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战图-第3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大笑,在小议事堂坐了下来,一名从事给他们上了茶,这时,苏威给韦云起使个眼色,韦云起会意,欠身笑道:“今天我们主要是来和殿下商议一下新的尚书人选,崔尚书已确认调到北海郡为太守,那工部尚书一职该由谁来接任?希望殿下能明确这一点。”

    张铉笑了笑问道:“按照以前的惯例是怎么安排?”

    旁边苏威接口说:“具体的任职惯例没有,可以从地方调任,可以从别的部寺转任,也可以从本部升任,一般大家会拟出几个方案,然后由天子来选择,当然,大部分时候都是先帝自己决定。”

    苏威言外之意,张铉可以自己指定工部尚书人选,他们都是聪明人,知道卢倬和崔焕被免是齐王深谋远虑的结果,齐王需要考虑权力平衡和世家平衡,他必然早就有了合适的人选。

    张铉沉吟一下道:“我还是考虑从本部升任,工部侍郎李春这次随军东征,立功甚大,我考虑升他一级为兵部尚书,三位意见如何?”

    三人对望一眼,原来齐王是想升李春为工部尚书,李春这个人大家了解不多,长期在都水监和工部做中低级官员,去年升为工部侍郎时,大家都很惊讶,此人一无背景,二无资历,就是擅长于造桥修渠,居然就能升为工部侍郎,着实让人费解,现在居然又要提拔他为工部尚书,三人都有点无法接受了。

    裴矩劝张铉道:“尚书之职非同小可,在长安,尚书若有平章事之衔就是相国了,如果殿下觉得李春能干,或者立功,可以让他当雄郡太守,或者出任寺监主官,但任工部尚书老臣认为他资历不足,会引起很大的争议,将有损殿下在百官中的威望,请殿下三思!”

    苏威也赞同裴矩的意见,对张铉道:“大家都做官不易,论才华,谁也不比谁差多少,为什么他能提升,我就不能提升?每个人心中都有帐,这种情况下,要让人心服口服就必须有一个规则,资历就是大家公认的规则,殿下让老臣和裴公为相国,我想殿下看中的就是这份资历,其次就是影响力,像卢倬和崔焕的资历确实不够,但他们二人为尚书大家都没话可说,一个是范阳卢氏家主,一个是清河崔氏家主,两大家族的影响力让大家心服口服。

    但李春并非世家出身,在老臣的记忆中,他最高也只是做到郎中之职,当然被殿下赏识而得到破格提拔也不是不行,但这种事情不能多,更不能在一个人身上反复出现,否则就是破坏规则,它在官场中造成的恶劣影响将完全抵消高句丽战役胜利所带来的人心凝聚,会让人心寒,老臣肺腑之言请殿下稍微聆听一二。”

    裴矩和苏威的坚决反对让张铉着实不舒服,他又望向韦云起,希望能得到韦云起的支持。

    韦云起沉吟一下道:“微臣考虑,殿下打算提拔李春应该是为了推广工学,如果是这样,出任军器监令、将作监令或者就像裴相国所言,出任雄郡太守,这样我觉得更合适,但如果殿下觉得因为他立功,应该有所奖励而提拔为工部尚书,那我认为就大可不必了,殿下完全可以赐爵位,这更符合军功之赏,殿下三思!”

    韦云起丝毫不提工部尚书,但他的意思却明明白白,他也同样反对李春出任工部尚书。

    如果说苏、裴二人还带有前朝的某种偏见,张铉可以不听,但韦云起却是和他一起奋斗创业,是最了解他,最让他信赖的心腹,现在连韦云起也反对,张铉就不得不慎重考虑自己所做的决定了。

    张铉无奈,只得点点头道:“好吧!新人选我再考虑考虑,你们也可以草拟几个方案,看看工部和工部谁担任尚书更合适一点。”

    苏威和裴矩见张铉终于让步,他们两人心中大喜,任命尚书是摄政王的权力,他们不能干涉,但他们也不希望张铉破坏官场规则,好在张铉虚怀若谷,接受了他们劝谏,这让苏威和裴矩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这时,苏威捋须笑道:“微臣倒有一个方案,殿下可以考虑一下。”

    “相国请说!”

