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生物进化中的这些实际例子,归纳出了这条定律。
    威廉斯登法则  脊椎动物在进化发展中,也是由低等向高等、身体器官
从简单至复杂、神经系统日趋完善演变的,但唯有骨的数量是从多至少、从
复杂到简单的。这种现象不但表现在从低等门类到高等门类,就是在同一门
类中比较原始与进步种类之间也是普遍存在的,在脊椎动物头骨骨片数目的
变化上尤为显著。如原始硬骨鱼类的头骨有 180 多块骨片,较进步的硬骨鱼
约为 100 多片,古两栖类及古爬行类动物头骨骨片数量在 95~50 块之间,哺
乳动物头骨骨片已减少为 35 块,人类的头骨骨片数量最少,只有 28 块,其
中还包括中耳内的 6 块很小的听骨。
    脊椎动物越进化,其骨骼数量就越少,这一规律就是威廉斯登法则。为
什么动物身上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脊椎动物进化初期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很差,需要有硬体的支撑,哪里需
要就在哪里长出一块骨片来,甚至在皮肤表面也长出骨板或骨质鳞片,这种
多的骨片显出了消极的一面:身体行动迟缓,还妨碍了其他系统的发展,随
着不断地进化,动物各器官功能趋于完善,有些不需要骨骼支撑,有些游离
骨片向脊椎骨靠拢固定。途中连接了其他骨头,数量从几根减少到一根,头
部过去有很多的骨片但保护作用相似,逐渐就减少为几大块,还愈合成颅腔
(在哺乳动物的头颅上能看到几条锯齿状的接触线,这就是骨片的愈合线),
增加了牢固性和稳定性。这样一来减少了骨头的体积,肌肉附着在为数不多
的骨头上,定向收缩力增强,神经网络也清晰了;颅腔扩大、脑量增加(动
物进化关键的一点就是神经系统的进化,从鱼类开始出现头后,头与身体的

比例在进化中就逐渐加大),反应快速,行动敏捷,更有利于生存。会不会
因骨骼减少而对身体的保护性降低?以恐龙和牛为例,同样都食植物,甲龙、
剑龙等的自卫武器是全身披鳞挂甲,这身盔甲使它们行动不便,只起消极防
御的作用,仍抵挡不住霸王龙的袭击;而牛的自卫武器是牛角,比盔甲轻得
多,行动自然灵活,遇见敌人常采取主动进攻,历史上就有不少农家牛勇斗
虎豹保护主人的故事。
    因此骨骼的减少只会给动物带来进步,这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附:什么是化石

