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扬天下-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办法,叔倒俩只好卷铺盖一起南逃。

    这个时候,李自成横扫山西,刘芳亮的偏师则扫荡河南,向京师合围,叔侄俩逃亡的路上先后遇上开封的周王,汝宁的崇王世子朱慈爚。

    叹几个迁嫡飘零,相逢处且休说故宫繁华,他乡沦落。

    得快点,听说连徐州都被叛军占领了。

    这风雨飘摇的时候,朱家的几位子孙抱团取温似的,一起乘船南逃,几人又惊又急,在南逃的船上,周王不堪惊急劳累,竟撒手西去了,尸体到现在还没下葬呢。

    剩下朱由崧和堂叔堂侄逃到淮安,好在路振飞路总督是个好样的,让他们在杜光绍家吃上了一口热饭,三人都逃命很久了,又累又怕,本打算先在淮安多歇几天再说;

    结果三月二十八日,突然传来了京师城破,皇帝缢死的消息,虽然这些消息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谁也不敢确实这些消息是真是假,反正城里谣言满天飞就是了。

    对于三个飘零的龙子凤孙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谁都知道,历来王朝被武力推翻,下场最惨的就是原来的龙子凤孙;

    再高的官儿都可以投降,唯独他们这些皇族嫡亲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被抓住了不是立即斩首,就是被囚禁到死。

    三个龙子凤孙在淮安接到这个消息时,第一反应竟然是放声大哭,哭得比各自的老爹死的时候还伤心,因为死了爹,没了封地,还有北京皇帝管饭,这下连北京的皇帝也死了,谁来管饭?

    三人哭得撕心裂肺,泪雨滂沱,流不尽的家国泪,道不尽的饭碗愁,掬尽东海,难洗此时忧。

    哭过之后,三人才想起,皇帝没了,可以再立,北京没了,还有南京,大明与历朝历代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在留都南京一直保留着一套完整的领导班子,六部九卿一应俱全,连司礼秉笔太监都一应具全,只要拥立一个皇帝,按常理,整个帝国的机构就可以恢复正常运转了。

    问题就出在这个皇帝上,谁来当皇帝?京师被攻破,崇祯一家估计是在劫难逃了。

    朱常淓和朱慈爚的目光一下子集在朱由崧身上,无他,排除了崇祯的几个儿子后,按血统亲近,福王,桂王,惠王便成为首选。

    桂王和惠王远在南疆,在这国破家亡的紧急时刻,不大可能等得地处偏远的桂王、惠王赶来再立新君。

    朱由崧这个福王如今刚好逃亡到南京淮安,与远在广西的朱由榔相比,淮安离南京近十倍。

    一时之间,土头灰脸的朱由崧竟成了新皇的首选,但事情没这么简单

    *******************(未完待续……)

第235章 暗箱操作

    ***

    崇祯十七年三月末,南京城内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纷纷传说京师已被李自成攻陷。

    由于徐州以北已经被大顺军占领,南京与京师的通信渠道已经被阻断,官方尚未能证实这些消息的真实性,但城内已是人心惶惶,气氛空前紧张,满城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态。

    南京的高层下了戒严令,全城军民的的神经更是进一步绷紧,几欲断裂。

    四月初一,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召集南京六部官员发布讨贼勤王檄文,同时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誓师大会,随后率军渡江。

    有意思的是,场面搞得这到大,誓师大会也开过了,史可法的勤王大军却在江北的浦口停了下来,按官方的说法是士兵尚需要操练。

    好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先把士兵操练好再北上勤王,以免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这么做是对的。

    问题是你操练士兵就操练士兵吧,提前搞那么盛大的誓师大会干嘛?没听说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吗?

