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驭大明-第4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宏宇摇了摇头,环视了一眼四周密密麻麻的明军和后金军士兵的尸体,沉声说道,“咱们的军士肯定也希望死后能有个安身之所,咱们今天这样做了,他日那些战士的将士就可能也会得到后金的善待。”

    “袁大人,把咱们与建奴战死军士的尸首安葬在石门山左右两侧,本官想立个石碑来纪念这些战死的将士,他们无愧于军人的身份,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说着,李宏宇想起了一件事情,沉声吩咐袁崇焕,“现在战斗已经结束,不要再杀那些受伤的建奴了,只要他们投降就给他们治疗,石门山上已经死了足够多的人!”

    “大学士目光久远,下官佩服,这就是安排。”

    袁崇焕闻言不由得微微颔首,认为李宏宇言之有理,心中对李宏宇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别看李宏宇在战场上纵横捭阖好像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实际上无比善良,怜悯和同情战死的建奴,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尊重。

    随着李宏宇的命令,从锦州赶来的明军开始在石门山下挖掘墓穴安葬那些战死的明军和后金军将士,每具尸首都能得到一口薄棺材。

    李宏宇对此已经尽力,毕竟现在条件简陋,所幸锦州的百姓们纷纷前来帮忙,再加上当地多树,这才使得事情得以实现。

    在李宏宇的推动下,石门山下建起了一座祭奠战死者的陵园,左面埋的是明军,有变埋的是后金军。

    陵园里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用汉字和女真文字客观地记载了石门山之战的经过,成为了珍贵的史史料。

    除了李宏宇等明军的官员外,后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多尔衮等人都曾经来陵园里祭奠死者,李宏宇此举使得后金的将领和士兵异常敬佩,更是使得那些战死的后金将士的家人无比感激,在后金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原本,有后金将领想要毁了陵园中的明军陵墓,但被努尔哈赤阻止,下令后金将领不得打扰陵园里那些战死者的平静,进而使得陵园得以保留,传于后世。(未完待续。。)

第七百一十八章 收复广宁

    第二天中午,林丹汗派遣的一万骑兵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石门山,林丹汗要次日才能到达。

    当蒙古的那些将领目睹了石门山上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景象后无不被震惊,谁也没想到大明和后金竟会在这小小的石门上爆发如此异常恶战,如果换做蒙古兵的话肯定无法撑下来。

    石门山之战的伤亡情况直到李宏宇林丹汗率领蒙古大军赶来后才统计出来,包括伤残者在内,一万多明军只剩下两千余人,而后金留下了一万两千多具尸体,受伤被俘者七百多名。

    双方一共战死了两万余人,对后金而言是铁岭之战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仗,阿敏和莽古尔泰为此元气大伤。

    值得一提的是,努尔哈赤并没有惩治未能攻下石门山的阿敏和莽古尔泰,他知道两人已经尽力了,为此当务之急是安抚民心,补充阿敏和莽古尔泰所辖的旗兵,维护八旗势力的均衡。

    虽然打赢了石门山之战,可李宏宇一点儿也开心不起来,在幸存的两千多明军里,禁军和水师只剩下一千五百余人,其余是跟随李宏宇打过锦州之战的辽西明军,太多太多的人失去了生命,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林丹汗抵达石门山后特意查看了战场,虽然大明和后金战死者的尸体已经被抬走掩埋,但地上依旧未干的血迹彰显出了当时战况的惨烈。

    这使得林丹汗心中改变了对明军的看法,先前由于明军在辽东和辽西接连战败,林丹汗心中对明军的战斗力极为蔑视。

    可如今看来他错了,明军的战斗力之所以低下与统军的人物有关,李宏宇一来明军就脱胎换骨,看来明军的战斗力也没有他想象的那样不堪。

    林丹汗到来的第二天,李宏宇就起程,与林丹汗一同前去广宁城,由于努尔哈赤主动放弃了广宁,故而广宁现在被蒙古军队掌管。

    李宏宇曾经去过广宁,由于是与蒙古通商的边市故而在辽地也是一座繁华富庶的城市,如今城里空荡荡的,街上除了明军和蒙古兵外就再也没有其他人,广宁城的百姓都被后金迁到了辽东。

