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_北齐书-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朝夕征求,惇并御之以道,上下无怨。治为天下第一,特加赏异,图形于阙,诏颁天下。迁魏尹,出拜齐州刺史,转梁州刺史,治并有声。迁大司农。会侯景背叛,王思政入据颍城,王师出讨,惇常督漕,军无乏绝。引洧水灌城,惇之策也。迁殿中尚书。惇美须髯,下垂至带,省中号为长鬣公。显祖尝因酒酣,握惇须髯称美,遂以刀截之,唯留一握。惇惧,因不复敢长,时人又号为齐须公。世祖践祚,领御史中丞,为胶州刺史。寻追为司农卿,又迁大理卿,再为度支尚书,历太子少保、少师、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特进,赐爵万年县子,食下邳郡干。以年老致仕于家,三年卒。'三'

  惇少纯直,晚更浮动。齐朝体式,本州岛大中正以京官为之。同郡邢卲为中书监,德望甚高,惇与卲竞中正,'四'遂冯附宋钦道,出卲为刺史,朝议甚鄙薄之。虽久处朝行,历官清显,与邢卲、魏收、阳休之、崔劼、徐之才之徒比肩同列,诸人或谈说经史,或吟咏诗赋,更相嘲戏,欣笑满堂,惇不解剧谈,又无学术,或竟坐杜口,或隐几而睡,深为胜流所轻。

  子文纪,武平末度支郎中。文纪弟文经,勤学方雅,身无择行,口无戏言。武平末,殿中侍御史。隋开皇初侍御史,兼通直散骑常侍,聘陈使副,主爵侍郎。卒于相州长史。

  惇兄逊,字仲让,有干局,干明中平原太守,卒,赠信州刺史。逊子文高,司徒掾。

  羊烈,字信卿,太山巨平人也。晋太仆卿琇之八世孙,魏梁州刺史祉之弟子。父灵珍,魏兖州别驾。烈少通敏,自修立,有成人之风。好读书,能言名理,以玄学知名。魏孝昌中,烈从兄侃为太守,据郡起兵外叛。烈潜知其谋,深惧家祸,与从兄广平太守敦驰赴洛阳告难。朝廷将加厚赏,烈告人云:〃譬如斩手全躯,所存者大尔,岂有幸从兄之败以为己利乎?〃卒无所受。

  弱冠,州辟主簿,又兼治中从事。刺史方以吏事为意,以干济见知。释巾太师咸阳王行参军,迁秘书郎。显祖初为仪同三司,开府。仓曹参军事。'五'天保初,授太子步兵校尉、轻车将军,寻迁□省比部郎中,除司徒属,频历尚书祠部,左、右民郎中,所在咸为称职。九年,除阳平太守,治有能名。是时,频有灾蝗,犬牙不入阳平境,□书褒美焉。皇建二年,迁光禄少卿,加龙骧将军、兖州大中正,又进号平南将军。天统中,除太中大夫,兼光禄少卿。武平初,除骠骑将军、义州刺史,寻以老疾还乡。周大象中卒。

  烈家传素业,闺门修饰,为世所称,一门女不再醮。魏太和中,于兖州造一尼寺,女寡居无子者并出家为尼,咸存戒行。烈天统中与尚书毕义云争兖州大中正。义云盛称门阀,云我累世本州岛刺史,卿世为我家故吏。烈答云:〃卿自毕轨被诛以还,寂无人物,近日刺史,皆是疆埸之上彼此而得,何足为言。岂若我汉之河南尹,晋之太傅,名德学行,百代传美。且男清女贞,足以相冠,自外多可称也。〃盖讥义云之帷薄焉。

  祉子深,魏中书令。深子肃,以学尚知名,世宗大将军府东合祭酒。干明初,冀州治中。赵郡王为巡省大使,肃以迟缓不任职解,朝议以肃无罪,寻复之。天统初,迁南兖州长史。武平中,入文林馆撰书,寻出为武德郡守。

