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谋父是居于首位的。雍正年间编纂的《大义觉迷录》中,他的一段供词,也
颇有意味,他说:“圣祖皇帝(康熙)在畅春园病重,皇上(雍正)就进了
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这实质上等
于是说:康熙是雍正毒死的。
这是一则影响甚广的传闻,虽然无甚凭证,但也并非完全捕风捉影。
其一,康熙帝休憩于畅春园期间,病情并无反复,而十三日骤变,当日
撒手归西。他的突然死亡不得不令人生疑。
其二,事发当日,有一位身临其境之人,是意大利人马国贤,他说:“驾
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他的意思是,即使不是毒害,也必然是发生了非常的事故。
其三,负责皇帝安全警卫工作和执掌卫戍兵权的是隆科多,而隆科多是
雍正的舅舅,当日只有他能接近皇上。
其四,深得皇上宠爱的皇十四子胤禛守边四年,不日即将返京,雍正不
得不断然下手。
因此许多人的推测是;十一月十三日晚,在严密控制畅春园的情况下,

隆科多在食品中放入毒药,致使康熙毙命。
当然,也有人认为康熙年老体弱,久病缠身,加上感冒引起其他并发症,
因而导致死亡。康熙身边戒备森严,所谓投毒致死,实则经不住推敲。
十四子胤禵
在继承康熙帝业的人选上,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十四子胤禵。
胤禵是深得康熙赏识的。康熙五十七年,他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总领
西北各路大兵,征伐新疆策妄阿拉布坦和西藏的策零敦多卜。这是一个非常
关键的职位,因为这关系着清朝的半壁江山。
不唯如此,更重要的是胤禵是代父亲征,曾在太和殿行授大将军印的仪
式。康熙的用意是很明显的,是为了提高胤禵的威信,使群臣心悦诚服,也
为了让胤禵多些军事指挥经验,多些戎马生活的磨炼。
康熙曾亲口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其有
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务,均应谨遵大将军王
指示。”
可见,十四子胤禵实则是皇太子的理想人选。
是即位,还是篡位
既然,立皇十四子胤禵,既有康熙赏识,又是众望所归,那么,皇四子
胤禛的突然即位,就出乎意料之外了。
有人说,遗诏原文是:“传位十四阿哥胤祯(十四子胤禛在康熙末年叫
胤祯)。”而隆科多擅自篡改了遗诏,将“十四”改为“于四”将“胤祯”
改为“胤禛”,因而遗诏宣出来就成了“传位于四阿哥胤禛”了,使雍正得
了天下。
也有人说,雍正初年,雍正寻找借口杀掉了隆科多和年羹尧,是因为隆、
年二人是雍正篡位的主要同谋,雍正是杀人灭口。
当然也有人认为,雍正即位是合法的,是理所当然的,理由如下:
(一)据《清世宗实录》载,遗诏于十一月十六日宣布。那天宣读的只
是满文本,用满语宣读,在满文中,不可能出现“十”字和“于”字、“祯”
字与“禛”字近似。因此,所谓篡改遗诏,纯属无稽之谈。
(二)立太子本已是闹得满城风雨,康熙年事已高,如真有意让十四子
胤禵即位,应让他建功即回,又何必让他长期滞边,达四年之久,至死未归
呢?
(三)《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临终之日,召集允祉、隆科多于榻前,
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省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四)胤禛的活动,也证明他正受着康熙的信任。十一月初九日,康熙
命胤禛斋戒,代皇帝行南郊大祀。十三日,康熙将胤禛召至寝宫,改派镇国
公吴尔占代行祭天。这一天,胤禛三次至康熙前问安。在斋戒期间,胤禛屡
次被召,非同寻常。
(五)朝鲜《李朝实录》载,康熙病剧,解其头项挂念珠与胤禛曰:此
乃顺治帝临终时赠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这充分表明
了康熙传位胤禛的意图了。
由此可见,雍正合法即位,本来就是康熙的用意。但这些论点多取材于
正统史料。俗话说:“历史总是胜利者写的。”当雍正以胜利者姿态登上宝
座之后,我们就难保正史清白了。
还有两种说法

