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众哭了起来。这也给他套上了世俗的精神枷锁。

拜伦 13 岁那年,进入了著名的哈罗中学读书,这里使他感到窒息。学校
的制度十分苛刻,学生动不动就受罚,一个个被弄得像木偶似的。还有,学
生中年龄大的欺负年龄小的,强的欺负弱的。17 岁那年,他进了著名的剑桥
大学学习,这里同样沉闷得很。老师照本念,学生照本读,没有一点新内容、
新思想。尤其使他不能容忍的是许多学生喝酒赌钱。喝就喝个酩酊大醉,赌
就赌个痛痛快快,否则就被看做没出息。他感到周围污浊一片,几乎不同别
人来往。他不喝不赌,喜欢骑马、击剑、游泳,或者关在屋里,埋头读书,
醉心写作。他把社会的不平、世态的炎凉、家境的沉浮、个人的坎坷,都纳
之于笔下。一首首光耀千古的诗章在孕育着。
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浪潮冲击了古老的英国,这对拜伦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他又读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书籍,接受了法国的启蒙思想。热
情奔放和追求真理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拜伦 14 岁开始写诗,19 岁时发表了第一本诗集《懒散的时刻》。后来,
他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面世,使他名满天下。

雪莱召鬼

雪莱(1792~1822),英国19 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以自己的诗作
抨击黑暗的专制统治,热烈幻想一个没有剥削、人人丰衣足食的乌托邦社会,
他以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美妙的比喻、深刻的哲理创造了诗歌伊甸园。
由于意外的不幸,他英年早逝,享年 30 岁。
雪莱性格文静倔强,从小就有着和别人不同的志向。他对那个专制黑暗
的社会充满了愤恨,一心向往着自由。一天早晨,雪莱来到他就读的伊顿中
学,教室里已有了不少同学,他们正高谈着宗教的神圣。“上帝是无所不在
的,他掌管着整个世界,我们的一举一动他都知道。”一个说;“世界上不
光有上帝,还有魔鬼呢!”另一个说。
听着这些议论,雪莱感到非常可笑,他是个高傲、孤独的孩子,有产丰
不屈不挠的意志,不能忍受那压抑沉闷的空气,不屑于和那些庸人为伍。他
眨了眨那细长的眼睛,突然一个念头出现在脑子里。他跳上桌子,大声宣告:
“我要捉鬼。”然后,他用小棒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又找来一个盆子,倒
上酒精,自己跳进圈子,点燃了盆中的酒精。围观的同学惊愕不已,目瞪口
呆地望着这个有着深褐色头发和细腻娇嫩的皮肤、宛如天外精灵的同学在酒
精燃起的蓝色火焰中舞蹈,并模仿着怪声:“空中、水中和火中的魔鬼,我
召唤你们……”突然教师出现了:“雪莱你在搞什么名堂?”“报告教师,
我在召鬼……”教师勃然大怒,把他交给校长基特博士,遭到一顿痛斥和皮
鞭。
从那以后,他受到同学们的白眼,一些同学称他“疯子雪莱”,拼凑起
“促狭雪莱协会”。只要他坐在河边,阅读文学大师的作品时,就会有一些
同学追打他。因此,在他看来,当时社会制度下的人类社会是野蛮的社会。
由于雪莱勤奋好学,他能够做好多化学的、物理的实验,弟妹们及周围
的朋友信把他当成魔术师。更具魅力的是他那丰富的想象,编出无数离奇的
故事,以至周围的人们说:“雪莱不是在召鬼,他自己就是魔鬼。”可是使
人们感到惊世骇俗的是他在牛津大学因为写了一篇《无神论的必要性》的论
文,而使教授们目瞪口呆,把他逐出了牛津大学。

