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火炮-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绕到德军防守的高地附近时,厄利决定迂回到德国兵的后面。于是,他们弯着腰,
从一个灌木丛到另一个灌木丛,尽可能地利用地形地物,一步步深人敌人阵地。小
分队越过一条小溪后,摸到一块平坦地。这里是德国兵的营房,一个少校正与两个
军官谈话。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坐着大约20名士兵,正在吃早餐,看来这是敌军机
枪群阵地。阵地前面一个陡峭的高地上,德军机枪正向山谷射击。机不可失,小分
队向德军阵地冲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大多数德国兵被迫投降。厄利命令停止射
击,把敌人包围起来。这时坡顶上的机枪手听到了下面的枪声,就调转枪口朝自己
的营地射击。厄利身中6 发子弹,随即命令一个班长接替他指挥战斗,但这位班长
后来也因中弹而无法作战。在激战中,只有约克和7 个士兵幸免于难。小分队处境
十分危急,而处在开阔地带的约克成了敌人射击的目标,二三十挺机枪向他射击,
但约克没有中弹。原来德军士兵射的子弹偏高,显然他们是怕伤了自己人。俯卧在
软湿泥土上的约克利用时机进行还击,好像是在家乡参加射击比赛,只要看到一个
钢盔就把它敲掉。偶尔,约克还不顾雨点般的子弹,站起身来,右肘抬高,身体微
向后倾斜进行射击,这是他最习惯的射击姿势。
    一个德军中尉带着5 名士兵从距离他23米的沟壕中冲上来,向他袭击。约克扔
掉手中炽热的步枪,举起柯尔特自动手枪,像往年打火鸡那样,小心地瞄准最后面
那个士兵。因为打死后面的敌人,不会惊动前面的敌人;如果先敲掉前面的敌人,
后面的敌人就会卧倒向他射击。约克把这6 个人全部打死了。至此,他共发射20发
子弹,却打死了21名敌人。在激战中,约克觉察到有人从身后向他射击,他立即转
过身来,发现一名德国少校正拿着一支打光子弹的手枪。德国少校在惊愕中大喊:
“上帝,如果你不再射击,我将叫他们投降。”于是约克和其他幸存者俘虏了这里
的90名德国兵。在返回途中,他们又清除了几个机枪火力点,俘虏了一些德国兵,
为该师顺利占领铁路扫清了前进中的障碍。
    约克的英雄事迹很快传开了。不久,约克晋升为中士,获得了十字勋章、法国
奖章、意大利奖章、从军纪念章,并在1922年获得美国荣誉勋章。
    1919年5 月 22 日,约克回到纽约,受到全城居民的热烈欢迎。人们把他举在
肩上,以此来表达他们对这位“最伟大的普通士兵”的崇敬心情。有人想借他的名
气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以赚取高额的票房收人,约克拒绝了。他说:“像那样去
赚钱,把我们的军服和军人身份都商业化了。”
    约克回到他的家乡,田纳西州议会给了他荣誉上校的称号,并奖给他385 英亩
土地。1919年6 月 7日,约克和格雷西·威廉斯小姐结了婚,从此过着平静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初约克并没有打算卷人战争。但后来德意日的侵略野心
使他认识到,解放、自由和民主仅仅属于用战斗去争取的人们。他同意拍摄以自己
战斗生活为主题的电影。于是,电影《约克中土》问世了,他的形象鼓舞着美国人
民同法西斯进行战斗。
    1964年9 月2 日约克逝世,终年76岁。约克埋葬在沃尔夫河畔墓地,一面旗帜
常年飘扬。在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雕塑了一座3 .7 米高的约克铜像,以表达美
国人民对他的敬意。
    “约克中土”自行高炮从1977年提出总体设计方案后,到1985年中期共生产65
门。不幸的是,这个曾被美国陆军认为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武器系统,经过单独使用
试验后,证明可靠性差、雷达抗干扰性能不好,最后被打人“冷宫‘。1985年8 月
27日,美国国防部长宣布:”’约克中土‘防空武器系统不能有效地对付空中威胁,
决定终止该系统的生产,不再给予任何投资。“
