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亦凡商城
新闻中心
商务助理
聊天广场
四海纵谈
贺卡天地
亦凡书库
中国医药史话
人工免疫法的先驱人痘接种术
一 天花的历史
二 以毒攻毒
三 从时苗熟苗
四 从人牛痘到牛痘
我国在治疗疾病中,首先发明人工免疫疗法人痘接种术。这项发明具有重大
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治疗传染病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
为了介绍种痘术的发明史,先来谈谈古代天花的流行史。
一 天花的历史
天花是一种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得病後死亡率极高,一般可达25
%,有时甚至高到40%。不死者也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或失明。我国民间有俗语说
:“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可见天花危害之严重。
早在三千多年前,人们在埃及木乃伊上,已见到天花的疤痕,印度在西元前六
世纪也有此病。中世纪时,天花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几乎有10%的居民死于天
花,五个人中即有一个人面上有麻点,甚至皇帝也无法幸免。法皇路易十五,英国
女王玛丽二世,德皇约瑟一世,俄皇彼得二世等,都是感染天花而死的。十八世纪
,欧洲人死于天花的人数达一亿五千万以上。美洲之有天花,是十六世纪时由西班
牙人带入的,据载西元一八七二年美国流行天花,仅费城一市就有二五八五人死亡
。在俄国,从一九00年到一九0九年的十年中,死于天花者达五十万人,可见天
花是一种极其凶险的传染病。
我国古代典籍上没有见到有关天花的确切记载。晋代葛洪(西元二八一…三四二
年)的《肘後备急方》(三四二年)第一次描写了天花的症状及流行情况。书中这
样写道:“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
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者,疮癜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近
人根据葛洪《肘後备急方》记载:“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认
为此病大约是在西元一世纪传入我国,因战争中由俘虏带来,故名“虏疮”。
从此,我国历代典籍累有天花记载,虽然各书所称病名不一,但从所描述的症
状,显属天花无疑。唐宋以来,此病逐渐增多,十五世纪以後,由于交通发达,人
员往来频繁,天花在我国广泛流行,甚至漫延到深宫禁讳,据载顺治皇帝即是患天
花死去的,康熙幼年时为了避免感染,由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不敢进宫看望他的
父皇。
由于天花严重威胁大众的健康,因此,古代人很早就在摸索防治天花的方法。
二 以毒攻毒
古人发现一个人如果得了某种传染病,可以长期或终身不再得这种病,有的即
使再得病,也是比较轻微而不致死亡。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懂得“以毒攻毒”的原
理,即是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种这有毒的致病物质,使人体对这些疾病产生特
殊的抵抗力,这种思想包含有近代医学的免疫萌芽了。
在“以毒攻毒”思想指导下,我国也在寻找预防天花的方法。明代郭子章《博
集稀痘方》(西元一五五七年)、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用(白)水牛虱和粉
作饼或烧灰存性和粥饭服下,以预防天花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尚未得到实际效果
,但是,它表明古人在“以毒攻毒”思想下,正在寻找防治天花的方法。经过长期
的摸索与多方面的临床实验,终于找到了行之有效的人痘接种法。
