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它是欢迎来见的。佛陀的教法是公开的、没有隐秘的,只要你怀着一颗真诚坦诚的心,恭敬的心来,佛陀的法是欢迎你来体验,所以说Ehipassiko,ehi就是来吧,passiko就是看,你来看吧,你来体验吧。

第五个特点opanayiko。就是导向清凉的、导向正觉的、导向涅槃的,这是佛陀教法的特点。

第六个特点,就是只要任何的资质,他都可以体验到,这只是各自体验的,它是不可能代替的,你必须得通过修行实践才能够体验的。这是佛陀教法的六种特点。

我们可以忆念佛陀教法的任何一种特点,然后把它放在心中的第一位,持续地忆念佛陀的教导,我们将能够生起欢喜的心,恭敬法的心,这是培育喜觉支的一种方法。

还可以透过思念、忆念僧随念。佛陀的弟子僧团,他是善行道者,他是正直行道者,他是真理行道者,他是正当行道者,也即是那一切已经证得了圣道、圣果的那些弟子们,这是佛陀真正的弟子僧团。他们应当受到恭敬、应当受到供养、应当受到布施、他们应当受到供奉、合掌,他们是世间无上的福田。我们思维着僧众的这些素质,这些功德,我们应该培育欢喜的心。忆念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这是对我们内心所恭敬、所皈依的,可以这么样来忆念。

我们也可以通过忆念自己所拥有的功德。例如说,如果对于出家众,我们可以忆念自己持戒清净。由于自己拥有了很清净的戒,这些戒我们严持不犯,它不会破,没有斑点、没有污垢,从而生起欢喜心。对于在家众来说也是,可以思维自己所持的五戒、八戒,能够很清净,当省思到自己持的戒没有任何的斑点、污垢,我们生起欢喜心。

对于舍随念也是,舍,这里的意思是布施。我们可以思维:我们很喜欢布施,经常欢喜地布施,亲手布施,这样生起欢喜心。

对于天随念,我们可以思维:诸天拥有信的功德,他们拥有信、拥有戒、拥有多闻,他们也曾经布施,也有智慧。现在我也拥有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我也持守戒、我也听闻佛法、我也经常行布施,我也有能够通达四圣谛的智慧。诸天就是因为拥有这些功德,他投生到天界,而我也拥有这些功德。当你省思到这种功德的时候,你感到很高兴、很欢喜,这是天随念。

还可以思维寂止随念。寂止随念就是思维涅槃的殊胜、寂静。

第八、是避开粗俗之人。哪些是粗俗之人呢?言行没有教养,做事没有正念,对佛、法、僧三宝没有信心,见到菩提树、佛塔不懂得礼敬,也吝啬不去亲近僧团,这种人称为粗俗的人。

第九、亲近柔和的人。他们做事有教养、有正念,他们恭敬三宝,内心很平和柔善,我们应该亲近这样的人。

第十、是信乐,是省思信乐的经文。也就是我们可以省思能够激起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恭敬的那些经文,应该省思它们,这样的话可以让我们的心欢喜。

第十一、对比胜解。就是我们应该决意,我们应该培育让喜生起,让心欢喜起来。

这里讲到的喜,它本身并没有善和恶,当我们在享受欲乐目标的时候,喜也会生起。当我们在培育善法的时候,很欢喜地培育善法的时候,喜也会生起。

喜和乐有什么区别呢?知道吗?喜和乐还是不同的。在五蕴当中,喜属于行蕴,乐属于受蕴,乐是感受。在第二禅当中,喜和乐是很明显的。初禅当中它们也是作为五禅支的其中两种。喜与乐有什么区别呢?喜表现为兴奋,而乐表现为内心的愉悦。就好像一个人在沙漠里面旅行,他已经很口渴了,他也很疲劳、很疲惫了,但是,他仍然必须得要赶路。突然他见到前面有一块绿洲,这个时候他的内心怎么样?非常喜悦,这个时候称为喜。当他去到了那块绿洲之后,他尽情地喝水,洗了个澡,然后躺在树下,在软绵绵的草地里面享受树荫,享受水与草之乐,这个是属于乐。所以喜和乐之间的差别是在这里。

