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个从奴隶到将军的过程,想来也充满了人辩证法,先放弃自我求得君主或者贵人的信任,再依靠他们的信任成就自我。这个过程对进说者来说并不吃亏,一无所有的时候,不如连大脑中的子自我都放弃,以换取强有力的信任与支持,然后在通过这强有力的信任与支持找回大脑中的自我,我也可以像报刊杂志上讲述人生哲理的文章那样说一句:这主动放弃与失而复得之间才有人生的真谛。呵呵,小男小女很容易被这样的文字感动,但这样的文字如果与韩非子的文字放在一起,多少都有点天真肤浅还故作深沉。
道理并不难,行动比登山。人生何处不划圈,就看你划得是大圈,还是小圈。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一时的自我上栽了跟头?特别是那些内心世界丰富精彩,能给我们留下宝贵文化遗产的人物,要他们放弃自我逢迎权贵比抹脖子还难,。个典型的例子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年轻时候也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他初出道求人引见自己的那封《与韩荆州》文采斐然,气雄万夫,很容易让读者看到一个大大的自我,而很少有这是一个对我有用的人的温馨感觉。以李白“安可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态,是不会去研读韩非子《说难》的。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是一个缩小版的李白,他的那篇向汉武帝自我引荐的求职信也是一篇缩小了的《与韩荆州书》。他们因片刻不想放弃由诗词、歌赋、才情、学问熏陶大的自我,自然也就与功业无缘了。
首先要树立“放弃自我,一心为君”的心态,具体情况就不难处理了。君主如果有一点小小的私人追求,不便堂而皇之的提出来,进说者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规章制度、文献典籍、先朝旧事中找到支持君主私人追求的观点和论据,不要说你找不到哦。只要用心找,就总能找到,找不到只能说你孤陋寡闻,被书迷了心窍,好熊的《春秋大义》可以作为这方面的参考书,细心揣摩,准会有收获。比如说,君主厌烦了天天处理大小小的事物,想跳出来享两天清福,你就可以跟他讲无为而治,垂拱天下的道理,换今天便可以讲自由经济政策的好处。如果领导刻薄寡恩,残忍好杀,那正好,韩非子中有的是任威而不任仁的教导。如果君主好女色,你可以赞扬他爱江山更爱美人,再顺便提提光武帝娶妻要娶阴丽萍的爱情故事;如果君主沉迷文学艺术,你就可以给他取出古往今来那些在艺术上有很深造诣的伟大领袖,什么丘吉尔绘画水平可与专业人士一比,曹操是个伟大的诗人,富兰克林罗斯福爱好集邮等等。当然,究其根源,所举的例子与君主的私人追求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人会注意这些,君主需要的只是言之似乎有理的理由。此之谓:“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
如果君主吃不到葡萄,进说者一定要说葡萄是酸的,不吃也罢。(作者按,早知葡萄酸,何必去吃,这样做不是说君主原本就很傻吗?其实啊,君主所做的事情很多都经不起进一步思辨的,但是在强大君权的光辉照耀下,做一个清醒的人是不幸的,皇帝的新装还是让他永远穿着的好,谁说出来,谁就准备迎接不幸吧。)君主做了错事,进说者如果实在无法将错事说成好事,也要举出那些楷模级的人物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战国时期有个故事。某年某月,齐宣王趁邻国燕国内乱派兵入侵,一开始齐军打着解放者的旗号迅速平息了内乱,帮燕国恢复了秩序,因此很得人心,受到了燕国上下的一致好评。这时齐宣王私心开始作祟,想要占领燕国,但又不太确定,便去向旅居于齐的著名国际事务观察家孟子先生讨教。一开始齐宣王踌躇满志地说,我大齐军队所向披靡,用了不到50天时间就占领了另一个超级大国,创造了诸侯战争史的神话,一定会载入史册的。