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魏文魁-第3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曾经跟公孙瓒等人一起拜在卢植门下吧,估计就他那地位,顶多是个旁听生,所以孝廉、茂才之类肯定无份。他能做官,完全是乱世所造成的特例。

    但在完善的科举制度下,只要他天赋尚可,虚心向学。就有可能通过正规途径出仕为官——家里穷又怎么了?唐宋以后满地私塾。只要有心。光靠偷听就能学到不少知识(当然太穷还是算了吧),然后去参加科举考试,便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当然啦,理论如此,实际上可能性仍然很低,再加上刘备又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

    还是以麋竺举例更为允当,麋家有钱,但是无势。他之出仕,估计是靠着给陶谦的军费资助,而即便如此,也还在正规编制之外,直到进入刘备集团,才正经有了官身——若非乱世,恐怕连这条道儿都走不通。但既然有钱,在印刷术大行以后,想要搜罗些典籍,找些饱学宿儒来授课便不为难。真要考中了进士,必可一步登天。

    察举制度下。九品中正制度下,这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即便再有钱也举不了孝廉,贿选都没用——身家太低,除非伪造身份,否则无人搭理。

    科举制度,一说形之于隋,一说成之于唐,就是勋的认识,还是以唐朝说更为靠谱一点儿。唐代的考试制度与隋代的考试制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士人不必通过地方荐举,而可投刺自荐——说白了,只要你身家清白,没犯过法,没受过刑,理论上所有成年男子都有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资格,压根儿不需要推荐人。

    如此一来,掌握荐举大权的世家豪门就没啥能量啦,因为他们不推荐庶族不要紧,庶族可以自己跑去政府机关报名啊。

    这才是对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最凶残的雷霆一击!

    所以当是勋一说出“可使投刺自荐也”的话来,众人当场就都惊了。陈群尤其惊愕、羞恼,即便涵养再好,也忍不住脑门上青筋乱跳,心说你这是根本上否定了察举旧制和我提出来的九品官人法啊!兜这么大个圈子,完全要另起炉灶重搞一套,你是在耍我哪还是耍我哪还是耍我哪?况且如此一来,世家将彻底丧失优势,你就不怕千夫所指吗?!

    “既可自荐,则选举何用?!”

    是勋朝陈群摆了摆手,示意他稍安毋躁:“勋非妄言也,亦非欲罢九品官人之法。乃云自荐,此因时因势不得不为选举之补充——其因有二。”

    陈群呼哧呼哧大喘气,心说要不在曹操驾前,就光你提出的“投刺自荐”,咱们当场割席断交——虽说本来也没太大交情,终究面子上还算过得去不是吗?曹操“唯才是举”,你比他更激进,曹操是因应乱世不得不为,我设制度为开万世之法,你如今要把万世之法全都给搞垮喽,吾辈便当鸣鼓而攻之!不过好吧,是宏辅好为大言,先震慑诸人,然后再慢慢找补,这习惯大家伙儿也都司空见惯了,我就先来听听,你要怎么找补哪?

    “令君其慎,言必有的也。”你可想好了再说,道理得给捋顺喽,否则别怪我……我们全都对你不客气!

    是勋仍然是那副云淡风清的表情,先环视众人,再朝曹操浅浅一揖,然后开口说道:“孝先乃恐野有遗贤也,主公亦尝云:‘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九品官人,可施于太平之世,为万世之法,而未必合乎于今;然其设中正、品乡党之策,又必用之于今也。故勋乃熟思一可并用于治乱、自今洎于日后之策。”

    陈长文啊,我不要是把你的九品官人法彻底推翻,并且还盛赞它可“为万世之法”,但你这一套玩意儿,部分内容今天还并不合用,部分内容则今天非用不可——否则下面选不上合适的人来,你吏部必然抓瞎——所以我才要考虑一套普适方案出来。

    “昔毛遂自荐,乃合于楚,设无自荐,必有遗贤。旧制郡县之吏为自征也,乃可自荐,今并为国家所任,乃断自荐之途,斯以为不可……”在察举制度下,士人自荐的情况并不罕见,因为即便自荐成功也入不了正式编制啊,还得靠上官的长期考察和提携。但在新的制度下,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进入正式官途,所以向长官自荐的道路就给切断了,这不是很可惜的事情吗?肯定会遗漏很多人才啊。所以我才允许普通士人通过投刺自荐来获取考试资格。

    荀攸及时问中重点:“自荐即可试,试中即可官,则荐举何用?况投刺自往,谁可保其家世、品德?”