    “殿下既然打算让卢倬出任江都太守,那是不是可以让陈棱来出任礼部尚书,凭陈棱的资历是足够了,其次关于工部尚书人选,微臣推荐洛阳的相国卢楚,当然他现在还没有来,但老臣觉得他比李春更适合出任此职。”

    裴矩心中暗骂,让卢楚来出任工部尚书也是他的想法,很显然,朝廷中枢中不能没有河北士族的代表,卢楚便是最合适不过,不料苏威却抢先一步,将他的想法夺走了。

    裴矩连忙道:“殿下,老臣也是想建议卢楚为工部尚书,这样可以安抚河北士族的不满,不过让陈棱放弃兵权,他未必肯答应。”

    苏威笑道:“这只是给他的选择,既然我们要和长安争夺江都,那诚意就要做足,拿出礼部尚书之位,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诚意。”

    张铉点了点头,江都的归宿不能再拖下去了,陈棱的态度始终模棱两可,那是因为他们准备胡萝卜太多,而没有准备大棒的缘故。(未完待续。)

第739章 兵出东海

    苏、裴两位相国告辞而去,韦云起却留了下来,张铉负手站在窗前,注视着远处的正在修建的中都塔,韦云起明白张铉留下自己的原因,他坦率地说道:“微臣完全能理解殿下想重用李春的原因,想大力发展手工业,尤其造纸、印版,扩大文学的传播,建立官学,逐步削弱豪门士族的基础,但微臣想说,殿下想法很好,但重用李春的时机确实还不成熟。”

    “为什么?”张铉没有转身,冷冷地问道。

    “殿下免去了两名尚书,谁都知道这是针对河北士族,已经在朝野引发巨大的震动了,河北士族人人自危,这个时候还是应该以稳住官场为主,如果再重用李春,中都的官场会大乱,殿下在朝廷的基础还并不牢靠,微臣担心中都官场的人心会散,最后只会便宜了李渊。”

    沉默片刻,张铉缓缓点头,“你说得对,有外敌在,不可过于变更制度,引发动荡,也罢,李春颇擅长治水,我任命他为都水监令,这个苦差事相信没有人会和他争。”

    韦云起笑道:“这就对了,从五品侍郎升为正四品寺监主官,也算是一个很大的提拔,但总比直接升为从三品尚书要好得多。”

    张铉不想再提此事,又回头道:“卢庆元出任礼部侍郎的任命取消吧!让他继续担任涿郡郡丞。”

    这却是妻子卢清请求,理由是她兄长缺乏州县历练,不懂民间疾苦,让他普通民众多打交道,有利于兄长人生阅历的积累,而且这也是他们父亲卢倬的一再要求,张铉能理解卢倬的长远打算,他便答应了妻子,让卢庆元继续出任涿郡郡丞。

    韦云起点点头,“微臣明白了,他现在还没有办入职手续,新涿郡郡丞也没有任命,此事很简单,也不用下牒文,让他直接回涿郡就是了。”

    “那就好,还有什么事吗?”张铉问道。

    “微臣还有一事。”

    韦云起压低声音道:“现在中都大街小巷都在议论,殿下姓张不姓杨,再继续维持隋朝不太合适,也没有必要,殿下,我们是不是该改国号了?”

    张铉摇摇头,“这件事时机还不成熟,正如你刚才所言,我在朝廷的基础还并不牢靠,李渊还在一旁虎视眈眈,等天下大势已定,我们再慢慢讨论此事不晚!”

    韦云起欣然赞道:“殿下的定力非常人可及也!”

    张铉也笑道:“我可没有什么定力,比如对拿下江都,我在回师的半路就迫不及待了。”

    江都是一个前朝的遗留问题,在宇文化及渡淮北上后张铉确实准备一并解决江都,但由于唐军进攻河内,使张铉不得不暂时放弃收复江都,撤军回了河北,江都便成了大将军陈棱控制的一块大隋飞地。

    但无论洛阳隋朝还是中都隋朝都无法控制陈棱,江都实际上成了一个打着大隋旗帜而自立的割据势力。

    东海岛外的船帆遮天蔽日,三万水军在老将来护儿的率领下,在东莱郡仅仅休整一天后便再度沿海南下,数日后抵达了东海郡。

    来护儿从大船上走下,驻东海郡守将李贲连忙上前向来护儿行礼,东海郡是大隋的最南面,由于紧靠徐州,东海郡守军情况比较特殊,在郡治胊山县有一千郡兵,直属于兵部管辖,而在东海岛又有三千驻军,却属于水军,由鹰扬郎将李贲率领,除了供应物资外,东海郡官府一般不涉足东海岛。

    “卑职参见老将军!”李贲上前单膝跪下行礼。

    “李将军请起!”