    进驻广宁城后,李宏宇下令明军收复辽河以西的城池,说是收复其实就是进入城里而已,那些城池早已经没有了百姓,这样一来明军与后金军就隔着辽河对峙,双方的战线又恢复到了广宁之战前的态势。

    虽然明军的地盘并没有丢失,不过与广宁之战之前相比地方上的景象早已经物是人非,村庄和城镇都成为了空城,百姓们不是死了就是被后金迁往辽东,再或者南下到山海关避难。

    尤其是辽西走廊北部地区,十里八乡难以见到一个人影,一派萧条死寂的冷清景象,令李宏宇暗中叹息,这样一来辽西的北部地区可就废了。

    没有百姓的话驻扎在广宁的明军就成为了一支不折不扣的孤军,随时都有可能被后金袭击,成为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至于说让逃进山海关的辽西百姓再度返回家园,则更是不妥,后金现在抢夺的就是人口,那些百姓一旦回家的话不是被后金杀了就是被其掳走。

    可话又说谁来了,虽然广宁城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军事意义,但它的政治意义重大,李宏宇进城后立刻写捷报向天启皇帝报捷,天启皇帝和京城的大员们肯定已经迫切期待辽西的战报。

    另外,广宁城是大明与蒙古互市的地点,对蒙古人而言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一旦广宁城被弃后就要选择新的互市地点。

    李宏宇现在并不为广宁的事感到操心,这种重大的战略抉择需要天启帝召集文武重臣商议后决定,他并不愿意过多地过问此事,毕竟他的重心在南方的海关司,因此辽地的事情还是让朝中的大员们去做决定吧。

    林丹汗现在根本想不到大明会放弃广宁,在他看来大明披甲之士百万,因此驻防广宁城并不是问题,如此一来双方可以继续进行边贸。

    在林丹汗的命令下,蒙古军队未接到命令不得擅自越过辽河,否则将被处死,他才不会跨过辽河去打后金,这样一来岂不是帮了大明的忙,需要后金在辽地牵制大明,只有这样他才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好处。

    李宏宇自然清楚林丹汗的心思,故而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下令全军进城休整,由于手中的主力已经在石门山损失惨重,因此就算他想打也没办法,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使得辽地的局势逐渐变得缓和了下来。

    几天后,孙承宗和王在晋、王象干等待在山海关的明军高级官员悉数赶来了广宁城。

    当孙承宗等人接到李宏宇石门山大捷的报捷文书后大吃了一惊,万万想不到明军竟然能在石门山击败后金,而且还歼敌万余,不少人都觉得难以相信有些怀疑李宏宇虚报战功。

    李宏宇发来收复广宁城的捷报后,孙承宗等人这才相信李宏宇确实在石门山取得了一场大捷,进而迫使后金军不得不狼狈逃走。

    来广宁的途中,孙承宗和王在晋等人特意去了一趟石门山查看,结果在山脚下看见了密密麻麻的陈列着的坟墓,从数量上来看明军和后金军在石门山之战中都有重大伤亡。

    等孙承宗等人上山后看见地上那些已经干涸的血迹后,他们可以想象出石门山之战的惨烈和残酷,这使得空气中甚至依旧飘着淡淡的血腥味儿。

    直到见了李宏宇,孙承宗等人这才得知石门山之战时李宏宇竟然就在山上,令众人禁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感到莫名的心悸,万一李宏宇出事的话那后果可不堪设想。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不是李宏宇在石门山坐镇的话,恐怕石门山的明军也无法坚持到锦州明军前来支援,李宏宇很显然就是石门山明军的主心骨,在石门山一战中运筹帷幄,掌控全局。

