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李宜古诗云“舞来陆去使人劳〃。可见“顷;;是集体性动作;是随着音乐一起舞蹈的意思。“妥〃有可能相当于现代的即兴舞动。
“据〃;亦是手势舞姿的一种。古代舞蹈妆束多系彩带、丝披;缀而战之谓之据;是表现体态柔媚的动作。“拽〃;以手作挽拽的姿势;似乎含有以舞相属的意思;表达请;来;一起舞蹈的意思。
“舞;';舞字当是打令中的核心;正如“放令之制';中所描述的;“端其颈〃是舞;“扬其膺;;是舞;“运其眸〃是舞;“差其指〃、“揉其腕〃、“运其盏〃、“飞其抉〃都是舞。舞字是纲;其余字可说是目;纲举目张;而后有神韵。所谓舞谱;仅不过为做动作提示所用;要想达到运用(舞蹈)自如;非刻苦研习不能入境。酒令舞发展到宋代似已被宫廷的规矩牢牢地套住;失去了活泼、嘻闹的娱乐游戏成分。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宋代宫廷的酒令呈现出一种庄严;一种气派;一种教化;一种华丽与辉煌。
据南宋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载宴会上的酒令仪式大致如下:
第一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中腔〃。。。。。三台舞旋。。。。。。 第二盏御酒;歌板色;唱如前。。。。。。。三台舞如前。第三盏御酒;左右军百戏入场。。。。。。。第四盏御酒;。。。。句合大曲舞。。。。。。 第五盏御酒;独弹琵琶。。。。。勾小儿队舞。。。。 第六盏御酒;笙起慢曲子。。。。。。左右军筑球;殿前旋立球门。。。。。。胜者赐以银碗彩锦。。。。。。不胜者球头吃鞭。第七盏御酒;。。。。。勾女童队入场。。。。。。或舞《采莲》则殿前皆列莲花。。。。。第八盏御酒;一名歌板色;一名“唱踏歌〃。第九盏御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
这完全是集酒宴、歌舞、体育、杂技于一堂的大型皇家聚会;而其特色就在于举杯饮酒之际即下一新节目开始之时;一令二举;可谓独特。
四、把盏频相敬;歌舞尽真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大都保留着本民族的酒礼习俗和歌舞文化。而酒与舞的不同的结合形式;恰恰最能体现出各民族的生活习性和民族性格。在诸民族自发的礼仪交往中;酒与舞往往被视作最隆重的仪式和最热诚的接待;是最恰当、最美好的祝福和祝愿。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酒与舞蹈也被看作宝物一般的珍贵;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居住的山寨往往被人称作“歌山〃或“花山〃;这正是苗家人喜爱歌舞的形象的比喻。苗家有一句俗语一一“苗家无酒不唱歌〃;因此;酒歌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酒歌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正是苗家丰富多采的舞蹈的伴奏。酒、歌、舞的结合构成了苗族豪爽、开朗的民族性格;和他们好客、敬客的个性。从苗家婚礼酒歌中的“楼板舞〃中;即可体会到这种民族的性格及其淳朴、憨厚的民族风尚。
当某家的儿子通过自由恋爱的形式;娶到了一位称心如意的好媳妇时;村寨里的青年男女就要汇集到新郎家中讨喜酒吃。新人将朋友们邀请上小楼;打圈围坐在一起;这时朋友们唱起酒礼歌;新人赶紧捧出美酒;供大家品尝。当酒酣歌兴之际;姑娘们走进圈内;小伙子们围在四周;拍手跺脚;旋转跳跃;掌声啪啪;楼板咚咚;歌声琅琅;跳起了“楼板舞〃。狂欢之际;那新搭起的木板小楼似乎承受不住这么多的欢乐和幸福;嘎嘎作响;颤颤悠悠;整幢小楼似摇摇欲坠;这时家人们要赶快扛来大圆术在楼下支撑“抢险〃。歌声、笑;声、掌声、喧闹声、小楼板的咚咚声响彻山寨;传播着一片浓情;一片蜜意。
《康熙鹤庆府志?风俗》记彝族风俗云:“彝俗;饮必欢呼。彝性嗜酒;凡婚丧;男女聚饮;携手旋绕;跳书跃欢呼;彝歌通宵;以此为乐戏。〃寥寥数语;将彝族人民古朴、庄重、粗矿、豪放的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彝族人民不愧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让我们欣赏一下彝族姑娘出嫁时的“酒礼歌舞”吧。天黑了;在主人家门前院坝场子中;篱笆园内;天井溪旁;到处燃起一堆堆的篝火。人们围在火边;由“酒礼婆〃唱“勺果车〃(酒礼舞的开头歌)后;宾客们开始跳起“酒礼舞”。
