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虑就是有怀疑、有顾虑,有疑虑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斗争,麻烦大了。佛讲这是边见,这个要放下,没有了。对立没有,那就全部都没有了,你的心恢复到清净。再就放弃成见,成见有两种,一种是因上的,一种是果上的。因上的,佛教的名词叫「戒取见」,果上的成见,佛法的名词叫「见取见」,这两种都是成见,要放下。最后把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统统放下,错误见解是「邪见」。那恭喜你,你入门了,在《华严经》,你入初信位的菩萨。
  这五种烦恼放下之后,本能现前,本能是什么?本能我们讲神通,就是六根,六根的本能恢复了。把这五种错误见解放下,两种能力恢复,天眼、天耳。这两种能力恢复,天眼就开了,一般人见不到的你能见到,从前你见不到的,现在你能见到了。你见到什么?没有东西能障碍你,墙壁不能障碍,我能看到墙壁四周外面,那里有什么人、什么活动,清清楚楚,透明的。我们在十一层楼,上面还有十二层楼、十三层楼,下面还有九层楼,往下看层层清楚,没有障碍。而且还有一种能力,你能看到不同空间维次,空间维次突破了,就是说你能看到天道,你能看到下面鬼道、地狱道,这个能力出现。大乘佛法里面初信位的菩萨,刚入门的,往上再提升,二信,那个能力逐步逐步就现前。在小乘就是初果,《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断证功夫跟小乘初果相同,二信、三信就跟二果相同。二果能力又恢复两个,除天眼、天耳之外,有他心、宿命。宿命就是知道自己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知道了,宿命通;他心通是别人心里面起心动念知道。到四信、五信就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能变化,能分身、能变化。有这个能力的话,我们到哪里去旅行不需要交通工具,想到什么地方,身体就到了,他有这种能力。有分身的能力,同时,或者是同处、或者是异处,他能出现很多身。到七信位的菩萨,断证等於阿罗汉,超越六道了,得漏尽通。漏尽通就是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执著,他对於世出世间法真的不执著了,七信位的菩萨。我们今天读的经文是七住菩萨,这个高了,这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里面,在一真法界。所以他们所见到的是真性,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
  我们读了之后要学,要真干,从哪里干起?前面我们学过,破三重障,这最严重的,佛特别说出来。最严重的第一个是傲慢。我们自己傲慢不傲慢自己不知道,「我很谦虚,我没有傲慢」,自己有,不知道、不承认。只要有我就有我慢,这慢从哪来的?与生俱来的,不是学得来的。你看法相里面讲得多清楚,《还源观》里面第二条,「起二用」。起心动念,这个起心动念太微细,我们今天起个心动个念,所以佛问弥勒菩萨,世间人起心动念,这一个念头里有多少微细的念头?那个微细念头我们不知道,我们必须要几千兆的微细念头,我们才觉得是有一个妄念,有一个念头,怎么会晓得有那么微细!你看举手弹指之间,「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就是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的念头,这一弹指之间。「念念成形」,形就是现相,念念生现相,叫幻相,「形皆有识」。好,我们就讲到识了,识是什么?阿赖耶识、末那识、第六意识,就有这个东西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我见就是我执,执著有我;我爱,我爱就是贪;我痴、我慢,我慢就是瞋恚,贪瞋痴。贪瞋痴跟「我」这个念头是起心动念同时发生的,你怎么能说你没有我慢!这个东西要懂得,太微细了,哪个人没有我慢?阿罗汉还有。
  到什么时候没有我慢?明心见性,我慢就没有了。在十法界里面,佛、菩萨都还有我慢,为什么?没见性。只是他们的定慧高,他把我慢伏住,不起现行,不起作用。没有定慧的人,常常他起现行。我慢这个东西要怎样才能把它断掉?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用礼敬把我慢化解了。佛法里用这个方法,世间法里头也用这个方法。在中国传统,你看《礼记》里面所讲的,《礼记》里头一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一切恭敬,用这个方法来折伏自己的我慢。这个障碍太大,这个东西不能折伏,孔子说了一句话说得好,「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周公是大圣人,孔老夫子一生最佩服的、最崇拜的就是周公。他说假如一个人像周公一样那种才华、那种德行,可是怎么?可是他有傲慢,「使骄」,他有傲慢,他还吝啬,他说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的圣人哪里会有骄慢,哪里会有吝啬!这是世法。在其他宗教里面,也把这个摆在第一条。我读过天主教的《玫瑰经》,我也讲过,《玫瑰经》第一条就是讲谦卑,把它摆在第一条,有道理,不是没道理。第一条就教我们学圣母玛利亚的谦卑。
  我们处处尊重别人,自己谦卑,我慢才能够折伏;否则的话,这个烦恼永远障碍你,不但障碍证果,障碍你开悟。天天听经,经里面真正的意思你得不到,为什么?你有障碍。不要以为说这个我懂了,你没有懂。「我懂了,我相信了」,从前李老师这桩事情给我讲过好几遍,「你自己以为相信了?你以为你懂了?假的,不是真的」。有一次他告诉我:有很多老和尚到死都还不相信,都还没懂,为什么?他还是要搞生死轮回。什么叫真懂?什么叫真的相信?你做到了,你真相信了,标准在此地;你没有能够落实,你没有能做到,你就是不懂,你就是不信。所以,信佛谈何容易!你相信了,你就能成佛;你没有做到,你不相信。而自己以为相信了,不懂,自己以为懂了,你这一生就没指望,为什么?悟门堵塞了。所以第一个要破我慢,用谦卑,要注重礼敬,真诚的行礼、敬礼,这是什么?这是折伏自己的傲慢。古人定的这个礼节好,跪拜就是折伏我慢,不是别的,自卑而尊人。
