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希特勒后来那样,苏尔策先生的死是因为他“不择手段”。
或许有人会这样认为,儒勒·凡尔纳在写这部书的时候,流露出沙文主义的情绪;其实,他仅仅显示了自己的远见卓识,他只希望一点:让今天的敌人变成明天的朋友。不少德国人也抱这种情感,“从敌对力量的灭亡中捞不到好处。”很显然。钢城斯达尔施塔特就是埃森和克虏伯工厂的翻版。法兰西城只不过是一座理想都市的蓝图。在这样一座城市里,房屋之间互相隔开,街道宽敞而通风,道旁种满树木,一切都是合理的、豪华的、符合卫生的,城里的居民过着一种既愉快又富裕的生活。
《蓓根的五亿法郎》发表于1879年;正如儒勒·凡尔纳原先所担心的那样,这部书有点太短,因此在出版时附上一个中篇《邦蒂岛的造反者》。这个中篇叙述的是刚开始对波特凯恩岛实行殖民化时所发生的一起历史事件。
凡尔纳传第三十五章 一只机器象
第三十五章 一只机器象
我们可乘坐这只机器象跑遍整个印度,这个国家当时仍处在殖民军中印度兵起义的影响下;小说以《机器房子》为题发表于二880年;儒勒·凡尔纳在南特结识一个名叫阿里斯蒂德·布里昂的年轻人,作家受这个年轻人的启发,将《两年假期》中的一个主人公取名为布里昂
1877年和1878年,儒勒·凡尔纳搬到南特,住在絮弗朗街1号,希望南特的家庭环境能对他儿子的心理产生一种有益的影响,希望那里的温和气候能促进他妻子病愈康复。
在此期间,他有机会跟一位中学生通信。这位学生住在圣纳泽尔,家境贫寒,父母早已分居。
他对这位小青年产生了好感。后者的聪慧深深地打动了他,其敏感也曾引起过他的注意。这种敏感尤其加深了这个年轻人遭遗弃的情感。
在给赫泽尔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这种关系的痕迹,“我到南特的乡间住了几天,把布里昂也带去了。在一个这么和睦、人口这么众多的家庭环境里,我把他变成一个宁静的人。要知道,直到如今,他尚未领略过家庭的温暖。”
1927年前后,我在外交部受到一位名声显赫的政治家的接见。这位政治家对我说,儒勒·凡尔纳曾跟他有过通信关系;他甚至有点得意地说,卢瓦尔河入海口的一艘引水船曾将儒勒·凡尔纳的名字换成阿里斯蒂德·布里昂的名字。
儒勒·凡尔纳对这位学生似乎保留着一种鲜明的记忆,在《两年假期》这部作品中,他甚至将他的一个主人公取名为布里昂,只将名字最末一个字母d改为t,并且赋予这位主人公以南特中学生的各种优秀品质。此外,到了巴黎,他俩也似乎一直保持着这种关系。
这两个头脑灵活的人虽年纪相差较大,但都乐于促膝交谈。就当时而言,这位作家的见解是非常进步的,毫无疑问,他曾宣扬过自由与和平的美德;而那位年轻人大概对自己的命运极为不满。他受到鼓励,逐渐培养起跟他的“保护人”一致的见解。在他的头脑中,1848年革命党人的梦想跟第三共和时代人们的梦想,兴许就这样结合起来了。他是第三共和那批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1878年9月,儒勒·凡尔纳心绪乎和地离开了南特;跟他一起上船的儿子暂时没给他带来忧虑,因此,他宽心地寄希望于大海的思泽。他到了特雷波特,在那儿租了一所房子。他的游船过于庞大,无法进入克罗托瓦的小港口。随后,圣米歇尔号驶回南特,并在那里拆掉帆槁索具。
秋末,他跟奥诺里哪重新返回亚眠朗格维尔林荫道44号居住。
《蓓根的五亿法郎》刚接近完成,他头脑中已在酝酿另一个题材。
我们已经说过,他少年时代便曾对印度产生过幻想,现在这个题材是否得之于童年的幻想?抑或更有理由地认为,他儿子的印度之行吸引了他对这个国度的注意,使他必然地对它发生兴趣?米歇尔虽然已从印度归来,但他也许比儿子更了解印度!