    是勋仍然摆手,示意这个问题我待会儿再说——“前所言者,因之一也,尚有其二。今定九品官人法,唯施之于魏国五郡,命其中正,品评乡党,则外郡人士何由进之?”

    众人闻言,不禁面面相觑,心说这倒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曹操虽然被封了五个郡为魏国,在这五郡内可以随意选拔人才,但并不是说,他就只能从这五个郡里挑人啊。汉朝那么大,别郡人士想要仕魏该怎么办?怎能不允许自荐?可是这么一来,却又回到乱世随心用人的老路上去了,不成制度,所谓九品官人法不是形同虚设吗?

    大家伙儿这才都没话说了,纷纷转目注视陈群——唉,要么先把你的计划搁置着,等主公真得了整个天下,咱们再来施行?

    在原本历史上,陈群究竟是啥时候提出的九品官人法,历代说法不一,一说是曹操才死、曹丕继为魏王的时候,二说是魏朝已经建立以后。就是勋认为,可能第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但具体到施行,还得到第二种说法的时候。理由很简单,即便曹氏已经彻底掌权,对于这般重大的改制举措,也是要等正位天子以后再颁行,才能真的名正言顺且毫无阻力啊。

    如今曹操亦执汉柄,所以陈群设计九品官人法的时候,本就是按着施之于全汉朝疆域的想法去的,倒是是勋先给他带沟里了,仿佛那只能先在魏国五郡内试行——就跟新官制一样。可是再细一琢磨,两套官制可以并行不悖,九品官人法却确实不能以汉朝的名义颁布——真要选上也好,考上也好,得到人才了,是归汉朝啊,还是归魏国啊?有人就愿意当汉官,更多人想上魏国的船,你怎么考评和分配为好?

    再者说了,扬、闽、洪、湘、沅、益、梁、凉、交等州还捏在别的势力手中,朝廷就不可能往那儿派宗正,那么难道把这几个州的人才全都放弃了?在原本历史上,曹丕篡汉以后,三国疆域基本固定,很快的从敌对势力变成了敌国,那么敌国倘若有人来投,当然可以走特殊途径啦。现在可不成,都是大汉朝的子民,凭啥那几个州的家伙不经中正品评、选举就能跑咱中原来当官儿?

    所以这还真是个天然的盲点。陈群想明白了这点,不禁喟然而叹——可他是真舍不得自己苦心孤诣造出来的九品官人法啊,因而被迫朝是勋深深一揖:“实群之失,令君所言是也。然未知如何得一‘并用于治乱、自今洎于日后之策’耶?”你不是说没有彻底废掉我的计划,只是想加点儿补充意见吗?究竟是怎么补充的哪?

    是勋暗中舒了一口气。今天他这一大套新花样摆出来,最大的坎儿,最可能遭到强烈反对的,就是“投刺自荐”,如今自荐之不可废——起码现今还不可废——以及跟九品官人法之间的矛盾,既然已然得到了以陈群为首的世家代表们的的无奈认同,那后面的话就相对好说啦。他再往后的每一句话、每一条计,听上去都会象是在帮助陈群弥补缺缝,而不是在暗中拆台,都象是纯为了国家利益考虑,而不是想要压缩世家的上升空间……(未完待续。。)

第八章、选士之策

    关于人才选拔制度的议题研究了相当长时间,等商量得差不多了,曹操一抬头,来的时候才是朝阳初升,这会儿可都日上三杆啦——已过朝食。

    这年月习惯一日两餐,一般上午巳时(10点左右)用朝食,下午申时(16点左右)用夕食。不过有记载诸侯王是一日朝、午、夕三餐的,皇帝则时常一日四餐——大概为了彰显与众不同吧——也逐渐影响到了一般的贵族、地主。只是曹操以身作则,曹魏政权崇尚节俭,官员们也都是惯常两餐的。

    一般情况下,曹操过来掺和宰相议事,朝食前就该基本谈完啦,然后他返回公府用餐,宰辅们各归属衙吃食堂。不过这天不同,仅仅一个议题,大家伙儿就讨论得相当热烈,不知不觉之间,都已然临近中午了。