    “约克中士”防空武器系统,经历了7 年的发展过程,投资共18亿美元,平均
每门“约克中士”价格680 万美元,创造世界自行高炮研制费用和销售价格的最高
纪录。
              异想天开的巨炮
    20世纪40年代初,德国已表现出进攻法国和英国的意图,德国列库林公司的工
程师昆达根据战争的需要,提出了多节远程大炮计划。他在公司内进行过一些试验,
并制造了一门20毫米口径的模型炮,取得了一些数据,就得意洋洋地要求面见希特
勒,汇报他的设想。
    很早以前,就有人试验过多节远射程大炮,但都失败了。昆达当然知道研制这
种兵器的困难程度,但他更知道希特勒想要有一种能直接打到伦敦的炮。于是投其
所好,向希特勒推销他的超远程大炮。该炮的炮身长达150 米,口径为150 毫米。
使用时,将多节炮身组装在一起,顺着山坡布置成一定的仰角,最佳倾角为55度。
炮身从下到上呈多节形状,每一节炮身的左右两侧都有一个火药室,许多节炮身连
接在一起,像多节蜈蚣一样。在发射时,最下端的火药室先点火,使炮弹开始运动,
随着炮弹快速地飞过各节的火药室,各节火药室也依次适时地点火,使炮弹不断地
被加速。这样,可使83千克的炮弹离开炮口的初速度达到 1800 米/秒,最大射程
可达 300千米。轰击伦敦自然不在话下。据说该炮造成之后,每天能向伦敦发射600
吨炮弹。
    希特勒当即批准了这个计划,将新式火炮命名为V -3 ,要求列库林公司制造
出V -3 大炮,同时要求此炮必须能打到伦敦。根据元首的指示,昆达来到加莱地
区,寻找适合建立炮台的山丘。
    为了保护V -3 发射台,德国人在发射台之上修了6 米厚的钢筋水泥防护层,
以确保炮台不致于被炸坏。同时,他们也开始进行多节远射程炮的试验工作。
    1943年初,德国陆军部兵工署利夫将军到加莱进行视察。利夫将军原来不知道
V -3 大炮的计划。到现场一看,多节远射程大炮很长,根本不像一件兵器,更像
一个高压泵,现场需要许多人服务,乱糟糟的很像一个施工工地,他十分吃惊。尔
后,他又视察了试验工作,发现许多工程技术人员都是门外汉,大炮计划距离实用
化程度遥遥无期。
    利夫将军听取了汇报,知道V -3 大炮计划是希特勒批准的,立刻对现场进行
了仔细检查,发现试验现场指挥不力,炮弹根本发射不出去,原因是各节炮身的点
火时间不准确,因而多次发生炮身被炸事故。利夫将军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现场
主管工程技术人员都是外行,他立即更换领导班子。从陆军召来了弹道学专家,对
炮弹进行了种种改进。1943年5 月,改进取得成效,炮弹能发射出去了,但射程只
有几十千米,远远没有达到300 千米的目标值。此后,又不断增加炮身节数,以便
增大射程。但随着炮身节数的增加,各火药室适时点火的控制越来越困难。人们逐
步意识到,各火药室的助推作用根本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只是少数几个火药室起了
作用。利夫将军认为这个计划是异想天开,在技术上很难实现,应该到此为止。但
由于是希特勒批准的计划,他无权中止这项试验。
    1943年9 月,英美空军发现了V -3 大炮发射台。同年11月,美国空军第9 军
对该发射台实行了毁灭性轰炸,使试验工作停止了一段时间。但由于6 米厚的混凝
土工事的保护,V -3 大炮没有任何损坏。
    1943年3 月,美国空军再次空袭了V -3 发射台,发射台只受到了轻微破坏,
试验仍能照常进行。此后,工程步伐加快,V -3 大炮的发射斜坑大约完成了 60 
%,炮弹装填机械也安装完毕,逐渐接近了实弹发射阶段。
    盟军不了解德军在该地区到底搞什么名堂,但确认该地区是德军的一个非常重
要的军事设施。为此,英国空军决定派出兰彻斯特轰炸机,携带重5 .4 吨的最新
式超级炸弹去轰炸V -3 发射台。
    1944年7 月 6日,V -3 发射台被严重破坏,一条发射斜坑完全被炸毁。不久,
加莱地区被盟军占领。
    占领加莱后,盟军发现了V -3 大炮发射台,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新式武器,
十分吃惊。在攻陷柏林前不久,一位盟军高级将领视察了V -3 发射台,感慨地说
:“如果V -3 计划得以实施,肯定会摧毁伦敦。”此后不久,该发射台被盟军炸
毁了。
