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5中国散文排行榜-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部衙门,但因敢于直言,一纸劾严本章被打入东厂大牢,临终泣血滴滴刺痛了京杭大运河的桨声。幸而遗文未被毁迹,文锋悲壮犀利,朴直而有激情,感人至深,书法亦笔势崛异悉如其人。据说当时曾有人言,杨椒山(杨继盛字椒山)以五品员外郎芝麻粒京官敢碰当红权相严介溪(严嵩字介溪),实力太不对称;仅任血气之勇,岂不悲夫?!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杨继盛,以其烈行,以其情文,反为人知,而非借助官高位显权隆而著称。在他遗嘱《谕妻张贞》、《谕应尾、应箕两儿》两篇喋血文字,开头即引司马公《报任安书》中的名言“死有重如泰山,有轻如鸿毛”,比之近世一位伟人在他著名的“老三篇”中引用此语又早了近四百年。这充分表明了文章作者的清醒和自信。由此我联想到明代另两位喋血者——于谦和袁崇焕。这三位各有各的自信:于的《石灰诗》道出了他对自己高洁人格的自信,袁对努尔赤的一记重炮宣告了他对强敌头号则必胜的自信,而杨的弹劾严嵩之举则是正义对邪恶的自信。那么他的强大对手严嵩呢?自信又在何处?当然是强权大于理法的自恃!
  不过,事情也未见得永远都能如此下去。又过了一些年,严氏终于黯然归里。风烛残年,辗转于病榻,局促于烟熏火燎的敝牖之下,迷蒙地望着帘前时断时续的淅沥秋雨,垂垂老矣,尚能饭否?干焦的须梢上粘米粒三五,再也无力进洪阳洞吟诗作赋,徒叹奈何。
  我流恋此洞,却不得不归,行了一程回眸洞口,别无所有,幻觉中只见四个大家:人世沧桑。但定睛再看,又换成一帘雨雾,朦胧看,意境非俗。
  本地人出于地方自豪感,无疑是认为洪阳洞成就了严嵩,而严嵩又光耀了洪阳洞。我这外省人还是想得复杂些,略少了些自豪感。但我有一个感觉是强烈的,这就是严嵩这老儿竟活了这么大岁数,达到八十七足岁(1480—1567),在古代实属罕见。其奥秘究竟何在?是基因如此,还是善于养生所致?抑或是应了外国人的一种说法:一生处于支配地位者较比处于被支配地位者心身经常处于良性感觉中,有助于免疫力而长寿。哦哦,如属基因如此,我只能听天由命;如属于养生所致,我得以严老为榜样;如属最后一条原因,我自度恐毕生难及矣!

  /* 48 */

  李存葆:识君应是千古事(1) 



