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河中下游各地都有用蚕桑丝织为题材的诗篇。例如《豳〔bīn 宾〕风·七

月》中有一段:
春日载阳,〔译文〕春天里好太阳,
有鸣仓庚。黄莺儿在歌唱。
女执懿筐,姑娘们拿起高筐筐,
遵彼微行,走在小路上,
爰求柔桑。去采肥嫩的桑。

这是描写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暮春季节,农村姑娘们为采桑养蚕而忙
碌的诗句。

又如《大雅·瞻印》说:“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妇女们既不担负劳役,怎能不从事蚕织?”可见当时养蚕缫织是妇女的主
要工作。

再如《卫风·氓》中的一段:

氓之蚩蚩,〔译文〕那个笑咪咪的汉子,

抱布贸丝。抱着麻布来换生丝。

匪来贸丝,哪里是真的来换丝,

来即我谋。悄悄儿求我成好事。
这首诗告诉我们,远在周代,生丝和丝织品已在市场上物物交换。

西周到春秋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既然歌咏蚕桑缫织,说明当时
蚕桑缫织确已比较普遍了。

在黄河中下游各地中,又以山东的蚕桑业最为发达。山东在周代是齐、
鲁两国的封地,所以我们现在还把“齐”、“鲁”两字作为山东的简称。古
代有不少齐、鲁的故事同蚕桑有关。

《谷粱》中记载:齐国桓公十四年:“王后亲蚕,以共祭服。”所谓“王
后亲蚕”,就是在育蚕的季节里,王后率领一批贵妇们,用一定的仪式去喂
一下蚕儿。这是宫廷中举行的一种典礼,其目的,无非表示统治者对蚕桑生
产的重视。以后历代王朝也常玩这一套,史书中不乏记载,而以《谷粱》的
这条记载为最早。桓公是齐国的国君。《谷粱》中特别记上“王后亲蚕”这
一笔,说明齐国统治者很重视蚕桑。

管仲是齐国的相。据《管子》的记载,管仲曾建议:百姓中有熟悉蚕桑
技术,能防治蚕病的人,政府应该采纳他们的意见,并给予黄金和粮食等实
物奖赏,而且予以免除兵役的优待。管仲如此重视蚕病防治,反映蚕桑已是
齐国很重要的生产事业。

《左传》里还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公子重耳,由于家庭纠纷,
长期流亡国外,后来逃到齐国。齐桓公待他很好,还把自己同族的一个女子
姜氏嫁给了他。这样一来,重耳再也不作积极打算,只想长期呆在齐国过安
乐日子了。可是跟随重耳一道从晋国逃来的人,认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有


一天,他们在桑林中密谋如何促使重耳早日返回晋国。这时,姜氏的女奴正
在桑树上采收桑叶,重耳随从们的密谋全被她听到了。女奴回家后便把此事
告诉了姜氏。谁知姜氏也不赞成丈夫无所作为,为了防止泄密,她竟把女奴
杀了,并设法帮助重耳离开了齐国。重耳便是后来晋国的国君晋文公。这个
故事告诉我们,齐国大贵族家中栽有大片桑林,栽桑养蚕是奴隶们的一项重
要生产劳动。

古书中还有不少齐、鲁两国同蚕桑有关的故事,据此可以推测,春秋战
国时代山东的蚕业相当发达。

三、黄河流域蚕业的盛衰演变

秦汉时代,山东仍是全国蚕桑业最发达的地方。秦朝宫廷中所用的丝织
品,便是山东东阿一带所产的“阿缟”;汉朝也在山东临淄设有“服官”,
管理织造供宫廷中消费的丝织品。

西汉时期的缫织技术已相当进步。前几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大批西汉前期
的丝织品,这些丝织品织制得已相当精美。当时丝织品的产量也很大。元封
元年(公元前110 年),汉武帝刘彻东巡海上,封禅①泰山,在华北作了一次
长途旅行,一路上用于赏赐臣僚的绢帛便有百万匹。当时政府用赋税的方式
从民间征收的绢帛达五百万匹。据估计,那时候要织五百万匹绢,至少须用
鲜茧四十万担。西汉时代丝织品的精美和产量的丰富,固然反映当时缫织手
工业的水平,但也间接反映了当时蚕桑生产的发展情况。