    当时,德国还有一个V -3 发射台,位于波罗的海沿岸,远离西部前线。这个
发射台从1943年3 月开始修建,由德国陆军部工兵署和克虏伯公司联手进行试验。
早期试验不太顺利,有时能射出炮弹,有时又失败了,炮身部分也频繁地出现爆炸
事故。
    到1944年1 月,试射了两万发炮弹,仍然没有一点成功的把握。后来查明,问
题不在克虏伯公司,也不在列库林公司,完全是炮弹生产厂家的错误。此后对炮弹
进行了种种改进,试验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果。后期V -3 远射程大炮的射程高达150
千米。
    正在试验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加莱的V -3 发射台被炸毁了。为了袭击伦
敦,必须使用加莱的发射台,波罗的海的发射台远离西部前线,V -3 的射程又仅
有150 千米,不可能派上用场。照理应该中止这个项目,但由于是希特勒亲自批准
的项目,没有人敢于承担这个责任。此后,该发射台又反复地进行了各种试验,不
断地提高V -3 远射程大炮的射程。
    除了上面介绍的V -3 远射程大炮之外,据说德国还有一种小型多节远射程大
炮。这种小型远射程大炮的炮身总长75米,装在列车上。据知情人士说,这种小型
远射程大炮参加过实战,并有实战数据。后来怕武器落入盟军手中,德军把大炮炸
毁了。
    盟军并没有俘获过这种大炮,实物也被破坏了,所以上述传闻是否真实很难判
断。但德国多节远程巨炮的研制的确反映了希特勒狂妄性格,写就了世界火炮研制
史上最富于幻想的一页。
              一代名炮显神威
    1941年,法西斯德国军队在占领了波兰、比利时、法国、丹麦、希腊和南斯拉
夫等国后继续东进。1941年 6月22日凌晨,德国在东线集中了近百个步兵师和坦克
师,在 5000 余架飞机和 3000 多辆坦克的支援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向苏联发动了
全面进攻。
    6 月27日,在捷尔任斯基炮兵学院学习的弗廖罗夫奉命前往红军炮兵总部。早
在战争爆发的当天,弗廖罗夫就打报告要求上前线去。他英勇善战,是一个优秀的
基层炮兵指挥官,曾指挥过一个炮兵连,荣获过红星勋早O 弗廖罗夫来到总部,军
械部副部长弗·阿博连科夫接见了他,并向他宣读了国防人民委员会的命令:“任
命弗廖罗夫大尉为统帅部预备队独立试验炮兵连连长。”接着副部长又强调说:
“在红军的炮兵兵种里,这样的炮兵连还是第一个,也是惟一的火箭炮连。但实际
上还没有这个炮连,要靠你去组建。炮已经运来,你今天就可以去看一看。只是你
必须牢记,关于火箭炮兵连的情况要绝对保密。”由于这种新式武器还没有经过部
队试验就决定拿到实战中去使用,所以炮兵总部给连里配备了两名火炮专家。
    按照炮兵总部的计划和要求,这个试验炮连的编制有170 人,7 门火箭炮。但
当时只运到5 门火箭炮,1 门122 毫米试射榴弹炮。全连还有44辆运输车,可同时
装运600 发火箭炮弹和100 发试射榴弹炮炮弹,有供运输车 3次加油量的油料和7 
个昼夜的给养。
    6 月28日,各炮排组建完毕。7 月月日上午,弗廖罗夫向副部长阿博连科夫报
告:“火箭炮兵连已经组建完毕,全体人员做好了战斗准备。”
    从7 月10日开始,德军装甲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率领部队在许多地方陆续渡过
了德涅伯河。苏军炮兵总部决定把第一个火箭炮连配置在这个方向。7 月14日晨,
德国一支军队进犯第聂伯河畔的白俄罗斯奥尔沙市,他们很快攻占了火车站。于是
弗廖罗夫受命炸掉这个火车站。
    弗廖罗夫在离市区不远的一个无名高地上开设了自己的观察所。火箭炮邻近公
路的树林边展开,做好了发射准备。7 月 14 日下午 2时许,车站周围聚集着大批
德军坦克、装甲车和士兵。坦克手从闷得透不气来的坦克中爬出来,各种车辆在路
旁等待检修和加油,三五成群的士兵卸下沉重的武器和背包在阳光下用餐、休息。
试射开始了,三发重型榴弹炮炮弹飞出了炮膛,在火车站爆炸。炮手们迅速测定并
修正了目标坐标。紧接着,炮连指挥员下达了“全连开炮”的命令。一瞬间,大地
响起了雷鸣般的轰隆声,80发132 毫米口径的火箭弹像火山喷出炽热的岩浆,铺天