史学界还流行两种说法。
其一,康熙本来准备在十四子胤禵和四子胤禛中选一人继位,但一时无
法确定。在康熙十三日病情急转直下时,他自知时光无多,仓促之间,必得
选其一,他选中了四子胤禛。
其二,康熙本欲招十四子胤禵回京,不料病发突然,直到十三日无可挽
回。康熙深知国不可一日无君,十四子由西宁赶回,最快得 20 多天。而这
20 多天,很可能酿成兄弟残杀、争夺皇位的惨剧。康熙绝不愿意让皇子互相
残杀局面产生。再则,四子胤禛一向为人忠厚,远避权力之争,也深得康熙
喜爱,于是,康熙也只好顺水推舟,就汤下面了。
孰是孰非?300 多年过去了,雍正即位始终是一个谜。

吴越战争与西施之谜

春秋末年,越国出现了一位旷代绝世的美女,她就是位列古代四大美女
之首的西施。
她本姓施,叫夷光,因为住在宁萝山下的西村,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她
为西施。
据说,她到宁萝山上去采樵,高飞的大雁也忘了拍动翅膀,她到若耶溪
边去浣纱,戏水的游鱼也羞得潜入水底。她的惊人的美艳,造就了中国词汇
中的一个最有表现力的成语:沉鱼落雁。
她坐有坐的美,走有走的美,哭有哭的美,笑有笑的美。就连那不轻不
重的气痛病发作的时候,捧着心,皱着眉,垂着髻,也有万种风情,惹得千
人怜,万人爱……东村的施家女儿也学着她的模样,眉毛刚一皱起就吓得街
坊们关门闭户。须知,她的美是天然脱俗,是学不来的,这又造就了中国语
汇中另一个最具讽刺意义的成语:东施效颦。颦,就是皱眉头。
吴越战争
那时候,我国长江和钱塘江下游一带,峙立着两个势不两立的政权,一
个在北,叫吴;一个在南,叫越,也就是西施的祖邦。
公元前 496 年,吴王阖闾,发兵攻越,越王勾践派了一支奇怪的敢死队,
排成三行,不慌不忙地走到吴军阵前。只见一个汉子从队列中走出来,大叫
一声,拔刀自刎,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正当吴军将士看得目瞪
口呆、灵魂出窍的时候,越军蜂拥而至,吴军大败,阖闾伤了脚趾,不久就
离开了人世。
当时的战斗,就是这般的惨烈!
吴王夫差登位以后,每天上朝都着人在他耳边厉声高呼:“夫差!你忘
了杀父之仇吗?”夫差毕恭毕敬地回答:“不敢!”
两国的仇恨,就是这样的深刻!
公元前 494 年,吴越再战于夫椒,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同他的五千残部
被围在会稽山上。
要么投降,要么战死,越王勾践审时度势,选择了前者。
要么仇杀,要么宽恕,吴王夫差好大喜功,选择了后者。
于是,勾践和他的妻子,以及大夫范蠡,穿着奴婢的衣服乖乖地到吴国
当了人质。
勾践毕恭毕敬,尽着奴婢的职责,专职是养马。吴王出行的时候,勾践