东汉的蚕桑业又比西汉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从简书和帛书的消长上可以
看出。简书就是写在竹、木简上的字书;帛书就是写在绢帛上的字书。商殷
时代,全是简书;春秋战国时代绢帛生产较多,才有帛书。汉朝简书和帛书
并行,不过西汉简书多于帛书,到东汉后期,帛书大大超过了简书。可见东
汉的绢帛生产比西汉多得多,说明东汉的蚕桑生产比西汉更发达了。

总之,秦汉两朝四、五百年间,我国蚕桑生产有很大发展,而最发达的
是在黄河下游的山东一带地方。

东汉末黄巾大起义,从这时起一直到晋朝统一全国,将近一百年的时间
里,我国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黄、淮流域各地在战乱中遭到严重的破坏。
曹操在《蒿〔hāo〕里行》中描写黄河流域战乱后荒凉景象时写道: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情况下,怎么谈得上蚕桑生产呢!

晋朝统一全国后不久,我国又再度陷于分裂战乱的局面。晋朝皇室逃到
长江以南建立偏安政权。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历史上称为“南北朝”。

从汉末开始,每当战乱,北方经常有大批人口逃到江南避难。南北朝初
期,逃来的人数更多,估计当在百万以上。北方人口锐减,北方的蚕业生产
衰落下去了。

可是这时期北方的桑林还是很茂密的。每当战乱的年

①。。 封禅是封建统治者祭祀天地的一种仪式。

头,田园荒芜,北方老百姓都积贮大量桑椹〔shèn 甚,桑树结的果实〕备荒。
兴平年间(194—195 年),曹操有一次带着一千多人马,行军路过新郑,缺
乏军粮。新郑的地方官杨沛知道后,立即命令百姓进献积贮的乾桑椹,解决
了曹操的困难。三国时代,袁绍、刘备等的军队,也都曾吃过桑椹。南北朝
时,几次大饥荒,黄河流域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是依靠桑椹活命的。

要收贮大量桑椹,就必须有大片桑林。黄河流域在大饥荒时,百姓和军
队赖桑椹活命,说明当时黄河流域的桑林一定很普遍,而且茂密。固然当时
北方的桑树并不都是用来养蚕的,但是既有大片桑树,在战乱过去以后,只
要逃亡的人回来了,劳动力增加了,恢复养蚕就不很困难。所以北方每遇战
乱,蚕业衰落下去;战乱结束,蚕业又渐渐恢复过来。

618 年,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结束,唐朝统一全国。

唐朝前期十分强盛,唐玄宗开元年间(714—741 年),唐朝经济的繁荣
达到了顶点。我们根据唐朝的《元和郡县志》上注明开元年间贡赋丝绵和丝
织品的州府,画了一幅“唐代贡赋丝绵和丝织品州府分布图”①,从这幅图上
可以看出,黄河流域贡赋丝绵和丝织品的州府比长江流域普遍。大诗人杜甫
在回忆开元年间的丰饶景象时也曾写道:“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
失②。”可见南北朝时黄河流域衰落下去的丝蚕业,在唐朝统一全国后又得到
了恢复。不仅如此,而且当时黄河流域的蚕桑生产技术也还处于全国的领先
地位。下面我们介绍两个故事。

东晋时,有个著名的书法家,名叫王羲之。他写过一篇《兰亭集序》,
字迹遒〔qiú求〕劲秀逸,是王羲之作品中最好的一幅,他自己也十分喜爱。
羲之死后,这幅《兰亭集序》便成为王家的传家宝。一直到他的做和尚的七
世孙智永,二百几十年间,世代相传。智永无后,临死时便把这幅真迹传给
弟子辩才和尚。辩才也擅长书法,因而对这幅真迹更是特别珍爱,把它装在
匣子里,挂在卧室的梁间,不肯轻易示人。

唐太宗李世民喜欢搜求历代名家书帖,听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
在辩才和尚处,就几次以进宫作道场为名,宣召辩才到长安,追问这一宝贵
文物的下落。但辩才总是推托说:真迹辗转流传,又经丧乱,不知所在。最
后唐太宗命监察御史肖翼设法侦访。

辩才是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欣永寺的和尚。肖翼奉命后就到越州,
装扮成一个潦倒的山东书生模样,走进寺里,遇到辩才。辩才问:“施主从
那里来?”肖翼回答说:“弟子是北方人,带着些蚕种来卖,便道到寺里来
玩。”两人交谈一阵以后,便渐渐熟识起来。肖翼又利用各种机会同辩才和
尚接近,终于侦知了《兰亭集序》真迹珍藏的地方。有一天,趁辩才外出,
肖翼偷偷地进入辩才卧室,把真迹窃取到手。

