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男儿行-第1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依照禄某之见,清源你还是太仁厚了。”对于敢主动挑衅的地方士绅,禄鲲比罗本还看不上他们,笑了笑,在旁边低声插言,“要是我,要就直接用船拉了,丢黄河北面去。反正他们心向大元,何不免费送他们一程?!”

    “哈哈哈哈!”车厢内,立刻响起一阵会心的笑声。每个人都觉得,禄鲲的办法,也许值得以试。把心向大元的人,都给大元朝送过去,看他们在北边,能做出什么事业来?十有**连口热乎饭都混不上。反而会被那边当作细作直接抓进牢里,弄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大伙一路谈谈说说,坐在马车里指点江山。不知不觉中,就进了扬州城。顺着玻璃车窗向外望去,只见宽阔的马路两边,处处都在破土动工。一些看好扬州未来发展的富户,还有刚刚从新式工坊、商铺里赚到了一点钱的百姓们,争先恐后,在刚刚清理出来的土地上,建设起了自己的新家。每一位忙碌者的脸上,都洒满了希望的阳光。

    “老城里边,除了几处烧得不厉害的有主宅院,其他地方全都清理完了!”对着窗外的忙碌景色,扬州知府罗本,不无得意的介绍。“小学、县学和府学的地点也已经选好,只等商号把第一批材料运过来,就能破土动工。这次准备把学堂的房子全盖成砖石和水泥的,免得今后人多手杂,有走水的风险。江湾那边的百工技校也开始盖了,也是用砖石和水泥,估计再过两三个月,就能开课!”

    “教习呢,能找得齐么?”朱重九从窗外收回目光,笑着询问。

    “小学那边没问题,扬州和淮安这边,读书人相对多些。咱们给钱给得高,很多开私塾先生都愿意来!”逯鹏接过话头,非常认真地回应,“县学的教谕,就由府学中选派。府学则相对难一些,目前准备等这次春闱结束后,找几名成绩优异者充任!”

    “他们会愿意么?”朱重九愣了愣,犹豫着问。在他看来,凡是参加科举的,肯定都是希望在官场中一展所长。考中了功名却去当教师,总是可能有违人愿。

    “准备参照宋制,将府学教授暂定为正八品官儿。”禄鲲想了想,低声补充,“如果做事认真的话,还可以酌情升迁到学局任职,或者转往地方。传承学问乃百年之事,很少有人会不愿意做。”

    “也许师弟的选择,并非故弄清高!”听着禄鲲与朱重九的对话,施耐庵的灵魂再一次飞出了窗外。做官固然能一展胸中抱负,可如果在这朝气蓬勃的地方,开一座书院,传承师门学问呢?虽然眼下看不出风光,可随着淮扬军涤荡天下,书院中走出去的弟子,恐怕也要成为新朝的栋梁。那是二程当年都不敢指望的伟业啊,真的让刘伯温给做起来,天下儒学,又岂会由伊洛一家独大。。。。。。?

    注1:刘伯温的传记中,有“讲理性于复初郑先生,闻濂洛心法,即得其旨归!”的评价。

    注2:章溢是龙泉人,宋克是长洲(苏州)人。所以用籍贯称呼他们。

第二百八十二章 刘伯温 (下)

    第二百八十二章刘伯温(下)

    “伯温兄,你用这种法子试那朱佛子,是不是有些过了?”

    就在朱重九和施耐庵等人坐在马车上展望未来的时候,扬州集贤馆内一处院落的凉亭内,章溢、刘基和宋克三人,也在一起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和打算。

    他们三个当中,刘伯温已经四十三岁,年龄最长。章溢比刘伯温晚生了三年,所以称之为兄。至于宋克宋仲温,今年才刚刚而立,所以只能勉为其难才能做个小老弟了。

    不过,刘伯温这个当兄长的,却显然有些不合格。听出章溢话语的奉劝味道,却摇了摇头,笑着反问,“有什么过分的?他朱佛子如果连这点儿礼贤下士的心思都没有?我何必豁出自己的性命和日后青史留名的机会帮他?倒是你们两个,这么早就答应了他的聘请,万一他将来不能成事。。。。。。?”

    “不能成事,朱佛子要是不能成事,这天下还有谁能成事?!”宋克宋仲温脾气急,立刻站起来打断,“伯温兄,你可是觉得这蒙古人,还有坐稳天下的可能?”

