    纺缍虫  一种已经绝灭的动物,生活在大约 100 米深的热带或亚热带海
底。它有钙质壳,壳体随着虫子的长大不断增多,并随着它的演化而不断增
大,从发现的化石来看,最小的不足 1 毫米,而大者可达到 20~30 毫米。它
最早出现在早石炭世晚期,早二迭世时极盛,不仅数量丰富且种类繁多,构
造也变得复杂,但到了二迭纪末期就全部绝灭了。此类动物分布时间短,演
化迅速,地理分布十分广泛,更因其体形小,在二迭纪地层划分上已成为十
分重要的化石门类。
    以上几种化石因体形微小,在化石界中被称为微体化石。遥想那时的年
代,它们从细菌“手”中接过了生命的“接力棒”,经过漫长岁月“传”给
了多细胞动物后仍不愿离去,又“护送”到了古生代,有的种类还一直“护
送”到现代,似乎是害怕进化夭折,实际上,它们是一直在作鱼虾的食物。
单枪匹马,当时还能横闯天下,可现在却寸步难行了。
    单细胞的动物称之为原生动物,意思是指它们生来就具备各部分分化和
必要的生活机能。生命进行到多细胞动物就称后生动物,那指的是卵细胞要
经过胚胎发育变形阶段才能出生的动物。后生动物范围很广,它包括二胚层、
三胚层、原口动物、后口动物……在本书中,这些动物都将一一讲到。

     团结有力量——多细胞动物

    单枪匹马地闯天下,力量是单薄了一点,生命进化自然就向多细胞类型
发展,而且从此以后都是多细胞动物。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