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尚多,联军倘能作较久的支持,则失之于空间者,未始不可得之于时间。
轴心国的“绥靖政策”
(1941年4月13日)
柏林消息轴心国对于土耳其“具有和平意向”,拟在土保两国交界处设一中立区,保国驻保土边境的军队已开始撤退云云。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轴心国各个击破的陈旧玩意。德国现在忙着攻希腊南斯拉夫,并援助阿尔巴尼亚的意军,对于土耳其无暇顾到,因此所谓“具有和平意向”者,在眼前确是一名老实话,但南希两国被解决了以后则如何?
土国当局积极疏散居民,准备应付侵略,这可见他们对于自身的处境有明白的认识。然而在友国需要他们帮忙的时候,唯知关门拒狼,一定要等到虎狼入室,然后再起而抵抗,恐将失之于太迟了吧?
复活节的喜讯
(1941年4月14日)
复活节似乎把新的希望带给了力抗德军重压的英希南三国的军队。在希腊北部边境,希军由英国装甲部队掩护,将进攻佛罗林那的德军击退,并予敌人以重创。在阿尔巴尼亚,南军占领了阿国首都蒂拉那以西的重要海港杜拉梭。在南国中部,南军仍在奋勇阻遏德军的深入。
联军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已经充分证明了它的不可轻侮,但目前局势尚未至好转的时期。据德万公报,德军攻希的左翼,已占领希腊重要铁路中心点拉里萨,南国首都贝尔格勒德亦已陷于德人之手。但我们可以确信的是,联军决不因任何打击而丧失了战志,且必因此而更加强其反抗的努力。
“互助共荣”的意义
(1941年4月17日)
合众社盘谷电传泰国官员谈话,谓“日外相松冈洋右及其他日本领袖虽尝迭次提及日本之‘亚洲共荣圈’,惟吾人不知互助共荣之意义如何,亦无人能向吾人说明此种意义”。泰人至今不知“互助共荣”之意义,可见其所见之不广。也许我们可以告诉他:所谓互助者,是供日本利用的意思;所谓共荣者,是消瘦了自己去喂肥日本的意思。这种解释是否正确,敢就质于善辩的松冈外相。
光荣的失败
(1941年4月19日)
德官方公布:南斯拉夫投降了!
我们痛心于“投降”两个可耻的字眼,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南国军民已经在异常艰困的情形下尽了最大的努力。
南斯拉夫是力竭而屈,不是奴颜婢膝地向侵略者乞怜。他们明知胜利希望的微渺,但为了国族的人格与荣誉,仍毅然作不计成败的一战。不抵抗的罗保诸国,也许会嗤笑他们何苦多此一举;但是在被侵略国向侵略国总清算的日期(这一个日子是不会十分远的),光荣的胜利必然是属于重视自由甚于生命的南斯拉夫人民。
如出一辙的无赖手段
(1941年4月20日)
英政府声明德意飞机倘向雅典开罗轰炸,英国飞机亦将轰炸罗马作为报复,惟为尊重教廷起见,当力避波及梵谛冈城。英方又宣布已获得消息,刻驻罗马的意机一队,准备于英机来袭时,利用其所截获的英国炸弹掷于梵谛冈城,以为栽脏诬陷之计。
轴心国的这种无赖手段,早已数见不鲜,在上海尤其常有类似的事件发现。把亲手制造的恐怖事件,嫁祸于“某某方面”;这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然而究竟有几个人会被他们诡计所惑呢?谁都是一目了然的。
希腊再接再厉
(1941年4月21日)
希腊总理柯里齐斯的突然逝世,据称系因忧虑战事形势而自杀,此说是否确实,尚在存疑之列,然而无论如何,同样是失败主义的表现,因信念动摇而自杀,比之抹杀了良心,向敌人屈膝求降,还是值得同情的。