依我之间,冥冥之中必有天意,不如我们既来之则安之,干脆占领燕国怎么样?孟子说,占领燕国倒也未尝不可,只是要看燕国老百姓态度如何,如果他们表示欢,迎留下来也没有什么?如果他们不答应,还是回来的好。齐宣王问了等于没有问,不是孟子没有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的答案与自己潜意识中的答案不一样。于是齐宣王自己干脆跑路,命令齐军坚决留下。一声令下,齐军不但留下,而且干起了殖民者的勾当,破坏了燕国的国家图腾,抢夺了燕国人民的财产。结果很快就激起燕国人民的反抗,齐军陷入燕国的人民战争的泥沼,最后只得灰头土脸的滚回齐国。事情发生之后,孟子还在齐国没走,齐宣王觉得很没有面子去见孟子。近臣陈贾想君主之所想,急君主之所需,觉得自己能为齐宣王做点什么。便来问孟子,周公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个无需回答的问题,就像现在问雷锋是个什么人。孟子只得照本宣科回答,一个圣人。陈贾说,周公派管叔监视商朝旧地,管叔却在商地反叛。难道周公预先知道管叔会造反才派他上任的?”孟子说,当然不是了。陈贾略带得意地说,这不就得了,圣人也有犯错的时候。那意思似乎在说,不是圣人的齐宣王犯点错误更是正常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大家看看,这个陈贾的做法是不是与韩非说的非常一样。而大圣人孟子却开始了他义理正确,但不得君心的思辨,圣人做了错事会公之于众,并认错悔改,因而更受而人民爱戴,而现在的人做了错事却遮遮掩。从韩非的观点来看,受齐宣王喜欢的是陈贾这样的人,而不是孟子。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不是教人卑鄙,只是想说明白卑鄙的人为什么会总是吃香。
溜缝也分上中下等,下等溜缝,溜而不严,反漏其端,既惹君主的不耐烦也引来别人的笑话,属于最无能的一种;中等溜缝,严丝合缝,但让别人知道了是自己做的手脚;上等溜缝,天衣无缝,而且神不知鬼不觉,在外人看来好像事情原本就没问题一样,而君主却暗暗地记下了你的功劳。向君主进说,说白了很简单,就是顺着说,但要想把怎么顺着说讲明白,千言万语恐怕都不够。顺着说的表现实行林林总总,境界高低和手法的好坏千差万别。比如,纯粹比如,大家听听意思就算了,君主说夏天吃西瓜解暑。
下面有几种接话方式,大家看看那种更高明。
A. 夏天吃西瓜确实解暑,真的解暑,太解暑了。
B. 西瓜就是夏天吃才解暑,其他时候都不行,西瓜夏天解暑就像姜汤冬天去寒一样。
C. 是啊,根据某某历史学家考证,曹操那次忽悠军队穿过沙漠说的是西瓜而不是梅子。因为众所周知北方不产梅,曹操如果这么说,大家伙一听就知道是假的,所以曹操当时说的是西瓜,由此可见西瓜的解暑止渴作用是多么的强悍。
D. 解暑确实不假,不过吃多了就会拉肚子。
好了,我不为难大家了,因为我既是裁判又是球员,干脆直说吧。C种说法可能经不起学术的推敲,但是君主最喜欢。选项A水平太低,B要好一些,D是将要坐冷板凳的说法。
关于“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还可以这样,比如君主(领导)稳扎稳打取得了胜利,你就可以举出蒙哥马利在非洲稳扎稳打逼走了隆美尔;如果君主(领导)冒险取得了成功,你就可以举出希特勒收复莱茵区的典故。情同此理,活学活用。
“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告诉我们怎么在君主面前说某人的好话,怎么说某人的坏话。仅仅说某人的怎么怎么好或者怎么怎么坏是不够的,都知道海瑞是个好人,但张居正就是升而不用;都知道来俊臣,索元礼不是东西,但武则天就是委以重任。君主最关心的问题是此人对我有好处还是有坏处,所以进说者必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说话。君主也有自留地,也有小金库,也有嫡系。君主关心的是你所称赞的人是不是对他的切身利益有好处,你所诋毁的人是不是对他的切身利益有坏处。明白这一点,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不难。李林甫在李隆基面前推举安禄山的说词是:胡人没有背景,不懂汉人的官场文化,所以忠诚度高,容易驾驭;而秦桧打击岳飞就更简单了,只要跟宋高宗提一下岳飞“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口号,宋高宗就比谁都清楚岳飞的危害性。