离开了这严酷管制的学校,雪莱没有妥协,继续用那支战斗的笔,写出
了留芳百世的诗篇,受到后人的敬仰。

革命的鼓手——海涅

海涅(1797~1856),19 世纪德国的伟大诗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
1845 年,法国政府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驱逐马克思离开法国。当时,
马克思侨居巴黎,从事革命活动。在离开巴黎的前夕,他给诗人海涅写了一
封热情洋溢的信,信里这样写道:“亲爱的朋友:我希望明天还有和您见面
的时间。我在星期一动身。……
在我要离别的人们中间,跟海涅的别离对我是最难受的,我很想把您一
块带走。
请代我和我的妻子向尊夫人问候。”
从这几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海涅之间的友谊是多么密切,多
么诚挚啊!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多尔夫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在城里经
商,不论春夏秋冬,总是很早就起床到商店里去。母亲聪明能干,特别小心
谨慎。她不喜欢诗歌,不许海涅着小说,看戏剧,更不准他看民间杂耍。有
时,女仆给海涅讲些神鬼故事,母亲知道了就大加责备。
对海涅影响最大的,倒是他的舅父。舅父喜欢文学,并且十分勤奋。他
住在一所祖传的小房子里,阁楼上藏着许多古典著作和各种各样的小册子,
有文学书籍、哲学书籍和医学书籍,还有地球仪、行星轨道图等。海涅像发
现了宝库一样,贪婪地读了一本又一本。他既喜欢大部头的小说,也喜欢童
话、传奇、民歌和魔鬼的故事。这对他以后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幼小的海涅最喜爱听人们讲述拿破仑的故事,他崇拜拿破仑,对于普鲁
士的封建专制非常痛恨。1811 年夏天,拿破仑来到了杜塞多尔夫。在林荫道
旁,海涅挤进看热闹的人群,久久地伫视着。拿破仑庄严地骑在高头大马上,
慢慢地走过来了。他脸上的表情十分矜持傲慢,仿佛写着几个大字:除了我
以外没有上帝。”海涅在心中暗暗赞颂他。
1816 年,父母叫海涅去经商,他的叔父出钱帮助他开了一个商店。可是
海涅对经商根本不感兴趣,商店不久就倒闭了。
1819 年秋天,他进入波恩大学学法律。大学里有一些进步学生,组织了
要求德国统一的秘密的小组,海涅参加了他们的活动。有一次,他们准备举
行一次集会,并且在报纸上发表了关于这次集会的通讯,这引起了官方的注
意。过了不久,当局对 11 个大学生提出控告,说他们图谋不轨,这其中就有
海涅。在被审问的时候,海涅什么也没说,没有暴露一个同伴。
1816 年,他只有 19 岁,就开始写诗了。上大学之后,他除了听规定的
法学课以外,还去听关于德国文学、德国语言、历史等课程。
有一次正听历史课,他对老师讲的历史人物有所感触,就写成诗。随后
拿去向有名的作家请教,接着又反复修改,老师知道以后,就把他写的诗拿
来读给所有的学生听,使其他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有更深刻、更形象的感
受。这使海涅对诗歌的作用有了更新的认识。
后来,在马克思的帮助下,海涅创作了许多政治诗。如《西里西亚纺织
工人之歌》,后来还写出了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我是剑,我是

