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是秦二世-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这四府出面主导,各郡郡守和各县县令为辅,虽然会耗费四府一些人力,但是却也是无奈之举。更何况,通过这件事,御史府能够看出这四府中那些人是可以用的,那些人是不可以用的。

    将来裁撤也有了理由不是?

    无论是郡学和县学的建立,还是御史府挑选适龄青年进入皇家学院学习,其实归根结底,都是胡亥在为推行科举选拔官吏的制度做准备,科举能够推行,那么后面官制的改革也就顺理成章了。

    科举的形成和官制的改革,对大秦的重要性不亚于再打一次统一之战。唯一不同的是,这次胡亥面临的将不再是六国遗族,而是大秦已经成型的世家贵族集团。

    整个大秦百姓为之沸腾。

    譬如三十三道总律这些,在细则没有出来的情况下,对百姓的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真正让百姓们高兴的是免除赋税以及劳役、鼓励生养、开荒这些事情。

    在百姓欢欣鼓舞的背后,是大秦朝堂上一番不见血的厮杀。

    胡亥蕴量了再三,还是在小朝会上提出了改革官制的想法,果不其然遭到了包括冯去疾、李由等几乎所有朝廷重臣在内的反对。

    这其中,只有嬴腾暂时还没有发言。

    确实,嬴氏一族除嬴腾一人担任宗正府宗正以及内史郡郡守一职外,基本上再没有人能够进入大秦朝堂,更不用说下面那些郡了。

    大秦施行的官制,三公九卿,是最上层的建筑。其下就是郡守、郡监、郡尉,再往下就是县令。县令也是大秦官制中最低的一级。

    大秦的郡县制,郡守为一郡长官。边地多为武将,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大秦如今的体系,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虽然说县令县长的任命权在朝廷,但是这其中郡守的推举在其中占据了绝大部分。也就是说,朝廷往往都会根据郡守的推举而选择何人做县令。

    按照大秦如今的官制,也就是所有的官吏上到三公九卿下到县令县长这些官职,都需要皇帝亲自考核任命才能就任。

    原本这是始皇帝为了加强皇权之举。毕竟一切大权尽在皇帝掌控之中,这样始皇帝才安心。可是如今的大秦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关中诸侯国,国土仅仅数郡,县治不过数十上百。

    在统一天下后,大秦下辖的郡已经有三十有六,到始皇帝后期经过一些列的变动,更是足足有四十六郡之多,这些郡中,大郡中少则五六县,多则十余县;小郡少则一县之地,多则两三县。合起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如此多的县治,始皇帝怎么可能有功夫关注一个小小的县令县长怎么任命?选何人才能胜任?

    所以,归根到底,这些县令其实大多都是由郡守推举而来。

    而郡守又是怎么来的?

    郡守虽然同样是由大秦皇帝任命,但是来的人选除了皇帝选中的人外,其余的人选自然是三公九卿、大秦的世家贵族们瓜分了。譬如当初李斯之子李由,就是三川郡这样一个大秦重郡的郡守。(未完待续。)

第九章 困难重重

    如果算上胡亥新设的四郡在内,大秦如今统共有近五十郡。五十郡,也就意味着要有五十个郡守,而这些郡守,除关中数郡、新设四郡、南海军、三川郡、巨鹿郡这寥寥几个郡的郡守胡亥知道是谁在做郡守外,其余近三十余个郡胡亥都根本不知道这些郡的郡守是何人,更不要说这些郡守的品行了。

    咸阳是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最高为内史。位同九卿,得参与朝政。内史郡的内史正是老宗正嬴腾。

