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魏文魁-第1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跑,只有十多人冲到了轒辒之前——可能还是慌不择路所致——被轒辒中的长矛手捅得满身筛子。

    城壕方向,审荣已经冲过了火场,聚拢起数百兵马来,他不敢再正面冲击轒辒阵,兜个圈子,尝试从斜向杀向抛石车。然而抛石车没那么快转向,就算转向了不预先计算抛物轨迹,也休想打得中人,“一窝蜂”可不同,只需要一人怀抱,一人点火即可。诸葛亮小旗一挥,半数的“一窝蜂”朝向审荣冲来的方向便陆续发出。袁军大惊,挟裹着审荣落荒而走。

    审配在城上瞧得目眦尽裂,以手拍堞,拍得满手都是鲜血。如今前军崩溃,败兵四散,再想聚集起来发起新一轮冲锋,除非有积年宿将在场……可是后军被火焰堵在城内,暗门附近挤作一团,仓促难出,就算身边有宿将在,恐怕也只能用绳子缒下城去了——缓不济急啊。审配站得高,瞧得远,已见游骑来到的方向,袁军旗号散乱,似有败退之相。一但游骑战败,曹军反身来敌,别说冲击敌垒了,恐怕出城的这两千人一个都回不来!

    无奈之下,审配只得痛苦地作出决断:“鸣金!”

    再说徐晃对敌吕旷、吕翔,他自知二将一到,审配必会开城杀出,诸葛亮手下包括礮手、护卫的兵卒,不足五百之数,根本就不可能拦得住,到时候自己腹背受敌,那是必败无疑。故此一咬牙,一狠心,干脆分开鹿砦,率军杀出——哪怕败,也起码得杀出一条血路来,方便逃走啊。

    吕旷、吕翔本无决死之心,一见曹军杀出营来,只道对方早有准备,并有胜算,先自气沮。勉强提槊迎敌,结果双战徐晃,都不能胜,眼见卒伍散乱,只得收兵退走。两将朝南方直驰出两箭之地,才背靠一片树林,重新收拢败兵。正待商议,是不是这就干脆东去青州,投奔袁谭呢,突然部下来报:“西方有曹兵杀来!”

    吕旷大惊,急忙一提马缰:“此乃促我东去也。快走!”谁想却被兄弟一把揪住了缰绳:“兄长且慢……”(未完待续。。)

第二十八章、诛心之论

    修仁之战,袁军大败,战死及投漳水溺死者数千,降者亦五千余。督军淳于琼战殁、沮授被擒,唯郭图、许攸、张南等保着袁绍退守污城,暂时无力再战。

    曹操不但缴获了袁绍用来诱敌的假将旗、伞盖,进而夏侯渊取真将旗、伞盖及其大红披风来献,曹操使人以长戟挑举之,以示邺城中,守军士气大挫,当晚即有数百人逾城来降。审配斩杀数将,这才勉强重新凝聚起人心来。

    计点功劳,曹操首先称赞了是勋:“宏辅于乱军中救某脱险,此后往援城东,收降吕旷、吕翔,功莫大焉。”是勋赶紧摆手:“此战得胜,皆主公统御得法,及公达、奉孝建策谋划,勋虽有劳,安得有功?救主公脱险,皆仲康之力也。”

    曹操第二个重赏的,是徐晃和诸葛亮,奖勉二人守护城东,战败吕旷兄弟,及审配出城呼应之兵。诸葛亮还是白身,曹操欲授其官职,诸葛亮婉拒道:“亮年幼识浅,唯欲从家师以学,暂不欲为官也。”曹操笑道:“卿师之所长,不在通经识典,乃在为吾……为国筹谋,卿亦当效其志,为国家出力,身体力行,方学得师之所长也。”是勋也在旁边儿劝,诸葛亮最终答允为郎,暂拨是勋麾下听用。

    其余于禁、夏侯渊、曹洪,乃至夏侯廉、高览等,尽皆有赏。完了曹操说:“袁绍胆落,不敢再来援城,我当续攻邺城。卿等可有所献?”是勋说抛石车大多不敷再用——谁叫诸葛亮不计损耗地狂发来着——顶多推出几具来摆摆样子。攻城方面。还须筹谋善策——“吾闻擒获沮子辅,未知主公如何处置?”

    曹操说沮授这个人是很有本事的,我想收为己用,他对冀州情况非常了解,若能归入营中效力,则邺城不足下也——“奈何百般奉劝,却只一心求死。宏辅曾与其有旧,可愿前往说之?”