    来护儿让他起身,又问道:“骑兵到东海郡了吗?”

    这次张铉对江都势在必得,所以不仅三万水军数百艘战船全部南下,而且裴行俨的三万骑兵也没有返回中都,也是直接从河北南下,从琅琊郡进入了东海郡,也是骑兵的优势,高速机动,调动灵活。

    李贲连忙道:“今天上午裴将军的骑兵刚到,不过在胊山县。”

    迟疑一下,李贲又问道:“要卑职通知裴将军吗?”

    来护儿点点头,“你现在就发信告诉他,我将继续南下,请他也按计划南下,淮河那边我会安排船只给他渡河和运送粮草。”

    “卑职遵令!”李贲匆匆去发信了。

    来护儿随即高声令道:“传令三军休息两个时辰,大军继续南下!”

    由于宇文化及在徐州掠夺以及和瓦岗军爆发战争后,大量的人口从徐州逃到江都郡和琅琊郡躲避兵灾,胊山县的人口从两万激增到十万,县城负担极重,民众也苦不堪言。

    东海郡和琅琊郡两郡官员连发十几份求援牒文去中都,恳请朝廷支援赈灾。

    为此,朝廷特地拨付粮食五万石以及十五万袋野豌豆给琅琊郡和东海郡用于赈灾,同时又从各地调来一百多名官员协助两郡赈灾。

    就在隋军水师抵达东海岛的同时,裴行俨率领三万骑兵也在清晨时分抵达了胊山县,胊山县城内有草料和粮食仓库,可以给隋军士兵和战马补充粮食草料。

    在胊山县外一片延绵数十里树林内,外面环绕着一条小溪,流水潺潺,在盛夏里格外的清凉诱人。

    三万骑兵和战马在树林内休息乘凉,躲避炎热的天气,炎热的天气对战马影响很大,所以士兵们都小心翼翼爱护自己的战马。

    不断有士兵去树林外的小溪内取水,给战马浇在身上降温,他们尽量夜间赶路,白天休息,到目前为止,军队和战马依然保持着充足的体力。

    裴行俨坐在一块大石上,专注地研究地图,张铉给他的命令是渡淮南下,止于高邮,没有命令不准进攻江都,裴行俨明白大帅的意图,大帅是要威慑陈棱,让他认清形势投降中都,可一旦陈棱投降了长安,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威慑江都对于裴行俨问题不大,关键是要避免遭到敌军偷袭,裴行俨很清楚战马对于中原各路诸侯意味着什么,就算是水网密布的江淮贼首杜伏威也同样会眼红,裴行俨绝不能让自己的骑兵遭遇偷袭。

    这时,一名士兵飞奔而来,单膝跪下禀报:“启禀将军,赵县令派人送来一封信,可能是东海岛那边发来。”

    裴行俨精神一振,这极可能是来护儿抵达东海岛了,他当即问道:“信在哪里?”

    一名县衙从事被领进树林,将一封信呈上,裴行俨打开看了一遍,和他所料一致,来护儿到了东海岛,又继续南下了,信上说来护儿将派一支船队给他运输粮食草料。

    裴行俨连忙问道:“东海岛派来了什么样的船队?”

    “派来了两百艘小船,可以从东海郡直接去淮河。”

    裴行俨稍稍松了口气,他就怕派来千石以上的大船,根本走不了小河,只能走海路再绕去淮河,那样会误事的,来护儿考虑得还算周到。

    裴行俨对从事道:“烦请告诉赵县令,请他立刻组织民夫搬运粮食和草料上船,务必在天黑之前准备好。”

    “将军放心,我家县令上午就组织了民夫,现在应该已经在搬运粮食草料了。”

    从事告辞走了,裴行俨看了看天色,现在还是下午时分,等天黑下来就出发。(未完待续。)

第740章 施压江都

    江都因大运河而繁华,当淮河以北战乱爆发而使运河航运被迫中断后,江都的繁华开始褪色,大量船夫和码头挑夫失业,商业凋敝,人口锐减,大量人口返乡,短短半年时间,江都人口从百万之众锐减到了五十万。

