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碧血春秋-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初出茅庐
    引言
    2005年五一长假期间,在广州的天河体育中心,碰见在大学工作时认识的一位在报社作记者的朋友。相互问候后,便询问这位记者朋友最近忙什么,朋友回答说:“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六十周年。报社正组织一个寻找中国抗战老兵的活动,报道和宣传抗战老兵的事迹。”朋友说完后,又反问道:“你曾经是个军人,不知有无这方面的线索。”
    关于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各种故事,我们都会联想到八路军、新四军和抗联战士,如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以及地道战、地雷战中所涌现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日本侵略者英勇战斗的情景。
    想到这里我便回答朋友:“八路军、新四军和抗联战士的抗日战斗故事,我和所有人一样,从小就从书籍、电影及电视里了解,可以讲是家喻户晓,没有什么特别线索。但是七七事变后,几十万川军官兵出川参加抗战,奔赴抗日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情况,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一位亲身经历过八年抗战的川军老兵叙述过,不知你们报社有无兴趣。”
    听说有线索,记者朋友便邀请我到天河体育中心的某茶楼,让我将详细情况向他介绍。
    于是,我便将几年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这位老人家,以及当年老人身边发生的故事一一道来。
    哪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我随旅游团去四川南部竹海风景区旅游。
    在乘车去竹海风景区的路上,旅游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沿途公路两边的山上,开满了漫山遍野的油茶花,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呈现一派金色。
    这是一个明媚的春天,到处生机盎然。
    在旅游车里,导游向游客们介绍竹海风景区的情况及旅行中应注意的事项。特别提醒各位游客,风景区刚下过几场春雨,加上风景区因竹林长年生长茂盛,较潮湿,路很滑,极易摔跤。过去常有游客只顾欣赏风景,不慎摔跤的,希望游客注意安全。并说等会儿到住宿地,若见有卖草鞋的,大家可买一双套在鞋上,可防止摔跤。
    到达住宿地,导游安排好游客的住宿,吃完晚餐后,见天色还早,便同游客去宾馆周围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参观,看有无中意的旅游纪念品。
    风景区内的小镇上,有许多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吸引着游客们光顾,各色各样的竹制旅游纪念品,让人目不暇接。大概是风景区内的特点,每一个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草鞋卖。这里的草鞋,其编制的工艺很考究,但材料全是稻草,价钱便宜。在比较几个小摊上的草鞋后,见转角旁,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坐着一个身材魁伟满头银丝的老人,其摆卖的小摊上,放着十几双式样精致的草鞋。便走过去问老人:“草鞋怎样卖?”
    老人回答说:“三元一双。”
    老人编的草鞋鞋样还好,价格也比其他小摊便宜。
    于是,便向老人要了一双草鞋来试穿。在试鞋的时候,我不经意地问老人: “这样的草鞋能穿多久?”
    老人回答说: “以前行军打仗,穿着它可以走几百里的路。”
    听老人这样讲,我好奇地问老人:“老人家以前当过兵?”
    这时旁边一个摆摊的中年男人,搭腔地替老人回答说:“黄老辈以前打过日本鬼子。他哪条腿就是在抗战时,被日本鬼子的炮火炸断的。”
    我这才注意到老人身边还放有一条拐杖,原来老人是个残废军人。大概因我曾经也是军人的缘故,听中年男人这样介绍,我不禁对老人肃然起敬!便问老人原在哪个部队?
    老人回答说:“刘湘的二十三集团军。”
    一听是三十年代,原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将军指挥的第二十三集团军。就明白眼前这个老人是原川军的官兵。
    我从相关历史资料中了解到,刘湘将军指挥的第二十三集团军,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适应战时作战体制的需要,在原川军第二十一军、第二十三军、第四十四军的基础上组建的第二十三集团军,由刘湘将军出任第七战区司令官兼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整个集团军下辖三个军及部分直属部队,全集团军约三万人。该集团军组建后,于1937年9月中旬,从四川的重庆(现为直辖市)出发,乘船沿长江开赴淞沪战场,第一仗就是参加广德、泗安阻击战。
    而由邓锡候将军指挥的第二十二集军,杨森将军指挥的第二十七集团军,这二路川军,则分别从川北和贵州出发,开赴抗日前线。
    于是,我便问老人是否参加过广德、泗安阻击战?