  其次,第二个要降伏嫉妒。人的嫉妒造的罪业不知道有多重,看到别人做桩好事,心里面就不痛快,用种种方法去障碍他、去破坏他。他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破坏别人就是破坏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宇宙确实是一体,不同的众生就像我们自己身体上不同的器官,我们眼睛好,极其微细的东西都能看到,耳朵嫉不嫉妒它?鼻子嫉不嫉妒它?要不要去害它?不会,为什么?一体。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见别人的善行善事?别人有智慧、有能力,成就他的善行,社会有福。我们能成人之美,他造的福,我们就有一分功德加在里头;如果我们破坏他、使他堕落,将来我们要跟他一起堕落。绝对不是说他堕落了,我们会有成就,没有这种道理。我们能成就一切众生,自己才真正有成就;我们要是破坏别人的善行善事,决定堕落,这个不可以不知道。所以这是第二个重障,佛特别拈出来说的。
  第三个是欲望,贪欲,是大障碍。世间人他迷惑颠倒,他贪什么?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他贪这个。学佛,我见过,世间法他不贪了,他贪佛法。佛是教我们放下贪欲,不是说叫我们转变对象,转对象那还是贪,依然是重障。连修行功德都不能贪,你在修定,定中有境界,那个境界也不能贪,你要贪恋那个境界还是错了。所以佛把它列入重障,道理在此地。贪,一切烦恼归纳到最后一个根就是贪,通常我们讲三毒贪瞋痴,贪瞋痴再归纳,归纳成一个就是贪。贪不到才瞋恚,贪到了又愚痴,所以归纳到最后一个就是贪。佛把这个列入重障。如何转变贪欲?佛教我们修布施,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可是你修这三种布施一定有三种果报,果报现前你会增长贪心,譬如财布施,你本来对财不贪,为什么?没钱,生活也很艰难;愈施愈多,那财愈多,财宝现前之后自己贪心起来了,就吝啬了。所以不容易,真难断。
  所以佛法里面讲舍得,舍得里头两重意思,第一重叫你舍,舍就是施舍,它就有回报,施财得财,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果报就现前。果报现前你还要舍,舍得,把你所得到的这个还要舍掉,你得到的东西不舍,又变成障碍。所以舍得干干净净,愈舍愈多。最后怎么样?最后就像这经上讲的,「普施法界一切众生」,这个话不是假的,是真的。你的智慧普施法界,你的福报普施法界,这是什么?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如果你没有舍的心,你愈布施,你将来得的果报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人天福报很可怕,福报现前,享福的时候就造业。不要说别的,饮食当中你造的业就比别人要重,你每天杀生肉食,你福报带来的冤业就不知道有多少。福报享尽了,冤亲债主找上门来,这时候麻烦大了,你后悔莫及。所以你想想看,贪欲要不要断?佛说的二障、三障,这三重障是叫我们立刻就要断的。你不断这三种,入不了佛门,也就是说,听经听不懂,你的信解全是假的,不是真的。
  下面引经来解说,「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名法身」,这就是身见完全破了。什么是身?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的身,这叫法身。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为什么?都是以遍法界虚空界为自己身。这个身清净,这个身是什么?这个身是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正如《心经》所说的,《心经》大家念得很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法身。有没有?真有。有没有分别执著?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不但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清净如虚空。道家也说,道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有这个境界。这是真的,是永恒的,是不变的。
  末后第十个「智身」,智身也是我们佛法里面所讲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一定会成佛。佛就是智的意思,就是觉的意思,「如来妙智圆明,决了诸法,通达无碍,名智身」,这是自性里面有圆满的智慧,有究竟的智慧,称之为妙智。妙是什么意思?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叫妙,这个智慧现前;起心动念,这个智慧就没有了,就被障碍住。起心动念佛法里叫做无明烦恼,把自性本具的智慧障碍了,分别是一般大乘教里面讲的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这三种烦恼起来,智慧就没有了。智慧到哪里去?智慧变成烦恼。所以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就是你迷,这三种烦恼都是迷,迷了,妙智圆明变成无明、变成烦恼、变成见思,它起变化。如果我们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它又恢复到妙智圆明,这个事情真妙!