他很想到他儿子没到过的地方去逛逛。要不然,他将一辈子呆在这座扎根于亚限土地上的房子里。哦!要是将这座房子搬到他的想象所驰及的地方,那该多好呵!一所装上轮子、由某种蒸气机车牵引的房子!或者由一头大象牵引,因为这可是要横穿印度啊……最好将这两者融为一体。变成一种外形似大象的机器。为什么不设计一只“机器大象”?一位印度总督也许就曾产生过这种怪念头!这种奇特的构思肯定会激发《教育与娱乐杂志》的读者们的好奇心;他完全可以这样希望,这种构思将能让读者接受一些简单的史、地知识,从而了解印度的状况。
英国人的仇敌、迈索尔的苏丹铁普·萨希布于1799年战死;但那那·萨希布在1857年又领导中印度坎普尔城的印军起义;有人认为他死于1862年前后。
这些事件至今仍历历在目;把这些事件变成小说的主线,借助到一个英国统治下暂时安定下来的国家所作的一次旅游,就能构想出由印度抵抗运动的余波所引起的一系列悲剧事件。
第一章便引出那那·萨希布;人们都以为他死了。1867年,有人传闻在孟买见过他,于是,他被悬赏通缉。
第二章给我们介绍了门罗上校。他曾参加过镇压1857年那次起义。在那那·萨希布的命令和亲自监督下,有二百名妇孺在坎普尔被杀害,而他的妻子也生死不明;他极度绝望,主动退伍,唯一的目的就是,找到那那·萨希布,替他那位不幸的妻子报仇。
门罗上校的一位先人——这是一个重要的细节——在1760年曾指挥孟加拉军极其残酷地镇压过一次起义,甚至毫不犹豫地将28名反叛者绑在大炮的炮口上处死。
为了让上校开开心,一位英国工程师班克斯鼓动他下决心购买他为刚去世的总督制造的古怪的机器——一只机器象,后面拖着两座装了轮子的宝塔。
上校和他的朋友们使用这种设备,开始了周游印度的旅程。这种设备使他们感到极为舒适,要不是专门描述殖民军中印度兵起义的那一章写得十分动人,读者对这次过于轻松的旅行无疑会感到厌倦。继这次起义之后,接连出现多次谋杀和屠杀事件,英国人对此实行恐怖镇压,但格拉德斯通挺身而出,反对这种镇压活动。枪决、绞刑、炮轰,各种方法都用尽了;仅在勒克蹈一地,就有2000名起义者遭受杀戮。
作者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给我们描述了双方的暴行。最后,瓜和奥尔被占领,拉妮,这位可怕的王妃,那那·萨希布的忠实伴侣,在一次前哨遭遇战中被门罗上校亲手杀死。
此后,两位男人将他们的个人冤仇跟民族怨恨连在一起,互相搜寻,一个要为门罗夫人报仇,一个要为王妃雪很;小说的主题就在于此。
“钢铁巨人”穿过表面平静的印度半岛继续它的行程,必要时,它甚至可以漂浮或溏水渡过江河。那那·萨希布和他的弟弟巴洛·拉奥重新露面;与此同时,手执火把——具有诗意的“游窜的火焰”——的一位叫人可怜的疯女人,无意识地将英军引向谋反者的栖隐处;巴洛·拉奥被杀,但他的尸体被当成他哥哥那那·萨希布的尸体。
门罗陷入一个叛徒为他设置的圈套,被那那·萨希布手下的人俘获。门罗的传令兵幸得逃脱。其余的旅伴仍呆在出了故障的“机器房子”里。
上校被押到里波尔堡,与那那·萨希布碰面;那那·萨希布将他绑在枪口上旧出时,按他的先人曾采用过的方式,他将被处死;半夜里,“游窜的火焰”出现;上校认出这是他已经变疯的妻子。
她无意识地将火把挪近大炮,差点儿把导火索点着。幸好,传令兵古米将绑住上校的绳索割断,把他从可怕的死亡中解救出来。两人抱着门罗夫人一起逃跑,半路上正好撞着那那·萨希布。正当门罗的朋友们修好钢铁巨人后突然赶到时,古米将那那·萨希布按倒在地。一切全解决了,那那·萨希布被绑在旅客们丢弃的这只机器动物的脖子上,一俟锅炉爆炸,他将粉身碎骨。