这是讲喜心所,我们再讲最后一个杂心所是欲(chanda)。欲的特相是想要行动,不管这种行动是好的,或者坏的,善的或者不善的;作用是寻找所缘,也就是寻找对象;现起是需要所缘。它好比是把手伸向目标,欲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人家说:“你的欲望很重,欲火中烧。”欲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欲是两面派,它是真正的见风使舵的人。如果欲和贪在一起,它就助纣为虐。如果欲所追求的目标,是善法,这种欲就称为善欲或者称为善法欲。所以欲要看它跟的目标,它所追求的目标或者它伴随的心是怎么样。

我们可以说,欲只是追求,我们可以说只是追求而已,它只是想要得到,至于得到什么,跟所缘有关,跟它所一起同时生起的相应名法或者称为俱生名法有关。如果追求的目标是欲乐,例如说追求漂亮的衣服、追求钱、追求名、追求利、追求男色、女色,这样的欲是称为贪欲。如果我们为了修行,想要追求解脱、想要追求禅修修得更好、想要希望能够断除烦恼,这种欲称为善法欲。甚至我们可以说,在修行当中不可、不能没有欲。

在三十七道品当中,有一类叫做四种iddhipàdà。古代翻译成神足,但是从它的词源上来说,iddhi是成就的,pàda是足,原因。四种导致成就的原因,古代翻译成四神足。第一是什么?第一就是 chanda,chandiddhipàda也就是透过意欲,透过欲来达成成就,也就是说欲是达成成就的一种原因;第二是精进;第三是心;第四是观。这四种是达成成就的原因。如果一个禅修者无论有这四种成就之因的任何一种,他都可能达成成就、都可能达成成功。

一个人有很强的意欲,他将能够完成他的目标;一个人付出很大的努力,他将能够达成他的目标;一个人有很坚韧的心,他也可以;一个人有智慧,有观,他也可以。所以达成成就的原因有四种,其中欲是很重要的一种。

那要有什么样的欲,才是我们修行应该拥有的?

就好象在过去咖沙巴(Kassapa)佛陀的时代,当时在Bàràõ;asã;(巴拉纳西,古音译波罗奈)国的国王,他知道了佛陀出世,然后他就想:如果我不能够了知法,我做国王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放弃了国王的王位,跑去亲近佛陀,去听闻佛法。当时他就想:哪怕我能够听闻到佛陀的一句话都可以。透过这样的那种很强的意愿、意欲来达成他的希望。

因此我们修行不能够缺少欲,正是因此,佛陀把欲称为成就的原因(iddhipàda)。所以对于欲来说,它是中性的,它本身并没有好和坏,它只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的力量。如果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好的,或者伴随着的是好的,那么它就是好的。如果追求的目标是不好的,它是自私自利的、想要拥有的、占有的,或者想要达成某一样不可告人的目标,或者它所伴随着那些名法是不好的,那么这个才是称为恶欲。

好,我们现在到此为止就讲到了六种杂心所,这六种杂心所即第一寻;第二伺;第三胜解;第四精进;第五喜;第六欲。我们再复习一下,这六种杂心所其实还是一种关系,什么关系呢?心跟对象的关系。

寻是怎么样?把心投入所缘;伺,是持续地省察所缘;胜解,是决定所缘;精进,是为了获得对象而付出努力;喜,是喜欢所缘,对所缘有兴趣;欲,想要追求所缘、获得所缘。

这些其实也是我们的心理,如果一个人的寻太强的话,他的思维性很强,但如果一个人的寻过度不强的话,那么他会对对象的投入老是不够;对于伺来说,如果一个人的伺不够的话,他的维持性不行;如果一个人的胜解不强的话,那么这样的人是优柔寡断的,做事犹豫不决;一个人的精进不强,他很容易懈怠、他很容易偷懒,会找很多的借口偷懒,或者做事没有动力;一个人喜不强的话,他会感到很无聊,对这个没有兴趣、对那个没有兴趣;如果欲不强的话,那么这个人会偏于麻木,就感觉到好象他没有活力,他没有那种冲劲,做事吊儿郎当。