    青少年朋友们去自然博物馆参观,讲解员总是告诉大家,在人类还未诞
生之前,地球上还存在过什么动、植物,它们是如何如何生活的,它们的形
状是什么样子,是生活在什么环境中的……这些死去的生物被他们讲得活灵
活现,就仿佛是他们亲眼看到似的。他们是怎么知道地球上曾存在过这一天
的呢?是根据化石。那么化石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化石是动、植物死亡后被埋藏于地下,经过地质作用所变成
的石头。但这一些石头保留了动、植物的形状特征,古生物学家们便是根据
这些特征,确定出它们是何种动植物。若是动物,则还要运用解剖学的原理,
勾画出它们的骨骼,补充上它们的肌肉和皮肤,便画出了它们的体形图或雕
塑成模型了。
    在地球历史中存在过的生物之所以能够保存成为化石,要有生物本身和
地质环境双方面的条件。首先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如无脊椎动物
中各种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它们是由无机物组成的硬体,与皮肉、内
脏等软组织相比,不易遭受氧化或腐烂而消失,因此成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
而那些软组织易遭氧化和腐烂,成为化石的可能性就小得多,这就是为什么
大多数化石都是骨骼和贝壳的原因。第二个条件是生物死后要有它们被迅速
埋葬起来的地质环境。如海洋和湖泊中,泥沙沉积迅速的地方,生物保存为
化石的机会就多,否则即使生物有硬体,如果死后长期暴露在地表或泡于水
中不被泥沙所掩埋,也会被风化作用破坏或其它动物吞食,不能形成化石。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无机物的形态类似生物形状(如海底锰结核、
树枝状痕迹等),但它们并不是化石,因为它们不是生物;而现代才被泥沙
埋藏的生物遗体,如动物,即便皮肉烂掉,仅有白色的骨头,也不能称为化
石,必须经过沉积物形成岩石的过程,使骨头也变得坚硬如石,这才能叫化
石,而这一过程至少需要 25000 年的时间。
    从以上可以看出化石保存需要种种条件,各时代的古生物只能有一小部
分由于条件适宜而成为化石,再考虑到成为化石期间遭受的种种破坏作用及
现在还没有发现到的化石,已收集到的化石仅占当时古生物数量的很少一部
分,它们对古生物的记录必须是很不连贯、很不完整的,致使有些生物绝灭
之谜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不清楚的。
    化石有不同类型,这是由于埋藏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  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在特殊的环境中避免了氧化
和腐烂,如西伯利亚冻土层的猛犸象、波兰斯大卢尼沥青湖里的披毛犀、我
国抚顺煤田中包含完整昆虫的琥珀等。但这类实体化石并不多见,绝大多数
生物仅能保存硬体部分,而这一部分也要经过石化才能形成化石,石化作用
有:
    矿物质充填,无脊椎动物硬体结构中多少都留有空隙,当硬体掩埋日久,
空隙往往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主要是碳酸钙)填充,变成致密坚实的实体
化石;脊椎动物骨骼,其髓质消失留下的中空部分同样易受矿物质填充而增
加了重量,这也是中药店收购龙骨时,鉴别是龙骨还是骨头的一种方法。
    交替作用,在石化过程中原来硬体的物质成分被地下水溶解带走,而水
中的矿物质沉淀在被溶解的孔洞中。若是沉淀与溶解速度相等,就能保存原

来硬体的微细结构。如硅化石,大家都能在硅化石上看到年轮和细胞的轮廓。
    升溜作用,生物被埋藏后,体内不稳定的成份经分解,挥发消失了,仅
留下了稳定的成份,形成薄膜保存下来。如树叶,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
经过升溜作用,氢、氧全都跑了,仅剩下碳,形成了碳质薄膜。
    模铸化石  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生物往往遭受破
坏,但这种印迹却反映出了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最常见的是植物叶子的印
痕。有时带硬壳的动物死后壳体张开,泥沙充填进去,在固结成岩后地下水
又把壳体溶解,在围岩与壳外表面的接触面上留下外模,在泥沙与壳内表面
的接触面上留下了内模;如果壳体张开不大,基本保持原状,那么充填进的
泥沙成岩后就称为内核,若是动物死后壳体不张开,当贝壳溶解后就留下一
个与壳同形等大的空洞,此空洞如再经充填,所形成的核则称为外核。
    遗迹化石  是生物活动时留下的痕迹和遗物。遗迹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
迹,从足迹的大小、深浅及排列情况,可以推测该动物身体的轻重,行走时
是慢步、疾驰还是跳跃,足迹是爪型还是蹄型,由此可以推知该动物是食肉
型还是食植物型。例如:发现地上有两排足迹化石,一排小有蹄,一排大有
爪,行距由远而近,步幅由小变大,经过一段混乱后脚印又出现了,但只有
一排大而有爪的足迹。这串系列脚印所表现出的含意,是大家都会看明白的。
    属于遗物方面的化石,是指动物的蛋化石和便化石。我国河南省西峡县
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称得上是世界奇迹。成窝迭垒的恐龙蛋分布在 20 平方公里
范围内,颜色不同,大小不等,形状也不一样,对研究恐龙当时的生活形态
有着重要的意义。粪便化石中鱼类化石比较常见,可以根据形状、大小来分
析,如螺旋状的粪便化石就可能是具有螺旋瓣肠道的鱼类排泄的。
    化学化石  有些生物的遗体虽然不能保存下来,但有机体分解后形成的
各种有机质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地层中。它所具有的化学分子结
构足以证明过去生物存在过。国外的专家们曾对三亿年前的鱼类、1 亿多年
前的恐龙化石做过化学分析,得到了 7 种氨基酸。我国在 1994 年从河南省西
峡县恐龙蛋化石群中,在一个软蛋化石中也提取出了动物的 RNA 和 DNA(核
糖核酸及脱氧核糖核酸),因此通过对化学化石研究,对探明地球上生命起
源和阐明生物的发展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朋友们,现在你们开始明白自然博物馆中那些复原图及雕塑是怎
么来的了。对,都是通过化石复制出来的。是化石使我们看到了史前一个个
鲜活的面孔(身影)。