顺着君主说话,还得注意君主的同类项。进说者眼前的君主不是孤独地存在着,马克思的哲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历史上并不是只有一个君主,君主所作的事情也不总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古矬人都不爱听短话,从来打狗都得看主人。推而广之,凡是与君主做法相似善行都要极力称赞,凡是与君主做法相似的错失都要极力粉饰。虽然,这不是针对君主而为,但君主一定会感受到你的心意。此之谓:“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
君主或贵人对进说者的信任具有一定的惯性,与事实相比有一定的后效性。信任得来不容易,得到之后失去却也不容易,唐明皇李隆基几乎是最后一个发现安禄山有谋反意图的人,安禄山苦心营求的信任迷了老皇帝的眼。进说者如果在基本意思上与君主没有抵触,在具体的言语上又相贴合,那么与君主的关系达到融洽就指日可待了。
一旦进入君主的圈子,进说者说话的自由度就比较大了,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对君主的错误进行规劝,甚至与君主小吵几句也没有问题,因为进说者经过层层考验已经被君主视作自己人了,君主并不在乎有人反对自己,在乎的是反对自己的人是什么人。此时荣华富贵对进说者而言已经不在话下,下面应该做什么?是竭尽所能保住自己辛苦得来的一切,做个安心做个巧言令色的当权派?还是保持进说者的士人本色,利用现有的平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在这里,韩非子代表了先进文化,他站在法术之士的立场上,提醒进说者不要忘记身上的历史使命。这历史使命是什么,我们后面将要提到。
明白了前期的说之难,与后期的说之不难,现面韩非子所举的三个故事就非参好理解了。
第一个故事,郑武公欲伐胡。话说郑武公早就对胡人早有图谋,没有跟任何人说过,为了达到突然袭击的效果,先是把自己的女儿送给胡君开心,然后又在开会的时候问群臣:“我想用兵,大家看看可以打谁?”大臣关其思政治觉悟高,对时局颇有研究,为了在众大臣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聪明,抓住机会迅速抢答:“胡国可以攻打”。郑武公厉声喝道:“回答错误,砍掉脑袋!胡人是兄弟之国,怎么可以攻打?”旁边有大臣小声咕哝:“都送人家女儿了,怎么是兄弟之国?应该是女婿之国才对。”……胡人听说郑武公严厉打击国内的反胡派之后,对郑国很放心,马上丢掉警惕,郑武公趁机将胡消灭。不知道郑武公后来有没有给关其思平反,其实人家为郑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是做贡献之前,连他本人都没有思想准备,如果知道为国家作贡献的代价是要脑袋搬家,估计他无论如何也不去做。这个故事与前面我杜撰的那个小厮向康熙表态的故事道理上是一样的,都是自以为聪明的人乱讲隐秘之事惹来的杀身之祸。
第二个故事是疑人偷斧,这个故事无需赘言。
第三个故事弥子瑕有宠于卫君。说得是弥子瑕这个女人受卫国国君宠爱的时候怎么做都有理。母亲生病,弥子瑕半夜架着国君的车回家探视,其做法违反了国法,而卫君不但不怪罪,而且夸赞她孝敬父母。弥子瑕把吃了一半的桃子丢给卫君,卫君欢喜吃下还称赞弥子瑕心中有君。过了几年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再能讨卫君喜欢。卫君想起当初往事,历历在目,不禁怒从中来。“可恶,弥子瑕。骗我车坐,又把吃剩的桃给我!”