盖地般倾泻到火车站地区,一下子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惊慌失措。几秒钟后,车厢、
站台、铁道全都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坦克、汽车、火炮燃烧起来,侥幸活下来的
德军士兵在惊恐中到处乱窜。见目的已经达到,火箭炮部队马上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德军消防队才来到火车站灭火。又过了一会儿,德军用炸
弹和机枪对火箭炮发射阵地的树林进行了地毯式轰炸和雨点般的扫射。而这时,炮
连早已无影无踪了。德军在这次炮击中遭到了重大损失,来自奥尔沙方向的坦克纵
队的进攻被迟滞了5 昼夜。
    火箭炮连撤出奥尔沙后又急行军到了奥尔希茨河渡口附近的小树林里,重新作
了配置,并做好了发射准备。这里是红军某团的防地,团长指着河面对弗廖罗夫说
道:“渡口已被敌人控制,来不及摧毁了,能不能对它实施突击?”弗廖罗夫从望
远镜里看到,敌人正在渡河,几十辆坦克和装甲输送车正向前机动。机不可失。随
着弗廖罗夫的发射口令,一阵轰隆声响彻天空,大地在颤抖,渡口和河岸的草地上
升起了火焰,坦克和输送车纷纷倾覆在水中。在此后的7 天里,敌人没敢在这个地
段上强渡奥尔希茨河。
    火箭炮在实战中大显神威,令前线官兵欢欣鼓舞。官兵看到炮架上标有生产厂
家的代号“K ”,就亲切地称它为“喀秋莎”(一个美丽的俄罗斯姑娘的名字)。
    进攻受阻的什坦盖将军立即把红军使用新式武器的情况向希特勒作了紧急汇报
:“俄国人使用了多管火炮,它能实施惊人的突击。”“在俄国人的东方战线出现
了从未见过的火箭武器……在火箭发射的地方,钢铁会融化,土地会燃烧。”这就
是苏联“喀秋莎”火箭炮第一次在战场上亮相的结果。
    十月革命时期,苏联火箭专家就提出了利用载重车发射多枚火箭的设想。
    1919年5 月,苏联化学工程师H ·基霍米洛夫研制成功了一种带有发动机用作
迫击炮弹的火箭弹,这种炮弹利用反作用原理,由发动机推动炮弹向前飞行,不需
要普通火炮那样笨重的炮身和复杂的反后坐装置。苏联政府对他这一发明十分重视,
于1921年为基霍米洛夫建立了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后来被命名为“气体动力实验室”。
    1933年9 月21日,根据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在莫斯科成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火箭技术研究所,从而使苏联的火箭研究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头。基霍米洛夫
的气体动力实验室也并入了火箭技术研究所。
    1935年,火箭技术研究所为空军研制成功了一种火箭弹,并组织对伊尔一15飞
机载火箭弹进行系列打靶试验,达到了预期效果。从飞机上用82毫米火箭弹打靶,
明显地提高了命中率。这两种火箭弹后来分别被命名为PCMZ和PC132 型。PC82火箭
弹优于当时空军装备的其他所有机载武器。1937年,他们又研制出具有导轨的新发
射装置。随后,他对火箭弹进行了密集射击试验,也取得了圆满成功。1939年7 月,
在远东哈勤欣河地区,苏联用机载火箭弹痛击日军飞机编队,取得非常理想的战绩
:击落15架轰炸机和10架歼击机。
    1939年工程师利昂契夫设计了一种新型火箭炮,内部代号为“利一2 ”。在卫
国战争初期,该火箭炮是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的。“共产国际”
一词的俄文第一个字母是“K ”,工人们将“K ”打在炮车上,作为该厂的代号。
这就是一代名炮“喀秋莎”的由来。
    “喀秋莎”实际上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c 火箭弹总重量为42.5 公斤,
弹头重量为4 .9 公斤,它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射速高。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