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贫农大魔师-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边就没动静。”三大娘又问道。

    “没有,孩子们去了十里村吃了两回闭门羹,所以秀芹连眼泪都没有了。”大娘叹息道。

    “以后别提这个。孩子心里难受。”姚奶奶叮咛道。

    “知道了,娘。”三大娘缩缩脖子道。

    “怎么着急想让人家叫你奶奶,不怕被叫老啊!”大娘打趣道。

    三大娘闻言想了想。满脸黑线,“还是等等吧!还不到四十被人叫奶奶。咦……”

    “她三大娘觉得被叫老了,那我们家幼梅,岂不是更老,小奶奶。”刘淑英笑道。

    这种事太常见了,父辈们年龄差距大,可不小辈们,有时候这辈分不自觉的就长了,老了。

    “这就叫老了。这过两年致远要是娶媳妇儿生孩子,你咋办?”大娘眼瞟着她打趣道。

    “咳咳……”妮儿闻言咳嗽了起来,“这是咋了,又没有喝水,还能呛着自己了。

    刘淑英赶紧轻拍着妮儿的后背,“没事吧!”

    妮儿摆摆手困难地说道,“没……事!”她有点儿反应过大了,八字还没一撇呢!人还影儿呢!真是的。

    “真没事。”姚奶奶看着她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道,“我去给你冲点蜂蜜水。”

    “你们喝水不?”姚奶奶问道。

    “奶奶别动了。我端来,冲泡好的茶水了。”姚致远打着伞端着茶壶走了进来道。

    姚奶奶见状赶紧接过他手中的伞道,“这茶水还用得着你送啊!”

    姚致远跨进门槛道。“我们用雨水冲泡的,尝个鲜儿。”

    姚奶奶折起来伞放在,门口,“你们可真有闲情逸致。”

    “呵呵……喝着玩儿呗。”姚致远笑道。

    “咦!致远今天没去牛圈。”大娘问道。

    “我下午去。”姚致远径直走到八仙桌边,拿起倒扣的玻璃杯子,倒满了茶水。

    “他们这仨小子轮着来,可以多看看书。”三大娘倾身上前小声地说道。

    “这样也好。”姚奶奶点点头道,“别听外面瞎嚷嚷,那都是狗屁。不识字被人骗了都不知道。”

    “这例子比比皆是,想当初咱们可没少被地主老财骗。”姚奶奶接着道。

    “我知道奶奶。”姚致远端着杯子递给姚奶奶道。又把茶水一一端给长辈。

    “嗯!”大娘灌了一口,砸吧砸吧嘴道。“这雨水泡茶,也没啥,还不如咱的井水甜。”接着喝完杯子中的水,把空茶杯放在了灶台上,不好喝,也不能浪费了,这是她心中最朴素的想法。

    “还是留着招待客人吧!”姚奶奶说道。

    “那好吧!我端走。”姚致远笑道。

    “行了,致远泡的,怎么也得喝完。”姚奶奶接着说道,“赶紧回去吧!你太姥爷还等着呢!”

    “奶奶、姥姥,大娘,娘,妮儿,我走了啊!”

    姚致远撑起雨伞消失在雨雾中。

    大家接着继续边聊天,边纳鞋底,鞋底就这么一针一线纳出来的,鞋帮是一层布一层布糊出来的。

    正好是秋雨绵绵的时候,这时候也正好忙里偷闲,忙了一个多月,能稍稍喘口气。

    说是偷闲,可怎么能闲的下来,每家妇女都会拿一张小凳子,坐在屋内,开始搓麻绳、纳鞋底。

    过去农闲季节;很多农户忙着搓麻绳。在乡下;麻绳的用处很广。要说起搓麻绳;乡下人没有一个不会的。不管男女老少;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农;下到七八岁的小孩;不会搓麻绳;可算不上个庄户人家。

    只见姚奶奶卷起裤管,拿三根或四根粗麻,捋平拉直,在手心啐一口口水,轻巧而适当的在腿上一搓,三条粗麻线就结结实实的拧在一起了,麻绳就出来了。穿在针内,就可以当纳鞋底的麻绳了。也只有麻绳纳出的鞋底最结实。

    松散的麻线就像一个个有生命的精灵一样,在姚奶奶的手下和腿上,翻滚着,翻滚着,就神奇的变成了一条条结实的麻绳。

    这搓的麻绳,络麻都是自家种出来的。

    面对贫乏的生活窘境,勤劳的农民自然不会闲置一寸可利用之地。自家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家家户户每年都会种植一些络麻,成熟时,就像一片浓缩的小树林。立秋过后,正是收获之时。白天,大人们个个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晚饭后,一家家几乎是全民皆兵地参加劳动,拔络麻。