这个故事本身同蚕桑并无关系。但肖翼到越州时,乔装成山东潦倒的书
生,又说“带着些蚕种来卖”,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它说明:唐初一
定常有山东人带着蚕种到浙江一带出售,当时山东的蚕种一定比浙江本地的
蚕种优良。我们知道,蚕种的优劣同养蚕技术有关。近代江浙的蚕种常常运

①。。 唐朝前期,把全国分为十道,各道又分为若干州府。《元和郡县志》这部书,现在已不很完整,缺
淮南道全部和剑南道两卷材抖。唐政府规定,除正式的租税外,各州府还须向中央进贡一定的物品。
这些物品,基本上是各地的土特产。
②。。 班班:众多貌。失:耽误。

销其他各省,也正是因为江浙的育蚕技术比其他各省进步。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唐初有个叫薛兼训的人,任江东节度使。因为越州
人不善缫织,薛兼训就从军队中召募了一些单身汉,发给很多钱,密令他们
回北方去选择善于缫织的妇女结婚,一年中娶得数百人,回到越州。据说越
州的缫织技术从此迅速提高,所产的绫纱妙称江左。这个故事采自《国史补》
一书。《国史补》的作者李肇〔zhào 赵〕,在唐大中年间曾任浙江台州刺史,
距薛兼训在江东,还不到百年。因此这个故事不会完全没有根据,至少“越
州人不善缫织”,当时浙江的缫织技术不及北方,应该是事实。

四、长江流域蚕业的发展

我们说唐朝浙江的蚕桑缫织技术不及北方,这不等于说当时浙江的蚕桑
缫织还很落后。不,到唐朝,长江流域包括浙江在内,蚕桑缫织技术已有相
当基础,只是比起北方某些地方来,还略逊一筹而已。这里,我们再来谈谈
长江流域丝蚕业发展的历史。

《吕氏春秋》和《史记》两部古书都记载有吴国王僚九年(公元前518
年),吴楚两国因为边境女子争桑引起一场战争的故事。在这次战争中,吴
公子光占领了楚国的居巢(今安徽巢县)和钟离(今安徽凤阳)。吴楚两国
都在长江中下游。吴、楚边境女子争桑,当然是为了养蚕。吴楚战后不久,
建都在今浙江绍兴的越国也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的复国方针中,也有“省赋敛,劝农桑”一条。后来终于强盛起来,灭了吴
国。

上述两个故事都是春秋后期的事情,它告诉我们,春秋时代,栽桑养蚕
已成为建国在长江中下游的吴、楚、越等国比较重要的经济事业。秦汉以后,
长江中下游地区继续被开发,蚕桑生产当然也继续发展着。

至于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很早就有蚕丛氏在蜀中教民养蚕的传说,说
明那里蚕业起源很早。成都平原所产的丝织品,秦汉时代就很有名。西汉文
学家扬雄写的《蜀都赋》里赞美成都所产的蜀锦,“自造奇锦,紌〔qiú求〕、
繏〔xuǎn 选〕、■〔fěi 匪〕、■〔xù序〕(都是蜀锦的名称),……绵茧
成衽〔rèn 任〕①,阿〔ē柔美〕丽纤靡〔mí迷,华丽〕”。这种“阿丽纤靡”的
蜀锦,行销全国,为各地人们所喜爱。

据说三国时,曹操有一次在邺城(今河南安阳)的铜雀台举行宴会。宴
会时。他命近侍取出一件战袍,挂在垂杨树上,要到会的军官比赛射箭,谁
射中的,这件战袍便奖给谁。比赛结果,中的的不止一人。他们互相争夺战
袍,竟把它扯碎了。曹操笑着说:“你们不用抢了,我给诸位各赠锦一匹。”
这件战袍就是“西川红锦”做的,每人赠得的一匹锦,又是“蜀锦”。由此
可知,即使分裂割据的三国时代,成都平原所产的锦,仍为黄河流域的魏国
人所珍视。

成都自古被称为“锦官城”,成都附近的一段岷江被称为“锦江”,看
来都同这地区织锦业非常发达,所产的锦又非常精美有关。成都是蜀汉的都
城,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曾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望于

