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旧书大亨-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汉末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焚毁洛阳,书籍损失甚多。王充加以收集,得残书七十余车。后李、郭汜复乱,残书亦遭焚毁。

    第四次灾厄:汉末魏初,曹操父子喜好文学,致力文化典籍的收集,并命秘书郎郑默整理图书编目《中经》。晋武帝司马炎承继此统,诏秘书监荀勖根据《中经》编着《新簿》,并首次将典籍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西晋末年,永嘉年间,五胡之乱,匈奴首领刘聪攻入京城,以火焚之。

    第五次灾厄:五胡乱华之时,大批士大夫逃亡江南,大量书籍也随之南迁。

    梁武帝萧衍末年,侯景破京,秘书省被烧,幸文德殿遗留一部分。

    后梁元帝萧绎起兵江陵,打败侯景,收集文德殿及民间书籍七万余本,运往江陵。萧绎广罗遍搜天下典籍,共得图书十四万卷,堪称皇家私人藏书第一。

    西魏大军南下,合围江陵,萧绎见大势已去,躲入内殿,以书围身,一火而烬。此次焚毁几乎将江南的图书烧个精光,在当时所有的书籍都是手抄本,多为孤本善本,今只余萧绎所着的《金楼子》一种。此次浩劫,令人扼腕。

    第六次灾厄:隋文帝杨坚、炀帝杨广皆好书籍,致力于图书收集。隋炀帝出游,书籍也携带前往。

    后宇文化及广陵起兵,图书损失不少。

    第七次灾厄:唐太宗李世民提倡文事,至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为大唐文化的安定繁荣时期,大批典籍得到了妥善的收集整理。玄宗创立的集贤院,将文化典籍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对应经史子集。

    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盛唐藏书遭到大量破坏。

    第八次灾厄:唐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开始了文化典籍的修复工作。

    僖宗李年间,黄巢之乱,皇室藏书再遭损毁。

    第九次灾厄:北宋仁宗赵祯庆年间、徽宗赵佶宣和年间,皇室好文,文化为之一兴,在国家的致力收集下,藏书量大增。

    钦宗赵桓靖康年间,金人入侵,大批文化典籍再次遭遇浩劫。

    第十次灾厄:南宋,北人偏安,加之印刷术的兴盛,福建等地逐渐成为文化中心。在孝宗赵淳熙、宁宗赵扩嘉定年间,藏书又大量增加。

    理宗赵昀绍定年间,元兵南下,再成灾难。

    这里没有元朝后来的事,纸质书籍的命运更差。我辈所知,起码清朝的文字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年浩劫,电脑网络,使得纸质书的地位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说完这些,刘教授长叹一声,颇有屈原投江前的凄凉与哀婉,说道:“这就是古书的命运啊,厄运多变………‘水火兵虫’被古人认为是书的‘四厄’,其实也是很多藏书家的‘四厄’。近百余年来,众多藏家前仆后继,聚书散书,大藏家倒下去了,藏垮掉了,一些新兴的藏书家却不断涌现,直至今天。”

    “实则,正是由于这些逝去的和新兴的藏书家节衣缩食倾囊购书,并尽心保护和刊刻传播,才使得古代的典籍经劫难而犹能保持荣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藏书家的存在,就等同于古书的‘保护神’,等同于文化传递的‘使者’,是他们的爱心藏书,才让我们多一种机缘来体味‘耕读传家’‘子孙永宝’的含意。因此,每一个藏家都是伟大的,是高尚的,是值得人敬佩和歌颂的……百年之后,我们也许埋入了黄土地,可是那些真正的藏家,却会被那些古书记载着,永垂不朽,乃至流芳百世……”

    听完刘教授这一席话,所有人都“痴了”。

    没错,是感动,是莫名的感动!心中那道被情感充盈着的阀门,被打开了。

    原本的热血沸腾,原本的激动,从这一刻升华到了感动。

    为什么藏书?