    拔下来的络麻,就剥皮。把一根络麻从半腰中间两边扳几下,皮破后,露出里面的麻杆子,一手抓住上半部,一手顺着结实而有韧性的络麻皮向下撕,这样,既顺利地取出麻杆子,又不至于把麻皮弄断,从而,为下一步搓麻绳打好基础。因为,皮长一点,接头比较少,搓起来顺手。

    接下来就是晒。麻皮晒干了,才可以搓麻绳;麻杆晒干了,就当烧锅料,那些粗一点的麻杆还可以用来扎篱笆,防止鸡子来偷吃菜。

    这些搓出来的麻绳一般自己家里用的。除了纳鞋底还可以用来做簸箕、箩筐上的绳子,也可以做挑麦把的绳子,还可以用来捆缚东西总之用处多多。

    妮儿乖乖的坐在小板凳上,双手托腮,看着她们纳鞋底。

    她一直认为纳鞋底是一项技术活,在农村这也用来考验新媳妇的女红水平。它不仅需要手劲,更需要耐心与巧劲。鞋底上的各种花样更是需要一番艺术上的计划与考量,就像绣花一样。为了使鞋底更加厚实,妇女们一般都拿一个锥子,手指上带着顶针,先用锥子在鞋底上扎一个孔,再用顶针把针顶过去。顶过去后,将麻绳在锥子把上挽一下,狠狠的拽一下,这一拽就是“刺啦”一声,不是那么悦耳,却是那么的实在。手巧的妇女,一扎、一顶、一拽,几个动作一气呵成,针线翻飞,姿势优美。

    “妮儿这么乖,看我们纳鞋底闷不闷。”大娘瞥了一眼发呆的妮儿道。

    “不闷!”妮儿坐在小板凳上摇摇头道。聊天声,拽麻绳声就这样悄然的弥漫在房中,久久不散。

    纳鞋底一般都是农家妇女的工作,一段农闲时节,其实纳不了多少鞋底。她们会把没纳好的鞋底包好放在柜子里,有时间再拿出来继续纳。

    这些鞋底,全是纳给自己的儿女和丈夫的,一针一线,都饱含了亲人的心血,充满了她们所有的爱。

    “娘,你纳鞋底,我来搓会儿麻绳。”大娘看着姚奶奶小腿上麻绳搓的红红的,说着把鞋底针、锥递给了姚奶奶。

    姚家人口多,尤其男人又费鞋,所以这搓麻绳,要是搁在一个身上,这腿还不脱层皮啊!

    姚奶奶接过鞋底的,接着纳,大娘卷起裤腿,开始搓麻绳。

    有时候为了赶制布鞋,挑灯夜战在如豆的灯光下,一针一针的纳鞋底也是常有的事。

    冬闲时节,这识字班中,妇女们坐在一起搓麻绳、纳鞋底。纳鞋底其实也是一场妇女们的盛会,一边纳,一边聊天,一边认已经学会的字。聊自己的家庭、儿女和村里的事。

    “对了,我听说,这识字班,冬闲又要开了。”三大娘刺啦一声拽着麻绳道。

    “上级不是说知识越多越反动,不让看书了。”姚奶奶诧异道。

    “亲家母,那要看是学谁的了。”刘淑英笑道,“怎么可能做到哪一步。”

    “婶子这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了,学他老人家的著作,在多也不嫌少。”三大娘附和道,“大队长说了,咱们这农作物产量上遥遥领先,这在政治学习上也得加强进步。”

    继小麦,谷子丰收后,今年的玉米产量也下来了,最高也就是最肥沃的那几块儿地亩产高达九百斤,整个平均下来的产量,也在七、八百斤上。

    所以公社、县里,送来大大的奖状,以兹鼓励!!贴在祠堂的正中央,供人们观看。(未完待续)

第275章 刨地瓜

    “姥姥,豆腐,豆腐。”妮儿扯着正纳的起劲儿的刘淑英的衣袖道。

    “小馋猫,忘不了。”刘淑英收拾了一下,麻绳卷在鞋底上,放进竹背篓里,看向其他人道,“今儿中午泥鳅钻豆腐,给大家加一道菜。”

    “致远都念叨好久了。”三大娘笑着起身道,“我去帮忙!”

    “不用,不用,豆腐不多,我想多做也不成啊!”刘淑英无奈地说道,“再说了,这道菜其实做法很简单的。”

    姚奶奶讪笑道,“亲家母,她们哪是要帮忙,分明是要偷师。”

    “哦!”刘淑英先是一愣,紧接着一笑道,“那还等什么?”