  ——《范僧诗画集序》
  庄周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在我看来,以庄子之恬淡无为,所谈的“友”,应是其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以我观之,友情之与人生,有时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有时又像诗家寻找的彩凤之翼、灵犀之明,同声则相应,同气自相求。我与范曾先生相交二十余载,向把他视为渊博友,与之晤谈如读经典书;也把他视为风雅友,与之闲语如吟东坡诗;还把他视为豪放友,与之畅叙如饮杜康醅。情因遇故深,知音世所稀,每每与范曾兄相聚,我辄能领略到“兰亭之会,竹林之欢”的超逸。
  辞达而理举。飞灵机智的话语,总像闪闪发光的珠玑,既能燃亮人的心灵,又能开启人的心窍。前不久,范曾兄信手写于我笔记本上的关于画家“分列九品”之妙论,便使我对绘事的理解,犹如洪炉点雪,醍醐灌顶。
  范曾将画家分为正六品,负三品。正六品与官品位的排列次序,北辕适楚,数愈大者品位愈高:正一品者称画家,作品能赏心悦目,满足视觉之快感,而于心灵之启示则付阙如;正二品者为名家,作品风格独特,面貌自具,代有百数;正三品者乃大家,作品突兀于群伦,天下景从,代有十数;正四品者是大师,前足以继先,后足以开来,代有数人而已;正五品者谓巨匠,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未必代有其人,为艺史之里程碑式人物;正六品者曰魔鬼,达至高至极之境,古往今来尚未之见,所谓能通邮置驿于人、鬼、神之间,与天地精神相往还者也。负三品,依次而下,数愈大则品愈低:负一品者叫痴,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不知美为何物者也;负二品者叫迷惘,探之愈久,其去益远,与美背道而驰而懵懵然不知觉也;负三品者叫恶棍,与美为仇寇,不共戴天,大体精神变态,心灵污溷,与罪犯趋近,苟有审美法庭,绝对判以死刑,立即执行,剥夺公民作画权利终身。
  我想,任何有识者读了这段追来溯往、排比参照、以简御繁、亦庄亦谐、通雅渊博且没有学究气的最经济曼妙的文字,都会击节三叹,笑而绝倒。这种耐人寻味的点化评析,除了卓异的识力及丰厚的学养,似乎无法作出其他更合理的解释。
  对于书画家来说,要摘取艺术王国里的皇冠,其难度不亚于铸山煮海。任何画坛巨子,必须要有他自己发现的“新大陆”,必须要有他个人独有的“艺术符号”;否则他就是一个“克隆”别人的工匠,一只附着于乔木上的
  攀藤。范曾“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人物画,磐磐乎气,郁郁乎韵,沛沛乎思,景之高致,笔之精妙,墨之酣畅,无不深深烙有范氏鲜明的印记。如今,范曾的人物画早已举世驰骛,万流腾誉,在中国画的艺术长廊里,驻进了一批他戛戛独造的人物。
  国画中,人物画难工,简笔人物尤难工之。中国绘画史上,除五代之石恪,南宋之梁楷,鲜有能为之者。历史感最能闪射艺术家智慧的光辉。遥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步入不惑之年的范曾,以其融通今古、目骛八极、心游八荒的才气与风华,直赴历史人物画创制时,便注定其作品必将大行天下。这是因为,自程朱理学在明代占据国学地位后,人性、个性便成了中国封建制度的鼎脔。人物在国画中,长期处于“点景”、“比衬”位置。清代以来,虽几经张扬,但终未跳出囚枷樊篱。历史早该发出“大雅久不作”的嗟叹了。范曾的人物画,弘扬中国人文精神,标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亮节高风、傲骨烈魂。他以天地为心,以造化为师,以真为质,以美为神,以宇宙万物为支,以人间哀乐为怀,假历史之杯斝,大浇现实之块垒。试想,一个饱经忧患、步履维艰的民族,那些备受窒扼直至遭际“十年浩劫”压抑摧残的人们,在读范曾画时,怎不引起心灵之震颤,感到郁结之畅泄!范曾的人物画,是出自中国文化深层结构,呱呱坠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婴孩,一啼天下闻,确乎势所必然。记得当时我在解读《范曾画选》,体味画家这种历史责任感和艺术嬗变力时,曾不禁写下:“入仙境易,入魔境难!”
  浩博而矜慎,从不轻许于人的大学问家钱锺书先生,当年曾以“画品居上之上,化人现身外身”,来揄扬范曾的创制。如今,范曾之画,又经二十余载磨砺,愈发归璞返真,清新宕逸,振奇拔俗,神警骨峭。白髯飘胸的老子,枕石梦蝶的庄周,泽畔行吟的屈原,横槊赋诗的曹操,炼石补天的女娲,御风奔月的嫦娥,面壁悟道的达摩,斫妖刺鬼的钟馗,把酒问月的李白,诗国圣哲杜子美,一代诗魂谢灵运,以及狂素、颠米、八大、鲁迅、蒋兆和、吴玉如、李叔同等神女仙子、高人介士、前贤先哲,都一一在范曾洁白的宣纸上与淋漓的徽墨里复活。范曾的创制,无不是在反复揣摩人物内涵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一幅幅里都藏着丰厚的思想和感情的世界,使其创制“形忘而后意在,简极而后神全”。赏读之,既拓万古之心胸,又纳天地于襟抱。范曾喜写一身皓羽的仙鹤,尽现其婉转高洁的仪态;更喜写纯真无邪的稚童,尽现其一尘不染的心灵。从澄如秋水般的眸子里流淌出的童真,常常是艺术家的利器。童真,应是范曾同情心、正义心、惊异力、想象力的自然涌流。范曾的创制,历史与现实扭结,狂放与清逸两得,真善美俱存,人格铮铮,画格熠熠。其笔力腕力功力学力,骨气才气神气逸气仙气,尽显画中。范曾以人格之光烛照画苑,仅凭书画,他便取得了与子孙后代对话的权利。

  /* 49 */

  李存葆:识君应是千古事(2) 