    是勋倒是真想去说服沮授。那是河北第一等的俊才,真就这么死了,实在太过可惜啊。但他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官渡大战以后,曹操就逮着过沮授,劝其归降,但是被沮授严辞拒绝了。不仅如此,曹操还舍不得杀他,暂且拘押在营中。他却瞅个空档就打算逃归袁营,曹操这才无奈斩之。

    袁绍势力要是就此崩溃还则罢了。可官渡之后,袁绍逃归河北,多少还有一战之力,那曹操哪儿肯放沮授再回去帮自己对头的忙啊。

    在这条时间线上,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没能逮着沮授,而是逮着了田丰,田丰亦不肯降,遂为曹操所杀。当时是勋不在官渡,但即便在,他也未必会想挽救田丰——那家伙性格太过刚硬,脾气又臭,嘴皮还不饶人,就算真降过来,也迟早是被杀的命。袁绍最终容不下田丰,曹操过两年势力大了,性情傲了,也未必就大肚能容——许攸、娄圭,那都是曹操的老朋友了,最终都难免餐上一刀,更何况田丰呢?

    但沮授不同,此人既善谋划,又能领兵,文武皆长,能力比田丰更要高出不止一截去,而且性情宽厚,忠诚却不鲁直,若肯真心归降,必为曹操的强助。所以是勋就跟曹操说啦,我可以去劝说沮授,但效果真不好说,若最终劝不动时,也希望主公不要杀他,暂且拘禁可也。

    到时候自己再想个办法,拘牢了让他压根儿别想落跑,或许就此能够活下去呢?等到袁绍一挂……大不了袁氏父子全都挂了,沮授就有机会进曹营啊。

    曹操点头:“若宏辅亦不能说其降,则恐用之无望也。是否处刑,且待宏辅归来再议。”

    是勋告辞出帐,先有部曲来报,说荆洚晓带伤而回——是勋心说这厮还真是命大,屡次负伤,屡次就是不死……还是好好留着他吧,此乃吾之福将也!“速延军医诊治!”

    曹军中自有医生,所以是勋虽然跟同出征,也没有再带上自家的许大夫。话又说回来,许柯是张仲景的弟子,擅长内科,外科水平却不见得有多高。是勋时常懊恼,当初就应该想办法把樊阿给留下来啊,他这华佗一派,乃是内外兼修的。

    随即是勋就跑去游说沮授。曹操给沮授的待遇还算不错,也不捆绑,更不打骂,专辟一帐供其居住,饮食不缺,只是遣人严密守备,不放他逃走就是了。沮授的态度也很沉稳,该吃吃,该喝喝,似乎已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

    是勋当年北赴邺城,游说袁氏的时候,经荀谌的介绍,曾经跟沮授见过面,也交谈过,后来沮授还赠以兵符,助他逃离冀州。所以是勋见了面,第一句话就说:“为子辅昔日相救,故今勋也来救卿,以为还报也。”

    沮授淡淡地一笑,摆了摆手:“无须也。昔日相救,为授可惜卿之才具,并恐大将军负拘贤、杀贤之恶名耳。”是勋说我也是一样啊:“勋亦惜子辅之才具,并恐我主曹司空枉负杀贤之名也。”

    沮授说那不一样啊——“昔袁、曹为友,今则敌我,曹司空擒敌将而斩,理之常也,孰云杀贤?”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一辈子杀了很多人,每遭后世唾骂,但独独杀陈宫,杀沮授,后人虽觉可惜,却没人因此而咒骂曹操。为什么呢?因为一来双方本为敌对关系,二来曹操不是没劝过降啊,你们不降,那才只好杀了,这不是曹操的错啊。

    沮授接着还说:“昔晋襄不杀三帅,先轸乃面唾之——授请死。”是勋摇头:“先轸唾晋襄,非为不杀三帅,乃其释三帅也。固然,纵敌不祥,若卿肯降于我主,则非我敌也,何必求死?”

    沮授苦笑道:“吾闻忠臣不二仕,授安敢有降意?宏辅若爱我。则速我死可也。不必劝我降也。”

    是勋心中暗笑。来了,来了,就知道你会说“忠臣不二仕”之类的屁话,这我可早就把反驳的言辞给编排好啦——“吾闻子辅曾仕韩冀州,为其别驾,并授骑都尉,有诸?”韩冀州是说韩馥,沮授是在灵帝时代举的茂才。担任过两任县令,然后就入了韩馥幕啦——你说你不仕二主,那韩馥怎么算?你又不是一起家就跟的袁绍!