    林丹汗对孙承宗等人没什么好感,也没有任何交情,故而在孙承宗等人来后的第二天就告辞离去。

    不过,他留下了一万蒙古骑兵和两万蒙古步卒帮李宏宇防守辽西,以免后金得知袁崇焕从宁远带来增援锦州的士兵是辽西明军而不是水师士兵后采取报复行为。

    石门山一战后,失去了禁军和水师的那些骁勇善战的士兵,辽西明军根本就不是后金军的对手,因此李宏宇需要蒙古人来协防,至少现在要把战线稳定在辽河。

    李宏宇已经给天启皇帝写信,以石门山一战的幸存将士和驰援来的锦州将士重组禁军,这些上过战场的军士将会给禁军带来一个质的变化。

    与此同时,李宏宇也要从中抽调人手补充水师,水师这次前来的两千人中只剩下两百左右,他自然也要补充水师的将士。

    至于辽西的军队,李宏宇认为两年之内后金军不会进犯大明,故而两年时间里完全可以编练出一批新军来对付后金。

    实际上,李宏宇这样做还有私心,他不愿意看见那些经了石门山之战的士兵们在几年后丧生在辽西的战场上,故而给他们谋了一条出路,这些人对他而言可是宝贵的财富。

    李宏宇并不担心天启皇帝拒绝,先不说这是他的请求,单单禁军的职责是保护皇帝这一点,就足以使得天启皇帝御准李宏宇的这个请求,毕竟李宏宇是在给天启皇帝组建护卫。

    在李宏宇的安排下,石门山一战幸存的七成将士编进了禁军,成为禁军的骨架,另外三成进了水师,进而脱离了关外的战场,避免了被消耗在关外战场上。

    其实,禁军成为了天启皇帝以及之后的崇祯皇帝手里保护京城的王牌,轻易不会调出京畿。

    经过锦州之战和石门山一战,禁军一举打响了名号,成为了明军中的一支精锐之师,为今后保卫京畿立下了赫赫战功。

    七月初,李宏宇和孙承宗踏上了南下返京的路程,两人只是天启皇帝派来辽西督战的钦差,故而如今辽西战局稳定后自然要回京向天启皇帝复命。

    王象干是蓟辽总督,其事务只要是关内,因此跟着两人一同南下,王在晋率领着广宁城的将士出城相送。

    对于李宏宇和孙承宗的这次返京,王在晋感到异常紧张,两人回京后将决定大明对辽西政策的走向,他可不想困守广宁。

    考虑到辽西北部已经罕有人迹,王在晋赞同孙承宗的想法,觉得经营辽西走廊为好,进可攻辽沈,退可依山海关。

    李宏宇并没有表明对辽西战局的意见,如果依照他的性格肯定是守广宁,联蒙古抗后金,不过这只是他的想法而已,究竟如何做还要看朝廷的意思。

    经过石门山的时候,李宏宇和孙承宗特意去了一趟石门山下修建的陵园,虽然陵园看起来比较简陋但也由一座座的坟头组成,而且石匠们已经把纪念碑刻好立在了陵园里,记录了石门山之战的经过,由李宏宇亲自所题。

    李宏宇在纪念碑前驻足长久,然后神色黯然地起身离去,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只有他自己清楚这是在向那些战死的将士告别。

    考虑到后金的强势崛起,此次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来石门山看望这些英勇战死的将士。(未完待续。。)

第七百一十九章 风雨欲来

    李宏宇抵达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七月中旬,得知他和孙承宗回京的消息后京城万人空巷,百姓们纷纷涌到了街头欢迎两人得胜归来。

    天启皇帝让内阁首辅叶向高率领内阁和六部重臣出城迎接李宏宇和孙承宗,两人这次出关可是立下了大功,不仅击败了后金军队而且还夺回了广宁等失地,可谓功莫大焉。

    经过奇袭锦州和死守石门山两战,李宏宇正式奠定了大明第一儒将的地位,如果说当年的铁岭之战大明朝野上下还有人怀疑是他的运气好,那么锦州和石门山两战则是粉碎了外界的质疑。

    最明显的结果是,在此之前一直在辽西占据上风的努尔哈赤,在锦州和石门山两战后拱手让出了广宁城,退防辽河。

    尤其是石门山一战,李宏宇以一万余人硬撼后金四万大军,彻底打出了威名,大明大江南北的老少爷们无不冲着他伸出大拇指。

    在外界看来,石门山之战李宏宇采用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打法,困守孤山之际明军士兵唯有跟后金兵拼命,进而一举克敌。

    为了表示对李宏宇和孙承宗的恩宠,天启皇帝特意在太和殿设了大朝,召集京城文武百官来迎候两人。

    不得不说,李宏宇和孙承宗这次可是给天启皇帝长了脸,令天启皇帝扬眉吐气,在朝中的那些大员中李宏宇和孙承宗虽然分属不同派系但都是天启皇帝的嫡系。

    满朝文武都无奈的辽西战局被李宏宇和孙承宗给摆平了,天启皇帝自然万分高兴,换句话来说就是满朝文武都不如两名帝师,想想那些朝廷大员们尴尬的神色就令人心情舒畅。

    自从登基后,年轻的天启皇帝没少被那些资深厚的朝中大员以礼教说教,动不动就是祖训或者先帝什么的,这使得天启皇帝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备受掣肘。

    当然了,那些掣肘天启皇帝的大臣以东林党激进派为主,想要天启皇帝按照东林党的思维来办事,可这怎么可能?

