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先学会说话,后学会做事-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须解决的“关键人物”。他们往往是求人办事的关系网中的重要一员,有时甚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他们可以顺利地把你送到求人成功的彼岸。
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在学校里想入党,可不是好入的,首先,要每个寝室里选出一名代表,由他们提名,然后班干、团干在这些提名里面剔除不符合要求的。然后,在班里党员间投票表决。
而向彬在上大学的时候,为了将来毕业时好找工作,就想在毕业那一年入党。可他既不是班干部,也不是团干部,在系里也不担任职务,校学生会里更没他一席之地,怎么轮,也轮不上他。
于是,向彬为了想入党,先做各寝室代表们的工作,又请班干部、团干部吃饭,当然也没有忘记给党员们说好话,许好处。结果他们都对向彬大开绿灯。他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眼看入党有望,却因为没有提前跟班主任套好交情,被班主任一笔“销了名”。
求遍小鬼,不如靠准阎王。在求人办事时,也要做到心里有数,你想办什么,就要去托什么人。这个所谓的人是对你想办的事起关键的作用,是庙里的主神,是领导。是说一句话,可以抵得别人说十句话的人,对这种神,我们要多磕头、勤上香,让他们感动。我们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相反,如果我们去求这种神的手下,如果主神不答应,我们的事情还是无法做成功。

点评:
求人办事要掌握技巧,“阎王”不高兴,啥事也办不成;相反,只要“阎王”高兴了,“小鬼”再难缠,也不敢和领导对着干。所以,“求遍小鬼,不如靠准阎王”是所有人不得不明白的道理。

4、求人办事当练好“忍”功

求人办事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该有的忍性和毅力,要看清各种利益所在,找准自己的方向,你才能节节攀升,达到目标。
既然有求于人,就难免在别人面前自觉低人一等,少不了看人脸色,讨好别人。求助于别人,并不一定什么事都水到渠成,对方面露难色,态度冷淡甚至表示拒绝都是可能的,你千万不要由此就觉得自己失了面子,受了侮辱,从而失去了耐心。
在明太祖朱元璋还是起义军的时候,那是农民起义的初期,由于这些人出身贫苦,没有文化,目光短浅,各路红巾军出现了分裂之势,当时大家个自结为一派,朱元璋的主帅郭子兴也自成一派,两派在很多问题上谈不拢,以致关系紧张,彼此猜疑,甚至有相互攻击之势!朱元璋此时知道,只有顾全大局,各路义军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打败元军,他在分析双方主帅的性格后,一方面力劝郭子兴只有团结才有出路,然后又背着郭子兴,忍气吞声的亲自去向其他主帅赔小心,说好话,着意联络各路军的感情,从中利用利益的潜规则游戏,在尽量突出自己作用的前提下,团结友军,最终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他的目的:两边都不得罪,两边都得到了好处!
其实,朱元璋开始创业的时候,在其起义主帅郭子兴手下还碰到了很多不顺人意的事情,可他每次都能以超乎寻常的耐心去解决它。
曾经郭子兴也会怀疑朱元璋的忠诚,就因为郭家其他人嫉妒朱元璋被郭子兴重用,每次都在郭子兴面前挑拨离间,导致了朱元璋数次遭受牢狱之灾,在牢房里挨打受饿滋味肯定不好受,但朱元璋还是一声不吭地忍了下来。
因为朱元璋明白:好事多磨,没有充足的耐力和持久的信心,是达不到终极的目标。自己要想赢得郭子兴的完全信赖,他就只有一忍再忍,好展示自己的忠诚。最终,朱元璋达到了他的目的——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快便取代了他的位置!
求人办事当练好“忍”功,好事多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煮猪头火候要够,文火慢着熬,猪头才会熟。求人办事需要的首先就是一个毅力:忍的毅力,忍到底,坚持到底,总会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时刻!
同样,求人办事的时候也要理解别人,适当地权衡一下所求人的能力。有些求人办事的人,总认为被求者一定神通广大,办什么事金口一开,大笔一挥就成。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你如果能分担、理解这种难处,就不会感到求人办事太难。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办事情也是一样,即使你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让每一件事都水到渠成。求人办事时,对别人的要求不要过高。求人办事千万不要穷追猛打,一定要别人做到什么地步,否则就觉得不够意思。也就是说,求人办事要知足,别人能办多少就办多少,不要勉强别人办很难办的事。
当然,忍,不是忍气吞声,而是要有足够的承受力忍耐所求人的脸色,毫不理睬“软钉子”。既然不能不求人,倒不如理直气壮去求人,求人也得求得潇洒、舒坦,求人不必虚张声势、空话连篇,但是也不必灰溜溜、乞哀告怜、任人奚落。

