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魏文魁-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锊卟换崤苄熘萑フ遗啊R蚨饣匚饩案旁醣本懿懿伲锊呔鸵泊爬系粝吕吹募赴倩淬艟疑狭苏蟆

    袁术在前线连吃败仗,好不容易说动了汝南黄巾,侧击曹军,按照孙策的想法,就该全线反攻,起码把曹操赶出汝南去啊。可谁成想曹军主力不动,袁老二也不动,就跟这儿干耗着。孙策跑去跟吴景说,我可听说啦,曹操今年收成不错,军粮充足,咱们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你怎么跟他耗?希望吴景向袁术进言,主动发起进攻。但是吴景根本就说不动袁术,孙策一怒之下,说那我就自个儿去战,我去骚扰曹操的后方,烧他的粮草。

    孙策主意很大,外加脾气暴躁,吴景虽然是舅舅,可还真拦不住他。最终孙策就挑了几十名出身淮泗的精卒,再向吴景,以及跟他这小年轻关系不错的袁术大将乔蕤、张勋等人借了点儿骑兵,凑了两百多不到三百游骑,抄小路就跑到敌人大后方来了。

    两军交锋,各撒游骑骚扰敌人的侧翼和后方,这本就是兵法之常,问题是孙策胆子够大,越跑越远,竟然离开前线两百多里地,直接杀入了梁国境内。曹操因为战局起了变化,琢磨着一开始准备的粮草未必充足,写信让荀彧、曹德等人继续筹粮往前线运,不光光是成阳县接到了命令。可事情偏就这么巧,其他接令的各县,不是磨磨蹭蹭的动身迟了,就是压根儿不从这条道上走,只有是勋,大概因为瞧不起老天爷,所以老天爷要狠狠摆他一道,竟然就被孙策给迎面撞见了。

    孙策也郁闷啊,没想到曹操对粮草的防备这么严密,他几次想要摸了曹操的屯粮点,都因为守兵警惕,外加数量超过自己好多倍,而咬着牙没敢动手——他虽然莽撞,但是不蠢,不可能拿鸡蛋去硬磕石头。辞别舅舅他们,出来已经十多天了,计算绕到敌人后方也六七天啦,就连随身携带的干粮都快要吃光了,除了假装强盗抢了几家大户庄院外,竟然一无所获。所以今天好不容易撞见是勋一行,他才要穷追不舍——光烧粮不见本事,而且眼瞧着这支队伍所护的粮草也不算多,咱得取一员敌将的首级回去,才有夸耀的资本哪!

    这敌将也脓包,孙策估摸着应该是名队率,要么是县尉,两军才刚照面,对方是掉头就跑啊,一点儿勇气都欠奉。孙策是个见了怂人搂不住火儿的主,心说你跑啊,我瞧你能跑多远去,我瞧你能在老子手底下逃得残生不能!

    所以他一路就追了下来,谁想堪堪追上,却被斜刺里冲来一将,硬生生挡住了去路。孙策见怂人是搂不住火,见了强人那更是遇强则强,兴奋得忍不住就要发抖——这家伙厉害,别管有名没名,是啥身份,要是能斩下他的首级,就算人前无可炫耀,我自己都能裹被窝里偷着乐去。不过话又说回来,“东莱太史慈”,这名字好似在哪儿听说过啊……

    于是孙策随口报了名,然后拍马拧戟,就跟太史慈在那条深沟旁边的平地上杀成了一团。当下瞧得还缩在沟里的是勋眼花缭乱,心说:“我靠这就是大将单挑?!精彩啊,这可是等闲见不着的场景啊!难道说神亭大战就要重现于……先见于今日了么?!”

    按照原本的历史,太史慈后来投了刘繇,而孙策问袁术借了兵,前去讨伐刘繇,双方见阵。有人劝刘繇可以任命太史慈做大将啊,但是刘繇不同意,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耶?”许子将就是许劭,是当时著名的评论家,或者更准确一点儿来说,就是一枚相面师加宣传专家了。为啥用太史慈当大将会被许劭嘲笑,这个史书上没有说,估计是刘繇瞧不大起太史慈的托词。

    于是刘繇就仅仅任命太史慈当了个侦察队长,让他跑前线去探查孙策军的强弱。也不知道怎么一来,他就跟孙策当面撞上了——演义上说,是孙策跑神亭岭上拜祭光武庙,被太史慈瞧见了,所以特意冲上去逮他。这就是神亭大战的典故,其结果是,孙策拔了太史慈背着的手戟,太史慈摘了孙策头上的兜鍪,算是打个平手。