    老人反问道:“参加过又怎样?”
    “听说牺牲很大,是否真的?”
    老人见我这样问,带气地回答说:“八年抗战,牺牲了几十万川军官兵,哪还有假?”
    见老人带气,我连忙向老人赔不是,并向老人解释说:“我曾经也是一名军人,历来对抗战历史感兴趣,特别是当年几十万川军出川抗战的历史,知之甚少。要是老人家方便,可否将当年随几十万川军出川抗战的情况,详细地介绍一下?”
    老人用带着疑惑的眼光问我:“你是干啥的?了解这些东西干什么?”
    我连忙告诉老人,我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并对老人说:“我现在虽是银行职员,但在工作之余,喜欢收集抗战中著名战役的战史资料。今天在这里遇见老人家,刚好了结我的一个心愿,不知可否?”
    老人望着我,又望了一下小摊,有点犹豫,于是我便向老人讲:“老人家,你看这样好不好,这些个草鞋我全部买下了,前面宾馆里有餐厅,我们去餐厅喝杯酒如何?”
    老人旁边摆摊的中年男人也帮腔地说:“黄老辈去坐嘛,你家里有人来问,我帮你说嘛。”
    于是,老人便爽快地回答说:“行。”
    在餐厅里落座后,便向餐厅服务员要来菜谱,请老人点几样喜欢吃的菜,老人客套不肯点菜。于是,我便点了几样当地比较有名的菜,要了一瓶酒。老人见状说:“不要太破费了。”
    在服务员上茶的时候,老人对我说:“难得邓先生有意,不知邓先生想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
    我略一思索便问老人:“不知当年的川军官兵是怎样同日军作战的?”
    老人沉思了一会,哪些难已忘怀的往事,开始从尘封的记忆中逐渐清晰,便娓娓地向我叙述一个并不遥远的故事。
    第一、山乡青年
    在四川盆地的南部,同云南和贵州二省交界的一个大山区里,由于亚热带季风的作用,这里的气候温润又潮湿,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着碧绿参天的一片片竹林。
    在这方圆一百二十平方公里的竹海中,座落着一个小山村,村中的居民大部分姓黄。这黄姓族人,不知是从哪朝哪代开始,就生活在这个小山村,世世代代不停地繁衍着。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老百姓,开始感受到一种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为标志,将统治中国社会近三百年的满清政府打倒了,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没有皇帝的时代。
    从几千年封建社会桎梏下过来的老百姓,对这种革命带来的变化,最为深刻的感受是皇帝没有了。满清王朝跨台,代之而来的北洋军政府,没有给苦难的中国老百姓带来任何福音,反而是经久不息的纷争和内乱。大皇帝没有了,全国各地哪些拥兵自重的军阀,更是称王称霸各据一方,成为名符其实的小皇帝。为争夺地盘而进行连年不断的战争,再次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贫穷和落后。
    民国九年(1920年)初,正是严寒时节,飞天的大雪下过不停,大地厚厚地积了一层白雪。
    清晨,村东头的一间草屋里传来一阵阵婴儿的啼哭声音,哪声音清脆而响亮,彷佛是在向这个小山村所有的人宣布:“我降生了。”
    降生的是一个男婴,接生婆给男婴洗完澡,小心地用棉布包好后,又放回其母亲身边,对床上一位年青的妇女讲:“恭喜你得了一个儿子。”产妇用疲惫的眼神望着这个刚降生的小生命,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然后又熟睡过去。
    草屋里居住的是一对年青的夫妇。丈夫叫黄青山,妻子叫范素群,降生的男婴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从婴儿清脆而响亮的哭声中,这位在家族青字辈中排行第三的黄青山,正喜滋滋地接受接生婆的指导,往锅里放红糖和鸡蛋,按传统的说法,让产妇吃了红糖鸡蛋有催奶的作用。兴奋的黄青山,便一口气煮了半锅鸡蛋,唯恐饿着自己的宝贝儿子。