          生物的分类法则

    世界上繁殖着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生物,据目前统计,有名有姓的动
植物总共有 180 万种左右,但有人估计绝对不止这些,应该有 400~500 万种。
为了系统研究这么多的生物,有必要对它们做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纳,分类学
便是做这方面研究的。现在一般将生物界划分为两大类,即动物界和植物界。
也有人提出可划分得再细一些,把生物界分为原核生物界,如蓝绿藻、细菌
等;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这样划分的依据是,微生物既
不算动物也不算植物,应单独提出,有些原始生物的个体既表现有植物性特
征又存在动物性特征,应属于原生生物界,但这个分法还没有得到生物工作
者的公认,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不管按哪种分类法则,每一界最大分类单元(位)是门,门以下依次为
纲、目、科、属、种等单位。除这些主要分类单位外还有各种辅助单位,如
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超科、超目、超纲、超门等。这种
生物分类的级别,古生物学上同样适用。
    种(物种)是古、今生物分类的基础单位,不是人们任意规定的单位,
而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个阶段。种通过种群表现出来,它包
括这样几个内容:物种是大量个体组成的,它们都有共同的起源;它们都分
布在一定的区域内,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具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彼此能够
繁殖后代。因此,同种生物能够独立地保持自己的特征并繁衍下去。
    亚种是次于种的种级分类单位,也是生物分类中的最低分类单位。同一
个种的相同个体因地理相隔距离较远,日久天长彼此就会出现某些显著差
异,这便形成了亚种,长期分化下去,进而导致生殖隔离,最后发展为新种。
    需要提出的是,一般人往往容易混淆种与亚种之间的界线,经常把亚种
的界线作为种的界线来划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人类仅有一个
“人”种,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猿科的 4 个种类人猿;人种之下分出
的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红种人等,都是由地理环境不同产生的亚种,
而有人却认为是人“种”之间的不同,这就有些可笑了。同样的道理,一种
动物叫什么名字,这就是它的种名,在名字前面加的地方名称均为亚种,如
“马”的种类,蒙古马、阿拉伯马、伊犁马等仅是不同的亚种。同学们应该
记住一条,即人为驯养的动物绝大多数都分化成了亚种,一般到不了种的级
别,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骡子。它是马种和驴种杂交产生的,由于父系与
母系血缘关系较远,使它也受到影响,细胞内染色体不成对,无法复制,丧
失了生殖能力。有些种比较小,彼此血缘关系较近,不同种的动物杂交也能
产下后代并具生殖能力,但人为的因素很大。国外曾报道一家动物园让狮虎
交配,生下了一只雌性虎狮,虎豹交配产下了一头豹虎。这是动物界中的“两
不象”,完全是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没有太大意义,仅证实了不同种动物
杂交也能生育的说法。
    现在生物学分类中的最低分类单位只有地理亚种,而古生物学分类中除
了地理亚种外还有年代亚种,后者是指同一种类在不同时代分布上其形态特
征显示出来的不同,即过渡种类不同阶段的差异。
    属是种的综合,它包括同源性及形态、构造、生理特征近似的种。仍以
马为例,除了人类驯养的马之外,还有野马种。它们均在马属之下,都有共
同的祖先;它们有相近的潜在性能,即野马通过驯化也可转化为家马;它们