    唯一的运输和商业则是和江南地区的贸易,几大被江南会控制的商行逐渐垄断了江都的商业,江南会的势力也越来越深地渗透到江都的每一个角落,所以陈棱只是控制了江都城的安全,但江都的经济和民生却被江南会控制了,连江都的地方官府也不得不看江南会的脸色。

    这两个月大将军陈棱的日子确实很难过,两个月前,江南会派沈坚前来说降陈棱,希望他能效忠江南会,但被陈棱一口回绝,江南会随即断绝了和江都的粮食交易,江都粮食供应日趋紧张,仅靠江都一郡的土地远远无法养活江都城的百万民众,更不用说陈棱的军队。

    江南会断粮的后果首先就是粮价飞涨,江都粮价从斗米八十文涨到了斗米五百文,随即又上涨到斗米八百文,短短两个月时间粮价便翻了十倍。

    粮价飞涨使很多商人看到了商机,纷纷组织船队去荆州购粮,却被江南会派军队在江面上拦截,使众多商人损失惨重,购粮计划由此失败。

    陈棱也遭受了极大的压力,他本意并不想割据为诸侯,但他也不想站错队,所以一直在观望形势,他要么投降李渊,要么投降张铉,而绝不会投降江南会,但随着粮食压力日渐增大,他也不得不面临选择了。

    就在一个月前,陈棱同时派人去了长安和中都,虽然只是试探,却引发了中都和长安的轩然大波,江都的战略地位自然不必多言,谁得江都,谁都得了半个东南,为此,长安和中都几乎同时派使者前来江都和陈棱联系。

    江都兵马府位于江都东城外,这里原来是骁果军军衙,现在成了陈棱的军衙,军衙内外戒备森严,在军衙门口停泊着一辆马车,几名随从无聊地在一旁等待。

    军衙内堂,陈棱正在招待从长安过来的特使,这名特使不是别人,正是陈棱亲弟陈桐,陈棱有三个兄弟,其中两个在家乡当土绅,最小的一个兄弟便是陈桐,目前在长安出任兵部员外郎。

    这次陈桐是带着重任来出使江都,临走前天子李渊专门接见了他,并向他承诺,如果他能说服陈棱投降长安,朝廷将升他为兵部侍郎。

    从兵部员外郎到兵部侍郎,这是两级的跨越,需要在官场煎熬二十年资历,现在机会却突然摆在陈桐面前,极大地激励着陈桐说服大哥归唐的决心。

    内堂小桌上摆着酒菜,陈棱一杯一杯地喝酒,始终沉默不语,而陈桐这耐着性子,一遍又一遍地劝说兄长。

    “兄长想必也看到了,唐的疆域从并州到关陇到巴蜀,控制着天下最富庶之地,军粮完全不成问题,实力要比中都伪隋要高得多,实力对比决定着将来的天下走势,有人说张铉深谋远虑,我也承认张铉有过人之处,但大唐天子也同样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也同样抱负远大,一点也不亚于张铉,所以才能天下归心,建立大唐王朝,兄长不要再犹豫了,看看大唐天子的诚意吧!”

    陈桐见兄长始终不吭声,他有点急了,将手中酒杯放下道:“大哥,天子已表示愿封你为骠骑大将军,江都郡王,如此诚意还有什么可挑剔,人生得此殊荣,还有什么不满足?大哥为什么就沉默不答应呢?”

    陈棱叹了口气道:“阿弟的心情我能理解,人人都想升官发财,你好容易才得这个机会,你当然不想失去,我虽然很想成全你,但现实却很残酷,这关系到三万将士的性命,关系到江都的未来,你就不要为难愚兄了。”

    “可是兄长归降长安就不现实吗?”

    “如果你一定要问,那我就只说一件事,投降了李渊,我军粮问题怎么解决,江都五十万人谁来养活?李渊远在长安,他怎么把粮食送给我?”

    “这个——”

    陈桐想了想道:“可以从巴蜀走长江送粮,或者向江南会施压,让他们恢复粮食贸易,总归有办法解决。”

    “这些我都考虑过,都不现实,长江送粮只会便宜萧铣,至于向江南会施压,那更是无稽之谈,张铉向江南会施压我还能相信几分,长安拿什么施压?恐怕连李渊也不敢这样说吧!”

    陈桐脸胀得通红,半晌道:“那兄长决定归降隋朝吗?”

    “我本来就是大隋将军,何有‘归降’之说,不过我也没有考虑清楚,我们先不提此事,说说家里的情况吧!两个侄儿境况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