写作这部作品的真实目的是要探讨印度问题。这是作者的儿子本该作的一次旅行,对这一点,似乎是不容怀疑的。悲剧在门罗与那那·萨希布之间发生,一个代表侵略者,一个代表被侵略者。两国人民很少介入他们的头领之间所进行的竞争角逐。总的来说,印度人民是相当冷漠的。那次造反并没波及全国,而仅仅限于当地的军队。这次造反受到印度王公们的鼓动和利用,而印度王公们的爱国情绪又是受到他们的本身利益所支持的;人们群众只是缓慢地、部分地参加到他们昔日的主人们的事业中来。
小说中强调的正是这样的情景。这场充满双方犯下的残暴罪行的无情斗争,在第二卷中通过一系列悲剧事件而体现出来。对那那·萨希布的报复是一个教人悲伤的插曲。在小说家的心目中,那那·萨希布与门罗相遇,这是主要的场景。对这幕场景的描写,绝不允许“失败”。他无法像赫泽尔所设想的那样,甘愿“极其愚蠢地光导致”门罗与那那·萨希布之间的一场决斗。
赫泽尔对其中一个次要人物范·基特所提出的某些意见,大概深深地触动了作者。这些意见引起他一连串的深思,甚至使他流露出一定程度的失望情绪。
一般地说,如果读者的确对这种体裁或对作者本人
感到厌倦,我并非最后一个觉察到了这一点,请您相信好
了。我甚至早就想过,以后每年只写一卷,很显然,我实
在感到疲劳。我对您这样说,别以为我是在发火。您肯
定还会对我有所了解的!您知道,我对于自己和自己所
作的事情是很少发火的。您了解我对探险小说的十分明
确的见解。就算曾获得成功,但并非总是成功。一位作
家被撇在一边,这是常有的事,而且更好一些。我对此作
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向您保证,读者肯定会对《机器房
子》的悲剧情节发生兴趣,事件很多,而且关于印度问题,
这部书写得极其认真,书中充满了这个国家特有的风土
人情。要是我弄错。即使是在这一点上,那就说明我再
不能写小说了。
这种失望情绪正好产生于家庭气氛逐渐恶化的时刻。然而,当米歇尔到勒阿弗尔跟他带走的那位年轻女歌手一起生活时,儒勒·凡尔纳把整个儿身心都扑在他的这份手稿上了。他极力想通过创作活动克服自己的愁绪,但他没能很好地作到这一点。
他埋头创作,而且非常专心致志,因而在写这部书时仍能保持一定的激情。他表白说:“我对门罗被绑在他的大炮炮口上的处境极为激动,事实上,我委实难以写下去。”由此可以看出,他并没像他自艾自怨的那样已经“完了”,而且,他虽然没享受到多少人生的乐趣,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全部毅力。
机器房子》发表于1880年。
凡尔纳传第三十六章 一条长藤、一缕光线和几片愁云
第三十六章 一条长藤、一缕光线和几片愁云
《亚马孙河八百里》中的长藤将我们带到巴西;《绿光》;既迷人又可怕的米歇尔的态度使儒勒·凡尔纳的心头罩上几片愁云;《固执的凯拉邦》(1883)
对他来说,1879年是特别艰难的1年。1月份,他妻子身染重疾,以致大伙又一次认为她必定完了。
12月,她子宫出血,身体极度虚弱,实在教人担心。他儿子的胡作非为更增添了他因妻子的健康而引起的种种忧虑。在这个时候,蒙庞西埃公爵和厄伯爵也加入进来。1854年,厄伯爵娶巴西王国的摄政女王伊萨伯拉公主为妻。这位公主曾因采取废奴行动而得了个外号,叫雷登托里妞。他们原先并没料到,他俩竟具有许多相同的观点,因而颇觉惊讶。这位圣西门的信徒、1848年的革命党人发现他的同伴胸襟宽阔,正合自己的心意;而儒勒·凡尔纳也对他一直存怀友好的情感。
后来,他到了南特。那里天气炎热,他实在难以忍受,因而要求圣米歇尔号为他提供一点清凉和歇息。于是他跟拉乌尔·迪瓦尔、保尔·凡尔纳一道作了一次长途旅行。这次旅行原计划“漫游”至圣彼得堡,实际上,到波罗的海便结束了。在《亚马孙河八百里》的末尾,保尔给我们叙述了这次旅行的经过。
《亚马孙河八百里》开宗明义地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将成为该书的主题。1852年,巴西仍存在着农奴制,因此,作者首先将一份恰好落在一个贩奴头目手里的难以辨读的文件摆在我们面前。