三 从时苗到熟苗
清代朱纯嘏《痘疹定论》(一七一三年,康熙五十二年)一书中记载有这一则
故事:说宋真宗时(十一世纪)的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子女,都死于天花,待
到老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王素,王旦担心儿子重遭不幸的病害,于是招集了许
多医师来商议,请他们提供防治痘疮的方法。当时有人提议,说四川峨嵋山有一个
“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丞相王旦立即派人去请,一月後,那位医师赶到了
汴京。医生对王素作了一番检查後,摩著他的头顶说,这个孩子可以种痘,次日即
为他种了,第七天小孩身上发热,十二天後种的痘已经结痂。据载这次种痘效果很
好,後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这是我国典籍上有关种痘的最早记载。由于说缺乏旁
证,尚不以确证我国十一世纪已发明种痘术了。
稍後,清初俞茂鲲《科金镜赋集解》(西元一七二七年)一中,记载了种痘的
确切年代:“种痘起于明朝隆庆年(西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宁国府太平县,
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从此
以後,我国典籍累见有种痘的记载。明末喻昌的《寓意草》(西元一六四三年)记
载有顾□明的二郎、三郎在北平种痘的医案。十年後,董含的《三冈识略》中又记
载安庆的一位姓张的医师,传习种痘术已有三代,其法取患儿的稀痘浆贮于小瓷瓶
内埋在土内待用,使用时将所贮浆染衣,使小孩穿著,三日萌芽,五日痘长,十日
痘萎。这是清初人记录种痘的最早文献。西元一六八一年,清政府曾专差迎请江西
医张琰,为清朝王子和旗人(贵族)种痘。据张琰《种痘新书》(西元一七四一年
)说:“经余种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记之,所莫救者,不过二、三十耳。”可
见当时种痘术已有相当水准了。西元一六九五年张璐的《医通》(西元一六九五年
)中记有痘浆、旱苗、痘衣等法,并记述种痘法“始自江右,达于燕齐,近则遍行
南北。”由此可见,我国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发明种痘术後,到了十七世纪已推广到
全国,而且技术也相当完善了。
清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刊于乾隆七年,西元一七
四二年),书中介绍有四种痘法。(1)痘衣法:把疮患的内衣给接种者穿上,以引
起感染,这是最原始的方法;(2)浆法:采取疮的浆,用棉花沾塞被接种者的鼻孔
;(3)旱苗:把痘痂阴乾研末,以银管吹入鼻孔;(4)水苗法:把痘痂研细并用
水调匀,以棉花沾染塞入鼻孔。书中分析了这四种方法的优劣:“水苗为上,旱苗
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对种痘要旨、选苗
、蓄苗、天时(指种痘季节)、择吉、调摄、禁忌、可种、不可种、水苗种法、五
脏传送之理、旱苗种法、痘衣种法、痘浆种法、信苗、补种、自出、治法等共十八
个专题作了介绍。其中如“蓄苗”一节,指出:“若遇热则气泄,日久则气薄,触
污则气不清,藏不洁气不正,此蓄苗之法。”又说:“须贮新磁瓶,内上以物密覆
之,置之洁净之所,清凉之处。”足见当时对于痘苗的接种与保存已经取得不少成
熟的经验了。
早期的种痘术,采用的是天花的痂,叫作“时苗”,实际上是以人工的方法使
接种者感染一次花,这疫苗的危险性比较。大我国在种痘的过程中,逐步取得选择
苗种的经验。清代郑望颐在《种痘法》中主张用接种多“苗性和平”的痘痂作苗,
叫做“熟苗”,这类疫苗的毒性已减,接种後比较安全。同时代的俞茂鲲又指出,
苗种递传愈久愈好。朱奕梁《种痘心法》进一步指出:“良由苗种愈久,则药力之
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练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患也。若‘时苗