点评:
山峰不是每个人都能爬上去的,总会有人在高处,有人在低处。所以每个人总会有求人办事的那一天。而求人办事就必然要放低姿态,“忍气吞声”,大家不妨学点“忍”的技巧,以免载兴而来,败兴而归。

5、找准所求人心理的薄弱点,“恭”其所需

求人办事就是要找准所求人心理的那个薄弱点,“恭”其所需!做人并不一定非得要有拍马屁的好本事,但一定要有看穿对方心理的薄弱点,说他爱听的话的本事。换句话说,要想求人办事,就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赞美的作用,而赞美的关键点就是“恭”其所需,挠到痒处。
比如,碰巧所求的人女儿在旁边,你就一定要把他的女儿夸成一朵花,即便她并不漂亮,你也要发现她是“可爱”的;如果所求的人是位老艺术家,清心寡欲,那你就要准备好和他谈谈诗词,聊聊苏轼了。
叶老师对好朋友张律师说:“上个星期,我的伞在市中心一所图书馆里被人拿走了。因为伞是妻子作为结婚礼物送给我的,我十分珍惜,所以,我花了很多钱在报上登广告寻找,可至今还是没能找回来。”
张律师听后问:“你广告怎样写的啊?”“就是如实写的啊。”叶老师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从报上剪下来的广告。
张律师接过来念道:“本人于上星期日傍晚于图书馆遗失黑色绸伞一把,如有仁人君子拾得,烦请送到长春路24号,必有酬谢。”
张律师说:“我是经常接触做广告的人的。登广告大有学问。你登的广告不行,找不到伞的。我给你写一个广告,再登出去,如果还是找不到伞,我买一把新的赔给你!”
张律师写的广告见报了的次日清早,叶老师打开屋门便大吃一惊。原来自家院子里已横七竖八地躺着六七把雨伞。这些伞五颜六色,布的绸的,新的旧的,大的小的都有,都是从外面扔进来的。
叶老师自己的那把黑色绸伞也夹在里间。好几把伞还拴着字条,说是没留心拿错了,恳请失主勿将此事声张出去。叶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张律师,张律师说:“这些人还是老实的。”
你知道张律师的广告是怎么写的吗?张律师的广告是这样写的:“上星期日傍晚,有人曾见某君从图书馆取走雨伞一把,取伞者如不愿招惹麻烦,还是将伞速速送回长春路24号为好。此君为谁,尽人皆知。”
张律师的广告能够如此奏效,正是因为他抓住了普遍偷伞人怕被抓到的心灵弱点。张律师的广告虽然有些狡猾和不实,但是毫无疑问,其语言是有说服力和杀伤力的。叶老师实事求是的广告没有奏效的情况下,张律师“别出心裁”,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点评:
求人办事不但嘴上功夫要到家,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其心理的薄弱点,“恭”其所需。就是不仅要让对方从我们的话中领会到肯定、理解、欣赏和羡慕,还要说的恰当,否则就如隔靴掻痒,即使找到了对方的痒处,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6、你求的人不领情,就从他身边的关键人物下手