酒礼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女性跳,以歌为主,舞蹈为辅。舞蹈者列成长龙阵;逆时针方向边舞边歌;缓缓踏步而行。歌词内容丰富;有赞美父母养育之恩的;有表现姑娘与父母难舍难分的;有祝愿姑娘生活幸福的。。。。。。。
人们唱一排歌;跳一阵舞;饮几杯酒;辗转轮回;时起时伏;歌、舞、酒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场面十分隆重、热烈。直至通宵达旦;酒礼婆唱“鼠果者〃(收尾歌);酒礼方始告终。
另一种是男性青年跳的酒礼舞蹈。歌声伴舞起;舞随歌势行;是这一酒礼舞的特色。首先唱祝酒歌:“自家砍来的柴烧起才旺;从自家田里摘来的谷米煮饭才香。满桌的酒肉佳餐;是彝族的礼信;。。。。。先民留给后生的古老习惯;饭吃得饱;酒喝得憨;声声敬谢主人的盛情款待。〃舞蹈的基本动作是模拟“锄土劳动〃的姿态;即以腰为轴心;上步弯腰;踏地;回步;端腿直立;手足上下合拍;一起一伏;自然舞动。
接着是“补士(男女双方的总管)对唱;众宾客手挽手;以“摆手舞〃相伴。补士甲双手分执一酒壶、酒杯;补士乙只拿一只小酒杯。甲为乙斟满一杯酒;举杯开唱;乙接对唱:
甲:主人家的这杯酒辣又辣;仁:象“德珠阿博;'的辣椒一样。(同时咂一口酒) 甲:主人家的这杯酒苦又苦; 乙:象树上“阿林;'的苦胆一样。
甲:主人家的这杯酒甜又甜; 乙:象红岩土的蜂蜜糖一样。甲乙合:三杯酒有三种味;不知客人喜欢哪一杯? 众宾客回答:主人家的美酒;杯杯象蜂蜜一样甜。
对唱歌声一止;酒礼场上群情激奋;同跳“阿左娥〃。边舞边唱:“山中绿叶处;有金竹子一双;砍下背回来;做对咂酒杆;往酒坛中插;叫一声‘阿祖;(先民)速来把酒咂;父饮心爽快;子饮情更欢;大家乐呵呵。”两补士手执酒壶、酒杯在前引导;从坝院跳到堂屋;再由堂屋跳到各个房间。舞蹈动作有“甩手步”、“抬腿步”、“一甩一拐踏脚步〃、“吸腿向前踏地步〃等。
舞蹈古朴庄重;节奏单一。领舞者还往往根据自己的感情变化;即兴编舞表演;群舞众人不断吼叫;使舞蹈气氛更加热烈;场面也随之更壮观。
最后;总管事请众人到坝院中坐好;新郎手执酒壶向每位来宾敬上一杯美酒。然后新娘舞出;围着插有咂杆的甜酒坛绕舞三圈;表示请宾客们“吃咂酒;'。于是众宾客拥至酒坛;轮流用咂杆吃咂酒。小伙子和姑娘们则对唱酒礼歌;同跳酒礼舞;欢畅通宵;天明方散。
生活在我国北方大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生活中更是离不开酒和舞蹈。无论是持猎归来;还是放牧休息;牧民们燃起熊熊篝火;烧烤猎来的兽肉;此时和着悠扬的马头琴声;歌声此起彼伏。牧民们举杯对饮;翩翩起舞。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元朝诗人乃贤在《塞上》一诗中曾生动形象地描绘过这一图景:“马乳新同玉满瓶;沙羊黄鼠割来腥;踏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另外象傣族的“醉酒舞〃;汉族的“把酒舞〃;藏族的“酒歌卓舞;';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民间酒舞礼仪习俗。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体验亲情厚谊和幸福欢乐。在一些带有竞赛性质的民间盛会中;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跑马节”、“转山会”等;更是离不开美酒和舞蹈。一边是烈马奔腾;一边是歌声荡漾。一边是英雄畅饮;一边是舞袖飘扬。美酒敬壮士;艳舞舒芳心。酒舞融情;更是一种豪放;一脉柔情;总之都是美。
综上所述;中国几千年的酒舞历史;创造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现象中的至情、至谊、至善、至恶、至美、至丑。。。。。;形成了具有极大反差的社会万象。如此丰富的酒舞生活内容;为中国古今艺术大师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在文学家、艺术家的笔下和舞台上;酒与舞的桐合创造出种种风格的美;个性的美;形象的美;令人美不胜收。昆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太白醉写》一戏中的“一点三颤”;“一歪一斜”;表现了“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的飘逸潇洒;豪放无羁;不畏权贵的艺术形象;《醉打山门》中一组醉态演练;模仿十八罗汉造型的舞蹈身段;将鲁智深粗矿的性格;豪爽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京剧《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无不是突出一个醉字;而又立足一个舞字来刻画;表现武松威武勇猛的英雄形象的。