’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练,则为『熟苗』。”这种通过连续接种和选练多次来减低
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现代科学原理的。
四 从人痘到牛痘
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不但有效地保障了儿童的健康,而且不久流传到国外
,对世界的保健事业也作出了贡献。
我国的人痘接种法,不久即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与仿效。清康熙二十七年(西
元一六八八年),俄国首先派医生来北平学习种痘及检痘法。据史籍记戴:“康熙
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在京城肄业。”这是
文献上记载的最先派医生来我国学习种痘的国家。
十八世纪,我国的人痘接种术由俄国传至土耳其,英国驻土耳其大使人蒙塔古
(M。 W。 Montague 1689…1762)在士坦丁堡看到当地人为孩子种痘以预防天花,效
果很好,颇为感动。由于她的兄弟死于天花,她自己也曾感染此病,因此,她决定
给她的儿子接种人痘。一七一七年在大使馆外科医生的照顾下,为她的儿子种了人
痘,事後,她把成功的消息写信回国告诉了她的朋友。一七一八年六月蒙塔古夫人
返英後,又大力提倡种痘,从此,人痘接种术在英国流传起来。随後,欧洲各国和
印度也试行接种人痘,十八世纪初叶,非洲北部突尼斯也推行此法。
西元一七四四年,杭州人李仁山去日本九洲长崎,把种痘法传授给折隆元、堀
江元道两人。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二年),《医宗金鉴》传入日本,于是种痘
法在日本也流传起来。
中国的种痘法传入欧洲後,遭到顽固保守分子的反对,他们责骂种痘是“狂人
”的逻辑,一些基督教牧师胡说“天花是上帝的天恩”,凡人不能逆天行事。有些
国家竟出令禁止种痘。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却倍加赞扬。他在《谈种痘》
的信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
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自从中国的种痘术传入英国以後,在英国流传达四十年。英国的一个乡村医生
琴纳(E。 Jenner1749…1823)幼时也种过人痘,後来他在行医过程中,从挤牛乳的
妇女知道:得过牛痘後就不会再生天花了。琴纳由此得到启发,想到这可能是牛痘
使他们对天花产生了抵抗力,于是在一七九六年五月十四日琴纳首次从正在患牛痘
的挤奶女孩手上,沾了一些痘浆接种在一个八岁的未患天花的男孩手臂上,接种部
位生了一个典型的牛痘,六周後琴纳特意给这个男孩接种天花痘浆,结果这个男孩
安然无恙,证明他对天花有免疫力。後来,经过反覆试验,证明接种牛痘後确能预
防花。
西元一八0五年(清嘉庆十年),种牛痘法由澳门葡萄牙商人传入我国,因为
牛痘比人痘更为安全,我国民间也因此用牛痘。这说明我国不仅善于发明创造,同
时也善于接受外来的文化。
肘後备急方
一千六百年前,我国曾产生过一部既适于急诊之用,又便于临床诊疗应用的中
医书,这就是西元四世纪前叶,葛洪编著的《肘後备急方》。这部医书之所以有“
肘後”两字,意思是说可以把它藏于“肘後”衣袖之内而随身携带,以便医生在进
行紧急诊疗时,能随时取出参考应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肘後备急方》的性质
,跟我们现在所称的“临床诊疗手册”,确是很相似的。
由于为了“备急”,所以这本书内所介绍的药物,多数是那些能够“就地取材
”容易得到的。有些药物,即使是一时之间不能就地取得而需购买,其价格也多半
是比较低廉的。葛洪在书的自序里,批评有些人编著的医书虽然标榜为“备急”,
却往往不能简要地阐述病症性质,而所介绍的药方,又多是居住于穷乡僻壤的贫苦
病家所不能立时办到的珍贵药材。葛洪有鉴于此,所以他在书中更多地采集了民间
的单方与验方,从验(有效应)、便(便利)、廉(价廉)三方面去著眼。
作为“备急”,书的开头首先记述了急救,其中有抢救卒中(中风)、昏迷、