    誓师大会开过了,你再操练士兵半年,等半年后再北上时,估计士兵都不记得是去干嘛了。

    正当史可法在浦口日夜操练他的勤王兵马的时候,江西、湖广数日之间仿佛下了漫天大雪,白茫茫一片。三军缟素,所有州县设灵堂祭祀大行皇帝。

    按旧制,皇帝驾崩而新君未立这段时间,统称驾崩的皇帝为大行皇帝。

    这个消息传到南京,顿时引起一片哗然,按路程计,南京比江西湖广两地离京师要近,南京都还没接到确切的消息,江西、湖广却开始设灵堂祭奠大行皇帝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幕有些诡异,如果从九霄云外俯视大明万里河山,包换京师在内,也没人为皇帝服丧,高官们忙着投奔大顺新朝,百姓们忙着给新朝纳钱纳粮,都忙,谁顾得上崇祯的死活?其他地方也还是浑浑噩噩,不知所以然,只有江西湖广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在华夏大地上独树一帜,显得那么特别。

    随着江西、湖广变得一片雪白,紧接着传来了由杨慎代笔,以秦牧名义发布的讨贼檄文:安危争于呼吸,社稷急在燃眉。三百年养士尊贤,岂无疾风劲草之报?诸君子后家先国,宁忘板荡忠臣之思?想率土所同仇,有敷天下之左袒,兴师讨贼。问罪之兵有名,举义勤王,理直而战必胜

    这篇讨贼檄文大义凛然,充分把秦大巡抚一颗忠君爱国的炽热之心体现了出来。呜呼,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谁不为秦大巡抚的气节所赞叹?

    而这篇檄文与史可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史可法的讨贼檄文是为了鼓舞士气北上勤王。

    秦牧的讨贼文先是言明了李自成攻破京师。逼死皇帝,并将皇帝皇后的尸体扔在路边不管,忙着去勒索官民财物这些丧尽天良恶行一一列举。最后才号召大明军民万众一心,为大行皇帝报仇雪恨。

    秦牧这份敢为天下先的讨贼檄文,刹时间在大江南北引发了一场十级大地震,天崩了。

    与此同时,两个从北京逃出来的太监来到南京,证实了秦牧讨贼檄文上所说的都是事实,这使得南京城内更是愁云惨淡,如临末日。

    大明自永乐之后,一直采用两京制,南京与京师一样,依然保留有六部九卿这一套领导班子,很多人以为,南京这套领导班子只是用来安置闲散退休或被排斥的官员,其实这是个极大的误解。

    诚然,南京因为没有皇帝,在决策国家大政时,南京六部官员话语权远不及京师六部官员大,但也绝对不是纯粹作为安置闲散官员的机构;

    大明一共有十三个省,在日常治理方面,一直按南六北七划分,南京这套班子负责南方六省的治理,由此可见,南京六部一直掌握着相当大的实权;

    而且作为留都,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守在国门的京师一但沦陷,南京立即就可以替补上阵,履行中央政府职能。

    现在,已经确定北京沦陷了,皇帝大行了,天下人的目光立即便汇聚到南京,象吕大器这些官员,纷纷朝南京奔去。

    国不可一日无君,很显然,摆在留守诸臣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拥立新君,重新组织政权。

    南京一时风云际会,暗流激荡,各部官员为拥立新君一事奔走忙碌,公私合议,一时却难有定论。

    按照父死子继的历来传位程序,当然首选崇祯的儿子来继位。崇祯皇帝共有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二子定王朱慈炯、三子永王朱慈炤,但是这三位皇子都身陷北京,下落不明。

    大明朝如今风雨飘摇,急需一位君主出来充当精神领袖,不可能等找到崇祯的儿子后再立新君,就目前的情况议立新君只能从近支藩王中考虑。

    按成例,挑选的规则一般是按血缘远近来考虑。光宗、熹宗都没有子嗣存世,那便只能从神宗万历皇帝这一代来考虑了。

    和崇祯血缘比较近的藩王中,福王朱由崧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另外还有他的几个叔叔辈的亲王,惠王朱常润、瑞王朱常浩、桂王朱常瀛,这三人是万历皇帝的儿子。

    而潞王是万历皇帝的侄子,血统稍远。

    但是,就当前的形势看,惠、瑞、桂三王都在自己的封藩,距离南京都很远,来回要好几个月,拥立他们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落实到可行的层面上,南京的官员们把目光都投向了不远处的淮安。本来拥立朱由崧是不应有争议的。

    但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东林党人却不忘去翻旧账了,正所谓做贼心虚,东林党人想起了当初的三大疑案;

    这三大疑案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是东林党炮制的,但东林党利用梃击案打击了朱由崧的祖母郑贵妃,使老福王朱常洵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