    原来我们是在继承和发扬我们美好的文化传统,是在传播知识,我们是古书的“保护神”,是传递和文化的“光明使者”,我是伟大的,是骄傲的,是值得自豪的!

    林逸也被刘教授这番话感动的心中唏嘘,明显,这是做过功课呀!

    看起来自己给的佣金抽成还太少了,能够说出如此感人肺腑的言语,不愧是教授级的藏家。

    林逸心中,大大地写了一个“服”字。

    ……

    当然,煽情的事儿办完,接下来就要再接再厉办正事儿了。

    趁着大家还都沉浸在作为伟大藏家美好的遐思中,林逸宣布,“第三部宋版书拍卖开始………!”

    沉浸在感动中的众人,好不容易被林逸的这句话拉了回来。

    现实是残酷的,因为激烈的竞争马上就要开始了。

    收拾好心情,作为金陵四大藏家的陆三爷首先摆正情绪,对着林逸说道:“林逸啊,你说开始那就开始吧。就按照刚才所说的,你把书取出来,然后我们先看一看,你出个让人可以接受的底价,我们四位开始互相加价竞拍,最后谁加价最高,这部书就是谁的。”

    这时刚刚赢了一句的张四爷开口了,说道:“另外我再提一点建议………加价也可以,不过要玩就玩大点,免得我出100万,你才加100块……为了防止这种鬼祟的加价方法,我看这次竞拍最少加价要达到20万,你们看可否?”

    说完这话,张四爷就用目光撒了一眼其他藏家。

    丁七爷和冯五爷一起道:“这个不用你说,我们也要提出的,大家既然一起竞拍,就玩大点,有气魄点,不要再婆婆妈妈,什么多出来10万,7,8万……就以20万为筹码,以此类推!”

    林逸莞尔,原本他想要营造一种关系友善的竞拍,可惜大家看起来是水火不容。

    作为见证人和看客的那些其他藏家则一个个唯恐竞争不够激烈地点头称赞道:“这样才对嘛!大家有都不是没钱,一次才加那么一两万,十来万,实在连我们都看不下去。”

    见此,林逸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事情对自己太有利,自己要是在开口拒绝,那不是虚伪就是傻瓜。

    所以他直接招唿刘教书,“把第三部宋版书取出来!”

    刘教授似乎已经习惯了林逸的命令,就见他戴着洁白的手套,稍作整顿,就从一处小心翼翼地取出一部古书来。

    在这部书被取出来之前,大家就开始纷纷猜测了。有鉴于前两部宋版书都是宋代时期给儿童启蒙的基础读物,一部《千字文》,一部《百家姓》,算是彻底洗刷了大家对宋版书的认识。所以大家就忍不住猜测,接下来这部书会不会和前面那两部一样,也是什么儿童启蒙读物什么的。

    不过这不太可能吧,宋代的儿童启蒙读物怎么会集中一块儿拍卖,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太惊奇了。要知道,宋版书想要遇到一本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是一个系列中的三种。

    就在大家纷纷猜测的时候,刘教授俨然已经把那部古书放到了扫描仪下面。

    这次装裹这部书的是一个鹅黄锦缎书函,也许是年代久远的缘故,书函显得有些老旧,斑驳,甚至有些地方已经磨破,露出里面的纸板。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书函上面竟然绣有“龙凤呈祥”的图案,这在书函上面可是少有的,除非是某家结婚,或者有大喜之事,才会这般特意安排。比如说结亲时以古籍作为彩礼……好奇心被勾起,人们就忍不住急忙去看这部古籍的书名………

    只见扫描仪连接的大屏幕,很快就显现出这部古书的名字,众人一看,彻底愕然,因为这部书竟然是………《三字经》!(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八章。宋版《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就是《三字经》的开篇。

    话说《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着中的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如今,林逸即将拍出的这部宋版书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三字经》,再次洗刷了所有人的认知。

    为什么?因为之前所有人已经猜测这部书是不是儿童启蒙读物,没想到结果竟然是真的。

    猜想变成现实,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那种感觉就像是买“彩…票”猜对了号码一样,让人吃惊之余,还读了一份惊喜。

    果然,果然如此!