暴死、急腹症等。在抢救突然昏迷病人的措施里,记述了用指甲陷压患者唇上的“
人中”穴位,或者灸唇下的“承浆”穴位,这是行之有效的简易急救法。此外,还
介绍了用半夏研成粉末,吹入患者鼻中;或是将乾菖蒲捣碎制成如枣核大的药丸,
置于患者舌下以急救昏迷。
对于常见的疾病,《肘後备急方》作了较详细的记述。其中有:传染病与寄生
虫如霍乱、伤寒、疟疾、结核病、天花、麻疯、肠寄生虫病等;营养缺乏病如脚气
病;胃肠道疾病如饮食困难、食物中毒;精神神经病如癫痫、狂躁,外科如脓肿、
肿块、虫兽咬伤、疥疮、皮肤病。还有五官科疾病、药物中毒、酒醉、误吞异物、
突发等。症状的叙述则有咳嗽、中风、水肿、黄疸、腰痛、眩晕等等。全书记载的
疾病种类很多,内容颇为丰富,可以说几乎包括临床医学各科。
对结核病症状的多样性,《肘後备急方》描述得很翔实。书中说患者往往有畏
寒发热,时日颇长,精神恍惚不宁,闷闷不乐,浑身感到不适但却察觉不出何处明
显的痛苦;饮食乏味,四肢无力。这些症状往往长年累月,逐渐地出现全身迟钝、
衰弱以至死亡。并且指出这种有相当大的传梁病,甚至引起全家传染造成“灭门”
的严重後果。书中还说到,过度劳累,或者大病後尚未复原之时,均易诱发引起结
核病。
天花这种烈性传染病的症状,《肘後备急方》最早对它作了详细地描述。书中
说其症状为头面部与四肢发出豌豆大小的疱疹,短期内即蔓延到全身,疱内有“白
浆”,疱随时会破随时又会发出新的。若不及时治疗,严重的多引致死亡。若医治
好,患者的面部出现紫黑色瘢痕,经过一年,颜色才渐消退。
对于脚气病,《肘後备急方》记载说岭南人更多罹患,其症状为最初微微感到
下肢疼痛麻木,或两小腿微肿,或走路、站立时感到脚软无力,或小腹感觉有些迟
钝。有一种脚气病表现为小腹肿胀的往往会引起死亡。这表明当时已认识到心脏型
脚气病的严重症候。对于脚气病的治疗,《肘後方》记载了用大豆、小豆、牛奶等
组成的方剂,现在我们知道,这几种食物所含的维生素乙,是比较容易被人体所吸
收的。上述这些正确的记载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
《肘後备急方》对麻疯病症状的描述,也是很具体。说开始时皮肤的感觉渐渐
变得不灵敏、或者皮肤上感到有虫爬行一样的发痒,或出现赤黑色的皮肤。指出它
的後果是严重的,书中已有对麻疯病人隔离的记载。
对疾病的诊断,《肘後备急方》记载了黄疸患者的诊断依据。说这种病人开始
为眼白“巩膜”发黄,逐渐地面部及全身都泛黄,提出还可借助检查小便来确诊,
方法是让患者小便解在白纸上,纸会产生黄颜色。此外,还介绍了用手指检查小腿
浮肿的方法,说“按之没指”——手指按在浮肿处,局部会出现凹陷。
我国医学注重预防,这在《肘後备急方》中也有反映,例如在发生疾病流行之
年,主张全家人每月定期服药预防。
水肿与腹水病人的饮食需“忌盐”,这在现在来说,是很多人知道的。但早在
《肘後备急方》里已提出了水肿、腹水病人“勿食盐”的主张。并且提出要“常食
小豆饭、饮小豆汁、鲜鱼佳也。”还介绍了羊肉、胡燕、鸭子、蛋黄等富于营养价
值的食物。
对于疾病的治疗,除了药物针灸、按摩之外,《肘後方》里还介绍了冷敷、热
敷、水疗等方法。此外,书中还引用了古代好些中医文献资料,其中有些中医文献
後已散佚,因此这本古代的“临床诊疗手册”,从存保古代一些宝贵的资料来说,
也是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肘後备急方》比较注意当时行之有效的经验,书名不冠以“黄帝”、“神农
”等字样。作者在自序里说:“世俗苦于贵远贱近,是古非今,恐见此方无黄帝、
仓公、和鹊、逾跗之目,不能采用,安可强乎!”这是作者对一些“厚古薄今”者
的感叹和批评。当然,限于当时的环境困素,书中也存有错误的内容,然而,其成
就还是主要的。
金针拔障术的源流
“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对白内障眼病施行的一项手术。白内患者接
受这项手术後,一般能重见天日。我国医学界在一千多年前已能施行这项手术,这
在世界眼科史上不能不说是先进的。
白居易的眼病
“案上漫铺龙树,合中虚贮决明丸;
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律。据考,白居易四十多岁後即患眼疾
。上面这首七律反映了白居易当时正在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