    除内史郡外,剩余四十余个郡,都被朝中重臣如三公九卿、大秦世家贵族以及当初统一天下时因为投靠大秦得有善秦之功而直接就任的郡守。

    这三方势力,构成了如今大秦统治天下最基本的中层建筑,

    大秦统一了这天下是不假,但是如果不能将天下控制在这手中,还不如只有关中这根基之地。至少这数郡之地是牢牢的掌控在大秦手中,不会是墙头草。

    原本历史上,风起云涌的反秦浪潮中,那些郡守哪一个不是看势头不对,马上就改易旗帜投靠叛军。拿着大秦的俸禄,到头来却成为反秦的中坚力量,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除郡守外,还有郡尉,郡监也就是监御史。这三个有点类似后世的三权分置,在大秦官制中这三个职位没有高低之分,算是平级。

    郡守、郡尉、郡监,尽皆是银印青绶、秩二千石。秦制一石等于四钧,一钧等于三十斤,一斤等于十六两,约合后世的0。256公斤,一石也就是等于后世的30。72公斤。

    年俸两千石,如果按照大秦的度量而言。就是二十四万斤粮食,这二十四万斤粮食即便是换成后世的度量也是有61440公斤,也就是122880斤。

    这十二万多斤的粮食。即便是在后世以国家收购价而言,也是将近十五万到二十万的人民币。这还仅仅是后世的粮食价格。要知道在先秦时代,粮食可以说是当时最为硬通的货币,所以这二十四万斤粮食的价值在先秦时代要远远超过后世。

    大秦的公务员们。享受的那是名副其实的高薪。

    虽然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大秦的富足,但是供养的却是一群养不家的蛀虫。当然不是绝对的,四十余个郡守中肯定还有心系大秦郡守。但是能有多少呢?

    郡守外,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郡尉同样是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大秦官制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则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两人,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均隶属本郡郡尉。

    郡尉,统辖的兵卒为大秦军事序列中的郡卒,也就是地方军。

    但是,对于每郡该有多少郡卒存在多少地方军,除掉边塞重镇因为防御的需要朝廷有着明确的规定。大多都是有着编制的精锐边军外,内地诸郡的郡卒实在是没有法度可依。

    也就是说,大秦对每一郡中应该有多少郡卒根本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郡卒的装备和兵械、训练等等,同样没有任何的律法可依。虽然每郡、每县都有武库。

    这些武库,在原本的历史上其实大多都是用来给叛军提供武器和铠甲兵械用了。如果没有叛军的话,估计也会一直烂在武库中。

    没有律法可依,也就造成了大秦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塞重镇,拥有着大秦最为精锐的边军,如九原军、陇西军、南海军。

    而内地诸郡,却是空虚无比。朝廷没有明令,地方上郡守和郡尉狼狈为奸,中饱私囊,自然不会发大气力招募兵卒,更何况始皇帝在位的后期,除了大规模的征召劳役修筑长城、修筑驰道、修筑骊山皇陵、修筑阿房宫外,就是花费了绝大多数精力去寻找那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去了。

    而大规模的征召百姓服劳役,内地诸郡自然没有多少青壮能够充任郡卒。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种种原因,导致了在原本历史上,随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秦的烽火迅速的蔓延至中原各地,内地诸郡根本没有任何的兵力用来弹压这些叛乱的六国遗族,以至于原本的星星之火最终成为覆灭大秦的燎原之势。

    如果大秦地方上的郡卒能够有效的压制叛乱,不用等到章邯想要平乱还要释放骊山数十万刑徒来充当平乱大军的话,大秦只需要抽调数部九原边军精锐就能够一举扑灭越烧越旺的反秦火焰,大秦也许根本不会灭亡。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郡守,郡尉外,还有个重要的职位,那就是郡监,也就是监御史。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大秦三公九卿,除左右丞相,是金印紫绶、秩万石外,剩余的包括御史大夫、太尉、宗正等等在内的一众府卿都是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章节末尾解释)。

    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为副丞相。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有时还受命执行办案)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而郡监也就是监御史,这个本身应该是监督各郡郡守、郡尉以及各郡官吏的职位,也在十余年间的时间里,随波逐流,同始皇帝最初制定时的意愿越走越远。

    制度本身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执行的方法和人。至少,在胡亥看来,始皇帝首创的监御史监察一郡大小官吏的措施,还是非常前卫和适用的。