这些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总会使人在欣赏之后;加倍感受到那种酒与舞的藕合带给人的畅;快;使人在那艺术的醉态舞中感悟到一种人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总而言之;无论是历史的真实;还是艺术的演绎;酒与舞蹈都极大地美化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丰富着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内涵。人们自应于酒与舞中辨析美丑;抑恶扬善。
第八节 百戏添酒趣、技艺更出神
中国杂技艺术保留着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目;其H有些就与酒和酒器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散发着雪文化的醇香美韵。
中国杂技艺术以它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绚丽多层的传统节目;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喜爱。人们从这项传承数千载;历万劫而不衰的形体表演艺术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战、智慧、乐观和不断追求超越自身与客观束缚的向上内民族性格。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杂技艺术当形成起;即浸润其中。从杂技最辉煌的汉代;至二十世纪东方人体文化最古老的、堪称“活化石〃的杂技艺术的复兴;灿烂;及其走向世界的当代;一些优秀杂技节目;都闪射着酒文化的流光溢彩;可谓艺术史上的趣事轶闻。
一、原始杂技与酒器的结合
杂技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原始艺术;与舞蹈一样;它产生的文化机制是多方面的。劳动技能的艺术化;自然是杂技产生的重要源泉之一。中国传统杂技中;有不少节目就是直接来源于劳动或生产、生活用具的耍弄;例如有许多不同形状的酒器、酒具;被历代民间艺人;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智慧成功地运用到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中。“耍酒坛〃这个节目就极其古老;一直流传到今天。中国自古有用陶制“瓦钟;;酿酒和保存谷物的传统;美酒酿成或谷物丰收之后;先民们情不自禁地将这些陶制的坛子、盆等抛在空中;再以手承接;进而头顶肩传;形成一种高难技巧;变为“耍坛子〃的杂技艺术节目。
明、清时代绍兴黄酒驰名全国;而盛酒的资坛也彩绘各种龙凤花纹;成为极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也成为一些杂技节目的艺术道具。
《清碑类钞》中记载了一位清代“耍酒坛:的杂技艺人,那高超的技艺,前代未有,那五彩金龙瓷酒坛在艺人手里像活了一般。这段笔记叙事也极生动;不只描绘艺人精湛神妙的技艺;而且写出他安详、准确、镇静自如的风度;不失为一篇绘情绘景的杂技艺评:
“光绪庚子春正月;京师杂耍馆有王某献技;运酒坛如气球;其名为坛子玉。家居麻线胡同;身伟露顶;衣短衣。以一大绍兴酒坛厚寸许者置台上;刮磨光润;画以金龙五色云。以铁器扣其四周;声琅琅然;盖恐人疑其非陶器也。手提而弄之;中铮铮作响;盖置铜铁等丝于内。始则两手互掷互承;如辘铲转于两臂两肩及两手;继则或作骑马势;而掷坛出膀上;摩背跃过顶;承以额;硅然有声。人咸虑其脑袋;而彼恬然也。坛立于额;不以手扶;屡点其首;则坛盘旋转于额;或正立;或倒立;或竖转;或横转。坛中铜铁丝声;与坛额相击撞;铮铮硅硅;应弦合节。俄以首努力一点;则坛上击屋梁;昕其下坠于地;地为震动;而坛不少损;则又取弄如前。复上出;仍承之以额;而或承坛口之边;或承坛底之边;如刀下砍其首;而不知痛。手叉腰;坛敬附于额;绕场行数十周;且拇且踞、;且稽首且起立;且下卧且辗转反侧;而坛如有所系;虽作摇摇欲坠状;而仍不坠也。复努之上及屋;或承以一指;或衔以口;如是者数四往复;则坐而少休;气不喘色不变也。乃复运之以一臂;绕臂转如风轮;见坛不见臂也。继复运以两臂;左右齐转;则有如两坛分绕两臂者;而不击撞;亦仍一坛也。次运以指亦如之。