希腊人民在前总理梅泰克萨斯逝世时,曾经受到了一个重大的打击,但他们仍能赓续梅氏的素志,继续奋斗。现在希腊处境虽较前更为艰困,但他们的惊人勇气,已经在此种艰困情形下得到了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而希王乔治的亲任总理,当然更可以使人心愈加振奋。我们看到德军在希北的猛烈攻势,其前进的速度殊属有限,英希军队虽一再转移阵地,仍能始终保持实力的完整,且在若干地点发动反攻,获得可喜的战果。可见德军虽然握有战略上的优势,然而他们如果以为已在阿尔巴尼亚战争中获得丰富作战经验的希腊军队,可以像未及充分准备的南斯拉夫军队一样易于解决,那显然是一个估计上的错误。
希腊战争的前途
(1941年4月22日)
自希腊北境进攻的德军,在付了重大的代价后,终于越过奥林帕斯山,继续南下,追击后退的联军。此后联军所处的地形,更难作久守之计,究竟是否将步步为营,消耗敌人的军力,抑或为保全自身实力起见而暂时放弃希腊战场,一时尚难确言。
联军如果自希腊境内撤退,那无异承认德军已在巴尔干战役中获得决定的胜利,给与世人的当然是一个很痛苦的印象。但我们必须认清:第一,英国在巴尔干作战,本来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轴心势力至今尚未完成占领的工作,毋宁倒是一个奇迹;第二,希腊奋起抗战,并非自信本身力量足以击败敌人,但他们是以坚不可摇的信念,寄其希望于正义必获最后胜利的未来光明前途上,国土的暂时沦亡,是他们必须忍痛接受的现实;第三,联军在巴尔干的失利,对于战争全般形势并无重大影响,但德军倘乘胜直进,切断苏彝士运河的交通线,则将为对于民治阵线的重大打击,故英希军队与其在德军压迫下逐步后退,无宁迅速自动撤退,以增厚防御埃及的力量。
希腊战事现在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即使德军能获得全胜,那也不过表示战争的进入另一阶段。英国在解除了巴尔干方面的负担以后,也许更能集中力量,予敌人以有效的打击,然则此日的胜败,殊无特别重视的必要。
发挥战士的精神 向第一特区两法院当局致敬
(1941年4月24日)
在罪恶势力一天猖獗一天的今日孤岛上,屹立不移地保卫着中国法权完整的第一特区两法院,遭受到更大的威胁与嫉视,自然是意料中事。近数日中,图绑法官的案件不断发生,虽然暴徒的目的未能达到,但这与其说是御卫得法,无宁是由于天幸。这一群人权的保障者,其自身的安全也无法获得确切的保障。按常情而言,似乎他们很可以无法执行职务为理由,而放弃在这艰苦环境中的奋斗,然而他们却不顾僭方的恫吓,暴徒的窥伺,照常在众目睽睽之前,出庭理事,执行他们神圣的任务。他们不怕死吗?也许是的。但最大的理由,是他们能认识个人安危事小,国家付托事大,一个战士是不能因为畏惧炮火的猛烈而舍弃了自己的岗位的。
我们希望特一区法院当局的毅勇精神,能够给每一个孤岛中国市民很大的激励,尤其是同样处于暴力恐怖中的四行行员诸君。法院与银行工作虽然不同,但其为国家执行国策的任务却是一样,在目前这需要斗争的时候,临阵退怯,便是国家的罪人。
悼孤军营谢晋元团长
(1941年4月25日)
罪恶的黑手潜伏在每一个角落里,等候着每一个机会,去窒息正义,熄灭光明,用志士仁人的血来填饱它的欲壑。
暗杀,绑架,恐吓,这些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在主动者也许认为还不够刺激濒于麻木(?)的上海人心,于是昨天又发生了孤军营谢团长被杀的惊人事件。
遇害者是被认为孤岛上正气的象征,全国民众所崇敬关怀的民族英雄,而行凶者却是他的数年来同甘苦共患难的同胞。这事件所给予一般人的,不仅是深刻的悼念,高度的愤怒,而且是全然出于意外的惊愕,以及一个异常痛苦的印象。
凶手行凶的动机何在,现时尚未明白究竟。言之最为凿凿的,有三种不同的推测:
第一种说法是谢团长御下过严,以致引起若干部属的不满,而肇成此次巨变。我们很容易推倒此说的存在,因为无论任何军队,都必须有严明的纪律,以孤军处境的艰苦与备受各方注目,尤不能不格外整饬行动,刻苦自勉,以求无玷本身光荣的历史。因反抗纪律而叛变,在其他素质不良的队伍中庸或有之,深明大意的孤军士兵,却可以断言决不致于出此。
第二种说法是谢团长平素宅心仁恕,往往本有教无类之旨,对已经落水的叛变分子也一例接待,不惜谆谆劝导,以期堕落者复归正道;然而因此却为部下所不谅,认为他有勾结叛徒阴怀异心的嫌疑,而必欲去之而后快。我们认为此说也同样似是而非,因为多年的袍泽关系,加之在这三四年来风雨同舟的生活,应该已使官长与士兵间的精神融合一致,不应有任何的误会。何况以莫须有的罪名弑害上官,更为军法所不许。
上述的推测虽为捕风捉影之谈,但孤军营的防范未周,使僭方分子得以潜踪混入,煽惑若干意志薄弱的士兵,使他们发动作乱,以破坏这一个鼓励孤岛人心的阵营,却是较近情较可能的推测。行凶的叛兵自甘毁灭过去的光荣,犯此不可恕的罪恶,必将无所逃于法律的惩处,但他们不过是无知的被利用者,而实际杀害谢团长的,必尚另有人在。
谢团长死了,然而他的壮烈的生平,他的领导孤军死守四行仓库的战绩,他的尽忠全节光明磊落的操守,将因此而益为国人所铭刻不忘,且将因此而益深孤岛人民对于罪恶势力的痛恨。我们深信除了对谢团长行凶的少数害群之马外,孤军营的全体将士必能继述他们殉难长官的精神,在艰苦中守候着光明,寻求报国的机会来洗刷这一次可耻的罪行。
雅典颂
(1941年4月27日)
(英军昨晚十时退出雅典,人民夹道欢呼,谓“不久可与君等再会”雅典廿六日电)
黑云堆压在雅典城上,
侵略者的炮火震撼大地,
悲愤的紧张充满着雅典人的心,
但他们有的是永不消失的勇气。
爱自由的希腊永不会沉沦,
他们抵抗,他们失败,但决不臣服;
有一天,不远的一天,他们将用热血
洗净被践踏的祖国的耻辱。
“再会吧,英国的友人!
到处都是保卫民主的广大战场;
我们不用哀泣,我们用欢笑
送你们在星月里赶上前方。”
也许在明天,也许在下一点钟,
这美好的古城将套上锁链;
但这是一个永不失去勇气的民族,
他们说,“同志,我们不久将再相见!”
五百七十对六
(1941年4月29日)
与其说同盟社是一个谣言制造所,实在还不如说它是一个笑料批发厂。该社二十七日福州电,谓两日来中日两军在福州附近之激战,华军死二百十人,被俘三百六十人,而日军则仅死四人伤二人。
只有皇军才会造成此种奇迹,我们不懂何以在打了四十六个月后的今日,中国居然尚有未死的兵,在以五百七十对六的损失比率与日军撑持着。
苏联禁止战具通过
(1941年5月1日)
苏联政府曾一再声称苏德关系不变,但事实上则苏联与轴心国间的距离日远,恰恰与轴心国对苏联的威胁日近成正比例。在此意义下,苏联与日本订结中立条约,实际也就是隔离东西两独裁势力的初步工作,而最近突然宣布禁止军用品通过苏联转运他处,则为封锁德日间交通线的重要举措。
要解释苏联此举并非对付轴心国,恐怕很少可能,有人以为它的目的是在阻止瑞典军火运入土耳其, 这是一个很滑稽而荒唐的见解,因为瑞典目前既在德国控制之下,未必会有军火运土,而根据苏土两国的共同利害关系,苏联亦决不致有意对土为难,将其驱入轴心怀抱之理。更有人怀着杞忧,以为这是苏联履行苏日条约,停止对华战具供给的表示,此说更不能成立,因为禁令上明白说明不准战具“经过苏联转运他处”,苏联国内制造的战具,当然不受任何限制。
苏日订约的用意是在对付德国,而不准战具通过的禁令,则最受影响者当为日本,因为日本决没有军火可以供给德国,而德国军火假道苏联运日则可能性较大。日本当局现在可以清醒过来,明白苏日中立条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
美舰准备驶入战区
(1941年5月1日)