    大秦郡制除郡守、郡尉、郡监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官职,那就是郡丞。

    郡丞,是郡守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属官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

    郡丞这一职位,可以说是除郡守、郡尉以及郡监外,一郡之中最为重要的官职了。可是,这个一郡之中很重要的职位,却是跟大秦朝廷没有半点关系。

    因为郡丞属于郡守的次官,由郡守直接任命。而另一方面,一郡郡尉之中只有郡尉手下才会设置郡丞,来协助郡尉统率郡卒。

    于是,矛盾出现了。郡丞由郡守任命,属于郡守的次官,郡守不在郡丞就可以直接代行郡守职务,另一方面,郡丞却又直属于郡尉。

    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了大秦官制在郡官这个中层却尤为重要的级别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郡守,已经不再是单单管理一郡民生,同样也插手了军事。在跟监御史打好关系,那么郡守,就将是这一郡真正的土皇帝。

    至于居于大秦官制最底层的县一级,按人口多寡,分设县令和县长两个官职。这两个官职加上县丞、县尉两职,是大秦官制中最低的也是最后的正式官位。

    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依律都将是由皇帝直接任命。

    县令和县长每年的俸禄依照秦制是在十二万斤到六万斤粮食。县丞、县尉两官职,铜印黄绶、秩四百石,等若五万斤粮食。毫无疑问,依然是高薪。

    而在县令和县长、县城以及县尉之下的众多县吏,如功曹、令史、狱掾、文无害、厩驺、亭长、三老等等,尽皆都是由县令或者县长自行任命。

    郡吏还好,虽然是郡守来任命,但是会对朝廷进行报备,然后编入朝廷的正式的官制序列中,由朝廷核准之后发放俸禄;而县吏,则是大多由县令直接从赋税中扣除部分来作为这些人的俸禄。虽然县吏的俸禄不会很多,但是大秦数百个县治,每个县治少则十余吏多则数十吏,都要靠百姓来供养。

    这个数字,没有定数。大秦官方的典籍上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

    但是毋庸置疑,这样的后果,就是在百姓本就繁杂的赋税上再次加上重重的一笔。也难怪百姓苦不堪言。

    足足花了三天功夫,胡亥才算是对大秦的官制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但是了解越多,胡亥心中对官制改革的急迫感也是愈盛。

    因为他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下诏免除了百姓三年的赋税,并不意味着百姓这三年内都不用缴税,而只是不用再向朝廷缴税。换而言之,每个县还是一样会向百姓收税。

    而下面那些县令或者县长会不会趁机加征百姓的赋税,答案用脚趾头想也知道会是什么。

    改革官制面临的困难在昨天胡亥已经领教了,朝廷各个大佬一致痛哭流涕的反对,如果强行推行结果不言而喻。毕竟胡亥还要依靠这些人来执行,阳奉阴违之下,最后怕是官制改革将是面目全非不算,还将让大秦上下不通,陷入混乱。

    那么该从哪里着手呢?

    胡亥合上手中的最后一卷竹简,陷入沉思!

    ps:(这个秩中二千石,相对于秩二千石来说,要比郡守、郡尉、郡监的俸禄高上三分之一,也就是两千七八百石的样子,秦制三十多万斤粮食,后世十八万斤左右。)

    感谢,草原狼骑、套利人、lily1012、苯苯小辉、魔Θ神、峰雪爱无间、中了埋伏、3998等诸位兄弟不间断的每日打赏,多谢你们一直一来的支持!鞠躬!(未完待续。)