  科学是光谱分析,即逻辑推演;艺术是光合作用,即灵性归纳。书画之道,资贵聪颖,学尚浩渊。范曾展笺动墨横锦,摇笔散珠,皆得益于他“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甲申年仲夏,河北教育出版社刊行了二十一卷本的《南通范氏诗文世家》。这部洋洋大观的诗文集,荟萃了四百余年来,自十翼范曾上溯至其十二世祖的文稿。范氏家族,可谓代有文章高手,诗声不坠。刘向云:“少年好学,如日出之阳;壮年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范曾在总角之年,渐识渊源家学。他承传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宁鸣而死,不然而生”之千载家训,并以希文公少时“断划粥”精神,砥砺品学。据我所知,范曾治学闻鸡起舞,年已望七的他,六十余载如一日,总是凌晨五时即起,凝神静气,驰骛书林,醉心名山事业。我以为,范曾的创制有两大精神支撑,一曰渊博,二曰睿智。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涸润,相得益彰,互为羽翼。范曾读老、读庄、读易、读兵、读佛、读史、读诗,文史哲无所不窥,使其学富五车;睿智又使他不读死书,不钻书袋,进出自如,登堂入室,揽天下奇珍于襟怀,神而化之,变为自己的器识和才具。季羡林先生序范曾三千行长诗《庄子显灵记》中云:“我认识范曾有一个三步曲:第一步认为他只是个画家,第二步认为他是一个国学家,第三步认为他是一个思想家。在这三个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诣。”如果说,二十年前范曾的诗名、文名,被其显赫的画名所掩;那么,今天因了范曾之诗词集、序跋集、论艺集,散文集等几十部著作之联翩付梓,遂将其诗名、文名凸墨于世,也使其成为中华大文化圈里的一个奇才、通才。论文苛酷精审之钱仲联先生推称:“范氏曾,今日学林之祭尊”,真可谓一字千钧,非托空言。
  范曾的诗词,立意高雅,情文双俱,设句破典,“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读来如闻大野马蹄,镗镗入耳。范曾吟诗,思如泉涌,顷刻间云霞满纸。甲申深秋,诗壇斲斯轮老手叶嘉莹先生逢八秩之庆,国内贺联纷至沓来,以叶先生之眼力,皆不离酬酢应景,乃喟然叹日:“此事非范曾莫可矣。”乃电话告以此意,不越十数分钟,范曾先生联发至叶先生电子信箱,词云:“妙手著华章,永托旷怀,论诗肯在钟嵘后;瑶池添瑞霭,遄飞逸兴,捧爵同来女偶前。”上联以《诗品》作者钟嵘誉赞其学,下联以《庄子•;大宗师》中女偊额手其寿,天然而去雕饰。捷思如范曾,当今不作第二人观。范曾谈艺,“论如析薪,贯在破理”。即使千字短文,也是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妙语隽思,触目可见。钱锺书有言:“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近几年,范曾有多篇学术论文,被《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隆重推出。其论二十世纪美的误区和古典主义之复归的《毋志众芳之所在》,谈战争与《诗经》的《岂日无衣,与子同袍》,均长达二三万言。范曾将论文作美文写,滔滔乎言辞,崛崛乎语次,笔致如大江奔涌,读来令人忘倦。范曾的散文,纵横捭阖,境阔意深,心连广袤,视及大千。不论是记述人物,叙评作品,还是忧世感时,针砭末俗,状物抒怀,范曾都十分注重语辞达意,雕琢文笔。然他之“雕琢”妙在无痕,他之求工,尽显天然,表现出其惊人的才气和功力。
  范曾现为南开大学历史、文学两院的博导、终身教授,对于年已六十有六的这位大学者、大书画家来说,正是笔墨神驰之岁,诗文鹏举之年。一九八七年初夏,我陪范曾兄登临泰山,他曾以《赠存葆兄》、《黑龙潭边与存葆谈鬼》两诗赠我,不谙古体诗的我,也曾不揣谫陋,未计平仄,写一诗酬和,现录于下,权作小文之结尾:
  天籁有倾江左树,
  神州出我范三郎。
  笔底国魂烛日月,
  胸中剑气鼓箫簧。
  虎尾春冰小坎坷,
  马蹄秋水大篇章。
  识君应是千古事,
  云自卷舒风自狂。
  二○○四年九月十六日於济南

