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笳叱觥端咧罟稀返男从健G罢哂忠浴侗缁ぁ返男捶床担匀〉镁龆ㄐ缘淖詈蟮亩郏耗埂笆歉鲎呓舾嘁┑钠樱餮则阌锏拇フ撸锹羯硗犊康奈蕹苤健!倍氛潘憬崾�
有人也许觉得,跟以拉丁文自诩的大学者萨尔马修斯的较量,弥尔顿以自己漂亮的拉丁文震惊了全欧洲,客观上多少还算有点收获。与莫拉斯之争则纯属子虚乌有,杀鸡用牛刀,有辱弥尔顿的身份了。我认为事情还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笼统地这样说。在论敌方面,他们确实出乎恶意中伤,造谣污蔑,无事生非,而在弥尔顿,则是受挑衅,攻击,被欺骗蒙蔽,不明真相,他只知道自己在为自由人权进行战斗,他的事业就是独立派的革命事业,也就是上帝的旨意。他是全身心投入的,他深信他所从事的事业的正义性,他是为人类,为社会,为上帝而奋斗,他不为个人,不计较得失,他的散文浸透着他热烈奔放的性格,所以他盛怒之下,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泄义愤,吐冤气,也不免夹杂俚言鄙语,市井鱼肆之言,这是出于崇高事业的激情,这是由于诗人特殊的敏感性,这是情有可原的,不能与敌人的卑鄙下流同日而语。确实,他因受人身攻击而常常作出的自我表白,不但不是庸俗的自我吹嘘,相反却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材料,对他作进一步的研究。确实,要不是因为他写过《圣诞晨歌》,《幽思的人》、《快乐的人》以及《黎西达斯》这样的抒情名篇佳作,要不是他后来又写出《失乐园》这样的千古不朽的史诗,他的小册子几乎全可能命如蜉蝣,早已扫进历史的拉圾堆里去了。他的散文因其诗其人而传,光是流畅华丽,气势磅礴也不足以传之永久。
宗教态度
弥尔顿的家庭、学校、学院的教养是英国国教的教养,属于清教和喀尔文教派。1641年他的清教主义已转为长老会派的信仰;他向往的不是要摧毁国教,而是要改革它,废除主教统治,并取代接近天主教的苏格兰教会纪律。1642年他写《教会政府坚决反对主教制的理由》,当时他还是个王党,并不是个人隶属于君王统治或斯图亚特家族,而只是认为君主政治在理论上似乎具有神圣的制裁力量。1649年以前,君主政治的神圣权利以及长老会符合经义的主张,已经让位给人权和基督教徒权利的一种更为广泛的观念了;长老会的弥尔顿已发展成为独立派的弥尔顿了。就是说,不该由国家教会,而该由共和国来代替君主政治。如何管理共和国呢? 1654年开始试行代议制,不到半年,1655年1月就垮掉了。其实,1654年弥尔顿在《再声辩》中劝告克伦威尔别靠议会而靠由官员组成的委员会进行治理。弥尔顿以为各派纷争,护国公是唯一能起平衡作用,维护国内团结,保持国际威信的人。因而从这时候起他就可以看作是克伦威尔派了。弥尔顿是随着局势的演变从保护已获得的自由权利着眼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本身并不是克伦威尔的目的,他运用它,只为的要实现那些占据他态个心灵的想法:宗教自由、社会治安以及新教在欧洲居于优势地位。对弥尔顿,一如对克伦威尔一样,形式,不论是礼拜的形式,还是政府的形式,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凡是需要通权达变时,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他拥戴护国公,还是有所保留的。首先,他主张政教分离,政府不该越俎代庖,侵犯一丁点宗教领域。精神领域是个良心问题,不是外力控制的问题。其次,他主张牧师只能靠所在地区会众自愿的捐赠维持生活,领受国家津贴,等于受雇佣,受收卖。这我在前面已经有所提到。但是护国公和1657年的宪法还是维持原来牧师可以享受什一税和俸禄的规定。1659年弥尔顿在《考虑用最合适的手段消除教会中的雇佣现象》这一小册子中还是强调了他的保留意见。