    没想到这次参拍的三样宋版书竟然是同一个系列,都是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前面是《千字文》,《百家姓》,这一本则是《三字经》,林逸似乎早有了这样的决定,要把宋代的儿童启蒙读物拍卖进行到底。

    不说那些藏家看客,还有专家学者们,只说那金陵四大藏家,基本上都一辆的惊愕,并且是惊愕莫名。

    想一想也就明白了,这事儿太不科学了。

    怎么可能三部书都是宋版本,又怎么可能三部宋版本又都是儿童启蒙读物?

    太邪乎了!

    陆三爷心中有了计较,和自己身边的军师开始悄声低语,可想而知,他对这部书兴趣很大,旁边另外三位爷也都开始和身边的军师合计,合计该出多少的价码。

    一时间,虽然拍卖还没开始,整个气氛已经紧张和严肃起来。

    不过好戏还在后面,因为在扫描仪的作用下,这部宋版书才算是彻底露出了真容。

    首先打开这黄颜色的书函,《三字经》呈现出来,看封面的色泽,竟然有些像是麻黄纸。

    看到这种颜色,包括四大藏家,在座的专家学者,都禁不住露出了一丝惊异。为什么?因为这种色泽造假的古籍善本是最多,也最难以甄别的。

    原来,随着古籍旧书收藏队伍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新手加入进来,而市场上赝品层出不穷。尤其随着当前古籍收藏市场升温,一些不法商人伪造古书,欺骗外行人,其中用茶染旧纸张冒充旧作来作伪古书是常用的手法。还有作伪者利用存有的古纸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其真假。

    除此之外,还有作假者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这是作伪者最常用的在目录上做的手脚。

    当然,只要是行家里手,或者古书高手就都可以从装订线、书颜色等方面进行辨别,还要注意闻一闻油墨味,现代书和古书差别很明显。此外,古籍经过岁月磨炼,外表一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破损、霉烂或虫蛀。新手在购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纸质、序跋、排挤、目录等细节,从这些方面来辨别真伪。

    但眼前这部《三字经》到底是真,是假,却还需要进一步的推断。

    对于大家的诧异,林逸全都看在眼里,他当然明白这些是什么意思。因为当他第一次看到这部书的时候,也差点打了眼,以为是一部赝品古书;不过惊喜还在后面,在林逸看来,真假这种东西,有时候也是竞争的催化剂,就看你眼力高低了。

    在林逸的示意下,刘玉刘教授一边慢慢地打开那部麻黄纸《三字经》一边说道:“总所周知,在珍贵的古籍版本中,纸张多用竹纸,白棉纸,以及玉扣纸等等,麻黄纸用的比较少,为什么?因为这种纸张的造纸方方法从东晋时期开始盛行,到了宋代成为古籍的专用纸张,可是随着宋版书的消失,这种纸张的古籍也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就是我们经常接触的棉纸和竹纸……可以说这是造纸工业的进步,也可以说是宋代古籍的没落。所以,麻黄纸实际上已经成为鉴定一部古籍是不是宋版书的重要因素。”

    “可是,随着当今造假技术的提高,很多造假商贩为了牟取暴利,就变着法儿地造出这种‘麻黄纸’来,以便把手中的古籍充当宋版书来买卖。使得现在很多人只要一看见所谓的‘麻黄纸’,就以为这是假的,是赝品古书。那么这部书,到底是真是假,就请大家擦亮眼睛,仔细甄别吧!”