    刘淑英先撑开油纸伞,然后抱起妮儿起身道,“咱们走喽!”踏入了毛毛细雨中。

    大娘和三大娘收拾好自己的针线笸箩,撑着伞紧随其后。

    姚奶奶站在堂前摇头轻笑,偷师成功了俺们就有口福了,这个她绝对赞成。

    泥鳅钻豆腐是民间的传统风味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大家围到厨房,刘淑英笑道,“其实做法很简单的,先将泥鳅养几天,排除脏物并洗净,锅注入凉排骨汤或者凉水,随放整块嫩豆腐和泥鳅,加盖慢炖稍许时间,泥鳅被热气所逼钻入豆腐躲藏,待至汤沸全部烫死在豆腐中,然后再经小火并加入多种调配佐料烹成。”

    妮儿心里腹诽道:温水煮青蛙。

    刘淑英接着说道,“这道菜只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火一定不能太大,太大一下就把泥鳅煮熟了,火要慢慢来,让泥鳅有足够的时间钻进豆腐。二是:泥鳅一定是活的。越有活力越好,这样才能钻进豆腐。”

    说话当中刘淑英掀开锅盖,香气扑鼻而来。

    “哇……泥鳅果然都钻进去了。”三大娘惊叹道。

    刘淑英再加入佐料。继续小火温炖,直至烹成。

    “好像不难做。”大娘说道。“只是豆腐不能常吃,咱这里就不缺泥鳅。”

    “就是材料难齐全。”三大娘附和道。

    “豆腐会有的。”妮儿摇头晃脑,老气横秋道。

    软软糯糯的嗓音,配上一副小大人的模样,真是搞笑的很。

    “面……”钟小猫刚说了一个字,突然住嘴,因为他讲要说的话可是封资修。

    刘姥爷微微一笑,拍拍他的肩头道。“一切都会有的,会好起来的。”

    刘淑英赶紧岔开话题道,“这泥鳅钻豆腐又名貂蝉豆腐。以泥鳅比喻奸滑的董卓,泥鳅在热汤中急得无处藏身,钻入冷豆腐中,结果还是逃脱不了烹煮的命运。好似王允献貂蝉,巧使美人计一样。”

    “这道菜还跟四大美人有关啊!长见识了。”三大娘笑道。

    “好了,一家两块豆腐,现在拿走吧!”刘淑英发话道,“对了别忘了小牧家的一块儿。”

    “知道了。姥姥。”姚致远应道。

    刘淑英看着大铁锅里就剩下两块儿豆腐,“好了,咱们今天中午吃什么啊!”

    “天气有点儿冷了。咱们吃拽面,有汤有水,吃了暖和。”刘姥爷想了想道。

    “这个我来和面。”钟小猫说道。

    “那我来做卤。”刘淑英道。

    “那我和太姥爷等着吃。”妮儿食指蹭了下鼻尖甜甜一笑道。

    “呵呵……小馋猫。”刘淑英亲昵的捏了捏妮儿的鼻子道,“看看小猫和面的手艺有没有见长。”

    “当然!你们看我的手,面盆、面团,三光,怎么样,姥姥我这个徒弟没给你丢脸吧!”钟小猫沾沾自喜道。

    “得了吧你,不知道练了多少回了。”刘淑英打击他道。“每次厨房不是如战场一般狼藉的。”

    妮儿点点头,真是如台风过境一般。。

    “嘿嘿……我现在已经很好了。”钟小猫自我感觉良好道。

    “哼哼……要不是看你不放弃。胜在努力,早就不让踏进厨房一步了。”刘淑英食指弹了他个爆栗道。

    “油热了。姥姥,油热了。”钟小猫指着大铁锅道。

    刘淑英回头一看油热了没心思跟他闲扯,赶紧炒鸡蛋西红柿打卤。

    拽面顾名思义,只不过将面团弄成长条片,用手揪成段放入滋味汤水里滚熟而已。就这么简单。

    “姥爷、妈,妮儿我回来了。”连幼梅撑着伞就进了家门。

    “我们都在厨房!”刘淑英头也不抬的问道,“这么早就回来了。”

    连幼梅洗干净手和脚,进了厨房,闻言回道,“下雨天,没多少事,只是归拢账目而已,所以就提早回来了。”

    “姥爷,妮儿。”连幼梅坐在他们身边道,妮儿抓着她有些冰凉的手叫道,“娘!”

    连幼梅回握着她的手,“哦!小猫再擀面条呢!嗯!几日不见功夫见长啊!”

