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扬天下-第2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名:祝同,苏州昆山人。

    第三名:徐怀志,江西南昌人。

    另外秦牧留意看了看,司马安的儿子司马凯名列十二位,白铁的长子白维恒名列九十二位。

    开科取士是国之大事,虽然江北如今已经战云密布,但殿试也不容忽视。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有资格参加殿试的,是在会试中被录取为贡士的人。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而已。

    按明朝的惯例,三场会试通常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因此又称会试为春帷。殿试则在会试后的三月十五举行,时间上间隔整整一个月。

    这次秦牧开的是恩科,时间不在春季,而且考虑到战争即将打响,间隔一个月再考殿试也不现实。

    经秦牧与大臣们商议之后,决定五日后即考殿试,地点就在王府的前殿。

    黄昏时回到西园,秦牧一边走还一边寻思着殿试的题目。

    虽说以往的殿试都只是走个程式,皇帝实际上也就是看前十名八名的试卷,调整一下名次,做做样子而已。

    但秦牧自个还是希望能考道有意义点的题目。

    不知不觉走到顾含烟的小楼,楼角一枝梅花横斜,倒影在水中,暖暖的冬阳照着画檐,显得十分宁静。

    走到楼上,看到顾含烟正安静地坐在红木绷架前,凝眸皓腕,十指穿针引线,一针一针地绣着,绷架前挂着的正是那天秦牧带她上街买来的《兰亭雅集图》。两个侍女站在旁边,看得很入神,以至于秦牧到了门口,三人都没有发现。

    秦牧一下子就被顾含烟刺绣的姿态迷住了,真的很美,向晚的轩窗下,美人双眸如烟,神态安静,挽起的袖子下,一截皓腕如霜似雪。

    纤纤玉指,拈着针线,一针一针绣出烟雨杏花,绣出隔岸袅袅的炊烟,绣出清波上荡漾的乌蓬船,绣出油纸伞下的韶华。

    江南的时光,到了这里变得那么的宁静,什么金戈铁马,什么万里江山,到了这里都被揉碎成一片远山眉、烟波水。

    秦牧终于明白,为什么第一眼就感觉顾含烟是那么的安静了,她身上的安静不同于董小宛那种清隐,她的安静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她绣出了整个江南,而江南之韵也融进了她的生命里。

    秦牧踏过柔软的地毯,从后面拥着她的肩,握住她拈着绣花针的玉手。

    “秦王”

    “别说话。”

    秦牧仔细地欣赏着她的杰作,她是照着墙上的《兰亭雅集图》绣的,整幅图只绣出了一小半。

    但这完成的这一小半极力模仿绘画的笔墨技巧。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晕染,浑然一体,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已经到了让人分辨不出是绣还是画的境界。

    要达到这种“画绣”的境界,绝不光是手巧就行,本身在绘画方面也要有很深的造诣。

    “含烟,你真让我意外,你这是跟谁学的?”秦牧贴着她的香腮说道。

    顾含烟被他拥着,芬芳的花靥微微羞红,腼腆地答道:“奴是跟我伯母学的,和我伯母相比,奴还差得远呢。”

    “含烟你太谦虚了,你这绣工在我看来,已至臻境了。”

    “秦王,你先放开奴奴。”

    秦牧一笑放开她,顾含烟走到墙边,从一个箱子里取出一本画册,随手翻开一页拿给秦牧看。

    若不是她先提醒,秦牧还真以为这是一幅画。

    这绣品画面由远山、江水和岸滩构成,空间处理繁简有致。起伏绵延的远山以其低矮之势而显旷远之意。江水浩渺,一渔者驾孤舟独钓寒江,在宽阔的江面衬映下备显孤单落寞。

    近处滩岸详加描绘,一草一木,细密清晰,犹现眼前,尤为醒目之处是在低矮的草木中一株老松拔地而起,遒劲卓立,在幽淡空寂的氛围中平添突兀勃兴之昂然意韵。

    页面题有“韩氏希孟”款,另一面竟然还有董其昌题的诗:何必荧荧,山高水空。心轻似叶,松老成龙。经纶无尽,草碧花红。一竿在手,万叠清风。

    这画册共有八开,每一幅都绣得浑然天成,全无针痕线迹,使人不辨是绣出来的还是画出来的。

    秦牧看了极其喜欢,他将画册拿到绷架前,与顾含烟的绣工对比。

    顾含烟羞赧地说道:“秦王,您别比了,奴真的比我伯母差好多呢。”

    “不差,就算差也差不了多少,含烟你还年轻,将来一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秦牧说着看了看墙上的《兰亭雅集图》,此图画的是王羲之和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于会稽山阴的兰亭的画面,画中有很多人物。

    秦牧突发奇想,呵呵笑道:“含烟,你能不能把咱们俩也绣上去?”