    沮授闻言,不禁莞尔:“宏辅果能言者也……”笑完了突然一板脸:“韩冀州如何与大将军相比?其素性恇怯,非能安冀州者也。况大将军之于韩冀州,非力取之,乃揖让之,自与今日时势不同。”袁绍又不跟今天的曹操似的,亲率大军去抢韩馥的基业,本就是韩馥拱手把冀州让给他的啊。那么我从韩馥手下转到袁绍手下,就不能算是投降、背叛。

    是勋心说算了吧老兄。若论起天下大势、战阵策谋来,我肯定不是你的对手,要是讲道德问题嘛……过两年我说不定能翻过项、刘之案来,说刘邦是篡楚你信不信?当下淡淡一笑,给了沮授当头一棒:“如此说来,耿武、闵纯,皆叛匪耳。”沮授倒也沉稳,不过略略变了一下脸色而已。

    耿武、闵纯都是韩馥的部下,反对韩馥把冀州让给袁绍,可惜韩馥猪油蒙了心,不肯听从。等到袁绍占了冀州,韩馥从事十数人皆弃官而去,只有耿、闵二人性格比较暴烈,还抄着武器打算驱赶袁绍,结果被袁绍所擒,命田丰杀之。这俩也是沮授的老交情了,沮授对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很不以为然的,但同时也不得不敬佩其忠耿之节。是勋若说二人不明大势,沮授不会有反应,是勋开口说“皆叛匪也”,沮授听了就不大高兴——可是不高兴归不高兴,却也无辞反驳。

    是勋始终注意着沮授的表情,心中不禁暗叹:果不出我所料,这位老兄是多少有点儿政治洁癖的,对于我的劝说而言,这就是他一大弱点,可以由此突破。真要碰见个许攸之类没节操的,肯定毫不动容——对那路货,你得跟他说利益,而不能跟他论道德,可是道德问题完全凭嘴说,利益就得曹操开价啦,自己未必有那种权限。

    好,咱继续跟沮授讲道德。当下轻声而叹:“惜乎耿武,痛哉闵纯,以为袁将军必不容韩冀州也。未知韩冀州之遇难,九泉之下,何以相对?又不知异日袁将军不寿,又将何以面对韩冀州?”

    沮授一甩袖子:“大将军又何有背于韩冀州?冀州乃自取死也!”

    韩馥确实是自己作死。首先他迎袁绍进冀州就是作死;接着都官从事朱汉迎合袁绍的心意,威逼韩馥,还把韩馥儿子的腿给打断了,韩馥吓得跑去投了张邈,最后害怕张邈跟袁绍合谋收拾自己,干脆跑厕所里用削竹简的小刀自杀了。朱汉做得实在太过分,所以被袁绍逮起来处死了,所以就表面而言,袁绍还真没拿韩馥怎么样,都是韩馥自己小心眼儿,钻了牛角尖儿。

    然而说黑作白,本就是是勋的强项啊,他当即冷笑道:“若袁将军真敬韩冀州,朱汉焉敢相欺?若袁将军无忌韩冀州,岂能纵之以投张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袁将军何以待韩冀州,唯冀州心知尔。”韩馥为啥怕袁绍迫害他?完全是杯弓蛇影,犯了迫害妄想症吗?你真能够明了袁绍所有小花样,真能理解韩馥所受到的压力吗?

    “袁将军欲杀人,何必亲自动手,以负害贤之名?”说不定一环扣一环,那正是袁绍预谋已久的奸计哪。

    沮授闻言,勃然大怒,恨恨地一拍几案:“宏辅慎言,此诛心之论也,吾不欲闻!”说着话把脑袋一撇,再不瞧是勋一眼了。

    啊呦,是勋心说我一个不小心,把话说得太过头了,反而起到反效果啦……(未完待续。。)

第二十九章、降汉降曹

    是勋说了几句袁绍的坏话,沮授就不乐意了,喝骂之后,干脆把脸扭过去,再也不肯搭理是勋,不管是勋再如何劝说,他是一句不答,一言不发啊。无奈之下,是勋只好告辞退出,回来跟曹操扯谎说:“其心似有所动,且待明日说之。”劝说沮授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你先别急,别这就决定下了对他的处置,让我明儿个再继续去劝劝。

    自回营帐,唤了诸葛亮过来设谋。虽说“舌战群儒”云云,只是小说家言,但在原本的历史上,诸葛亮确实作为刘备的使者,跟着鲁肃跑了趟江东,成功达成孙、刘联合的计划,说明他嘴皮子也是挺溜的——那不妨听听他的意见。二人商议半宿,第二天一大早,是勋就又跑去见沮授,先当面道歉,说我昨天为救你的性命,一时心急,口不择言,若有得罪之处,子辅你多海涵啊。

    沮授不是个很记仇的人,再加上睡了一晚上,就算有气也基本上消了。于是摆摆手,说各为其主,我不会责怪你,然而——“再勿污大将军,且劝授降也。授心如铁石,君难以动。”

    是勋心说动不动得了的,咱得再试试看。于是开口询问沮授:“前日吕氏兄弟来袭我营,此子辅之策耶?”沮授点头,没错,是我的计划——计划本来很不错,奈何许攸画蛇添足,淳于琼、郭图又不听号令,轻敌冒进,乃至于败,思之使人扼腕。

    是勋接着又问:“吕氏兄弟来时。审正南亦开城杀出呼应。吾闻正南以审荣、沮鹄为将——此沮鹄莫非子辅之公子耶?”