    “不修仁德,不重律法。父杀子如杀羊,臣杀君如割鸡。能执掌天下七十余年,已经是个异数。再继续坐稳江山,天理难容!”刘伯温想都不想,冷笑着着摇头。

    正因为做过大元朝的官,所以他才更清楚这个朝廷气数已尽的事实。把天下人分为四等的蒙古朝廷,永远无法真正统治这片广袤的河山。残暴的杀戮只能起到一时的威慑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就有新的一批年青人成长起来,继续前仆后继地试图驱逐鞑虏。

    而蒙古朝廷对弱者敲骨吸髓,对真正的反抗者却总想着通过招安的手段拉拢,这种荒唐无比的对策,无形中更是助涨了造反者的意识,令他们更愿意通过抗争来获取更大的空间。

    “那伯温兄你为何还要故意拿架子?朱总管正值用人之际,我等助他一臂之力,重整华夏山河岂不快哉?!”听刘伯温的话语里,对蒙元朝廷并没带任何好感,宋克非常不解地追问。

    “天下豪杰,又不止他朱总管一个?”刘伯温笑了笑,脸上涌起几分倨傲,“如此大争之事,非但君择臣,臣亦要择君。否则明珠暗投,岂不枉了我辈男儿在世上走一遭?”

    “天下豪杰,还有谁值得我等去辅佐?你不是说那刚打下两个县地盘就忙着选妃子的徐寿辉吧?”宋克被刘伯温自信的模样逗笑,摇摇头,撇着嘴追问。

    “徐寿辉?一介农夫尔,才多收了两斗谷子就想纳妾,能成什么大气候?”刘伯温继续摇头,嘴角撇得都快成了八字形。

    “那就是刘福通?除了徐寿辉,也只有他地盘比朱总管大了?”宋克耸了耸肩膀,故意拿话头来挤兑他。

    “刘福通?呵呵,做一个开路先锋倒也胜任。做一路主将,就缺了几分见识?想只手补天,累死也不可能!”刘伯温脸上的桀骜神色稍褪,笑了笑,叹息这点评。

    虽然是隐居于闹市,他的眼睛却从未离开过滚滚红尘。刘福通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他几乎每一件都仔细打听过,并且私下里都做了详尽分析揣摩。对此人带着几千号信徒,就打下大半个河南江北行省的壮举,好生佩服。然而与此同时,却对此人四处封官许愿,却对身边一道起家的老兄弟防微杜渐的做法,很是不屑。

    既没有容人之量,又不能与真正支持自己的人共享利益,如此狭隘之辈,又怎么可能担当起恢复河山的重任?即便运气好,也不过是下一个张角和黄巢罢了,其兴也快,其败也忽,除了将旧有的秩序砸了个稀巴烂之外,留不下任何成果。

    “那就是孟海马?布王三?”宋克又看了刘伯温一眼,继续拿一个个豪杰的名字相试。

    刘伯温翻了翻眼皮,连评价的兴趣都没有了。这两位在他眼里,还不如徐寿辉呢,至少,后者目前的势力还大一些,手下还有彭和尚、倪文俊这些臂膀帮衬,整个南方红巾,如今也还出于一路上升状态。而前两人,却已经彻底走到了头,马上就要日薄西山了。

    “哈,那我明白了,你说的是芝麻李!”宋克用力拍了下巴掌,做恍然大悟状,“按照道理,他现在还是朱总管的顶头上司呢?又有徐州首义之功,还待人厚道。毛贵、赵君用两个,也都是他一手扶持起来的,肯听他的调遣!”

    “芝麻李乃仁厚长者!若非乱世,绝对堪称宰相之材!”刘伯温冲着西北方向拱了拱手,脸上终于露出了几分敬意。“然这大争之世,光是仁厚,却无法问鼎逐鹿。想要走得更远,还需要一手捧着甘露,一手拎着钢刀才对!”

    “那不就剩下了朱总管了么?”宋克咧开着,摇着头大笑,“说来说去,你不还是最推崇朱总管,又何必做欲拒还迎状?”

    最后半句话,是形容青楼女子的,说在这里可是有些不讲究。刘伯温听了,忍不住狠狠瞪了宋克一眼,低声呵斥,“满口胡言!你才是欲迎还拒。你现在简直是连拒都不想拒,直接敞开门迎客,还要倒贴茶水点心!”

    骂过了,又摇摇头了,无奈地苦笑,“刘某的确,曾经对朱佛子有些推崇。但刘某最近,却见到了另外一个英雄人物,也是非常了得?”