  烈弟修,有才干,大宁中卒于尚书左丞。子玄正,武平末将作丞。隋开皇中民部侍郎。卒于陇西郡赞治。

  源彪,字文宗,西平乐都人也。父子恭,魏中书监、司空,文献公。文宗学涉机警,少有名誉。魏孝庄永安中,以父功赐爵临颍县伯,除员外散骑常侍。天平四年,凉州大中正。遭父忧去职。武定初,服阕,吏部召领司徒记室,加平东将军。世宗摄选,沙汰台郎,以文宗为尚书祠部郎中,仍领记室。转太子洗马。天保元年,除太子中舍人。干明初,出为范阳郡守。

  皇建二年,拜泾州刺史。文宗以恩信待物,甚得边境之和,为□人所钦服,前政被抄掠者,多得放还。天统初,入为吏部郎中,迁御史中丞,典选如故。寻除散骑常侍,仍摄吏部,加骠骑大将军。属秦州刺史宋嵩卒,朝廷以州在边垂,以文宗往莅泾州,颇着声绩,除秦州刺史,乘传之府,特给后部鼓吹。文宗为治如在泾州时。李孝贞聘陈,陈主谓孝贞曰:〃齐朝还遣源泾州来瓜步,直可谓和通矣。〃寻加仪同三司。武平二年,征领国子祭酒。三年,迁秘书监。

  陈将吴明彻寇淮南,历阳、瓜步相寻失守。'六'赵彦深于起居省密访文宗曰:〃吴贼侏张,遂至于此,仆妨贤既久,忧惧交深,今者之势,计将安出?弟往在泾州,甚悉江、淮间情事,今将何以御之?〃对曰:〃荷国厚恩,无由报□,有所闻见,敢不尽言。但朝廷精兵必不肯多付诸将,数千已下,复不得与吴楚争锋,命将出军,反为彼饵。尉破胡人品,王之所知。进既不得,退又未可,败绩之事,匪朝伊夕。王出而能入,朝野倾心,脱一日参差,悔无所及。以今日之计,不可再三。国家待遇淮南,失之同于蒿箭。如文宗计者,不过专委王琳,淮南招募三四万人,风俗相通,能得死力,兼令旧将淮北捉兵,足堪固守。且琳之于昙顼,不肯北面事之明矣,窃谓计之上者。若不推赤心于琳,别遣余人掣肘,复成速祸,弥不可为。〃彦深叹曰:〃弟此良图,足为制胜千里,但口舌争来十日,已不见从。'七'时事至此,安可尽言。〃因相顾流涕。

  武平七年,周武平齐,与阳休之、袁聿修等十八人同□入京,授仪同大将军、司成下大夫。隋开皇初,授莒州刺史,至州,遇疾去官。开皇六年卒,年六十六。文宗以贵游子弟升朝列,才识敏赡,以干局见知。然好游诣贵要之门,故时论以为善于附会。

  子师,少好学,明辨有识悟,尤以吏事知名。河清初,司空参军事,历侍御史、太常丞、尚书左外兵郎中。隋开皇中尚书比部、考功侍郎。大业初,卒于大理少卿。

  文宗弟文举,亦有才干,历尚书比部、二千石郎中,定州长史,带中山郡守。卒于太尉长史。

  文宗从父兄楷,字那延,有器干,善草隶书。历尚书左民部郎中、'八'治书侍御史、长乐、中山郡守、京畿长史、黄门郎、假仪同三司。

  齐灭,朝贵知名入周京者:度支尚书元修伯,魏文成皇帝之后,清素寡欲,明识理体。少历显职,尚书郎、治书侍御史,司徒左长史、数郡太守、光州刺史,所在皆着声绩。及为度支,属政荒国蹙,储藏虚竭,赋役繁兴。修伯忧国如家,恤民之劳,兼济时事,询谋宰相,朝夕孜孜,与录尚书唐邕□换取舍,颇有裨益。周朝授仪同大将军、载师大夫。其事行史阙,故不列于传。齐末又有□省尚书陇西辛□、散骑常侍长乐潘子义并以才干知名。入仕周、隋,位历通显云。

  论曰:李稚廉等以材能器干,所在咸着声名。封述聚积财贿,敝于鄙吝,季良以学浅为累,文宗以附会见称。然则羊、李二贤足为具美,士人君子可不慎与?