这两个故事讲的是人们看人待事时的有色眼镜。有色眼睛无处不在,只可惜我们通常知人而不知己。
最后韩非总结道:君主的习性就像龙。(注:此时中国还没有龙图腾,此处的龙可理解成一种像老虎、狮子一样的凶猛动物,万万不可和以后的真龙天子挂起钩来。)他对你随和的时候像虫子,你可以随便的撩他、逗他、甚至骑在他身上,但是可别动他喉咙下面的那一尺多长的逆鳞,如果有人不小心碰着了,龙就会吃人。至于喉咙下面的逆鳞是什么,《说难》说了这么多,想必也该知道了吧。
×**************************************×
不得不说、不得不多说的《说难》终于说完了,可我仍然感觉和没说一样,脑子里的思绪不见其少,反见其多。多乎哉?诚多也!
《和氏》
———拿什么打动你,我的君主
如果世上真有疯狂的石头,那么和氏壁是当之无愧的Number 1。和氏壁原来是一块看起来普通平常的石头,后来变成了传说中的传过玉玺。和氏璧由普通的石头变成和氏璧的过程已经够疯狂了,但也仅仅是个序幕,变成玉玺之后才进入疯狂的正戏。历史上因之起了许多场纷争,几乎每一次朝代更替,都要会伴随着一个传国玉玺的故事。当然,和氏璧之后的故事,韩非子是不知道的。韩非子也无意于通过和氏璧来记叙一段曲折感人的历史故事,这段题为《和氏》的故事像《韩非子》中其他故事一样是用来说明道理的。这是一则非常简短的寓言故事,文体非常像现在的小故事大道理,故事在前,道理随后。
话说楚国的山中自古出产玉石,春秋时期,有个叫卞和的楚国人在山中得到了玉璞。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玉璞就是玉的坯料,玉是玉璞的成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玉器晶莹透亮、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造型,极具观赏性,这些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天然的玉璞与石头相差不大,一般人很难察觉,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从玉璞的细微之处辨别出价值。由此可见辨别寻找以及辨别玉璞是一件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卞和知道玉璞非寻常玉石可比,献给谁呢?钢刀赠给勇士,红粉施予佳人,国宝只能献给国君。在爱国忠君思想的指引下,卞和把他献给当时的楚国国君楚厉王,为楚国发现一件稀世国宝,于国于君于己都是一件天大的幸事。
楚厉王在相玉方面并不厉害,拿起玉璞看了半天,咋看咋像石头,但他还知道相玉是个专业活,不便自作主张,于是找了一个玉匠来。玉匠拿来玉璞,看过之后,道:“石头”。见专业人士如是说,楚厉王气不打一处来,忽悠君主必须付出代价,卞和只得失去丢下左脚。厉王死后,王位转到了弟弟楚武王手中。卞和痴心不改,继续献玉,当然了,这次是拄着单拐来来的。楚武王虽然雄材大略,但对玉仍然是外行,玉匠说是石头,卞和只得再次遭受惩罚,这次丢下的是右脚。后来武王死去,即位的是文王。卞和抱着玉璞在楚国的大山中开始哭泣,一连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枯干了,继之以血水。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文王那里。文王觉得蹊跷,派人却询问卞和:“世上被砍掉双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就你一个人如此悲伤呢?卞和道:“我哭得不是自己的双脚,哭的是宝玉被人视作石头,诚实的士人被人看作骗子。”文王这才对卞和的玉璞动了心思,在玉匠的雕琢下,一块稀世宝玉现于人间。为了纪念卞和同志百折不挠的献玉精神,文王把玉命名为“和氏壁”,后来和氏璧成为了楚国的一级国宝。
故事到此结束。一个巴掌拍不响,献壁的过程之所以曲折悲惨,卞和与楚国三王两方面都有责任。不过韩非的这篇文字针对君主而作,所以只谈到了君主应该如何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体谅献壁者的苦心,不要胡乱将献玉者否决。世上经常有好物不得大用,贤才无人能识的无奈景象,不知有多少国宝和国士淹没不得闻。宝玉是君主所喜爱的,法术之士也是君主所需要的,在《孤愤》中韩非已经详细论述过,这里只不过是折其要而概述。可是当这两种事物出现在君主面前的时候,君主却摇头不识,甚至恼羞成怒,其中原因在《孤愤》中也已详细解释过,有心理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在《和氏》的故事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新的因素,名之曰:“专业因素”。
在卞和献玉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