  妙智圆明不要学的,与学不学没有关系。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他学了十二年。我们在一切经里面看到记载,释迦牟尼佛十九岁离开家出去求学,学了十二年,到三十岁,没地方再学了。印度所有的这些学派里面的大师、宗教里面的大德,他统统都参访过,都跟他们学习过,找不到地方再去学习了。那时候印度无论是宗教、是学术界,普遍的都修禅定,所以佛法里面讲的四禅八定,是那个时代一切宗教、学派普遍都修学的。四禅八定能够突破六道轮回的空间维次,所以他在定中把六道轮回就搞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不是假的。可是至少有三个问题没法子解决。六道轮回看清楚了,都接触到了,真实不虚,还有什么问题?我们能想像,第一个是为什么会有六道?第二个,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怎么会发生?第三个,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个问题,当时学术界跟宗教界都没有办法解答。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恒河边上找个大树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了,入更深的禅定。这一下开悟了,叫大彻大悟,这个问题解决了。他学十二年,如果他不彻底放下,就是十二年所学的,不再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真放下,开悟了,他要不放下,不放下那叫所知障,障碍了开悟。学了还得放下才行,学了不能把所学的东西都执著了,那你就错了。佛教人,我们在这里学这些经教,可不可以执著?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要放下,不能执著,何况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要放下。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惠能大师讲得很清楚,哪来的什么佛法!不但法没有,佛也没有。你要是执著佛、执著法,错了,不执著就对了。彻底放下则大彻大悟,那一年他三十岁。开悟之后他就开始教学,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的。所以经上常常说,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什么身分?他是职业教师。他一生没有建过道场,教学非常活泼,一点都不执著。虽然没有道场,他们生活多半是在旷野、森林里面,树下、河边,过的是像游牧生活一样,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饭是出去托钵,过的是这个生活,一生没改变。但是也接受别人的礼请,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这些大富贵人家有别墅、有花园,请佛到那里去住几天,讲经说法。佛也不推辞,也满足大家种福的愿望,带著他的学生住在这些地方,像只园精舍、竹林精舍这些地方,也住过一段时间,在那边讲几部大经大论。可是他没有接受主人的赠与,没有,只是借用。我们现在讲,所有权是主人的,释迦牟尼佛有使用权,我经讲完了,我到别的地方去了,精舍还给原主。你看,这叫舍得多干净,多么自在,这是他老人家在世做出榜样给我们后人看,我们应当向他学习。
  身心清净,住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一无所有,你才得大自在,你的心永远是定的。有了这些道场,那就有麻烦来了,你就不能不操心。所以中国佛教(那是家里的话)有句谚语说,你要害某个人,这是出家人,你就请他做住持,你就请他做当家。为什么?他要管事,他要操心,他就心不清净,肯定堕落。中国早年这些丛林,这些住持、当家是从哪来的?以前我请教老师,老师告诉我,佛菩萨应化来的。真的,不是假的。永明延寿传说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诸佛菩萨应化,来担任执事做护法的工作,不是凡人。凡人没有办法,凡人他有烦恼,烦恼叫你堕落。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你请我做住持,我敢不敢去?不敢去。什么时候我可以去?我哪天真的开悟,真的证果,可以;也就是大乘教里真的入不二法门,身心自在,烦恼不生,智慧增长,这可以。没有到这个境界,要好好提升自己,这个重要。往生净土之后乘愿再来,不迟。所以在这一生遇到这样殊胜的法缘,无上的大乘,尤其是净宗,不能在这一生成就,那就可惜,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只有智慧才能够决了(决是决断,了是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你知道哪些是真的、哪是妄的,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真妄、是非、邪正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通达无碍,这叫智身。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自性本具智慧德相,这是本有的,众生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要记住。怎么证得?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证得;你要是不肯放下,那你就继续搞六道生死轮回。生死轮回里头,冤冤相报是没完没了,苦不堪言,贫贱苦,富贵也苦,所以不能不知道。「十身」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面再看底下一段,「心佛相望者」,这是第三段,「谓佛已成道,功德难思。我心妄惑,则名为劣,虽无叨滥,不了真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为颠倒」,这不可以不知道。这个也是麻烦事,众生都有的,佛跟心,不知道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总以为佛是功德难思,我们心不行,心是妄惑,迷惑颠倒,妄是妄想,惑是迷惑,我的心当然跟佛不能比。这是颠倒了,要知道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的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可是在初学,在我们境界里面,清凉大师也说得很好,「虽无叨滥」,叨是唠叨。因为佛跟初学的人讲,你看有佛、有菩萨、有阿罗汉、有诸天,不是讲了很多吗?这是什么?这是在我们现前这些境界。要晓得相是假相、名是假名,不要被名相迷住了。可是事实,迷於名相上的人太多了,几个人能够真正像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能到这个境界?佛所说的名相全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可不能执著。
  假的有假的作用,就像我们现在去旅行,现在高速公路很发达,你看到处都有指路牌,那个指路牌是假的。你走到深圳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