次则且运且劈之;闻空中作裂瓦破颐声;视坛忽若左右分成两半者;忽若上下分作两截者;忽张手撞坛腹而擎之;若坛有柄者;忽握坛口而起;若坛有胶者;诚不可测也。又径以坛置于顶;而袖其两手;如束缚状;以头努坛起;承以肩;左右努之;则左右跳掷。次承以腰以反;左右努之;则左右跳掷。次承以膝;亦如之。次承以足背;左右踢之。次承以大指;亦左右踢之;复上出之;而次第下之;继乃上下飞腾;四面盘辟;不辨其是肩是背是腰是反是膝是足;第见满身皆坛;满台皆坛。始则犹见一人袖手转侧于坛阵中,继则观者满眼,不复见人,观者靡不咄咄称奇。方迷乱间;其人忽献然仆地仰卧;坛自屋梁下击其鼻;举座大惊;而坛且兀立鼻尖;复努立而起;忽倒竖以两足捧坛而立;以两手覆地;绕场而行;两足复分;顶其左右坛;承掷如手弄。良久;忽作虎跳;横转如车轮;而坛随之;忽翻筋斗;起落如蚌虫草跃;而坛亦随之;复两足踢坛上击屋空中;坛与人俱如败叶转;坛复着地;而兀立其上;向众拇云:“坛子王献丑。〃
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的相辅相成;是中国杂技的重要艺术特点;而表现最典型的节目就是“蹬技〃。蹬技多数是女演员表演;演员躺在特制的台上;以双足来蹬。至于蹬何物体;可以说包罗万象;但最多的是绍兴酒坛和酒缸。宋代的“踢弄';杂技中;就有“踢酒缸〃的节目。明代的蹬技形式多样;风俗画中有双足蹬酒缸;双手敲钱;边唱边蹬;两边二人;一持流量;一舞大刀的形象。明《宪宗行乐图》中;也画有三组蹬技;极为精彩。
“蹬技';既可蹬酒坛、酒缸甚至桌子、木柱、梯子、木板和喧腾带响的锣鼓等等重物;甚至重到百十斤的大活人;也可以蹬轻物;如绢制的花伞等。被蹬物体;飞速旋转;腾跃自如;从光滑的瓷制彩缸;到笨重的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飞旋如轮;只见影子不见物形。过去蹬技以重为胜;近世发展到轻重并举;轻薄如纸的花伞、彩毯;演员亦能蹬得飘逸非凡。“蹬伞;;不只要有蹬技硬功夫;还要掌握空气的浮力、阻力;才能完成优雅而抒情的表演。许多技艺都是以软硬功夫并重的基本功为基础的。
清人椅联《明斋小识》中描绘了一位民间女艺人蹬酒瓮的精彩表演:“。。。。。。遂仰卧于地;伸足弄瓮;旋转如丸。少焉左足掷瓮;高约二丈;将坠;以右足接交;右足掷;左足接之。更置一瓮;两足运两瓮;往来替换;若梭之投;若球之滚;若鸟之飞翔;忽倚忽侧;而不离于足。”
《清碑类钞》中还记有李赛儿的表演;这个女演员不只诸般技艺皆精;而且服饰多彩;注意道具与服装的美术设计;从中可以看出请代杂技演出的风貌:
李赛儿“擅跑马踏绳之戏;尤善用九连环。盖以熟钢制环似钏;其数九。尝掷一环于空际;约三四丈;复掷一环;迎而拼之;其声铿然;两环相套如连环式;连掷连拼;九环连络;诚绝技也〃。又记李赛儿的另一种蹬技表演:“赛儿始登场;红袄青裤;乌缓束眉际及腰;持小花瓷缸通身环绕;复叠桌五层;高齐木末;盘旋而上;仰卧其间;以两足承大瓮;重数十斤;舞弄久之。去其瓮;易小木梯;直竖足底;使小三儿束发金冠;绿缎小袄;披四合云肩;大红绣裤;摄蹬云履;直立梯上;翻身梯空;忽大叫一声;自空下坠;旁立大汉;徐以两手擎小三儿两掌;作竖蜻蜓状。〃
这段蹬技巧妙惊险;而且将梯子结合进去;今天看也是绝活。
《抖空竹》中的抖酒葫芦;也是令观众惊奇叫绝的杂技表演项目。
《抖空竹》是中国传统杂技中;以简单小巧;信手可得的物件;练出高超技艺的代表节目。它原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民间游戏;在中国北方;每逢年节;人们;特别是孩子们;都喜欢抖空竹;并能耍出许多花样。
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昕的伴奏音乐溶成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们不仅是表演抖车轮式的双头空竹;又设计出陀罗式的单头空竹;而且还可以把茶壶盖、小花瓶等器物作为抖弄的道具进行表演。而最使人称奇的是;民国初年在天津又出现了一位以酒葫芦为道具的民间艺人田双亮。本来天津是最早发明制做空竹之地;“刘海〃牌、“寿星;;牌的空竹驰名国内外。
享誉国内外的表演抖空竹的名家也多出在天津。但创演抖酒葫芦的田双亮却是一名来津撂地卖艺的东北江湖艺人。田双亮幼年即以表演抖空竹流浪卖艺;后跟随外国马戏团跑遍了东西欧;民国初年回国后第一个码头就是天津。开始在“三不管';撂地卖艺;他不仅有高超的表演技巧;而且在道具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曾把抖茶壶盖改成大几倍的明光鲤亮的铜盖(这个大铜盖与他根发不生的秃头在灯光照耀下形成双亮;他由此而得名“双亮;勺;表演时既可抛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