第十章 春色

    帘幔重重,白雾氤氲升腾。

    氤氲白雾的中心,是一个完全由上好白玉铺就的玉池。微微泛着乳白色的池水荡漾,荡起氤氲无数。四周的玉璧上镶满各色雕琢精细的金玉以及一色的龙眼般大小的珍珠。

    玉池四周十余只精致无比又造型各异的青铜奇兽在白雾中若隐若现,无数手托玉盘、身穿白纱的宫女在帘幔和白雾中如翩翩蝴蝶般,悄无声息的穿梭不停。

    十余只青铜奇兽口眼镂空处异香弥漫。

    偌大的宫殿中,处处充斥着让人心旷神怡的香气,仿若瑶池仙境。

    玉池的一角,整个身子都浸在乳白色的池水中的胡亥,仅仅露出个脑袋,依靠在玉璧之上,正在闭目养神。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对周围不断穿梭送来一盘盘瓜果和吃食酒水、仅仅穿着薄纱行走间风光无限的美貌宫女们,胡亥也逐渐适应了。他很清楚,如果自己让这些宫女离开,那么带给她们的不是尊严,而是灾难。

    从大秦开始直至后世数千年一直为各样皇帝所统治的华夏大地上,那样一座巨大的宫殿中,一切的一切都是为皇帝一个男人而存在。

    被皇帝赶出去,也就意味着在哪里触怒了皇帝或者惹了皇帝不快,那么宫中的管事宦官或者宫女不管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讨皇帝欢心,都会将触怒皇帝的人发配甚至赐死。

    耳畔中,轻盈细密的脚步声,逐渐消失。

    全身浸泡在玉池中享受着全身毛孔张开遍体通透快感的胡亥,长长吐出一口气。几个月了,难得如今天这般放松一下。

    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

    嬴腾毫无理由的选择站在自己身后支持自己胡亥一点都不惊讶,只是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冯去疾竟然在自己刚刚开口就表态愿意一切以自己的意思为主。

    有嬴腾和冯去疾的支持,那么如果再将苏沫、范见和方有从三人说服的话。自己就可以得到关中大部分老秦世界贵族的支持,这对自己改革官制来说无疑是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在自己的命令下,龙卫府和黑冰台同时行动。用最快的速度拿到了自己的诏令让在大秦全国除新设四郡外的四十六个郡同时开始了大秦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人口大普查。

    而胡亥已经在心底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每隔五年或者十年就在大秦全国境内做一次人口普查。只有这样才能实时的掌控大秦产生的变化。

    在胡亥看来,人口普查对大秦的意义甚至更甚于对官制的改革。

    毕竟,这个时候人口才是一切的根本。只有弄明白全国有多少人口。才能合理的分配土地,合理的分配资源并让资源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新的户籍凭证龙卫府已经在加紧制作。这些户籍凭证除了如先前一般会在咸阳宫内保存一份外,同时也会在所有大秦百姓手中留上一份。

    户籍凭证全部用特殊的方法制作。防止作假的办法很简单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极为的适用。小米合着粟谷搅拌碾碎形成溶液,然后龙卫府将会用特制的印章在每一张户籍凭证四角以及中心部位加盖印章。

    这些印章不是用黑墨也不是红墨,而是用淀粉溶液。在检验的时候只需要洒上一点酒液或者草木灰的溶液就能够重新显露出印章的模样,可以说是极为适用和简单的防伪方法。

    胡亥甚至想到可以在不远的将来在大秦全国境内推行这样的防伪方法。这样大秦百姓行走大秦境内,区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就很简单了。

    还有将官和朝臣的通信似乎也可以……

    细碎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缓缓而来,最终停在胡亥身后。

    一阵香风袭来,两只略带点凉意的柔嫩小手轻轻放在胡亥的头上。小心的按摩着,力道适中,配合着娇嫩手指上传递来的丝丝凉意,让胡亥舒服的忍不住轻叹一声。

    “德妃还是淑妃教的你?”胡亥舒服的闭上眼睛,

    龙娇和龙媚两人。因为第一个怀上皇帝的血脉,被嬴腾建议直接册封为德妃和淑妃。

    “妾身知道陛下这几日都在书房,所以特意向德妃妹妹讨教了这手法。陛下喜欢妾身以后就每日给陛下按按。然,国事虽重,陛下还需多注意身体才是。”

    胡亥身后,传来李嫉娇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