    沮授淡淡一笑:“正犬子也。年轻识浅。乃为宏辅所败。”是勋说打败审荣、沮鹄的还真不是我。不过咱先不说这事儿——“子辅膝下几子?”沮授说我只有一妻一子。是勋说巧了,我也只有一个儿子——先不提女儿的——“公子既在邺城,子辅是恐一旦降曹,审配将不利于令郎耶?”

    沮授轻轻摇头:“我不降曹,志也,非关子嗣之事。丈夫为国而忘家,理之常也。况,审正南未必苛待我儿。”

    是勋也摇头:“旁人还则罢了。吾闻审配刚而忌刻,若闻子辅降曹,必害公子。子辅因此而有所忌惮,勋乃不敢多言。”审配这人心眼儿小,下手也狠,是勋是清楚的。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就曾经谋害了辛评全家——你说辛毗降了曹,你要是杀辛毗的家人,还在情理之中,辛评跟你只是各保其主。还都保的是袁家的公子,你拿他全家开刀。不嫌太过分了一点儿吗?

    沮授暗自好笑,你说啥,“乃不敢多言”,你言还得少吗?这会儿突然又关心起我儿子来了,肯定又是绕着弯儿要劝我降曹啊。可是沮授这人太实诚,是勋说审配可能会对他的儿子不利,沮授想想,那还真保不齐——审正南确实是这种性格——故此也不反驳,只是垂头不语。

    是勋长叹一口气:“子辅若降曹时,恐审配害了公子;若不降曹,今日受刑,明日邺城克陷,难免玉石俱焚——此真两难者也。然以勋观之,子死尚可再生,父子皆死,则恐沮氏绝嗣也。如藤缠树,树枯则藤死,藤枯而树未必死,还请子辅三思。”

    沮授心道我说什么来着?绕个大圈子,还是劝我降曹啊——当下摇头:“宏辅毋再多言。即父子皆死,此亦命也,授并无怨怼。”

    是勋追问道:“子辅乃以为我军难以克定邺城耶?”

    沮授苦笑道:“外援已绝,邺绝不可守,授亦明矣。若异日城陷,还请宏辅于曹司空前进言,宽放犬子,使归乡务农,则授在九泉之下,亦感恩德。”

    是勋心说你要是一点儿都不为儿子担心,我还真拿你没招,可是就这句话,说明你们父子之间还是有感情的呀,那我便可以趁隙而进啦。当下随口问问沮鹄的情况,沮授倒是也不隐瞒,一一作答。是勋趁机夸赞沮鹄几句:“真聪明儿也。”随即轻叹:“惜乎哉,逮邺城破,公子若为我所擒,勋必保其性命不失,若没之于乱军之中,勋无能为也。”

    沮授说你有这份心意,我就足感盛情了,要是沮鹄死在乱军之中,那是他的命不好,我绝不怨你。是勋点点头,然后象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突然一拍双掌:“吾得之矣。子辅尽可降,我劝主公密其事也,则公子必无忧。待城破之日,乃可传令军中,使全公子性命。”

    沮授注目是勋:“吾前有言,乃不降曹者,志也,非为犬子也。宏辅若谈他事,授必有所应;若再论降曹事,授只得缄口不言矣。”你就算说得天花乱缀——好吧,这年月还没这词儿——我也是定不降的。

    是勋微微而笑:“子辅之志,吾亦明矣,岂敢再劝?吾所言,非欲子辅降曹,乃欲子辅归朝也。子辅昔为袁本初属吏,本初虽有悖于朝廷,乃致天讨,亦不敢自叛,则子辅既为大汉之臣,焉有不肯归汉之意?”

    沮授闻言,小小吃了一惊,随即坦然:“今天下皆知,曹公挟天子以制诸侯,则归汉与降曹,焉有别乎?”

    是勋摇头:“曹则曹,汉则汉,岂可一概而论?若自袁而降曹,或恐招背主之讥,子辅不降,乃士之操也。然子辅亦汉臣也,岂可不归于汉?则后世何以目之?以为叛逆乎?以为蛮夷乎?”你是大汉的臣属,如今要你归汉,你若不肯,以为一定会落下好名声吗?谁才不肯归汉?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