后来我们知道,这份文件是证实一位名叫达科斯塔的巴西人的无辜的。20年前,这个巴西人因犯盗窃钻石罪和谋杀罪而被判死刑。达科斯塔越狱成功后,逃亡到了秘鲁。他在秘鲁娶了一个葡萄牙殖民者的女儿为妻。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开发了他岳父的庄园。如今,他化名为约亚姆·加拉尔,成了一个大种植园的园主。他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贝尼托,和一个女儿,名米娜。米娜即将嫁给一位军医;这位军医是她哥哥的朋友。因男方的母亲住在贝伦,这两个年轻人使希望在巴西的贝伦举行婚礼。
起初,约亚姆伽拉尔表现出一种极大的内心混乱,后来终于还是同意他们作这次旅行。直至那时,他从来不允许离开他的庄园。家里的人谁也不晓得他的历史。但他决定自首服法,要求重新审理他的案子。
小说花了整整一章专门描写亚马孙河;在这一章的末尾,作者悲憾地发觉,亚马孙河广大流域的文明是以“牺牲当地土著部族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加拉尔一家正是要沿着这条巨大的河流直达河口,然后再到贝伦去的。他们的运输工具是一只借助水流推动的大木筏。这只木筏硕大无朋,相当坚固,可承载100多人的整个村庄以及运去出卖的货物。
木筏作成后,贝尼托和马塞尔带着米娜和她的忠实女伴、长相俏丽、笑口盈盈的混血儿利娜到亚马孙河沿岸森林散步。他们沿着一条绕树延绵的长藤边走边玩,到了长藤的末端,正好救了一个刚上吊的男人。这个自寻短见的人被救醒后,立刻显露出温和的性情。原来,他叫弗拉戈索,是个以四海为家的剃须匠。他还得赶400千米的路程,可是身无分文,一时间失去了勇气。他参加了这次旅行。在一次中途停歇时,他施展了他那制作假发、假须的本领;在他的顾客当中,有一位叫托雷斯;他虽然没认出这个顾客,但觉得此人容貌很熟;在闲聊中,他把加拉尔在木筏上的事告诉了托雷斯。这位冒险家没费多大气力便被接受上了木筏。在遭受凯门鳄的一次袭击中,他甚至救了加拉尔的命;而弗拉戈索也英勇无畏地救了米娜的命。在回答加拉尔的感谢时,托雷斯说,“在所有人中您的生命对我来说尤其宝贵”,这句包含言外之意的话引起了贝尼托和马诺埃尔的注意。
在一次密谈中,托雷斯指控加拉尔就是达科斯塔;不过他还说,“他”知道他受到不公正的判决,而且掌握有证实他无辜的证据:那个真正罪犯的口头忏悔。他要求加拉尔把女儿嫁给他,以换取他的沉默和那份文件。这种卑劣的讹诈遭到失败,托雷斯急不可待地去报告警察局。加拉尔-达科斯塔被捕。
约亚姆·达科斯塔只能要求法官雅里凯相信他的善意;他必须朝托雷斯找回来。不幸的是,贝尼托不晓得他保存着一份文件,出万愤慨,要求跟他决斗,竟把他杀死了。这位讹诈者的尸体落入亚玛孙河,连同证明达科斯塔无罪的文件一起被冲走。贝尼托后来才知道,因自己一时激忿,竟毁了自己的父亲,可惜已经太迟了。他穿着潜水服,在河里搜寻这具尸首;他在尸首的衣服里发现了一只匣子;这只匣子由法官雅里凯亲自打开,里面装着一份密码,但没有辩读的钥匙。幸好法官是个精明人,他的主要消遣就是推敲琢磨七巧板、字谜、画谜、字母组合游戏等玩意,就跟作者本人为了散心而经常摆弄成千上百个纵横填字游戏一样。
这份文件唤起了法官喜欢分析探讨的本能,他兴致勃勃地潜心揣摸它的意义。他深信,要是不弄清禁用来获得各个字母在字母顺序中的变换的任意数,他是无法洞悉它们的真正意义的。但弗拉戈索终于了解到,这份文件的作者叫奥泰加,是托雷斯的一位朋友。在行刑前不久,他给法官带回这一重要情况,法官将奥泰加(Ortega)这个名字与组成密码签名的最后6个字母相对照,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