    其实单挑这种事儿,大多是小说家语,正经历史上,尤其是汉末三国史上,出现的频率非常之低,低到令人发指。虽说冷兵器时代,那肯定是要兵对兵、将对将啊,你身为大将不去扛敌方大将,光转着圈儿地虐待小兵,还要脸不要脸啦?但极少有两阵对圆了,士兵们都后撤,光两员武将在阵前单挑的,而都是在混战中发生的将领之间的对决。

    所以说,阵中相遇,谁赢谁败,其实并不看……或者准确点儿说,并不仅仅看武力值高低——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太大啦。就算你本领通天彻地,当面撞上一个差不离的将领,正恶斗呢,不定哪儿就冒出一支冷箭来,或者冒出个小兵给你一枪,你挡是不挡,挡了难免失去先手,不挡就……就等死吧。所以历史上关羽刺颜良、黄忠杀夏侯渊,不见得是他们的武力值比对方高出一个档次去,而是因为本来就是突袭本阵,颜良军和夏侯渊军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了,这时候来员猛将一冲,就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成为虐死名将的最后一招必杀。

    但是虽然史书上语焉不详,孙策和太史慈的神亭大战,理论上却应该是正经单挑,没有旁人相助的。因为当时孙策身边还带着十三名随从,按照史书上所说,“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而太史慈身边只有一个无名小将。太史慈再牛逼,难道还能一个打对方十三个,还都是未来江东有名的上将吗?还是说,按照后世网络上不负责任的传言,是无名小将看住了韩当他们十三人?

    怪不得网上盛传,汉末三国第一猛人是这位无名小将,吕布都得往后排……

    ——————————我是打滚的分割线——————————

    三江榜难道就永远落在第四名上不去了吗?每天都可以领一张票去投的,下午2点为其分界线,恳请读者朋友们都去帮忙支持一下啊,感谢,感谢!

第二十二章、小枝槊头

    是勋是第一次瞧见武将单挑,甚至也是第一次瞧见真正意义上的马战。从前他跟着太史慈从都昌城里突围出来,倒是也见着有黄巾骑将来拦了,可是要么隔着老远就被太史子义一箭放倒,要么是到了面前被他一槊直接拍飞,突围三人连马都不带停的——那是碾压,不是格斗。

    直到这回,他才真瞧明白了,古代马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只见双方各自收起弓箭,把长兵器抓在手中。孙策执一条长戟,戟头有两尺多长,光小枝就不下三十公分;太史慈则使一条马槊,槊头只有比对方的戟头更长更粗。两将各自把长兵器用大臂夹在肋下,然后左手带着马缰,拉开大约四五十步的距离……

    是勋心说,难道真的跟电影里中世纪的欧洲骑士那样,所谓马战,就是瞄准了对冲吗?那可很容易分出胜负来呀。再一琢磨也不对,骑士那样对决,左臂上还得绑块盾牌的,这两位就没盾,那会不会一个照面过去,你死我完蛋,大家一拍两散呢?

    再定睛一瞧,接下来的情景却又不同。只见两骑远远相对,然后两将就各自松开了缰绳,光用双腿来控制胯下坐骑。是勋瞧见他们都把右臂给打开了,一抖腕子,把兵器给端起来了,并且还使上了左手——虽然仍是当面直刺,但这双手执械就比单手挺骑枪要灵活得多呀,可玩的花巧也多得多呀。

    转念一想,也对,中世纪的欧洲骑士那都是穿得跟铁罐头一样的重甲,说不定还是具骑,把着四五米甚至更长的骑枪,用双手吧,压根儿挥舞不起来,用单手吧,也就只好夹在肋下了。如今这年月还没有重甲,孙策一身鱼鳞,搁ad&d里那叫中甲,太史慈则根本没有着甲,所以即便在马背上,那长兵器也是舞得起来的。

    把长兵器双手端平了,两将各自用小腿一磕马腹,那坐骑可就跑起来了,而且越跑越快,等照面儿的时候,估计速度就都能上了四十迈。说时迟,那时快,眼看两骑临近,马上将各自把兵器就挥起来了,基本动作还是穿刺,但在一瞬间就耍了好多种变化出来,正如演义小说中常说的:一招抖出了一万多个枪头!

    好吧,这数字有点儿夸张……但总而言之,以是勋的目力和能耐,根本就瞧不出来一戟一槊真正指向的是对方身上哪个部位。只听“当”的一声,双刃相交,两马错身而过。照理说这错过去,就是一个回合,然后马打盘旋,掉过头来再走第二个回合。然而这终究不是铁罐头骑士对冲,只见两将在错身之际,就又把武器给荡回来了,顺势一扫,于是再度“当”的一声,这才前后分开。

    是勋瞧着目眩神摇,可他只是瞧热闹而已,真要有个高手跟这儿,立刻就能察觉不出对来——太史慈太吃亏了!