有时,我们费尽力气终于找到了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的人,但是千求万求他对方却不愿意帮助我们,怎么办?不要气馁,要知道世上没有攻不破的堡垒,更没有感动不了的人。正面相求行不通,就不妨用点迂回战术,从他身边的关键人物下手,打开缺口,巧妙达到自己的目的。
蒋介石去世那年,宋美龄准备赴美国定居。临动身那天,蒋氏兄弟前往送行。蒋纬国特地提早赶到官邸,以前,蒋府每年逢蒋介石、宋美龄的生日,除夕吃团圆饭,端午节和中秋节都要聚会,所有的人都穿便服。而此次,蒋纬国一改往日穿西装的习惯,穿了一套军服,还佩带了全套勋章勋标。
原来,军衔是中将的蒋纬国已经当上中将14年了,但时任总统的蒋经国并不打算给蒋纬国晋衔,为此蒋纬国不得不另想办法。
蒋纬国一进门就向宋美龄行军礼。宋美龄对蒋纬国的举动觉得奇怪便问蒋纬国这是干什么。蒋纬国一本正经地解释道:“根据我党(国民党)的规定,当了14年中将若还未晋升为上将,则应强制退役,军衔也随之取消。只有上将才是终身制。再过不久,我就没有资格再穿军装了,今天给妈妈送行,特地让妈妈看看我穿军装的模样。”
宋美龄从来不问军中之事,限龄退役这种事,她还是第一次听说,正巧这时,蒋经国也到了。蒋纬国一见蒋经国来了,也站起来行了个军礼。蒋经国皱皱眉头,明白了这其中阴谋。
宋美龄把蒋经国叫到跟前,问道:“纬国做军人还可以吗?”
蒋经国随口说:“他本来就是军人,而且表现很出色!”宋美龄问道:“既然他很出色,为什么还要办退役手续?”蒋经国只好说:“纬国中将期龄到了,不过我马上准备交代给他办升上将的事。”就这样,蒋纬国通过母亲的大力相助,终于如愿的从中将升为上将。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清光绪年间,周炳记木号的周老板愁眉不展,因为那时镇江木号的木材,大部堆在江里。为此,清政府每年要索纳几千两银子的税贴。木号的老板们就想要通过向知府大人送礼以放宽税贴,可这位知府自称清正廉明,所赠礼品均拒之门外。
就在这时传来了镇江知府大人想为他的母亲做80大寿的消息,周老板听了愁眉顿开,高兴万分。他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知府大人是位孝子,对老夫人的话是百依百顺。如果能打动了这位老夫人,不就等于说服了知府大人吗?
周老板忙去派人打听老夫人喜欢什么,来人告诉说她最喜欢花。周老板又犯了愁,可眼下初入寒冬,哪来的鲜花呢?忽然他灵机一动,有办法了。
老夫人寿宴当天,周炳记木号老板的太太故意姗姗来迟,一到知府大人的后衙,周府丫环们就先用绿色的绸缎从大门口一直铺到后厅,吸引了府上所有人的注意,当然也包括老夫人。然后周太太才缓缓下轿,步履轻盈的在地毯上款款而行,每一步都留下一朵梅花印。朵朵梅花一直“开”到老夫人的面前,祝老夫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老夫人听了笑眯眯的,连忙请周老板和周太太入席。
宴席开始后,周太太继续施展“百花齐放”的绝技。一顿饭一共上了24道菜,周太太也换了24套绣着牡丹、桂花、荷花、杏花等各种花的衣服。看得老夫人眼花缭乱,眉开眼笑。直到宴席结束,周太太才说请知府大人高抬贵手,放宽木行税贴。老夫人正在兴头上,忙叫儿子过来,吩咐放宽周炳记木号的税贴。既然母亲开了“金口”,孝子不能不点头答应。
打这以后,周太太成了老妇人的常客,每次来都不忘玩点“借花献佛”的小把戏,讨老妇人的欢心。老妇人打心眼了喜欢这位周夫人,而那孝顺的知府大人也因母命难违,就对周老板另眼相看。
明明知道只有对方是能够帮助自己,但如果直接求他,很有可能遭受拒绝,不仅于事无益,心中反而会留下芥蒂。所以,不妨拐个弯,从他身边的关键人物入手,或者请第三者帮忙说合,如此成功的机会更大。

点评:
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帮助别人,遇到请不动的“神”我们就要想办法了。如果直接相求效果不好,就可以采用迂回战术:从他身边的关键人物入手,所谓曲径通幽,拐个弯,效果更好。