提着马鞭,吆喝开道,吴王病重的时候,勾践煎药尝粪,祈福问安,他终于
骗得了忠谨的美名,两年后,夫差赦他回国。
现在又轮到勾践发愤图强了。史书上说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睡在参
差不齐的薪柴上,每次就餐之前,先尝苦胆然后问:“勾践!你忘了会稽之
耻吗?”——当然是没有。
为了麻痹吴王的斗志,勾引吴王腐化堕落,他又采取了范蠡的建议,实
施三十六计中最温馨而又是最恶毒的一计:美人计。
33
公元前 485 年,西施被选进越国都城。据说:越中士民为了一睹芳颜,
票价高达一个金币。经过三年的教习,才恭恭敬敬地送到吴国。
吴王夫差一见,果然神魂俱醉、宠爱异常。先是扩建姑苏台,以备游乐,
再是新建馆娃宫,以供居处。泛舟有锦帆,赏月在玩月池,避暑有消夏湾。
据说,先把廊下凿空,填以大瓮,再辅木板,当裸足女郎们趿着木屐,曳着
裙裳绕廊而过的时候,当然是别有风韵的。何况是天姿国色的西施。
西施到底是怎样把吴国推向败亡的,历史上倒是没有记载。事实是:吴
王大差越来越亲近阿谀奉迎的亲越派,越来越疏远直言敢谏的伍子胥,并且
把他的鹰瞵虎觑转向遥远的北方。公元前 489 年,伐齐,两年后,伐鲁;再
一年后,又两次伐齐,并且在公元前 484 年,杀掉了多谋善战的伍子胥。
公元前 482 年,当吴王夫差在千里之外的黄池(今河南封丘一带)会盟
诸侯,同晋国争当盟主的时候,强大起来的赵王勾践乘虚而入,一举攻下了
吴国都城,杀掉了太子友。
公元前 475 年,越王大举进攻吴国,围城两年。现在,轮到吴王夫差乞
哀求和了。越王却说:“上天曾经把越国赐给吴王,吴国不肯接受,现在上
天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岂敢推辞?”吴王无奈,只好拔剑自裁,结束了持
续了几十年的吴越战争。
姑苏台大火三月。然而,西施哪里去了?那个传说中为着祖邦的存亡而
忍辱负重的西施?那个传奇式的英雄?
西施有无之谜
关于西施的有无,历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一派意见是:
(一)西施是古代美女的通称,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屡见。早于勾践 200
年的《管子》中就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她怎么又可能传奇
式的出现在 200 年之后的吴越战场上呢?
(二)所有与西施有关的先秦典籍,都不曾提到“美人计”。连热衷于
鼓吹忠义节烈,并且最善于钩奇猎隐的司马迁也没有提及“西施”一词,可
见美人计故事,实是后人杜撰。
(三)美人计故事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
500 年后的袁康、赵晔,又怎么可能知道这段湮没了 500 年之久的历史陈迹?
(四)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国家的兴亡,有它深刻的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两个从属人物所能左右的,何况
是被封建社会排除于政治舞台之外的女子。然而,一到国家败亡,就找出女
子来当替罪羊,夏桀有妹喜,商纣有姐己,周幽有褒姒,不一而足。因此,
吴越战争中的美人计,也不过是“女祸亡国论”的变种,是封建社会史学家
和小说家的惯技,认真不得的。因此,西施实无其人,美人计也实无其事。

另一派意见是:
(一)《管子》一书,并非一时之作,也非一人之作,常有后人补人的
文 字 , 因 此 , 用 这 来 论 证 西 施 的 迟 早 , 有 没 有 35
是不足为据的。而一到战国时期。诚朴如《墨子》,方正如《孟子》,旷达
如《庄子》,都曾对西施的“美”交口称誉,西汉初年的贾谊《新书》、刘
向《说苑》、刘安《淮南子》更是言之凿凿,西施确有其人,是不容置疑的。
(二)施行“美人计”或者误中“美人计”,都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
儿。因此,西施之事,为吴、越两国史家所讳言。柄笔严谨的司马迁未能纳
入《史记》,是不足为奇的。然而这富于传奇色彩的人或事,必然在吴越地
区广为流传。此事首先由籍贯吴越的作家袁康、赵晔分别披露,正是理有必
然。
(三)浙江绍兴出土了两面汉代制作的吴越人物画像铜镜,画像内容、
题款有吴王、伍子胥、越王、范蠡、越王和二女。画中吴王怒视伍子胥,伍
子胥则慷慨拔剑作欲自刎之态,越王与范蠡窃窃私语,暗自得意,那宽袖长
裙、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二女就当然是西施和另一同献的美女郑旦了。为
西施教习歌舞的土城山遗址尚在,供西施居处游览的姑苏台、馆娃宫、西施
洞、玩月池等遗址尚在。西施其人其事,是不必怀疑的。
当然,吴国的灭亡,必有其自身的不可不亡的原因。西施的出现,只是
加速吴王的腐败,在客观上为越王灭吴创造了某种条件而已。夸大西施在灭
吴过程中的作用,或者完全否认这种作用,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唐代诗人罗
隐在《西施》一绝中说得中肯: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失踪之谜
围城两年,大火三月,西施却下落不明。
一种说法是:吴越战争之后,西施被安置回乡,在风景秀丽的若耶溪畔,
度过了晚年。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浣沙篇》写道:
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
鸟惊入松萝,鱼沉畏荷花。
不过,这只是后代学子的一种善良的愿望,在历史上却是找不到根据的。
第二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和西施时代相距不远的《墨子》记载
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
裂,其事也。”文中所举的比干、孟贲、吴起之死,均与史实相符,可见,
西施被沉,也是真的。古本《吴越春秋》说:“吴亡,西施被杀。”《吴越
春秋逸篇》也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鸱夷”,
就是皮袋,伍子胥也是装在“鸱夷”里,投入了钱塘江的。民间传说:他的
怨,他的怒,终于化成定时而发的潮水,形成千古奇观“钱塘潮”。想不到
西施也落得个同样的结局。于是,小说家们又附出新情节,冯梦龙《东周列
国志》和柏杨先生的《皇后之死》说:越王把西施掳归故国,越夫人醋劲大
发,逼着越王,把西施沉水,还说:“这种亡国的妖孽,留着何用?”
第三种说法却颇为浪漫:《越绝书》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
泛五湖而去。”根据这条史料,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编成了颇具影响的《浣
纱记》。他说:“范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吴亡后,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范蠡却
认为越王雄猜阴狠,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激流勇退,在一个风清月