所以我们可以说,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的那种心理因素。在大部分的时候,这些心所都会伴随着我们的心一起生起。只有在某一类的心当中,这些心所不会生起。至于在什么情况下不会生起,我们在以后再继续学习。

那好,我们今天讲杂心所就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十九讲: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无明、无惭、无愧、掉举)及贪心所 
 

阿毗达摩第十九讲: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无明、无惭、无愧、掉举)及贪心所



第三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十九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无明、无惭、无愧、掉举)及贪心所
玛欣德尊者2009。05。05讲于江西佛学院



让我们先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三遍)

各位大德、贤友们,晚上好!

昨天晚上我们学完了六种杂心所:即六种因情况而生起的心所。

今天晚上我们将一起开始来学习另外一组心所:即不善心所。

我们先来讲讲这不善两个字,不善是由巴利语(akusala)翻译的,kusala是善的,再加上a表示否定的,就是非、不、无,所以在这里akusala是不善的。为什么称为不善呢?因为这些心理在品质上、在道德上是应该受到呵责的。同时在这些心被造作了之后,它将会带来不善的、苦的果报,所以我们称为不善。

不善心所一共有14种,可以分为几种:

第一是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也就是说在一切的不善心当中都存在的,都会生起的四种心所,这四种心所即痴、无惭、无愧和掉举。

接着的10种,它是依情况而生起的,我们称为杂不善心所。

在这些心所当中,它又可以分为几类:

其中的贪、邪见和慢这三种,属于贪因的心所;

瞋、嫉、悭、恶作这四种心所,属于嗔因的心所;

昏沉、睡眠属于有行的心所;

疑属于痴的心所。

也就是说如果讲到不善心,一共可以分为三类:即贪根心、瞋根心和痴根心,也就是把所有的不善心分为三大类:即贪、嗔、痴。当贪心生起的时候会伴随着某一些不善心所,嗔根心生起的时候也会伴随着某一些不善心所,痴根心生起的时候也会伴随着某一些不善心所。

我们现在准备讲到的14种不善心所,它只会生起在不善心里面。不善心可以分为三大类,一共有12种。不善心所有14种,它们依情况个别的或者某几个生起在某一类的不善心里面(或者贪的、或者嗔的、或者痴的),无论是属于哪一种心,哪一种不善心所,当我们现在逐个逐个来学习的时候,我们再自己省查一下自己,在这些不善心所里面,哪些是我们有的,哪些是我们没有的。

现在我们来讲第一个不善心所,痴(moha)。痴又称为无明(avijjà),也就是无知的意思,明是智慧,无明是没有智慧。它的特点是心的盲目或者愚昧;作用是遮蔽所缘的真实性,也就是说看不到对象的真实面目,看不到本质;现起是缺乏正见;近因是不如理作意。这里讲到的痴,跟我们在平时语言上表达的痴略有不同。

平时我们有时候会提到一个人很痴迷,痴迷于歌曲、痴迷娱乐,很痴心、痴恋等等,这里的痴,其实在“阿毗达摩”里面是属于贪。但是我们这里的痴是指一种无知,心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也就是愚痴的痴。但是愚痴的痴,又不是指先天性的智障、弱智、整天眼光痴呆、流口水,不是这种痴。而是说,当我们不清楚世间的真相的时候,缺乏了正见的时候,这一种心理状态称为痴。

痴是一切不善的根本。包括不善心,贪不善心、嗔不善心都有痴。也就是说,因为这种痴是属于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所以我们说无论贪心也好,无论嗔心也好,都会有这种痴。只要生起不善心,痴就必定会伴随着生起。