由此可见,弥尔顿缺少实际经验,他主观主义,理想主义的某些主张并不对实际事务起多大的作用。他并不真正受护国公的重视,甚至没有材料能证明克伦威尔与弥尔顿有过直接的交往,虽然弥尔顿可能经议会同意后来每星期可以设宴一次,招待外国使节及学者,尤其是来自新教国家的,津贴也由克伦威尔继续供给。从1694年才发表的那两首赠将军的十四行诗看,弥尔顿对克伦威尔任护国公前后革命部队的腐化堕落倾向是有意见并担心的,他对部分政策态度冷淡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当然弥尔顿恃才生性高傲,不求宠讨好,不首先作出亲密的表示,这也可能妨碍他与领导间的接触。不过,据说他对向他求教的年轻人或来访的外国学者却是乐于接待,又很健谈的。当然性气相通,又受尊敬,他是乐于助人的,虽不一定是好为人帅,却也可以解寂寞,聊以自慰。
抗议迫害
失明后弥尔顿靠口授、由别人代笔来进行工作了。这样容易泄密,他的工作自然就缩减了。
瓦尔度宗1179年由法国里昂商人瓦尔度所创建,它背叛罗马天主教,潜心读经、布道,以复活原始的纯洁生活为目标,是宗教改革新教教义的先声。1 655年该宗在意大利西北部皮埃蒙特山区受萨瓦大公部队的迫害,对于手无寸铁的居民胡作非为,杀戮、强奸、焚烧,甚至有的妇女手抱婴儿也给推落到深渊岩。事件在英国引起极大的震动。护国公克伦威尔把新教在欧洲取得优势作为他的宗教目标,如今瓦尔度宗反受残酷的迫害,因而他自己说“这使他痛心疾首,就象是牵涉到他自己最接近、最亲密的人一样。他登高一呼,要求欧洲清教知名人士共同谴责并制止暴行,还派特使向萨瓦大公提交抗议书,政府还定出一天作为蒙受羞辱的纪念日。这一事情的一切文件都是弥尔顿执笔的。发出的呼吁书,抗议书措辞还是比较缓和的,他自己出于宗教义愤和人道主义写出了下列一首满腔怒火的十四行诗:
《皮埃蒙特晚近大屠杀抒愤》
报仇呀,主啊,圣徒遭惨杀,尸身
狼藉,冻僵在阿尔卑斯寒冷的山地,恰恰是那些人信守你远古的真谛,那时候先祖还全拿木石来崇敬,别忘记:生命册记下他们的呻吟,他们是你的羔羊,就在老家
遭到皮埃蒙特人血腥的屠杀,妈妈
抱婴儿给推落巉岩,她们的哀鸣
由山谷震荡到山头,由山头又直报
云霄。请把殉道者的血、灰撒遍
意大利的田野,那儿肆意横暴
仍统治着那三重冠暴君,愿由此繁衍
新生千百倍,你的旨意一知晓
他们便趁早躲避巴比伦式大劫难。
本诗最突出的是:原诗在诗行间间隔有长有短地出现了四十五个“O”音,组成了全首乐曲的主旋律,其中有每行末字组成的尾韵中十一个长“O”音,气势象是押韵一样,再配上各行中其他三十多个谐音,震荡回响、抑扬顿挫地组成一片雄壮的呼吁怒吼之声,也反映出教徒群众男女老少受迫害时的一派恐惧惨痛叫喊呼号的慌乱气氛,真是独具匠心,扣人心弦,不同凡响,堪称是可遇难求之作。
堵塞乎!疏导乎!
争论的小册子,不论是宗教的,政治的,令人觉得腻烦而读起诗来。查理一世上断头台反引起群众的怜悯与同情,结果给王党以可乘之机,惹起口舌之争,几年内打了好多场笔墨官司。这些不能说不是反动趋势的征兆。泥鳅虽翻不起大浪,蚁穴却很可以决堤。清教戒律严格,革命关闭了剧院,弥尔顿主观主义,理想主义的教育从他两个外甥身上体现出后果来了。强加于人的教育培养出逆反心理的反对者,而不是衷心拥戴的弟子。在共和国治下长大成人的那一代年轻人在理性上先背叛清教教义的约束,然后才进而走上反对其权威的政治革命的道路。远在反叛成为皇党复辟之前,它在流行的文学作品中就已经显示出来了。