    顾含烟听了一脸错愕,细若樱桃的小嘴微微张着,露出洁白的贝齿,神态极为动人。

    其实秦牧也就是随口一说,《兰亭雅集图》上的人物都是写意的,看不清眉眼,也就谈不上把谁和谁绣上去。

    倒时顾含烟惊愕的样子着实可爱,恍若秋水晚烟的眸子带着丝丝的迷离。

    ****************

    求月票!

    求月票!

    求月票!。

    (未完待续……)

第401章 同室操戈

    ******

    经夜不收一番追查,终于发现工部郎中邓中南有强占民田的违法行为,证据确凿。证据交到了都察院,由御史赵樘上表弹劾。

    秦牧来了个快刀斩乱麻,立即下旨籍没其家,邓中南本人发配充军。

    大臣们都觉得他有点小题大作,刑罚过度。

    等秦牧随后又让夜不收直接抄了三江银铺,大家才隐隐猜到事情的内因。

    这次秦牧无论是抄邓中南的家还是抄三江银铺,都是让夜不收执行,这是从未有的事。

    一直以来,夜不收执行的多是对外的行动,很少用来对付大臣。加上“夜不收”这个名字本身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它只是军方的一个情报机构。

    这次秦牧用它来抄家,故意让它稍稍露出獠牙来,就是要震慑一些人,别以为你私下的勾当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就奈何不了你,实在不行,还有夜不收的诏狱呢。

    此事对朝中确实造成了很大的震动,许多大臣再次想到了明朝的锦衣卫,纷纷上表进谏秦牧,对这样的奏章,秦牧一律留中不发。还下旨申饬,让大臣们把精力用在筹备殿试及江北防御战上。

    就在金陵城里忙着备战淮南的时候,在两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黄道周起兵清君侧失败被囚,隆武生死不知。包括大学士苏观生、礼部尚书朱继祚等不少大臣逃到广东,此事在两广引起了巨大的震荡。

    从张献忠南下湖广时。受封于衡阳的桂王朱常瀛携家带口逃到梧州,并于弘光元年十一月初四日病死于梧州。第三子安仁王朱由爱承嗣。隆武称帝后,朱由爱病重,不久去世,隆武便册封朱由榔为桂王。

    现在隆武生死不知,并有传言郑芝龙已经投清,一些忠于朱明的大臣奔走呼嚎,决定另立新君。

    先是广西巡抚瞿式耜赶到梧州拜谒朱由榔,认为其仪表丰姿气度非凡,便倡议拥立之:“拥立桂王。真是时会适逢。机缘巧凑,名正言顺,可以服天下之心。”

    瞿式耜好话倒是说了一大堆,但此事一开始并不顺利。他的倡议遭到了朱由榔嫡母王氏的坚决反对。

    王氏认为朱由榔太年轻。关键是没有理政经验。且性格软弱,担当不起这乱世的重任,而现在两广又没有多少有名望的大臣。无法组成一个强有力的中枢来辅佐朱由榔。

    知子莫若母,自己儿子是哪根葱王氏太清楚了,而且她对天下局势看得也很清楚,这样的危局,绝不是自己这软弱无能,毫无主见的儿子能应付得了的,一但被扶上皇位,反而会害死他。

    王氏让人将瞿式耜赶出府来,瞿式耜见说理说不通,干脆带人冲入府中,将朱由榔抢出带往肇庆,至此,王氏也只能徒呼奈何。

    随后,瞿式耜与两广总督丁魁楚,及方以智、马吉翔等地方实力派和明朝官史,在肇庆拥立朱由榔监国。

    而与此同时,逃到广州的隆武朝大臣苏观生、朱继祚、何吾驹,以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广东按察使林佳鼎等人,却在广州拥立隆武的弟弟朱聿鐭,并率先称帝,改元绍武。