    有人夸当然高兴了,钟小猫更卖力了,男人虽说还是少年,这手上劲儿大,擀出来的面条,就是不一样。

    “幼梅去摘些青菜来。”刘淑英指使道。

    “妈,我去吧!我穿着蓑衣方便。”站在厨房门口的姚长海说道。

    话落转身进了菜园子,摘些菠菜、小油菜、蒜苗、香菜、大葱蹲在水井边洗干净端了进来。

    时间刚刚好,切碎了放到锅里,色香味俱全的拽面就成了。

    红红的汤里,飘着绿色的蔬菜,外加白白的面片,非常的有食欲。

    一边品尝筋道而富有弹性的面片,一边连汤带水灌进肚,下雨有些微冷的天气里若吃上这样的一碗,浑身暖融融的,热乎乎的一扫身上的凉气。

    “别忘了这个。”刘淑英端上来泥鳅钻豆腐。

    “这泥鳅是水中人参,豆腐又是营养丰富,二者结合,一加一大于二。”刘姥爷说道。“吃吧!”

    钟小猫抄起筷子夹给妮儿豆腐,刘姥爷夹给妮儿泥鳅。总之两人目标一致,先喂饱妮儿。

    汤清见底。豆腐洁白,泥鳅泛黑。真是黑白分明,十分美观,味道鲜美带辣,汤汁腻香,鲜嫩可口,堪称一绝。

    &*&

    第二天果然如刘姥爷说的一样,天放晴了,又等两天。待墒情合适后,抢种小麦。

    金风送爽,最为忙碌的秋天已经过去,社员们除了收获了累累硕果,还种下了来年的希望。

    种庄稼有句行话:‘七分种、三分管’,种足种好今年小麦,要确保出苗率。这播种时准备充分,后期管理轻松了,而且还能保证高产。

    忙碌了近半个月,才终于种完了小麦。

    一口气来不及歇。就要刨地瓜了,农谚有: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每到霜降节气。便是庄稼人刨地瓜的时节。

    麦种撒进土地的时候,地瓜就熟了,地瓜的叶子因为天寒缘故卷曲了。

    全村总动员,来到地瓜地里时,露出攀爬土地纵横交错的蔓子,露出一堆一堆被红薯拱起的土疙瘩。有的裂开一手指宽的缝,沿缝望下去,社员们会看到地瓜正在对社员招手,快来收我啊!地瓜在地下等待社员收获。

    “哈哈……大队长。看样子今年的地瓜收成也少不了。”姚满仓望着地瓜地,这脸上的笑容。不比这裂开的缝隙小。

    在姚满耕一声令下,全村的人。除去老人和孩子还有饲养员,都去收地瓜。

    由各自的小队长领着各自的社员到分到各队的田地,开始收地瓜。

    先头部队需要先把地瓜秧用镰刀砍掉,紧随其后的就是刨地瓜,这个必须是非常有经验的社员用三齿刨出来。

    地瓜在地下生长,不明情况,所以往往一三齿下去,就戳着地瓜了。这样不利于储藏。

    所以刨地瓜既不能刨坏了地瓜,又不能丢落,非常考验人的,那个劲儿要拿得稳。

    用三齿刨地瓜很有讲究的,先用三齿在土包的左右下面用中等里各叨一下,使得土包与周围土层分开,最后在土包正对着人的一面用力叨下去,用力慢慢地回拉三齿,这样土包便松动了。用手抓住地瓜的根,而根下面连着地瓜。用手提起,红薯便从土里露出来,通常一棵红薯能结2到5个红薯不等,偶有根断裂者,就需要用手在地里刨了。

    小队长们安全的刨起地瓜后,四处张望,看着谁不小心刨着地瓜了,身为队长他们就会喊:还要工分吗?是人干的活吗?不愿意刨回家带孩子去。

    队长喊是喊,心里其实都明白,这马有失蹄,人有失手,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刨着地瓜了,只是提醒着大家小心点儿。

    不过有一个人绝对刨不到红薯,那就是站在地头儿的刘姥爷。

    所以这地瓜田里,总会时不时的响起‘哎呀……’一声,不用看就知道,又戳着地瓜了表示遗憾。

    而队长就会来一句:下回小心点儿。

    谁要齿到大地瓜了张开嘴,在没有发出声音的时候,连忙捂着嘴,偷偷瞄瞄。悄悄地把刨坏的地瓜从三齿上取下来,放到堆上,把伤着的地方压在下面,这样遮掩一二。

    “行了,别藏了,我都看见了。”姚长海站在他背后道。

    “呵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