    红丸案中,更是直指郑贵妃指使人给光宗皇帝下毒。进而把郑贵妃逼入了冷宫。

    有这些旧事在,东林党人担心朱由崧继位之后,会找他们算账,于是乎,本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变得诡异莫测起来。

    这时在籍的礼部侍郎、东林党大佬之一的钱谦益动作最快,此君最善于钻营,当初崇祯初立,就是他第一个把崇祯朝的党派之争推上**的,他当初想干掉温体仁,争夺入阁的名额。可惜自己屁股一堆屎擦也擦不干净,反而被温体仁给踢出的朝堂。

    现在,钱大佬觉得机会来了,于是首先联络丁忧中的雷縯祚积极活动,他们第一个找上了匆匆赶到南京的兵部侍郎吕大器。

    要说明的是,吕大器这个兵部侍郎是京师六部的兵部侍郎,而且他身上还兼着江西、湖广、应天(南京)、安庆四个总督职衔,分量无疑是非常重的;

    所以钱谦益第一个便找上他游说:“潞王是穆宗之孙,昭穆不远。贤明可立。当初福恭王觊觎大位,几乎酿成大祸,若立其子,势将修畔三案。视吾辈俎上肉。”

    这话的是对东林党内部人士说的,很真诚,没什么遮掩,不能立福王的理由只有一个。咱们东林党与朱由崧他爹有仇,立朱由崧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因此,不能立福王。

    经钱谦益这么一游说,吕大器和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曰广等南京朝臣都同意立潞王。

    但现在拥立新皇不是东林党内部的事,以上不能立福王朱由崧的理由也能和东林党内人士说,对外肯定不能这么说,就是对史可法也不能这么说。

    虽然史可法也属于东林党人,但这厮脑子一根筋,这么跟他说的话,恐怕这厮不会合作。

    于是,在钱大佬主持之下,南京城里的东林党人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重新组织材料,经一夜奋战,大家重新编定了不能立福王朱由崧的七大理由:有不孝、虐下、干预有司、不读书、贪、淫、酗酒。

    材料编撰好之后,立即致书驻军浦口的史可法,史可法看了福王七不可立的理由,便也同意了拥立潞王。

    南京衮衮诸公忙着暗箱操作,一时没有动静。

    远在淮安的朱由崧慌了神,作为最热门的侯选人,却没有人来请他发表竞选演说,施政纲领。前来表忠心,搞投机的也寥寥无几。

    这一切都使朱由崧感到情况不妙,别人怎么编排他都好,但朱由松同学绝对不是真的傻瓜,你们不来找我是吧,难不成我就不会主动出击。

    在这方面俺可是有经验的,当初为了提醒崇祯哥哥册封俺,俺一边逃亡,一边考察山川地形,研究军事战略,很快给俺崇祯哥哥上了一道奏疏,建议加强河防,得到崇祯哥哥大加赞赏,随后册封也就下来了。

    这一次,朱由崧同学决定继续主动出击,而且要击中要害。

    第一个攻关目标自然是最近的路振飞总督,但吊死在路总督一棵树上不明智,必须双管不,必须数管齐下才行。

    这时刚好有凤阳监军太监卢九德找上门来表忠心,朱由崧不禁大喜过望,东林党搞暗箱操作是吧,这一招俺也会,咱们各操各的,看谁更会操

    *******************************

    PS:求月票,求月票,求月票,求月票。月票榜一路跌到了200名外,再跌下去,俺也要坠海了。

    最后骂一声,狗娘养的大马,一定隐藏着什么见不得人的真相,他们在暗箱操作,连越南人都不陪他们玩了。

    嗯,骂完继续召唤月票!求支持。

    (未完待续……)

第236章 襄阳之变

    ***

    秦牧大举祭奠崇祯,更在讨贼檄文上疾声大呼什么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抢占道义的制高点,但这些光说不练可不行。

    虽然兵部尚书史可法就这么干,不但发布了讨贼檄文,连誓师大会都隆而生之搞过了,结果过江后立即窝在浦口练兵。

    不过秦牧非常清楚,咱们不能和史可法比,人家东林党掌握着舆论导向,人家说这是勤王,那就是勤王,况且人家史尚书好歹过江了,咱们怎么着也得过江吧。

    秦牧本来就有意把总参搬到武昌去,湖广江西的威胁都来自北方,自己带着总参坐镇武昌一线,一来可以安定民心,“天子守国门”嘛!