①。。 衽,衣襟。此处指衣服。

锦。”就是说蜀汉百姓穷困,国库空虚,现在同魏国作战,所需的军费,只
有寄希望在锦上了。军事费用决不是一笔小数字。从这几句话可知,当时成
都平原所产的锦不仅质优,数量也一定很多。所以晋朝的左思所作的《蜀都
赋》中,就描写了成都地区“机杼〔znù柱〕之声彼此相闻”,织锦业非常繁
荣热闹的情景。

锦是用蚕丝织成的。成都地区的织锦业如此兴盛,那末这一带的蚕桑生
产的发达也就可以想见了。

隋唐之初,长江流域进一步被开发,蚕桑生产也进一步发展,长江中下
游,尤其是太湖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发展得更快。这里可以述说一下新、旧
《唐书》里都记载的一个故事。

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韦坚的大臣,他是唐朝皇室的勋戚。天宝初年任陕
郡太守兼水陆转运使。韦坚为了便于漕运①,整理了长安附近的水道,并在长
安城东九里的长乐坡,开凿“广运潭”,潭边建有“望春楼”。工程完成后,
举行了一次类似现代的通航典礼,唐玄宗亲率在京的高级官员登楼观赏。为
了博取皇帝欢心,韦坚预先准备了大批小船。船头分别挂上牌子,写上各个
州郡的名称,船上又分别堆了各该州郡的著名特产。船工一律穿戴“大笠侈
袖芒履”②,并有少女在船上轻歌曼舞。在一片粉饰太平的丝竹声中,二、三
百只小船缓缓从望春楼下鱼贯而过。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二、三百只小船中,“广陵郡”船上堆的是锦,
“丹阳郡”船上堆的是“京口绫、衫缎”,“晋陵郡”船上堆的是“官端绫
绣”,“吴郡”船上堆的是“方文绫”,“会稽郡”船上堆的是“罗、吴绫,
绛纱”。会稽、广陵、丹阳、晋陵、吴郡就是现在浙江的绍兴、江苏的扬州、
镇江、常州、苏州等地方。这五郡船上堆着各种丝织品,就充分表明,在唐
朝前期,这些地方生产的丝织品虽不是国内最好的,但也已相当精美。丝织
业同蚕桑生产息息相关,这些地方的蚕桑生产也一定相当繁荣了。

五、蚕业重心的南移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爆发了安史之乱①,这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的转折点。在这次战乱中,北方又遭受极严重的破坏,“荆棘丛生,豺狼嗥
叫”,“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黄
河中下游地区遭受的破坏如此惨烈,不用说必然严重地摧残了那里的丝蚕
业。

安史之乱对长江流域没有什么破坏。这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继续发展
着。唐朝后期,太湖流域已是江南最富庶的地方。唐末诗人陆龟蒙在诗中描
写太湖边上农村景物有“高下兼良田,。。桑柘〔zhè 浙〕含疏烟,处处倚
蚕箔,家家下渔筌〔quán 全,捕鱼用的竹器〕”等诗句。处处堆着养蚕用的
蚕箔,家家用渔筌捕鱼,这是太湖边上的鱼米之乡家家户户都经营捕鱼和蚕

①。。 历代王朝把征收到的粮食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称为“漕运”。唐朝建都长安,每年都
把在东南征收到的粮食经由水道,运到长安和洛阳。
②。。 侈袖芒履:宽袖草鞋。
①。。 安史之乱:公元755 至763 年,唐朝大军阀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争夺封建政权而发动的一次叛乱。

桑副业的写照。

唐亡以后,太湖地区是吴越国的疆域。吴越建都杭州,杭州有一座奉祀
吴越国王钱镠〔liú留〕的“钱武肃王庙”,庙中有一块石碑,碑文中有“世方
喋〔dié迭〕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两句话。这是说:唐亡后中原
地区正在大动干戈,互相残杀;钱镠却闭关自守,注意发展丝蚕生产。钱镠
所以特别重视蚕桑,还不是因为蚕桑缫织是太湖流域十分重要的生产事业,
密切关系着吴越小朝廷的财政收入吗!

长江以南,尤其是太湖流域,长期以来,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又比
较优越,那里的蚕桑业在唐朝中叶以后,已经赶上并超过黄河流域,成为全
国蚕桑业最发达的地方。到宋朝就更为突出了。

北宋时期,北方的蚕桑业虽然也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已落后于江南。长
江以北,包括整个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面积比长江以南地区大得多,可
是它向北宋朝廷所缴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