    不一会,闻讯而至的黄青山母亲及家族中的女性长辈,来到草屋看望这个刚出生的小生命。黄青山的母亲从床上抱起孙子,来到外屋对黄青山讲:“这孙子长的眉清目秀,将来长大以后,会比你有出息。”
    天下父母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面对母亲的批评,黄青山只得老实地听着,同母亲的批评一样,黄青山也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以后能有出息。想到这里,黄青山便对自己的母亲讲:“妈,娃儿满月时,我想请村里教私塾的邓先生过来坐,给娃儿取个好名字。”
    黄青山讲到的这位邓先生是村里教私塾的先生。这位私塾先生不是本地人。十几年前,孤身一人来到竹海深处的小山村,用村里破旧的关帝庙办起了一所私塾,招收临近几个村的孩子学文化,学费为每人每年100斤粮食。就是这微薄的学费,对贫穷的小山村来讲,也没有多少户家庭能够承受。这么多年,只有二十几个孩子在这里读书。不知什么原因,使这位中年的私塾先生,甘愿忍受着这种清贫,在小山村过着一种近乎于隐士的生活。
    私塾先生很有人缘,也乐于助人。邻近几个村里的乡亲,无论谁家有什么事都肯出面帮忙,受到乡亲们的尊敬。但对于这位先生的来历,有的村民说:听先生说话的口音,好像是成都一带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先生在风景秀丽的竹林中安家落户,村民不得而知。不知道先生是因为仕途失意,还是为情所困。但是每当先生独自一人面对竹林,用竹笛吹奏出一曲曲动人的音乐来的时候,乡亲们明白,这是先生用笛声向人们倾诉内心的欢乐和痛苦。
    先生吹奏的曲子,有时让听曲的人,感到无名的兴奋。有时也让人,感到一种无言的痛楚,一种莫明的忧伤。
    乡亲们猜测,以这位先生渊博的知识和儒雅的外表,以及写得一手漂亮工整的楷书毛笔字来判断,先生非等闲之辈。
    “要的,孙子满月时,请先生过来喝满月酒,顺便请先生给孙子取过好名字。”
    孩子满月的时候,这位私塾先生如约而至,在黄家长辈的邀请下,答应给孩子取名。
    范素群将怀中的婴儿抱过来,请先生相面。
    这位先生在观看孩子的面相后,对黄青山及黄姓家族的亲属们讲:“这孩子面相好,要是调教有方,长大后非贵即富,终生不愁衣食。”
    黄青山夫妇及黄姓家族的长辈和亲属们闻听此言,对这位私塾先生的话深信不疑,赶紧请先生给娃儿取过好名字,并对先生讲:“承先生吉言。这娃儿今后要有出息,还请先生多调教才是。”
    “好办,好办。等孩子满了六岁,就送到我哪里来,让他学好文化,将来长大了好出去闯天下。孩子是农历正月十八出生的。哪几天下好大的雪,常言道:瑞雪兆丰年。这是个吉祥的好兆头。加上这孩子是庆字辈的,就叫庆祥吧?”对黄姓家族了如指掌的这位私塾先生,用征询的语气对在座的黄青山和黄家的各位长辈说道。
    “嗯,要的。这个名字中听,就叫庆祥好了。”黄青山和黄家的长辈们附和说道。
    忠厚的黄青山在庆祥满了六岁后,即使在家庭尚未解决温饱的情况下,为使庆祥将来能出人头地,圆一个终生衣食不愁的梦。咬着牙将庆祥送到私塾读书。以期望庆祥长大后,能光宗耀祖,为这个家庭及家族争光。
    年青的黄青山、范素群夫妇从结婚成家后,按照黄姓家族历代的族规,非长子必须要分出去单独生活。父母就从家族自有的田产里分二亩地给这对年青的夫妻,作为独立生活的来源。
    二亩贫瘠的土地,一年没有多少收成,还要缴纳田赋和人头税,剩下的粮食连维持半温饱都很艰难。年青力壮的黄青山,只得向小镇开酒坊的赵掌柜家租了五亩田来耕种。将每年的收成,按二八开或三七开来上交地租。即佃户每年要将收成的大部,作为地租上交给东家(地主),余下的二成或三成才是一年辛苦所得。
    黄青山夫妇除大儿子庆祥外,以后又增添了小儿子庆瑞和女儿云英。家中人口的增长,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增添了贫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于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农家孩子来讲,从记事开始就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庆祥在未进私塾以前,同所有的农村小孩子一样,每天要将家里饲养的一头耕牛牵出去放牧。在放牧的同时,还要割青草回去喂猪。即使到私塾去读书,除农忙时节,耕牛要下地耕田,不用放牧外,在其他的日子里,这二项事情一样也不可少。