莎士比亚的教子,诗人兼剧作家的戴夫南特发现1656年伦敦有群众对仿效古人随音乐伴唱的文娱节目拍手叫好。出版商开始提心吊胆地冒险印些消遣的书,其意趣风格近乎寻欢作乐,蛊惑人心,下流猥亵,迥然不同于1600年出的汇集西德尼、马娄、斯宾塞等英国诗人诗作的《英国的赫利孔山》和1599年威廉·杰加德私自印刷出版的《虔诚的朝圣》两书中所玩味的天真烂漫的爱情。最普通的人的强烈激情受压抑而潜入地下,一旦获得自由,阳光、空气抒发为诗的灵感,只是因受摧残而表露得不很优雅了。1656年掌握英伦三岛统治大权的政府的出版机构发现内容极其色情猥亵的《玩乐的才智》一书的作者竟是弥尔顿的小外甥约翰·菲利普斯。他另一本书《伪君子成色鬼》则又逗乐又抒发义愤,公开攻击国定宗教。爱德华·菲利普斯步弟弟的后尘,1658年出了本《爱情与巧言令色的秘诀》,戈德温认为它“足以败坏国家的风俗,把国王迎接回来”。不难想象,弥尔顿陷入痛苦的反思中。他作为先知虽然在本国不那么受尊重,外国人对他比较公正:在欧洲大陆上他是回敬萨尔玛修斯的人,是为自由辩护,反对专制政权的人。
从入梦到出梦
1658年在弥尔顿是多灾多难的一年。第二位夫人凯瑟琳·伍德科克与他结婚才十五个月,2月便死于分娩,生下的女儿几个月后也相继去世;两个不肖的外甥也让他丢丑;清教革命领袖,护国公奥里维·克伦威尔9月逝世,不管怎样,毕竟使他觉得事业失去了中心。在伤心事层见叠出之年他写了一生中唯一的一首真正的爱情诗:
《梦亡妻》
我仿佛看见我才死去的结发圣女,带给我象阿尔克提斯由坟莹返还,是诺夫的长子强力救她出死亡,昏厥中还给她欢天喜地的丈夫。
我爱妻,象是洗净了分娩的血污,按古训洁净之后已将罪赎完,恰似我深信我仍会又一次在天堂
一清二楚地遇见她,无拘无束,她披一身霜罗,纯洁如心灵。
她蒙着面纱,但是我似乎看见
爱敬、妩媚和善良她身上晶莹
闪亮,脸上的高兴劲比谁都鲜艳。
然而她正俯身拥抱我,我苏醒,她飞了,白天又带我回黑漆一片。
弥尔顿的第一、二两位夫人都死于分娩,本首写作日期靠近凯瑟琳亡故之日,而且以表达的情意看,诗中的她不太可能指的玛丽。因为弥尔顿虽然宽恕并收留了玛丽及她父母一家,他可并没有真正消除对她的意见,她其实是无法理解他的。而凯瑟琳呢,一个二十八岁的处女愿意嫁给一个比自己大二十岁,双目失明多年,没有重见光明的希望的丈夫,他又只拿的不算丰厚的养老金,还得替他操持有大小三个女儿的家。这就够难能可贵的了。难怪诗强烈表示出作者希望在梦中在天堂一见她的风采:“纯洁的心灵”具有“爱敬、妩媚、善良”诸美德。弥尔顿近乎坎坷的后半辈了,生活上曾得到夫人凯瑟琳的爱抚与帮助真是一大慰藉。只是他从来不曾见到他的夫人,因而诗以入梦为伊始,以出梦作结束,读来令人倍觉哀惋凄恻。
中流砥柱
克伦威尔一直运筹帷幄,以他的功勋、威望、地位迫使国内相互倾轧的因素和平共处,他谢世而去,混乱局面放任自流,英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丧失领导欧洲的地位,国内狐群狗党,纷争不已,弥尔顿却置身事外,仍近乎迂阔地忙于写他的小册子。接任护国公的理查德·克伦威尔被迫辞职的那一天1657年5月16日也是他作为拉丁文秘书最后发出拉丁文信件的一天。
顽强的共和派人士仍高谈阔论共和主义,坚持立宪观念,无视于事实上保皇派始终暗中挖长老会派和独立派的墙脚。弥尔顿更不识时务,还是满腔怒火,一吐为快,在共和国生死存亡的前夕一个接着一个地尽快口授,倾泻出小册子来。1659年他向议会发表两个小册子《论教会事业中的公民权力》和《在教会中消灭雇佣现象的最适当的办法》,他强调政教完全分离,并表示与任何形式的宗教组织不发生关系。同年10月在他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
《论述有关共和政治的裂痕》时,他已觉察到国家已落入敌对势力将军们之手,大有实行军事统治的危险,并提出他自己的补救办法。第二年2月在复辟前二个月他又阐释成 《建设自由共和国的简易办法》。
这些临时制作的急就章保持早期小册子原有的缺点,晦涩难懂,缺乏连贯,部署不足。在最后那一个《简易办法》中竟然有长达三十九行庞然大物的一个句子。