    先不说曹操与群僚了,是勋可是惯常一日四餐甚至五餐的,结果今天为了赶一大早先去游说曹操,空着肚子就直奔魏公府了,一直饿到现在,光喝了几口水。原本与众人斗嘴斗智,还不觉得什么,这一放松下来,就感觉浑身乏力,胃部也难免一阵阵地抽搐。

    赶紧朝曹操使个眼色,在得到首肯以后,便即吩咐小吏:“端朝食来。”这中书台的小吏倒是都挺敏,本来光给准备与会两位本署长官(中书令是勋、中书左仆射刘晔)的朝食的,可是一瞧这都几点啦,会还不散。包括魏公在内,全都还饿着肚子呢,赶紧的新起灶火。赶制食物。如今得着是勋的吩咐,立刻就把灶上温的饭菜给端上来了,一人一方食案,一荤一素一汤一渍物,外带面饼或者黍饭。

    众人都饿得狠了,端起碗来就吃啊,荀攸、陈群等辈还算仪态端庄。曹操、曹洪之流就吃得相当奔放啦,一眨眼便碟尽碗空,涓滴不剩。是勋一边用餐。一边回想刚才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完了点一点头,基本满意。

    他既然事先说服了曹操,那便定下了科举制的大方向。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众人七嘴八舌地依照自家的理念和立场来讨价还价。最终的结论自然是各方妥协的结果,谁都不认为大获全胜,只是觉得勉强还可以接受罢了。

    曹洪之类的纯武夫可以忽略不计,曹操作为决策者,一般只是倾听,而很少亲自发表意见——曹昂跟他爹学,也基本上沉默是金。余众大多为荀攸、陈群一党,是站在世家大族一方的。出身不高的除毛玠外,只有贾诩、程昱。不过贾文和素来谨慎。程仲德最近一段时间貌似也想仿效,故此一开始毛玠、陈群争论的时候,他俩都没插嘴——反正有毛孝先顶着嘛,我们还费什么唾沫啊?多言必然多失。

    直到大方向定了,开始研究细节问题,那俩才打点精神,开始尽量为庶族争取利益。

    总体说起来,在座皆为当世有识之士(还得刨掉曹洪),并非仅仅执著于家族、阶层利益的庸吏,而都有澄清天下、安定国家之志,所以不难找到共同语言。终究东汉朝末年的混乱局面,很大因素是世家门阀勾党结连所造成的——宦官们虽然扛着打击党徒的棍子来铲除异己,但这罪名本身也不是全然虚妄。抑压世家大族、地方豪强,给庶族留一线出头之天,本就是曹魏集团上层的共识。

    所不同的是,庶族出身的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发展空间,世族出身的则觉得在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下,给你们留的空间已经够多了,应当收上一收啦。不错,世家是有很多不成器的子弟,把国家搞得如此混乱,可你们庶族不通经、不讲德,只有更糟糕啊,怎能把国政都交到你们手中?

    如果说世家是10,寒门是…10,那么曹操的政策就是…3。陈群定九品官人制,希望扳正方向,恢复到5,是勋提出科举制,表面上是0,其实骨子里比曹操更加激进。只是最后经过反复博弈,基本定调在2到3之间。对此是勋已经挺满意啦,因为随着中原逐渐安定,曹操本人的倾向也在向世家大族转化,并且可以预见的,一旦真的统一了,他这屁股估计比5还得往上挪。如今定下制度,为万世之法,没有彻底偏向世家,已经算是一大胜利了。

    社会的客观环境摆在那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再强,也不可能彻底超越时代,否则就变王莽啦,必然落个身死名毁的下场。

    最终的结果,是九品中正加科举的一个四不象,就表面而言,前者为主体,后者为补充。首先魏国下辖五郡皆设中正官,由本籍的现任官员兼任,负责品评郡内不论世家还是庶族,所有学有所成的士人——县级中正暂不设置,先看看效果再说。然后品评结果并不直接报给选部或者吏部,作为任官的凭据,而是先交予各郡选司备案。

    品评人物按照陈群所说,分家世和状(相关德、才的评语)、品(等级),品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级。

    其中列为上品,并且德行较高的,如同传统的察举制一般,直接举为孝廉,仍然是每郡每年两位,公车载往安邑,与任子、蒙荫一般仕为郎官,甚至可以直接入中书为吏。其余人等则不限数量,可前往各郡选司报名,分科应试。