  /* 50 */

  邓 刚:明天我结婚(1)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我一直守口如瓶不愿意讲出来,其原因是我在这个故事里担当不太光彩的角色,也就是说我是个狗崽子。当代青年恐怕不明白这个词儿的意思。我先稍微解释一下,在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里,人们很容易被打成各种各样的罪犯。而只要父母是罪犯,他的儿女就是狗崽子。我的那个老实得像块木头一样的父亲不但被打成罪犯,而且还抓进监狱里去,所以我就是个货真价实的狗崽子。
  当个狗崽子其实没啥了不得的,和普通人一样可以喘气可以吃饭可以穿衣可以上班下班。我就是一个堂堂的工人阶级,站在铁塔上手持焊枪,喷射着五彩缤纷的革命火花。不过有一样事令我这个狗崽子吃不好睡不好并在床上整夜地辗转反侧,这就是找对象。其实我挺英俊的,浓眉亮眼,体魄健壮,身高一米八,走起路来威风凛凛,很有点《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形象。但什么形象也不行,狗崽子很难找个对象,所有的女孩子听说我是个狗崽子,立即吓得拔腿飞跑。为了不使母亲忧伤,为了不让世人耻笑,我上蹿下跳,东奔西走,低三下四,委曲求全,就是一个目的,找个老婆。
  问题的要害是那时的女孩子全都鬼一样精明,而且个个老谋深算,只要是介绍人把她领到你的面前(那时很少自由恋爱),她审视你的两个眼睛就像X光射线一样要把你穿透,几乎没有寒暄就直奔主题——你的工作是国营的还是大集体的?你的工资是多少?你的性格你的身体状况,连五脏六腑都要细细考核,绝不感情用事。问完你个人之后,就问你的住房条件,问你家庭人口,当然也就问到你的父亲和母亲。只要问到我的父亲,我立即就原形毕露,像狐狸露出了尾巴。这时,我即使是剖心挖肝给她看,说我绝对与父亲不一样,说我绝对是革命青年,说我绝对地勤劳能干会过日子,也丝毫感动不了她们。我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都很同情我,也拼命地帮我找对象。他们觉得“狗崽子”必须降低一格选人才,所以他们一个个煞费苦心,把我们这个城市所有的其丑无比的女人都搜罗来,这使我伤心透顶。更伤心透顶的,就是这些最其丑无比的女人听说我是个“狗崽子”,竟也高傲地朝我一撇嘴,拜拜了。一直快到三十岁时,我还是在孤军奋战。
  我并非要对你讲怎样找对象,当代年轻人都是恋爱的高手,不用说找一个老婆,就是找十个老婆,他们也会手到擒来。我想告诉你的是我终于用九牛二虎的力气找到一个对象,而且:还是个相当漂亮的女孩子,黑油油的大辫子,水灵灵的大眼睛,走起路米既矫健义婀娜多姿。于是我带着她在我家门前的大街上走来走去,让所有不是狗崽子家庭的人睁大眼睛看看,我是个多么了不起的狗崽子。万万想不到的是,所有的邻居们都不相信爱我的漂亮姑娘是正常人,明明她有油亮的大辫子,有人却说她是秃子;明明她走路像运动员一样健美,有人却说她是残疾;更可恨的是还有人说她肯定是个弱智,一个眼不瞎腿不瘸的漂亮的姑娘,能给一个狗崽子当老婆,不是个傻子才怪呢!从邻居们投来疑惑与嘲讽的目光中,我感到一种压力和痛苦。我愧疚不已,觉得对不起爱上我的姑娘。这种愧疚使我每天都痛不欲生,苦苦寻觅一个方法证明我这个人的质量。然而,我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是气得死去活来,也无可奈何。一个好心的老人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伙子,你要是想为自己争口气,那就在结婚那天办一桌像样的酒席,让邻居们大吃大喝一顿,保证从此会瞧得起你了。我听后眼睛一亮,茅塞顿开,决定倾家荡产也要办好结婚的酒席,让可恨的邻居们吃好喝好最好撑死。
  一桌酒菜就能使一个人有了尊严,当今的年轻人听到这儿绝对会笑掉大牙。可是在物质极端匮乏的那个年代,人往往变得比动物还可
  悲可笑。
  在那个倒霉的年代,酒呀肉呀烟呀糖呀等食品在东北地区不亚于稀世之宝,必须托人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才能买到,所以,关内的人看到两眼好冒火的东北大汉提着空空如也的大旅行包,往往惊呼“东北虎”来了!我是个快三十岁的人,勒了半辈子裤腰带,总也有点积蓄,到北京上海买酒肉烟糖没问题。但那个老人说,这不行,婚宴上真正的高级酒菜是海参鲍鱼。那才是空前绝后的荣耀!我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