    问题就在于这两马错镫……嗯,只有太史慈有马镫,所以严谨点儿,应该叫两马一错身——两马一错之际那一扫,虽然不难格挡,但一个不慎,就很容易受伤。孙策是鱼鳞在身,太史慈的槊尖要是直着捅,也能捅他个透心凉,但要是侧着轻轻一划,对他来说就跟挠痒痒似的。退一万步说,太史慈力量太大,那一划又赶上寸劲儿,真的划开了他的鱼鳞甲,那也未必就能割破甲片的皮衬里,更别说孙策的皮肤了。

    可是太史慈身上只有夹衣,连一片儿皮子都欠奉——他倒是有一身皮甲,但是还挂在鞍囊上呢,根本就没想到在这儿会遇见敌人,所以也没拿出来穿。孙策的戟头要是这么划过太史慈身上某个部位,肯定的立码就是血花飞溅啊,他太史子义又没练过“金钟罩,铁布衫”!

    所以双方兵器这么侧着一划,各自舞械给荡开,人身就不自禁地要朝后略略一缩。孙策是小缩,太史慈是大缩,这身体活动的幅度一大,自然而然地就影响到战马的奔驰,所以等跑出去再拨回马头,准备第二回合的时候,太史慈明显比孙策要慢上半拍。

    每一回合都慢半拍,太史慈于是先手尽失,整个儿是被孙策给压着在打。眨眼之间,四五个回合过去,子义不禁脑门儿上冷汗就下来了。他还在琢磨着应该怎样挽回先手呢,孙策得理不饶人,双方再会面的时候,直接就把戟头一绞,锁住了太史慈的马槊。

    要是双方都用槊,这武器绞不起来,可是一方用戟就不同了,戟上小枝曲折向上,正好用来锁拿兵器。当下孙策锁住了槊头,双膀用力这么一绞,对方力气要是小一点儿,当场兵刃就得脱了手。可是太史子义也是个力大无穷的,不但没有脱手,反倒拧着劲儿要给绞回来。要是按照一般的作战法则,孙策一绞不动,就该暂且放弃,抽出戟来,可是太史慈这么一拧,鼓起了孙策的雄心——好,咱们就来比比看及究竟是谁的力气大!

    就见这两匹马不对冲了,反而各自向侧面迈步,就这么以绞在一起的戟头和槊头为为中心,开始转起了圈子。“嗒嗒嗒嗒嗒”,蹄声越来越密,尘沙漫起,是勋简直就要瞧不清楚两将的身影了。时候不大,就听“啪”的一声,两马各退三步。

    原来双方的膂力只在伯仲之间,谁都绞不赢谁,也谁都不肯撒手,终于同时把槊头和小枝给掰折了。这下表面上是孙策吃了亏,因为自家戟上的小枝弹射起来,直飞向他的面门,虽然孙策急忙仰头躲避,还是被劲风在脸上划出一道细细的口子,鲜血“刷”的就淌下来了。但实际上是太史慈吃亏,因为孙策戟上的小枝虽断,大刃还在,完全可以继续当矛使,但太史慈的槊头坚实处就粗如小臂,两侧刃展,宽达十多公分,根本不可能靠人力给掰折,所以折的其实是槊杆接槊头的木质部分。说白了,孙策长矛在手,太史慈可光剩下根棍子啦。

    两马拉开,拨转过来再对冲——太史慈倒是不想冲的,可是不冲不行,敌人都过来了,难道这时候撒丫子就跑?别说自己一跑,是勋肯定完蛋,就说自己扛着根晾衣杆子,也未见得就能跑得了啊!他眼瞧着对方将领的脸上显露出让人浑身恶寒的得意的冷笑,也只好一咬牙关,硬着头皮冲上。

    这回兵器相交,只有“嗒”的一声,脆响不起来了,因为一方已经没有了铁头。虽然暂且硬扛过了这一招,但是太史慈就觉得两膀酸麻,虎口巨震,晾衣杆子也差点儿脱了手。没办法,骑马冲锋,一靠武将本身的力道,二靠马力,第三还得靠武器顺手,太史慈平常用惯了的槊头折断,手里武器就轻了不止一半儿,而且对方戟上传来的大力没有槊头缓冲,全都通过槊杆透过来了。他这槊杆是木芯积竹,柔韧性很好,也因此对方的大力就沿着槊杆形成了一道震荡波,尽数被太史慈的双膀“食下”。

    两马一错,孙策就把戟又荡过来了,心说这回看你怎么扛?你少了一整个槊头,也就是说你的兵器威胁不到我了,我的戟头可还照样能够着你的身体!