    二来有利于就近指挥战事,再者武昌离九江比较近,也有利于与九江的协调,或者说有利于控制九江也行。

    不是秦牧信不过蒙轲,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多留个心眼总不会错。

    秦牧北镇武昌,除了总参和总监察部要随同北上外,三位政务辅官诸葛敏、李源、杨慎也必须跟随北上,现在赣南与湖南都比较稳定;江汉平源占领的时间较晚,江西方面也是北部需要加大控制力度,“三内阁”随同北上武昌,也有利于两地的政务处理。

    军队安排方面,长沙留刘猛率一万五千人马驻守。

    秦牧率宁远、苏谨一万五千步骑,对外号称五万,浩浩荡荡地北上“讨贼”。

    这样一来,加上凌战驻守荆州一万人马,马永贞在武昌的三万五千人马,湖广方面驻防长江一线的兵力将达到六万。

    而九江方面,蒙轲同样有三万陆军,五千水师。

    秦牧手下十五万大军。总计就有九万五千压在了长江沿线,只不过现在他水师还不成气候,更多的是充当摆渡和输送后勤供给的角色。

    刘伯全已经派人从沿海物色来二十多个造舰工匠,并组织起本地数百工匠,正在岳州开建战舰,此事已经划归总装备部管理,快的话,大半年应该就能造出一批象样的战舰了。

    北去的船上,秦牧与司马安、何亮等人围在桌边,几个作战参谋将画好势力分布图铺了开来。

    从这张势力分布图可看出。辽西、辽东由满清控制,号称拥兵三十万,但根据情报确认,目前满清只有318个牛录的军事编制,每个牛录实际人数在200人上下,甚至有些不足200人。

    照此算来,满清八旗实际只有不到七万兵力。不过都是精锐。

    加上依附满清的蒙古也按八旗军制共编有120个牛录左右,每个牛录实际人数约为170人,由此合计八旗蒙古总兵力大概在两万到两万五千人之间。

    另外还有汉军八旗。有157个牛录,总人数大概在两万到三万之间。

    这样算来,满清总兵力在十二万左右。

    下来是占据山海关一带的吴三桂,兵力四万左右。同样比较精锐。

    李自成的大顺军目前已经控制了陇右、河西走廊、河套、关中、汉中、山西、山东、河北、以及河南大部分地区。

    南面的界线大至是西起南阳,向东是经信阳、亳州,宿迁划了条不规则的曲线,这条曲线以北基本都已经被大顺军控制。

    李自成号称拥兵百万。但真正可战之兵估计也就三十万左右,并且这三十万可战之兵还很比较分散。

    张献忠则控制了东到巫峡的四川大部分地区,兵力号称有五十万。稍有战力的估计在十五万左右。

    大明南方的残余势力则很复杂,左良玉控制襄阳一带,号称拥兵二十万。

    黄得功控制庐州一带,拥兵十万有余。

    还有逃窜到淮南一带的刘泽清和高杰两部,这两个货色都号称拥兵三十万,但因为他们一路流窜,一路抢掠,一路挟持百姓为兵,具体有多少兵力一时不好确定,但粗步估计应该也有十五万以上。

    还有就是福建的郑芝龙,拥兵大概也在十万之间,大多数为水师。

    除了上述这些势力之外,史可法和路振飞也各有两三万军队,余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何亮沉吟道:“李自成攻陷京师之后,吴三桂的几万人马供给已断,按理,极有可能会归降李自成,李自成当是如虎添翼,只怕会很快兴兵南下。”

    秦牧淡淡一笑道:“世上之事,大多不按道理来,燕云之事,该作的安排,我已让黄连山提前安排,其它的目前咱们鞭长莫及,静观其变即可。”

    司马安接过儿子司马凯奉上来的茶,放在桌边后说道:“南京六部此时怕是忙着拥立新君了,大人真的打算袖手旁观吗?”

    由于秦牧提前安排了情报人员,且情报人员通过大顺军占领区时,打的是红娘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