  赞曰:惟兹数贤,干事贞固,生被雌黄,殁存缣素。封及源、许,终为身蠹。

校勘记

'一' 时互有所称 三朝本〃互〃作〃牙〃,南本以下诸本作〃雅〃,百衲本作〃□〃,即〃互〃,册府卷七二八宋本作〃□〃,影明本作〃玄〃,皆〃互〃的形讹。按〃□〃先讹〃牙〃,南本臆改作〃雅〃,他本从之。今从百衲本。

'二' 行东都事 按北齐无〃东都〃,疑是〃东郡〃之讹。

'三' 三年卒 按上不记年号,据本书卷八后主纪,许惇以武平三年为左仆射,武平之后,隆化、德昌、承光都非常短暂,此三年必是武平三年,上脱〃武平〃二字。

'四' 同郡邢卲为中书监德望甚高惇与卲竞中正 按邢卲是河间啵耍韾歉哐粜鲁侨耍⒎峭ぁ6ね翦荩呤侵荽笾姓V菀部沙撇浚伞ㄍぁㄎㄍ俊ㄖ铩

'五' 显祖初为仪同三司开府仓曹参军事 按〃开府〃下有脱文,当云:〃显祖初为仪同三司,开府,'以烈为'仓曹参军事。〃若非脱,则上云〃显祖初〃,下又云〃天保初〃,殊嫌重复。本书卷四文宣纪记高洋于天平二年授仪同三司,可证。

'六' 陈将吴明彻寇淮南历阳瓜步相寻失守 诸本〃淮〃作〃江〃,北史卷二八源彪传作〃淮〃。按齐与陈隔江为界,江南是陈地,历阳、瓜步都在江北。〃江〃字显误,今据北史改。

'七' 但口舌争来十日已不见从 北史卷二八〃已〃下有〃是〃字,册府卷四七七五七○一页〃已〃下有〃足终〃二字。按原文当同册府作〃十日已足,终不见从〃。北史〃是〃字赘,疑也是〃足〃之讹。

'八' 历尚书左民部郎中 按隋书卷二七百官志中称后齐度支尚书所统六曹,有〃左户〃〃右户〃,即〃左民〃〃右民〃,隋志避唐讳改。又通典卷二三户部尚书条,隋开皇三年改度支为民部,统度支、民部、金部、仓部四曹。知北齐只称〃左民〃〃右民〃,无〃部〃字,至隋始有〃民部〃,□不分左右。这里〃部〃字当是衍文。

 





第四十四卷  列传第三十六

儒林

李铉 刁柔 冯伟 张买奴 刘轨思 鲍季详 邢峙 刘昼 马敬德子元熙

张景仁 权会 张思伯 张雕 孙灵晖 石曜

  班固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行教化」者也。圣人所以明天道,正人伦,是以古先哲王率由斯道。

  高祖生于边朔,长于戎马之间,因魏氏丧乱之余,属尒朱残酷之举,文章咸荡,礼乐同奔,弦歌之音且绝,俎豆之容将尽。及仗义建旗,扫清区县,以正君臣,以齐上下;至乎一人播越,九鼎□移,文武神器,顾眄斯在;犹且援立宗支,重安社稷,岂非局名教之地,渐仁义之风与?