7、以情动人,客套是关键

与人相处都逃不过一个“情”字,求人办事时更是如此。情真方能动人,只因无论再铁石心肠的人也难免不为真情所动。其实动情谁都会,关键就是表现“情”时不能冷冰冰的毫无感情,也不能表现得过度热情。虽然求人办事时,“情”的展现也只是一种客套而已。但怎么恰当地“客套”还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诸如“谢谢您”、“多谢关照”、“劳驾”、“拜托”之类的客套话。这样的客套话可以向别人表示感谢,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正所谓“客套多,朋友多;朋友多,好事多”。这话说起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客套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许多朋友,缩短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求人办事变得更简单容易些。
很多时候,客套不仅能表示礼节和谦虚,更能表明对对方的尊重。所以,我们在求人做事时,即使对方只满足了你的一点点请求,虽然很令你不满,也应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如果你连一声谢谢都不说,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对方会有一种不快的感觉,他不仅会觉得自己的劳动成功没有得到肯定,还会认为你不尊重他,今后也不会再帮助你了。
擅长交际的人们,就像精通交通规则一样谙熟客套的法则,正如培根所说:“得体的客套同美好的仪容一样,是永远的艺术。”
而有些人往往容易把应酬、客套、寒暄甚至是聊天这些基础的交往行为看做是虚伪、庸俗和毫无意义的东西,在思想上加以排斥,在行动上加以抵制。其实,你既然要求人办事时,说一声“劳驾”;打搅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说一声“对不起”,这又什么关系呢?既能显示出你礼貌周到,又能展现你的谈吐文雅,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客套时还要记得一个原则:要自然,真诚,言必由衷,富有艺术性。否则,就会在交际上屡屡受挫,连连吃亏,变成不会求人办事的人。
具体说来,客套不一定都在语言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点一下头,微笑一下,或给对方送些小礼物,凡此种种,都属于客套的范畴。可以说,客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客套是一种礼节,如果客套运用得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提到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他就是一个很讲客套,很会运用客套的老板。他在交托下属去执行某一件事时,会说:“这件事拜托你了。”遇到员工时,他会鞠躬并说:“谢谢你”、“辛苦了”之类的客套话,有时会亲自给员工斟一杯茶,或者送给员工一件小礼物。正是由于松下善用这种客套来激励员工,员工们才会毫无怨言地为他效力的。
人都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也是出于人类感情交流的需要。为了能加深对方的了解、亲切关系,温暖的客套是必须的。彼此之间存在“互酬互动效应”,即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回報。客套一下,看似平常,可它却能引起人际间的良性互动,成为交际办事成功的促进剂。

点评:
人与人之间的客套能增加友谊,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因为客套而发生变化。动之以情,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就缩短了,感情就有了呼应和共鸣。对方在兴奋欢跃之余也会给予更多的关照,更好的回报。

8、事成之后要致谢,万不可过河拆桥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弊病,用人前好话说尽;事成后,半句问候也不言。让人觉得世态炎凉,伤透了被求者的心,让被求者以后对登门相求的人,不肯轻易应诺。因此求人办了事之后,即便你事先送了礼,也别忘了再道声谢温暖一下他的心,这是结尾处最圆满的一笔。
我国古代金榜题名的书生,通常衣锦还乡,举行“谢师礼”。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该学会事成之后要致谢的道理。如果事前卑躬屈膝,事后旁若无人,定会堵死自己以后的路。
“画龙点睛”是说画龙时,最后才点眼睛,如果不点,整条龙就没有生气。同样,事情办成功后向援助者表示谢意是你整篇文章的最后一笔。好话说了很多,这几句也别太在乎。“过河不拆桥”,“卸磨不杀驴”,这才是求人办事之道。
无论是什么人都应该学会感激为你办事的人。事成后,找个时间去向为你提供帮助的人表示感谢。这种做法,会让当事人心里暖烘烘的。登门致谢,不同于有事相求,你不必重“礼”相加,多送几顶“高帽子”,多说几句感谢话,温暖一下他的心就够了。
佛经上说的“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大概就是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