的生殖器官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几乎就可以说是一样。古代人民就曾利用过
这点,让母家马与野公马交配,使自己获得千里良驹。那是在河西走廊地区,
人们捕不住野马,但知道到了冬季野马就会进山过冬,于是便将母家马在冬
季赶入山中,使它们与野马相处,第二年春暖花开,野马走了,母家马回到
了主人家,当年就能产下小马驹。所谓西域出良驹,良驹就是这样得来的。
    从属开始,生物的划分上就掺入了人为的成分,意见往往不能统一,属
以上的等级人为因素更多,就更没有被同行认可的定义了。

唐宋诗词饮赏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字子安,今山西稷山人。年十四,应举
及第,授朝散郎。后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坐死罪,遇赦。其父任交
趾令,勃渡海省亲,溺水而死。为初唐“四杰”之一。
[简注]①“少府”,县尉。②“蜀川”,泛指四川各地。③“城阙”,
代长安,送别之地。④“辅三秦”,“三秦”,今陕西一带。项羽灭秦后,
分为雍、塞、翟三国,称三秦。“辅”,意动用法,以三秦为辅。⑤“五津”,
指长江自湔堰至犍为江段上的五个渡口,都在蜀中。⑥“比邻”,近邻。⑦
“无为”二句,是说不要在歧路上,效儿女之情,哭得泪湿佩巾。
[导读]首联对仗工整,眼界开阔。既点明了送别之地,又点明了友人即
将宦游之乡。“风烟”、“望”,将两地连在一起。迷蒙的烟雾又阻隔了人
的视线,自然流露出几缕离情别意。第二联是散句,承上说自己与少府同是
宦游之人,用同样的遭遇以慰藉朋友的寂寞的心情。廓开意境,写与朋友的
感情不会因为远别而疏远。只要彼此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即使远隔千山万
水,也会如在身边一样。尾联紧接三联,以对少府的殷勤劝慰结束全篇。“歧
路”,点出了“送”字,与首联呼应。
这首诗意境开阔,音调爽朗,没有浓重的悲伤色彩。“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一句,成为千古吟诵不绝的佳句。

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今浙江萧山人。进士出
身,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嗜酒,与李白友善。写景之作较清新易读。
[简注]①“妆成”,指妇人梳妆打扮。②“丝绦”,用丝编织的带子或
绳子。③“裁”,裁剪。
[导读]这是一首咏早春杨柳的诗。“碧玉”,本是美女的通称,首句便
将嫩柳比喻成美人。言“碧玉”而不言“罗敷”,是因为“碧玉”与柳的颜
色有关。“一树高”,有亭亭玉立之意,言其姿态美好。由此而引出承句。
万条柳丝,自然就是她的裙带了。一个“高”字,一个“垂”字,状写了她
动人的风姿。转向设问,显得自然,合句是形象化的回答,把这不可捉摸的
春风比做能工巧匠手中的剪刀,是它裁出了杨柳的新叶。全诗构思新颖,语
言清婉,形象鲜明,开合相应,读来饶有趣味。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举光宅进士。武后时上书议政,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敢于直谏。后解职
回乡,为人所诬,入狱,忧愤而死。诗标举汉魏风骨。
[简注]①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说,这首诗是万岁通天元年(696)陈
子昂随建安王武宜远征契丹时作。武攸宜无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谏不
用,“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涕流而歌”此
诗。幽州台:即蓟北楼,也就是蓟丘,当时属幽州,在今北京市北郊。②怆
然:悲伤地。
[导读]这首诗抒写了作者纵观古今的慷慨悲凉之情,以及在现实社会中
的孤独寂寞之感。本诗文字流畅简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