  属疆埸多虞,戎车岁驾,虽庠序之制有所未遑,而儒雅之道遽形心虑。魏天平中,范阳卢景裕同从兄礼于本郡起逆,高祖免其罪,置之宾馆,以经教授太原公以下。及景裕卒,又以赵郡李同轨继之,二贤并大蒙恩遇,待以殊礼。同轨之亡,复征中山张雕、渤海李铉、刁柔、中山石曜等递为诸子师友。及天保、大宁、武平之朝,亦引进名儒,授皇太子诸王经术。

  然爰自始基,暨于季世,唯济南之在储宫,性识聪敏,颇自砥砺,以成其美,自余多骄恣傲狠,动违礼度,日就月将,无闻焉尔。镂冰雕朽,迄用无成,盖有由也。夫帝子王孙,□性淫逸,况义方之情不笃,邪僻之路竞开,自非得自生知,体包上智,而内有声色之娱,外多犬马之好,安能入便笃行,出则友贤者也。徒有师傅之资,终无琢磨之实。下之从化,如风靡草,是以世冑之门,罕闻强学。若使贵游之辈,饰以明经,可谓稽山竹箭,加之以括羽,俯拾青紫,断可知焉。而齐氏司存,或失其守,师、保、疑、丞皆赏勋旧,国学博士徒有虚名,唯国子一学,生徒数十人耳。欲求官正国治,其可得乎?冑子以通经仕者唯博陵崔子发、广平宋游卿而已,自外莫见其人。

  幸朝章宽简,政网疏阔,游手浮惰,十室而九。故横经受业之侣,遍于乡邑;负笈从宦之徒,不远千里。伏膺无怠,善诱不倦。入闾里之内,乞食为资;□桑梓之阴,动逾千数。'一'燕、赵之俗,此□尤甚。齐制:诸郡并立学,置博士助教授经,学生俱差逼充员,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从调。备员既非所好,坟籍固不关怀,又多被州郡官人驱使。纵有游惰,亦不检治,皆由上非所好之所致也。诸郡俱得察孝廉,其博士、助教及游学之徒通经者,推择充举。射策十条,通八以上,听九品出身,其尤异者亦蒙抽擢。

  凡是经学诸生,多出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门下。河北讲郑康成所注周易。遵明以传卢景裕及清河崔瑾,景裕传权会,权会传郭茂。权会早入京都,郭茂恒在门下教授。其后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门。河南及青、齐之间,儒生多讲王辅嗣所注周易,师训盖寡。齐时儒士,罕传尚书之业,徐遵明兼通之。遵明受业于屯留王总,传授浮阳李周仁及渤海张文敬及李铉、权会,并郑康成所注,非古文也。下里诸生,略不见孔氏注解。武平末,河间刘光伯、信都刘士元始得费б迨瑁肆粢庋伞F涫⒗瘛⒋呵镉任笔彼校钌嗉嫱ㄖH癫⒊鲎衩髦拧P齑涤诶铑纭⒕凇酢⑻镌铩⒎胛啊⒓拖跃础⒙阑屏⑾幕尘础@铑缬执诘笕帷⒄怕蚺⒈鞠辍⑿现拧⒘踔纭⑿馨采0采执锪殛汀⒐偌帷⒍∈训隆F浜笊芡ɡ窬叨嗍前采湃恕V钌⊥ㄐ〈骼瘢谥堋⒁抢窦嫱ㄕ呤伞M叨喑鲇谖撼┝炅跸字O字钪苋剩苋蚀疃取⒊坦樵颍樵虼蹙春汀⒄潘疾⒘豕焖肌F浜竽苎允叨喑龆踔拧:颖敝钊迥芡ù呵镎撸⒎由魉ⅲ喑鲂焐拧U怕蚺⒙砭吹隆⑿现拧⒄潘疾⒄诺瘛⒘踔纭⒈り选⑼踉虿⒌梅现ⅰS钟小蹶椤⒊麓铩⑴耸宥人洳淮焓现牛辔ń狻S钟幸ξ陌病⑶氐谰渤跻嘌Х希蟾娼捕旁ⅰF浜油馊迳惴叨攀稀F涔颉⒐攘憾逭叨嗖淮牖场B塾铩⑿⒕钛侥煌ń病V钊迦缛ɑ帷⒗铑纭⒌笕帷⑿馨采⒘豕焖肌⒙砭吹轮蕉嘧猿鲆迨琛K湓蛔牛嘟源窒耙病