诚如罗斯福总统所言,“世界为一整个的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永远置身事外。我们看到野火一天天烧近冷眼旁观“帝国主义国家互相厮杀”的苏联的门前,我们也看到参战的时机在“力避卷入战争漩涡”的美国一天一天成熟。
罗总统宣布为防御西半球计,美舰巡逻在必要时可驶入战区。美舰驶入战区以后,唯一可能的结果,即为与轴心国发生直接的冲突。罗总统敢于作此项表示,也就是美国民意开始趋于一致的反映。
美国倘使参战以后,太平洋上自必有一番重大的变动,美英澳荷诸国联防的确立,及中美英的密切合作,无非表明一个事实,在远东正如在欧洲一样,对侵略者总清算的日期已经近在眉睫了。
德军开抵芬兰
(1941年5月2日)
德军开抵芬兰的消息,由芬兰政府以否认的方式加以证实了。据芬兰驻美公使代表其本国政府所作的声明,表示对该项消息“完全否认”,但又称非武装的德国兵士不足一千三百人,则确已开抵芬兰西南部土尔库港。不论芬政府此项声明,是否有意将这一事轻描淡写,但一千三百人也好,或如原消息所称一万二千人也好,总之是确有这么一回事。何以德国要在这时候履行“去秋德芬两国协定中的规定”,这是耐人寻味的第一点。
据路透社解释,德方此项行动,或系请假回国的北欧德国驻军,本来被阻于冰雪而不克返驻原防者,现因天时解冻,故销假回防视事,而假道芬兰前往挪威,乃为德芬协定中所许可者。如果此项解释确为事实,则似乎根本不足重视,但苏联报纸特别重视这一个消息,甚至加以可能的渲染,却使人感觉也许另有严重的意义。这和苏联政府最近禁运军火过境,及红军在莫斯科大操,苏报再度提出苏联遭黩武势力包围,这类事连类而观,是耐人寻味的第二点。
无论事实真相若何,苏德之间的不安空气,显然在一天一天浓厚起来了。
伊拉克抗议英军登陆
(1941年5月3日)
英国续派军队在伊拉克登陆,是近东风云日恶的一个征兆,而伊拉克政府突然采取强硬态度,抗议之后,继之以最后通牒,扬言不惜使用武力,伊国军队并在英国空军根据地附近集中,俨然有严阵相待的形势,这似乎更使人觉得近东危机,也许已濒于一触即发的阶段了。
英国方面表示英军在伊境登陆系根据条约权利,而伊拉克方面则指称英军此举,为违反条约,此种文字之争,未免使旁观者莫明究竟。以伊拉克蕞尔小邦,断无与英国作实力抗衡的可能,然此次竟声势汹汹,自然是受到纳粹的鼓励或某种保证。
英国如果不能以有效的外交手段压服伊拉克,德国是否将利用此种局势实行东进,实为至堪注目的问题。
日报建议罗斯福游日
(1941年5月3日)
樱花季节的日本,如果是在天下承平的时世,罗斯福总统也许会接受日本《国民新闻》的邀请而前往一游的,但现在则未必有此闲情逸致。《国民新闻》似乎并非盲目者,因为它知道美国工潮并不影响美国的国防建设程序,它知道美国抱着反抗轴心国家的不可变更的决心,它更知道松冈此时游美,徒费时间与金钱;但它建议罗总统访日的目的,如果如它所说的,是在使美国“觉悟日本在远东之真正地位与政策”,那么我们可以说,罗总统此时游日,亦徒费时间与金钱耳。日本意图用侵略行动来造成它在远东之“真正地位”,它的所作所为,便是它的政策的最好说明,罗总统知道得十分明白,世人也无不胸中雪亮,不曾“觉悟”的,只有为野心所迷惑的日本军阀,和被宣传所蒙蔽的日本国内人民而已。
美国将冻结轴心国资金
(1941年5月4日)
赫尔国务卿表示美国正在考虑冻结轴心国及在轴心控制下各国的全部资金,德义日及瑞士瑞典以至土耳其西班牙各国皆包括在内。此项范围广大的冻结计划的实施,是使美国成为实际的参战者的又一明显的步骤,美国全国舆论(包括共和党在内)赞成参战的日趋有力,自为鼓励政府采行此项断然手段的原因。
据日方同盟社消息,罗斯福总统对于赫尔上述表示,业已赞同,整个办法可于下星期签字实施。此事的势在必行,固无可疑,而日本的特别对此重视,与最近日本报纸的对美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