    绍武政权最重要的一些官职,几乎全由广州本地人担任,又招海上郑、马、石、徐四姓海盗,授以总兵官。

    广州这一闹腾,让肇庆的瞿式耜等人很不快,他们不甘示弱,也让朱由榔随后称帝,改元永历。并派彭耀前往广州向绍武朝宣诏。

    苏观生怒杀彭耀,并立即发兵进攻肇庆,不管天下大势如何,绍武与永历这两个老朱家的子孙竟先玩起了狗咬狗,双方首战于三山,绍武兵败,永历朝兵部侍郎轻易获胜,三天后复战于海口,轮到绍武军大胜,永历兵败退往梧州。

    朱家子孙同室操戈的消息传到秦国统治的地区,让所有人为之大跌眼镜。

    田一亩趁永历兵败撤退之时,派人游说永历朝的首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丁魁楚,并让韩秀率二千人马,自韶州南下,攻取了英德城。

    苏观生匆匆派海盗徐隆率水师沿北江来阻击,将韩秀挡在了英德。

    整个广东省其实除了珠三角地区外,其它的基本是崇山峻岭,从英德要想到达珠江三角洲北端的清远,还要翻越近两百里的崇山峻岭。

    一般而言,说韶关是广东北通江西的门户,主要原因是韶关有一条北江直通珠三角地区,在广州西面的佛山一带汇入珠江。

    江西的军队一但突破韶关后,就可以放舟沿北江直下广州。当然,这指的是走水路,如果是走陆路就没那么容易了,从韶关到珠三角北端的清远,还有几百里山区要走,守军只要派少量兵力,就可以层层阻击。

    这次韩秀的两千人马也是乘船自韶州南下,但他两千人马陆战还行,水战不是徐隆这股海盗的对手,失去水道的便利后,被阻在英德一时难以突破。

    在英德东北两千里的浙江台州,一场激烈的争论也在鲁监国的内部上演。

    鲁监国朱以海主要依靠张名振、钱肃乐、张煌言、沈宸荃等人。五日前,钱肃乐的二弟钱肃范在奉化与秦军袁宗第部激战,兵败被俘虏。三弟钱肃遴,四弟钱肃典率残兵退守天门山。

    袁宗第派部将乔大伟围天门山钱肃遴、钱肃典残部,自己率大军直逼宁海。

    在南面,秦军参将李昌邑部也逼到了黄岩,朱以海所控制的区域只剩下台州、海门、宁海几处地方。

    路振飞派佥事韦中良成功招降马士英后,继续让他来招降朱以海。

    张煌言当着韦中良的面大骂秦牧是曹操,是不忠不义的逆臣,毫不留情。

    韦中良冷笑道:“若不是我秦王起兵抗清,不说江南仍陷在北虏铁蹄之下,便是张大人,恐怕也还惶惶如丧家犬漂于海上苟且偷生吧;

    想当初,北虏来势汹汹,南北两京皆陷,尔等不思抗敌,反而与福建唐王互起龌龊,同室操戈。我王能指望你们去驱除北虏?

    现如今,旧事重演,广州的朱聿鐭和肇庆的的朱由榔又相互攻伐,天下人无不为之齿冷,若不是秦王顶在前面,他们会是什么下场?

    我王受命于天,举义旗,灭北虏数十万兵,恢复东南,救民于倒悬,秦军到处,百姓提壶相迎,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尔等若再以卵击石,那是自取灭亡;

    识时务者为俊杰,北虏数十万大军都被我王灭了,诸位如今困于台州一隅之地,兵微将寡,岂能挡我大秦雄师?

    我王不为己甚,只要鲁王肯自去监国称号,我王愿授国公爵,与国同戚。诸位起兵抗清,虽未能驱逐北虏,但节义可嘉,我王也会一并重用;是接受我王官爵,还是兵戎相见,各位仔细斟酌吧。”

    韦中良说完,张煌言等人还没来得及答话,朱以海却抢先问道:“秦王真愿授我国公爵位?”