白的夜晚,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泛五湖而去。
不数年,齐鲁一带有一位来历不明的富家,私资巨万,人称陶朱公,据
说,就是这位亡去的范蠡。
西施本是农家女子,只是因为天生丽质,做了越王政治斗争中的工具,
事成之后,“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看一看灭吴后的范蠡出逃、
文种被杀,就知端的。唐代诗人李商隐说:“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
西施。”皮日休也说:“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都是深信此
说的。可不悲哉!

李师师和宋徽宗

一代名妓李师师和北宋君主的风流韵事,传说很多,散见于南宋以来的
多种笔记、小说,其中以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和张端义的《贵耳集》,
比较详细、真切。
《外传》中的李师师
据《李师师外传》记述:李师师,北宋汴京人,是一个洗染工的女儿。
汴京的风俗:父母喜爱的儿女,就送到佛寺去挂个出家的名儿,叫做“舍
身”,师师小时候也舍了身,当时佛门弟子习惯称“师”,所以父母就疼爱
地叫她“师师”。
师师 4 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一个后来称做李姥姥的烟花女子收养了她。
长大以后,她色艺双绝,在汴京各教坊中名列第一,宋徽宗赵佶是一个
风流天子,他不理朝政,却热衷于琴棋书画,声色犬马,他听说李师师艳绝
一时,就想见见她。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徽宗叫太监张迪送去许多裘衣、彩缎、珍珠、金银,
假称是大商人赵乙,李师师让他等了好久好久,直到深夜才接见他,态度傲
慢,露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徽宗问她年纪,她不答;再问,她把座位移得很
远,取下瑶琴,独自弹起《平沙落雁》的曲子来。徽宗是精通音律的人, 只
见她轻抹慢拨,音韵淡远,不觉忘记了疲倦,才弹三遍,鸡就叫了,徽宗只
好悻悻地离开。这是大观三年(1109 年)八月十七的事。
李姥姥说:“赵客人礼仪不薄,你怎能这样冷漠。”
师师说:“一个金钱的奴仆罢了,我为什么要敷衍他?”
不久,街头巷尾就传出了皇帝到过李家的新闻,李姥姥听了,吓得半死,
流着泪对师师说:“要是真的,就要满门抄斩了!”
师师说:“不要怕,他既然肯来看我,又怎会忍心杀我?逛妓院的事,
皇上一定很忌讳,决不会公开的。”
果然,赵佶不曾见怪,春节的时候,还送来一张蛇跗琴和白金。后来,
他们就交往起来了。
师师喜欢的,他都喜欢;师师需要的,他都备办,他们在一起一会儿弹
琴,一会儿下棋,一会儿写字,一会儿作画,愉快极了。
这年九月,赵佶还画了一幅题为“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的画,送给了她。
为了来往方便,赵佶以治安保卫为名,围了一条通道,直通李家,叫做
“潜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