    带着背篓上学,在背篓里面放书包和镰刀,在放学归来的路上,再割一背篓青草,作为喂猪的青饲料。这就是一个农家小孩子,从小必须学会的生存方式。
    进入私塾以后,私塾先生从《三字经》、《百家姓》、《小儿语》的讲义中,开始对黄庆祥进行传统汉文化的启蒙教育。
    从此以后,伴随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朗朗读书声音,黄庆祥从私塾先生传授的学问中,逐渐了解到人类社会的起源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那无边的知识海洋,使这个山乡少年逐渐感受到大山以外的世界。
    在学习之余,黄庆祥同私塾的小伙伴们一起,常到村边的小溪中游泳,感受着童年的欢乐。在同小伙伴们的学习和玩耍中,黄庆祥也常为竹林深处传来私塾先生那清脆悠扬的竹笛乐曲音所吸引,不知普通的一支竹笛为何能发出如此美妙动听的声音。
    好奇,使黄庆祥也想像先生那样,用一支竹笛吹奏出美妙的音乐来。便突发奇想地对小伙伴们吹嘘说:“吹竹笛很简单,我也会。”
    小伙伴们不相信,要黄庆祥像先生那样吹二首曲子来听一听。
    在碧波万顷的竹林中,黄庆祥以为要弄一支像先生那样的竹笛很容易。于是,便用割草的镰刀砍了一棵小竹子,去掉头尾后,按先生吹奏的竹笛模样,模拟着在中间弄几个小洞,以为这就是一支完整的竹笛了。然后学着先生的模样运足气,使劲地吹奏起来,没想到竹笛只是发出一声声“嘟、嘟”的声音,引来了小伙伴们一阵阵的嘲笑声。
    笑声惊动了先生,走来拿过黄庆祥自制的竹笛仔细地端详后,对黄庆祥问道:“你想学吹笛子?”
    黄庆祥怯生生地点点头,用点头来回答先生的问题。
    先生拿来了自己的竹笛,从指法、运气和换气以及如何识谱等方面,教黄庆祥如何演奏这种乐器。至此以后,黄庆祥在私塾里又多了一门功课。
    在放学回家的路途中,黄庆祥喜欢骑在晃悠悠的牛背上,迎着落日的余晖,用竹笛吹奏着先生教的每一首曲子。
    冬去春来,在年复一年的时光中,黄庆祥已经十二岁了。弟弟庆瑞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整天吵着要跟着哥哥去私塾上学,可黄青山和范素群没有能力供养二个孩子上学,无奈之下,便让庆祥休学协助父母下地干农活。
    私塾先生很惋惜,对黄青山夫妇讲:“庆祥这孩子聪明好学,要是能再读几年书,将来会有无量的前途。”
    早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黄青山夫妇,只好愧疚地回答先生:“我们也知道庆祥好读书。可没有其他办法,地里每年收获的粮食连糊口都艰难。这几年税赋一年比一年重,年前刚交了一年的税赋,换了一任县长,又要重新交了。这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是头?现在小儿庆瑞也到了读书的年龄,整天闹着要跟庆祥一起去上学,我们觉得庆祥这几年跟着先生也会写会算了。估摸着就让庆祥跟着我们下地干活吧,让庆瑞也学点文化。”
    私塾先生见状,只好作罢,便对庆祥讲:“有时间常到学馆来坐,借点书回去自己看吧,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拿来问我。”
    庆祥只好向先生鞠躬致谢。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四川各派军阀为争地盘,先后进行过几次大的混战,导致百业萧条,民不聊生,而生活在贫困山区的老百姓更加悲惨。于是,有部分生活不下去的农民,便开始挺而走险,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
    小山村地处云贵川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