    东林党的一些主张看起来非常美好,实际上是镜花水月根本就实现不了,说白了就是毫无用处的空谈。

    以减少赋税为例,东林党的官员们可不管朝廷国库是否空虚,打着为百姓牟利的旗号让朝堂减免赋税等等。

    结果他们得了好名声却把烂摊子留给了朝廷,好像朝廷非要压榨百姓,可如果朝廷以资金不足减少他们的俸禄,恐怕他们又比谁蹦得都高,而且一定会群起而攻之,这个时候就不会想到与民牟利了。

    天启皇帝这些年过得足够压抑,现在作为嫡系的李宏宇和孙承宗在辽西打了两场大捷,自然有助于他在朝堂上威望的增长,进而摆脱朝臣的掣肘。

    虽然天启皇帝还非常年轻,但他毕竟是大明的皇帝,又岂会受人摆布?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朝中有些大臣就是不知道,或者说他们被面前的权势蒙住了双眼。

    太和殿。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太师、左春坊大学士李宏宇于辽西征讨建奴有功,特进封为少傅,赏金万两,绸缎百匹。钦此!”

    一名内侍手里拿着圣旨,抑扬顿挫地宣读道,李宏宇因为锦州之战和石门山之战的功劳得以提升两级官阶,从越过了少保,从太子太师升为了少傅。

    “臣李宏宇领旨谢恩。”立在大殿殿前的李宏宇闻言跪了下去,郑重其事地跪谢,“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仅李宏宇,孙承宗也得以晋升了一级官阶,从太子太保升起了太子太傅。

    孙承宗对此感到颇为惭愧,他这几个月在辽西并没有做什么,很长时间都是待在山海关,可这是天启皇帝的恩赏他岂能当众抗旨!

    除了李宏宇和孙承宗,天启皇帝还进封了两名石门山大战的有功之将的爵位,水师将领刘虎和禁军主将赵丰双双被进封为伯爵,世袭罔替。

    刘虎和赵丰随着李宏宇进京面圣,跪在李宏宇的身后神色激动地谢恩,他们以前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有朝一日能成为朝廷的勋贵,进爵可是武将的终极目标。

    除此之外,参与了锦州之战和石门山之战的将士们皆受到不同的恩赏,天启皇帝很清楚,但当前明军战斗力普遍低下的情形下这些将士简直就是明军的楷模,故而自然要重用。

    朝会结束后,天启皇帝设宴给李宏宇和孙承宗等从关外归来的将士接风洗尘,内阁和六部等部院衙门的大员悉数作陪,现场觥筹交错,谈笑风生。

    虽然酒宴的氛围非常轻松和融洽,但李宏宇却发现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党的官员彼此间根本没有交流,望向对方的眼神也异常得冷漠。

    显而易见,双方之间的关系比先前更加紧张,不仅如此,整个京城官场都笼罩着压抑和沉闷的氛围。

    对于眼前的局势李宏宇唯有无奈地叹一口气,朝堂上党争可不是他能解决得了的事情,故而唯有静观其变。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辽西战事的平复,天启三年京察的结果即将公布,这可是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的一个决战,双方自然非常看重。

    原本天启三年的京察结果应该在三四月份公布,可谁成想努尔哈赤率领后金攻下了广宁城,故而天启皇帝为了稳定朝廷局势而暂缓了京察结果的公布。

    如今后金已经退兵,辽西的时局变得平稳,如此一来京察的事情已经提升了天启皇帝的议事日程,主导了京察的东林党很快就会向齐楚浙三党发难。

    换句话来说,如今朝堂上的平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沉寂,一场席卷大明朝堂的狂风暴雨即将袭来,而掀起这场风暴的正是朝堂上如日中天的东林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