  今序所录诸生,或终于魏朝,或名宦不达,纵能名家,又阙其由来及所出郡国,并略存其姓名而已。俱取其尤通显者列于儒林云。熊安生名在周史,光伯、士元着于隋书,辄不重述。

  李铉,字宝鼎,渤海南皮人也。九岁入学,书急就篇,月余便通。家素贫苦,常春夏务农,冬乃入学。年十六,从浮阳李周仁受毛诗、尚书,章武刘子猛受礼记,常山房□受周官、仪礼,渔阳鲜于灵馥受左氏春秋。铉以乡里无可师者,遂与州里杨元懿、河间宗惠振等结侣诣大儒徐遵明受业。居徐门下五年,常称高第。二十三,便自□居,讨论是非,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周易义例合三十余卷。用心精苦,曾三冬不畜枕,每至睡时,假寐而已。年二十七,归养二亲,因教授乡里,生徒恒至数百。燕、赵间能言经者,多出其门。

  年三十六,丁父丧。服阕,以乡里寡文籍,来游京师,读所未见书。州举秀才,除太学博士。武定中,李同轨卒后,高祖令世宗在京妙简硕学,以教诸子。世宗以铉应旨,征诣晋阳。时中山石曜、北平阳绚、北海王晞、清河崔瞻、广平宋钦道及工书人韩毅同在东馆,师友诸王。铉以去圣久远,文字多有乖谬,感孔子〃必也正名〃之言,乃喟然有刊正之意。于讲授之暇,遂览说文,爰及仓、雅,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显祖受禅,从驾还都。天保初,诏铉与殿中尚书邢卲、中书令魏收等参议礼律,仍兼国子博士。时诏北平太守宋景业、西河太守綦毌怀文等草定新历,录尚书平原王高隆之令铉与通直常侍房延佑、国子博士刁柔参考得失。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显祖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数年,病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故郡,太子致祭奠之礼,并使王人将送,儒者荣之。杨元懿、'二'宗惠振官亦俱至国子博士。

  刁柔,字子温,渤海人也。父整,魏车骑将军、赠司空。柔少好学,综习经史,尤留心礼仪。性强记,至于氏族内外,多所谙悉。初为世宗挽郎,出身司空行参军。丧母,居丧以孝闻。永安中,除中坚将军、奉车都尉,加冠军将军、中散大夫。元象中,随例到晋阳,高祖以为永安公府长流参军,又令教授诸子。天保初,除国子博士、中书舍人。魏收撰魏史,启柔等与同其事。柔性颇专固,自是所闻,收常所嫌惮。

  又参议律令。时议者以为立五等爵邑,承袭者无嫡子,立嫡孙,无嫡孙,立嫡子弟,无嫡子弟,立嫡孙弟。'三'柔以为无嫡孙,应立嫡曾孙,不应立嫡子弟。议曰:柔案礼立适以长,故谓长子为嫡子。嫡子死,以嫡子之子为嫡孙,死则曾、玄亦然。然则嫡子之名,本为传重。故丧服曰:〃庶子不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与祢也。〃'四'礼记公仪仲子之丧:〃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五'子服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发,微子舍其孙盾而立弟衍,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郑注曰:〃伯子为亲者讳耳,'六'立子非也。文王之立武王,权也。微子嫡子死,立其弟衍,殷礼也。〃〃子游问诸孔子,孔子曰:『不,立孙。』〃注曰:〃据周礼。〃然则商以嫡子死,立嫡子之母弟,周以嫡子死,立嫡子之子为嫡孙。故春秋公羊之义,嫡子有孙而死,质家亲亲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孙。丧服云:〃为父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