    说话间,刘教授就戴着白手套的手,轻轻地揭开了《三字经》的封面,露出了里面的扉页,然后所有人一眼就看见里面的大红藏章………

    这次印章上不是什么“过云楼”,也不是什么“宋楼”,而是五个匪夷所思的大字………

    所有专家学者,所有藏家加收,全都瞪大眼睛仔细甄别。

    扫描仪将那五个大字清晰地呈现在了银幕上,使得那些眼神近视模煳的人,也能把这五个大字看得真真切切,最后,大家终于看出来了,那五个大字赫然就是………“与身俱存亡”!(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九章。搅局

    话说喜欢藏书的人,都喜欢在书上面留下自己的“藏书印”,标明这是谁谁谁的藏书。

    实际上藏书印约始于宋。宋太祖有“秘阁图书之印”,宋徽宗有“宣和”诸印,这些印章大多钤于书法名画之上,有时用于图书专集。宋元以后,藏书印日渐风行,种类繁多,流传至今。

    藏书印措词多样,加上印章精美考究,不但能给后人留下溯宗考源的线索,也可为书籍增辉。有时买到一本心爱的书,晴窗展读,觉得纸白如玉,墨润如脂,不由得不摸出你的印章,钤上一方朱红的印记。

    明清时代,私家藏书日富,很多藏书家都有专用的印章,其中尤以表示藏书归属的印文为多。如明代藏书家毛晋,有“虞山汲古阁毛子晋图书”、“汲古阁图书记”、“毛氏正本”、“汲古阁”等藏书印数十方。清朱彝尊则有“秀水朱氏潜采堂图书”、“曝书亭经籍”、“竹土宅真赏”、“竹读本”等。叶昌炽有“五百经幛馆”、“吴郡叶氏访求乡先哲遗书记”等。这些印章,或作私人姓氏名号,或为自家斋馆和藏之名,或一印兼有,间或也有标明书籍的版本及珍稀程度的。

    藏书印发展下来,渐衍渐繁,花样百出,什么“子孙保之”、“子孙永宝”没更有甚者,直接用一首诗来当自己的藏书印。

    近现代名人藏书也多使用藏书印。如傅增湘、袁克文等,他们的藏书印镌刻极精。新文人中,藏书印也很考究。据唐《藏书印》一文载:阿英藏书极富,大都只盖一方小型朱文私章,篆“阿英”两字。郑振铎对洋装书籍,往往只在封面上签个名,线装的才加钤“长乐郑氏藏书之印”。

    藏书印大多钤于线装古籍第一面的右下角。印文采用朱文细笔、细边为宜,最好用那种具有圆转妩媚意味的“圆朱文”,不适宜用粗笔或大阔边的印。

    此时,这方藏书印就印在了《三字经》扉页的右下角,字迹也属于妩媚的“圆朱文”,看起来非常的扎眼。

    在座的专家学者,以及藏家教授可都是古书方面的高手,对这些藏书印当然也门清得很。一看到这五个与众不同的大字,立马就认出了这部书的原先主人,谁?大名鼎鼎的“二皇子”………袁克文!

    袁克文是谁?就是袁世凯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民国四公子之一,有名的收藏家和藏书家。他的收藏主要有:钱币、古泉、印章、古籍、邮票等。

    袁克文,字寒云,小时候就被称之为神童,六岁学识字,七岁读经史,十岁习为文章,一十有五能诗赋,长大后更是才华横溢。可惜此人不喜仕途,反而喜欢搞收藏。

    袁克文生前收藏丰富,得宋代古籍善本29种116册,自署“宋书藏”,坐拥书城,有直驾黄丕烈‘百宋一廛’之上意。得宋刻巾箱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辟八经室储之。着有宋本书提要书稿,后由周叔先生为之刊出,题为《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种》,集中体现了袁克文对古籍(尤其是宋版本)研究的成就。

    袁克文在收藏的诸书上皆钤“皇二子印章”,不过对他尤其珍爱的宋版原刻本上面,则钤五个大字………“与身俱存亡”。顾名思义,说明了他对古书的痴与迷。

    此刻,看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