火焰》。直到病瘫在床,双目失明仍然不断创作。

普希金续诗

普希金(1799~1837),伟大的俄国诗人,他的著作奠定了 19 世纪俄国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使俄国文学进入了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他被人们誉
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普希金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和伯父都是当时颇负盛名的诗
人,常有一些文化名流在他家作客。普希金的双亲自己很少关心孩子,一切
都交给家庭教师去照料。照料普希金的是一位农奴出身的保姆,她经常给他
讲动听的民间故事,从丰富多采的民间故事里,他汲取了充足的养料。父亲
和伯父的藏书室有很多的文学方面的书籍,在这里他接触了大量的俄国和世
界文学名著,耳濡目染,他慢慢地爱上了文学。他七八岁时便学写诗。他经
常到戏院看戏,每次看戏回来,都写点感想,并喜欢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渐
渐地写诗作文成了他的习惯。
12 岁时,普希金进入彼得堡皇村学校读书。有一天上作文课,老师出了
一个“日出”的题目,要学生或作文或作诗。许多同学觉得这个题目太难了,
他们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写不出来。普希金略加思索,就提笔写了起来。
当他完成作文后,听到一位同学叫苦道:“唉,我想了半天只想出了一句来。”
普希金对他说:“请你说那一句吧。”
那同学念道:“大自然的主人从东方升起,”
普希金立即接下去道:“众百姓又惊又喜。”
“不知该怎么办,”
“起床呢,还是躺在被里?”……
就这样一句接一句,那样同学的思路就打开了。大家对普希金才思敏捷
非常佩服,此后便称他为“少年才子”。
14 岁那年,皇村学校举行公开考试,许多作家、诗人都来观看,著名作
家杰尔查文也来了。这位文坛老前辈年事已高,因考试过程中没有听到杰出
文章,就在主考席上打起瞌睡来。可是,当他听到普希金朗诵长诗《皇村回
忆》时,突然显得精神焕发。朗诵一结束,杰尔查文便问这首诗是谁修改的。
当他得知没有经过别人修改时,便十分激动地说:“普希金就是接着杰尔查
文的人。”
普希金积极参加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斗争和文化生活。在他 17 岁时写的
诗篇《自由颂》中,对封建暴君做了这样大胆的谴责:“专制独栽的暴君,
我憎恨你,憎恨你的宝座!”这一诗篇被人们以手抄方式广为流传。他在《致
普柳斯科娃》一诗中写道:“我只愿歌颂自由,只向自由奉献诗篇;我诞生
到世上,不是为了用羞怯的竖琴讨取帝王的欢心。”他写的著名童话诗《渔
夫和金鱼的故事》、叙事诗《茨冈》和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等,都成
为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

废寝忘食的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
《人间喜剧》,反映了 19 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对欧洲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巴尔扎克小时候很爱好文学,父亲却硬要他学习法律。他就是不服从父
亲的旨意,父子之间常为此事发生冲突。
一天,父亲再也按捺不住气愤,质问巴尔扎克:“我让你学习法律,你
为什么要学习文学?”
“爸爸,您知道,我对法律是毫无兴趣的。”巴尔扎克非常亲切地对父
亲说。
“毫无兴趣!”父亲暴怒地快要跳起来,“你有兴趣的是什么?是文学!
搞文学谈何容易,我看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
“那不一定!”巴尔扎克摇摇头,非常自信地说,“一个人的成功,往
往取决于他的信心和努力。”
“信心和努力?那好,从今天起,给你两年的期限,搞不成,就得学习
法律,你敢答应吗?”
“敢!”巴尔扎克斩钉截铁地回答。
从此,巴尔扎克被父亲关在房子里,整天埋头写作。这期间,他写了一
个历史剧,由于自己的阅历有限,对剧本的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成功。但巴
尔扎克并没有丧失信心,他坚信,只要有决心、肯努力,一定能在文学上取
得成绩。
一段时间的写作实践,使巴尔扎克感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都很浅薄。于
是,他拼命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广泛地接触社会和了解人生。他天天出入于
图书馆和书店,总是来得最早,离开最晚。有一次,他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
边看边记,忘记了时间的早晚。图书馆的人员下班了,也忘记招呼巴尔扎克
一声。第二天早晨,图书馆的人员来上班了,发现巴尔扎克还在边看边记。
为了读书,巴尔扎克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巴尔扎克在一部小说中需一打架斗殴的情节,就到街上去观察。好容易
遇到两个青年人争执,他就故意从中煽风点火,想让两个人打起来。谁知两
人看穿了他的“诡计”,合起来把他轰走了。
巴尔扎克写起文章来就闭门谢客,甚至家里人也不让进他的书房。有一
次他把屋门锁了,从窗户跳进屋里,再的把窗紧闭上。来访的人见门上落了
锁就自动回去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巴尔扎克出版了小说《朱安党》,赢得了法国文学界
的一致赞扬。以后他又陆续完成了《人间喜剧》等 97 部小说,确立了他在法
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雨果作诗

雨果(1802~1885),19 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政治活
动家。他的诗和小说丰富多彩、雄浑有力。他的作品对封建主和资产阶级的
伪善、冷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纯朴、善良的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表示了
深切的同情。雨果被誉为 19 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逝世
时,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送殡的人达百万之众。他被安葬在巴
黎的先贤祠。
雨果从小聪明好学,在课余时间很喜欢写诗。但是他的一位教师不愿意
让雨果把课余时间耗费在写诗上,每天都留下大量的拉丁文和数学作业来压