    此外,中正官因为各种理由并无品评的,及外郡人士,皆可向选司“投刺自荐”,核查得家世清白,并无作奸犯科事,亦可参与考试。但最终考试结果,正常应试者可因其备案之品得到加分,自荐者则无此等优待,且自荐者的录取数量不得超过正常应试者的五分之一。

    考试通过的,便称为“茂才”,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可即将档案移交郡吏司,授予县一级的吏职。也可由郡选司向中央选部推荐,使之参与选部的分科考试,通过者即可由选部授予郡一级或中央各衙署的吏职。

    考试分五科,即:明经、明法、明算、治剧(治安、捕盗)、知兵,应其科目,授予不同类型的职务。当然啦,人要继续往上升,或许会换“专业”,那你就管不着啦。但是规定,非“明经”出身且郡内品评为下品或自荐者,除非君主特命,否则不得担任三台及吏、选、礼、文四部的正副主官。

    说起来,这算是勋对世家最大的让步了,等于把国家最核心的机构、最清要的职务,全都直接向世家敞开大门,却只给庶族留了一道小缝隙——就跟明朝惯例非进士不得担任辅臣一般。变通之法就是:规矩是君主定的,所以君主有权破坏,可以直接插手这一类型的人事任免。

    当然啦,这一规定只适用于今后,曹操的原从班底不在此列——不是说荀攸、是勋、陈群等人就必须在三台、四部一直干下去,除非君主特旨简拔,或者等新一代通过科举考试的士人成长起来,才有机会让位的。曹操直接把这权就给抓过去了,说现任重要官员,我亲自品评,给个等级好了,还顺手一指:“公达、宏辅、孝先皆可列二品也。”

    除非圣人复生,否则没人有一品的资格——或许荀文若仍在职的话,曹操会考虑列他为唯一的一品吧。

    这种品评并非终身制,三年一定。科举考试也是三年一考,估算宣布政策、中正品评的时间,第一次考试就定在了本年秋后。是勋建议,科举考试这是个新生事物,恐怕各郡未必具备切实理解和执行的能力,首次考试咱们直接跳过郡试,就由中央来举办吧,算是给日后定一个基调,给各郡做一个模本。曹操说好,即命是勋主持此事,吏部尚书陈群、选部尚书任嘏、文部尚书荀悦、门下监刘放参与筹划。

    就总体而言,这套制度还是对世家有利的,并且主要因为只施行于魏国五郡,才允许外郡人士投刺自荐,这算是个临时性的举措。世家代表们都说,等到中正制上了轨道,乃可施之于全天下也,到时候就不必再搞什么自荐啦,等于朝廷通过中正官,把全天下的读书人全都管理了起来。

    而至于施之于全天下是不是等同施之于全汉朝,众人皆“呵呵”一笑,心照不宣。

    这回开会,曹操不是光带着是勋来的,身旁还跟着两名机要秘书——陈琳和苏林,众人一边讨论,这二位就跟中书的小吏一起把条目开列出来,还没开饭呢,诏书草稿便已拟就。曹操说我拿回去再由秘书监润色,然后下给中书、御史,核发各郡。

    等饭吃完——其实荀攸等人也就吃了个半饱,谁叫曹操吃得太快呢?主公都放下筷子了,谁还敢继续往嘴里扒饭啊——曹操说咱们得进入下一个议题了:“吴可伐否?”

    众人乃皆曰可伐,只有是勋故意唱反调:“恐未可轻伐也。”

    曹操伸手一指:你丫又来了。有话就直说,别再兜圈子啦!(未完待续。。)

第九章、先实关中

    是勋前些天跑了趟广陵,去探望病重的陈登,回来就转述陈元龙的话,请求曹操尽快发兵以平定吴会。所以要说伐吴,是宏辅本该是坚定的支持者,可是这回曹操问起来,他却反倒说“恐未可轻伐也”。曹操当即一指:有话直说。

    是勋瞟一眼荀攸,微微而笑:“公达当知吾意。”

    荀攸手捻胡须,点一点头:“宏辅乃忧吕布、刘备觊觎在侧,若大军南征,恐相牵绊乎?”朝曹操一拱手:“当先实关中之防,然后可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