    好一个太史慈,见势不妙,他干脆不挡了,直接就把手里晾衣杆子朝孙策面门狠狠掷去。孙策被迫改变了长戟的方向,朝上一撩,格飞槊杆。然后眼瞧着太史慈就把腰里的环首大刀给抽出来了,然后也不催马冲出去,反而单腿一磕马腹,侧向逼近了孙策,狠狠地一刀当头斫下。

    孙策见状,赶紧把长戟给兜回来。这时候他速度要是快一点儿,就能一戟直刺太史慈的腰部,反正戟长刀短,太史慈拿他完全没招。但是太史慈把时间和距离都拿捏得极准,他就知道孙策得拿武器扛自己掷出去的槊杆,也知道自己只要逼得多近,孙策就暂且无法反攻,只好硬扛自己这一刀。当下刀、戟相交,“喀”的一声,孙策不自禁地就暗叫一声:“不好!”

    照说孙策跟太史慈的膂力只在伯仲之间,太史慈虽说仗着泰山压顶的猛扑之势而来,终究是单手挥刀,孙策双手握着戟杆,比较力气,就未必会输给对方。而且孙策的戟杆也是木芯积竹,他老爹是一郡太守、天下名将,家中殷富,说不定武器的质量就比太史慈的高了不止一个档次,也不会光一刀就给劈断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偏偏孙策就无法“硬食”下对方这一着!

    骑兵有一个进化发展的过程,这事儿孙策不知道,太史慈不知道,只有是勋模模糊糊地有点儿明白。其实最早的中原骑兵,只是骑马步兵而已,因为缺乏把骑士和战马牢牢维系为一个整体的辅助工具,所以人在马背上基本无法作战,只能快跑到了地头再下马步战。那时候能够在马背上骑射甚至砍杀的,只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无他,人家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上,人马天生地浑然一体。

    所以秦代骑兵,以及汉代初期的骑兵,都不跟匈奴骑兵似的配置弓箭,而是用的弩,因为用弩可以不必在马背上横向用力(那时候的骑兵弩大多是膝张),可以放心射击,而不怕乘骑不稳。中原弓骑兵的出现,则要到高桥马鞍被发明或者被传入以后,骑兵得到了一定的固定——一般认为,起码在西汉后期,中原就已经得到了高桥马鞍。

    跟着高桥马鞍而来的骑兵战术的革新,除了弩骑兵变为弓骑兵以外,还包括了格斗骑兵的产生,中原人终于可以在马背上挥舞近战兵器了——其实即便匈奴人,在没有高桥马鞍之前,真正能够骑马肉搏的也只有某些特定勇士而已。不过那时候的中原骑兵基本都是枪骑兵,使用矛、槊,或者戟之类的捅刺武器,攻击方向基本是正面。象后世纵横欧亚大陆的阿拉伯人或者蒙古人那**刀骑兵、铁蒺藜骑兵,这时候还并没有出现。

    为什么没有出现呢?因为——没有马镫!

第二十三章、霸王铩羽

    高桥马鞍所起的作用,是从纵向固定骑士,使得骑士朝向正面拉弓,或者正面以武器捅刺成为可能。但是骑士仍然不易向两侧用力。试想一个人站在地上向侧面攻击,则双腿最好分开呈弓箭步,攻击哪一侧,则同一侧的腿、脚就会受力,同时也给地面一个向下蹬的力量,地面若稳固,则出招无虞,地面若是软的,你根本就发不出力去。

    但是骑兵在马背上,脚下空空,没地面可踩,力量全都要落在小腿上,得靠小腿紧紧夹着马腹——这发力可是太困难啦,你要依靠的不再是推动力,而变成摩擦力了。所以随着时间的推进,马镫才终于应运而生。

    马镫可以从侧面固定骑士——虽然不如高桥马鞍那样是长时间固定,咱们前面说过,一直踩镫就会把屁股颠烂,但是在需要侧向发力的时候,马镫的作用就立刻凸显了出来。当时太史慈一见了马镫,就觉得这玩意儿有用,为啥呢?因为在没有镫的时候,即便向侧面射击,也必须先在纵向上拉开弓箭,然后再拧腰,但有了镫,就可以借踩镫之力,直接侧向拉弓瞄准,甚至可以直接拧过腰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