佛陀就说:「在无始的生死轮回以来,无明为其根本」。所以无明是轮回的根本,只要一个众生还没有断除痴,还没有断除无明,他的轮回是不可避免的,必定还会继续再轮回。

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有这一种心理的状态还存在,还在作祟,那我们过去所作的任何的业,只要得到这种心理的滋润,得到它的支助,就能够带来轮回。所以,我们可以说只要一个人断了无明,他就断了生死。无明是根本、是因。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无明,他不可能再造任何的业,无论是善业,无论是恶业,都不可能再造作。由于有了无明,由于有了痴,所以会造业。而且所造的这些业,它会带来轮回、带来投生。

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一对心所:是无惭和无愧。先讲无惭(ahirika),hirika是惭,如果再加上否定a就变成无惭。它的特相是不厌恶身、语的恶行;作用是无耻的作恶;表现为不会避退恶行;近因是不尊重自己。

再看无愧,无愧的愧,它是ottappa,再加上a,是anottappa。它的特相是不害怕身、语的恶行;作用是不害怕作恶;表现为不避退恶行;近因是不尊重他人。所以我们看无惭和无愧,无惭是不会厌恶作恶,无愧是不怕作恶,无惭是不懂得尊重自己,无愧是不懂得尊重他人。

如果一个人有惭有愧,他就懂得尊重自己,也懂得尊重他人。感到惭的时候我们通常称为自惭,惭就是对得起自己。感到愧的时候,我们说愧对他人,就是感觉到对不起他人,如果是对他人都无愧,无愧于他人就是我们感觉到对得起他人。佛陀说惭和愧两种法能够保护世间,假如世间没有惭和愧,也就是如果世间人都是无惭、无愧的话,那世间将会混乱。

佛陀在《增支部·第2集·行为经》里面中说:

『诸比库,有两种法保护世间。哪两种呢?惭与愧。诸比库,若此两种白法不保护世间,则不知这是母亲、母亲的姊妹、叔伯的妻子、师母以及师长之妻,世间将走向混乱,犹如羊、鸡、猪、狗、豺狼。诸比库,正是因为有此两种法保护世间,所以知道这是母亲、母亲的姊妹、叔伯的妻子、师母及师长之妻。』

一个人有惭、有愧,才能够知道礼仪廉耻,才能够知道羞耻。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没有羞耻感。那这个人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可以说他只是穿着衣服的动物,这叫做衣冠禽兽。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惭愧心,人有羞耻感。动物没有羞耻感,所以动物不用穿衣服,它光着屁股到处跑,它不会感到羞耻。但是人呢?人就会有惭愧心,人会感到羞耻。

同样我们说到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心,其实他也就是等于没有惭愧心。如果一个人有了良心,他就知道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会违背道德,什么事违背伦理,什么事会遭到良心的谴责。他知道要遵纪守法,要遵守道德伦理。因为人有了惭愧心,所以,整个社会才有秩序,这个世间才能够维持一定的规律,不会乱ˉ伦、不会乱来。如果一个人不尊重自己,甚至连脸皮都可以撕下来,那这种人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为非作歹。

人只要懂得尊重自己,他就不会为非作歹,不会为富不仁。他知道哪些行为会有损自己的形象、有损自己的人格、有损自己的声誉,他就不会去做。他做了他会感觉到良心过不去,即使没有人看到的地方,他也不会做。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做了他会感觉良心过不去,这种人就称为有惭。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话,他就容易通过行为或者语言去伤害他人。有惭和有愧,一个人就不会做出对不起自己,也不会做出对不起他人的事情。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保持惭愧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那么,这个社会就能够安定、和谐,世间的法律、秩序就能够维持下去。

人跟动物根本的区别,就是人有惭愧心,动物没有惭愧心。如果一个人经常做没有惭愧心的事情,他就是做动物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果报就是动物。

所以我们作为人,如果经常培育惭愧心,可以使我们提升人格,可以使我们造很多善心,这些善心是善因,它可以使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