弥尔顿的思想总走在人们的前面,他口授得很快,但是现实政治的进程更快。《简易办法》原是向王军将领蒙克进一言,他不得不修改向议会进言,只是来不及发出去,复辟已成为事实。虽然第二版《简易办法》也就是他最后一个小册子已没有初期小册了中那股怒火冲天的气势了,其中他问道:人们一旦自由,何以竟能容忍自己再受国王的奴役?由此看来弥尔顿的小册子一直伴随革命的始终。他的笔写的全是具有革命先锋意义的政治小册子:一共写了二十五个,其中二十一个是用英语写的,四个是用当时的国际通用语言拉丁文写的;一个论教育,四个论离婚,九个谈教会统治问题,八个论述国内冲突各种迫切的问题,两个是对付论敌的人身攻击而有关他个人私事的一些辩白;剩下一个是最具有普遍意义、最重要、最有名的《阿留帕儿底卡:论出版自由,致英国议会》。从1941年的第一个《谈谈英国教会纪律的改革及迄今阻碍改革的原因》到1660年最后一个《建设自由共和国的简易办法》刚好差不多占满了他革命的二十年。他是革命的先锋号角,最后又中流砥柱,近乎是提着脑袋闹革命的。
死里逃生
1660年2月蒙克将军由苏格兰南下进军伦敦,5月8日新议会宣布查理二世为英国国王,29日查理二世在伦敦登基,复辟成为定局,革命终于得而复失。弥尔顿终于幻想破灭,29日前他逃离了在小法兰西的那个住家,躲藏到一个朋友家巴寒洛缪院落去了。不久,白色恐怖开始,皇党进行反扑,大肆虐杀。弥尔顿也被发现,锒铛入狱。8月29日大赦令中没将他列入赦免之列。为弑君辩护,又写过《偶象破坏者》的人12月15日居然得以释放回家,只不过《为人民声辩》及《偶象破坏者》两书遭销毁而已。临出狱,在侥幸保全性命的时候,别人但愿一走了之,不愿再惹麻烦,他却通过马威尔在下院控告狱卒多收了他的费用,他的争自由,保护个人权益的精神于此可见一斑。他大事不怕死,小事也不容侵犯,尤其是落入虎口,更不低头。
弥尔顿的案子据说只差有人在死亡判决书上签字就可以执刑。但是坐了一阵子班房终于死里逃生。这近乎是个谜。从实际情况看,他一介书生,纵然动笔甚勤,好发议论,但地位毕竟低微,仅仅是炮筒了助威,于实际政治影响却不大;何况复辟后他落入谷底,失去职位更起不了丝毫作用了,而复辟后他财产损失殆尽,虽没到一贫如洗的地步,他的境遇一落千丈,捉襟见肘,连女儿也偷偷地卖起他的书来,失明而还得管大大小小八岁、十二岁、十四岁三个女儿,也着实够他受的了。而且他文才的名气当时虽然还没写出史诗来,光是青年时代的抒情诗及笔战中所显露出来的拉丁文的文采风流也足以使人不敢或不忍签字的了。更不必说还有替他上下奔走说情的人。最得力的人莫过于复辟后还当议员的诗人兼政治家的安德鲁·马威尔(1621-1678)了。弥尔顿双目失明后就建议让他做自己的助手,直到1657年才如愿以偿。他们不但都是剑桥出身,相互欣赏诗才,还意气相投,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马威尔营救弥尔顿,菲利普斯说,是上下请客托人说情,不遗余力的。后来,他为《失乐园》还写了一首颂诗。
理想落空
1660年皇朝复辟给弥尔顿最大的打击不是冤哉枉也,他为革命熬得双目失明,不是他险些儿丢了性命,也不是他四分之三的财产充作罚金,二千镑政府公债泡汤等等个人财产上巨大的损失。最大的打击是革命失败两党在政府中的地位顷刻间倒过个儿来了。这致命地打击了民族的抱负,打击了人们,奋发图强的目标,摧毁,蹂躏了人们的理想。复辟是一场道德上的大灾难。保皇党回来了,世俗精神战胜苦行主义,恣意任性遍地横行,实利主义何其器张,斯文扫地,责任感、理想全被抛诸九霄云外,道德成了笑柄。人们被训练成道学家的替罪羊,风流艳事,习以为常,礼仪风采成了虚伪的遮羞布。奴颜婢膝、卑鄙下流、见利忘义、趋炎附势和不信节操象瘟疫一样蔓延。总之,弥尔顿觉得英国失去了建设理想社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