雨果。雨果赶完作业,天就黑了,学监监督学童准时熄灯睡觉。雨果没有时
间写诗,心中感到很苦恼。
有一天夜里,雨果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多么想写诗啊!可是,他
又不敢触犯校规。他睁大眼睛躺着,凝望窗外的星空。窗外星光灿烂,夜色
多美好啊!雨果脑中闪出了智慧的火花,一瞬间捕捉到了一句美妙的诗句。
他想把诗继续作下去,便默默地从自己所掌握的语汇中搜寻着。不一会儿,
他想好了一首完整的诗。他在心中又反复推敲、修改。天亮以后,雨果便把
这首诗记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
夜色是那样的美,四周是那样的静,这是多好的琢磨诗句的机会呀!就
这样,雨果每天在入睡以前都在想着新诗句。日久天长,他写出了大量的短
诗、抒情诗、讽刺诗及寓言、童话、诗谜。
14 岁那年,雨果不听从父亲要他学工艺学的安排,决心从事文学创作。
他声言:“要么做个夏多布里昂,要么什么也不做。”(夏多布里昂是法国
著名作家)
15 岁那年,法兰西学院提出诗题,进行征文比赛。雨果以他的诗歌《读
书之益》得了奖,受到 40 位老院士的交口称誉。国王路易十八发给他每年一
千法郎的助学金。雨果一鸣惊人,他的名字很快就在巴黎传开了。夏多布里
昂称赞他是一位卓绝的“神童”。他的朋友苏梅给他写信说:“人人都在赞
美你的天才,你为法国文学展示了无限的希望。对我们来说,你简直是个谜,
这个谜只有文艺女神才能猜透。”
雨果一生勤奋写作,创作力历久不衰,作品丰富多采。他的主要著作有:
《布格—雅加尔》《死囚末日记》《欧那尼》《宝剑》《安琪罗》《葛洛特·格》
《哈维船长》《雨果诗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
面人》《九三年》《雨果论文学》等。其中以《悲惨世界》最为著名。

童话之王——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
出生在丹麦中部富恩岛上的小镇奥登塞。
安徒生的家庭贫困不堪。父亲是个鞋匠,生意清淡,母亲靠为人洗衣服
挣点钱贴补家用。一家人常常为了生计问题而愁眉不展,安徒生在贫困和孤
寂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父亲把一切希望寄托在独生儿子身上。他对儿子说:
“我的命苦,没有捞到念书的机会,你一定要有志气,要争取学些文化,使
自己成为有知识的人。”父亲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忘掉对儿子的启蒙教
育。在他家那唯一的一间狭小的房子里,只有一张做鞋用的工作凳、一张用
棺材架改装的床和安徒生晚间用来睡觉的一条凳子。但父亲却为儿子布置了
一个艺术的环境: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装饰品,框子上摆了不少玩具,工作
凳旁还有一个矮书桌,上面放有书籍和歌谱,门上贴着一幅风景画。父亲常
在劳动之余抽时间陪安徒生玩。为了排解儿子的寂寞,常常给他讲一些《一
千零一夜》中的古代阿拉伯的传说。有时,为了调节一下气氛,父亲还特地
给小安徒生念一段丹麦著名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朗诵莎士比亚戏剧中的
章节。这些剧本里的故事启发了安徒生,他经常把大人们讲的故事通过自己
的设想演绎成新的故事。他幻想自己是个戏剧导演,他把橱窗上父亲雕刻的
木偶人打扮成剧中人物,做各种戏剧表演。他还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始

编木偶戏。为了扩大他的精神世界,父亲带他外出观察各种人物神态及行为
举止。他看到在这个世界里活动着生意人、手艺人、店员、乞丐、贵族、地
主、市长和牧师。他不理解为什么这些人之间生活水平相差那么大。
1815 年冬天,安徒生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每天外出替人家洗衣服,孤
单的安徒生白天独自呆在家里玩木偶戏,有时也到一个同情他的邻居家玩一
会儿。在那里,他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