    “监国!”张煌言大吼一声,一脸羞怒。

    韦中良不管张煌言等人作何感想,谆谆诱引道:“鲁王,我王乃真龙天子,常言道君无戏言,岂会失信于天下?太后如今已为我王奉养于金陵,只要鲁王愿自去帝号,我王必授国公之爵,世袭罔替,与国同戚。”

    朱以海早就不想玩什么监国了,一天被人追得满地跑,现在被困在台州这屁大的地方,草木皆兵,一日三惊,还监个屁国。

    他唯一担心的是秦牧的信用,但眼看袁宗第大兵压境,海上又是郑家的天下,逃无可逃,在这个时候,秦牧还派人来招降,说明还是有点诚意的。

    如韦中良所言,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他看来,与其等着做俘虏,还不如赌一下秦牧的信用,或许真能安享一世富贵也不一定。

    *************

    PS:四百章了,算来熬了200个日日夜夜,可惜成绩惨淡,现在连点击都差点没了,在此弱弱地喊一声,求月票喽!兄弟们,可怜可怜吧。(未完待续……)

第402章 殿试

    ***

    秦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红日初升,光芒万道,秦牧一身黑色王袍,腰配宝剑站在高阶上,内阁辅及六部尚书等大臣列于两侧。

    衣着鲜明的殿前武士撑旗执铖,雄壮而威武,让场面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三百六十二名贡士由礼部官员引领,鱼贯而入,向着高阶上的秦牧大礼参拜,高呼:“吾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牧抬抬手让大家起身后,朗声说道:“尔等都是万里挑一的英才,是大秦的希望所在,今日殿试,本王期待你们能以一身所学,作出更精彩的论述,为国献计献策,开始吧!”

    殿试只考一场策论,是以有秦牧有“论述”一说,几百名贡士再拜,然后不分名次,各据一几,就坐在庭院明明的冬阳下开考。

    这次殿试的题目是秦牧亲自出的,题目为: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西洋人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中国往往求天朝上国之名而失利益之实论。

    这道题目其实是三合一,要贡士们就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第一个方面是平戎方面的学问:“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

    贾谊是汉代名士,写过《过秦论》,还给汉文帝上过奏表提出防御匈奴的策略。他的策略中的“五饵三表”大致意思是:

    是给匈奴点美食、美女、高堂华屋、财物、奴婢,用些先进的东西为诱饵,诱匈奴来投降,等他们来投降后,皇帝本人再跟他们打成一片,亲自酌酒给他们喝,让他们感动得稀里哗啦的,然后就就会纳头会拜了。三表是要求汉文帝应为天下表率。以德服人。

    《汉书》的作者班固讥笑贾谊这些策略是书生意气。不切实际,空谈误国。

    但事实是,秦穆公确实靠财物美女诱得西戎归附过;越王勾践也曾凭借美女西施让吴国亡国过;中行说投靠匈奴后,也劝诫匈奴单于不要喜欢汉人丝绸和华屋美女。那只会让匈奴人变得软弱。说明中行说也认为贾谊那一套对匈奴有很大的威胁。

    秦牧的题目中的第一条就是让贡士们论术。到底是贾谊说得对,还是班固说得对。

    第二个方面是有关变法治国方面的问题:“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

    申商指的是战国时期的申不害和商鞅。以变法著名,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意思是诸葛亮不是法家,但使用了法家的治国方略,王安石也是使用法家的理论来实行变法,但他只做不说,讳莫如深。

    秦牧要让贡士们论述诸葛亮和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样,并纵论各家学说在治国方面的长短。

    第三个方面可归为外交策略方面的问题:“西洋人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中国往往求天朝上国之名而失利益之实。”

    大意是西洋人对外注重实利,而中国对外重名轻利,两者之间属优属劣,让贡士们在这方面也展开论述。

    这三合一的问题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秦牧挖空了心思才想出来的;

    尤其是最后一道题看似很简单,但相信自古以来的科举都没考过这样的题目,秦牧希望通过这道题目,让读书人睁眼看世界,把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文化对比一下,不要总是盯着自己的脚尖看。

    贡士们有一天时间来写策论,秦牧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