    “谁?”非但是宋克,在一旁冷眼旁观的章溢也吓了一跳,大声追问。

    “说来有趣,此人比朱重九少了一个数,姓朱名重八。眼下奉了郭子敬和朱总管两人的命令,常驻在和州。但刘某观其左右,隐隐有将相之气!”

    “你去过和州?”

    “那朱重八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你如此佩服?”

    章溢和宋克两人闻听此言,愈发觉得惊诧,忍不住相继开口追问。

    所谓将相之气,纯属虚无缥缈的糊弄人之说。但他们这些自负可为帝王臂膀的人,却可以通过观察某位诸侯及其身边爪牙的行为举止,推断出此人符合不符合自己心中的明主形象,然后选择是否前去辅佐。刘伯温先前目无余子,而此刻,却又信誓旦旦地说朱重八头上有帝王之气,很明显,对此人观察已经很久了,并且已经略有倾心。

    果然,听了章溢和宋克两个追问,刘伯温笑了笑,不疾不徐地回应,“半年前,此人只是郭子敬帐下一个亲兵。结果到淮安走了一趟,就顺势促成了五家联手南下。他自己,也一跃成为郭子兴麾下的亲军指挥使,掌握了最为精锐的两千甲士!”

    “那又如何,不过是个纵横家而已?”宋克撇撇嘴,不屑地点评。

    刘伯温笑了笑,也不反驳,只是继续低声介绍,“那朱重八南下途中,于郭子兴帐下东挡西杀,战功赫赫。曾经凭着一杆长矛单挑朱亮祖、廖大亨等数将,丝毫不落下风!”

    “朱总管也曾亲自提刀上阵,在黄河北岸生擒敌将无数!”宋克不服气,拿出朱重九当年在黄河北岸与阿速军硬撼的战绩对比。

    “扬州之战结束后,朱重八从朱总管手中讨了一支将令,前去攻打和州。凭着区区数千兵马,一个月内四战四捷,将帖木儿不花和孛罗不花叔侄打得龟缩于肥水西岸不敢露头。然后将和州、巢县等人,尽数收归掌握!”

    “比淮扬小得多!”

    “拿下和州之后,朱重八立刻与地方父老约法三章,整肃军纪,严禁将士骚扰百姓!”

    “朱总管也做到了!并且还想方设法造福于民!”

    “和州有不服教化者数十家,朱总管一夜尽杀之!分其田与治下百姓。并且张榜于四门,公开宣布这些人的罪状。”

    这,可就比朱重九爽利多了,丝毫不拖泥带水。不像扬州这边,总是给地方豪强留有余地。只是手段太暴烈了些,简直如雷霆万钧。

    然而,没等宋克指摘朱重八残暴好杀,刘伯温却又大声补充,“除尽滁州、梁县等地豪强之后。朱重八立刻出榜招贤,并且先后数次前往枫林先生家中探问。恰巧枫林先生访友归来,感其赤诚,受其礼聘为行军长史。朱重八的左右臂膀,李善长,宋思颜,皆居其下!”

    “嘶——!”章溢和宋克二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枫林先他们两个都熟悉,这个人名字叫朱升,至正元年,登乡贡进士。做过池州路学正,在士林中素有声望。教导出来有本事的门生弟子高达数十人至多。朱重八得了他的帮助,必将如虎添翼。

    更令人赞叹的是,朱重八也真的敢下手笔。居然待朱升一到,就立刻将此人提拔到最重要的文臣位置上,连麾下原本的老人都得让路。而相比之下,朱重九这边对人才的态度就差得多了。非但未曾去任何一人那里三顾茅庐,甚至连逯鲁曾这样的名满天下的榜眼,如今还屈居于那个姓苏的小吏之下。真是太过于重小义,而轻慢士大夫了。

    “我来扬州之前,曾经去朱重八那边拜会过枫林先生!”刘伯温想了想,继续说道。虽然那边也是事业草创,但一切都井然有序。上下尊卑,高低贵贱,无不分明,并且甚合程朱之道。显然朱重八本人,准备以我儒家之学来安天下。而这边。。。。。。”

    叹了口气,刘伯温继续惨笑着反问,“扬州城里这些,刘某想请教,二位能看得懂几分?”

    “这。。。。。”章溢和宋克两个无言以对。来扬州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天,但他们已经深深的感觉到了,这座城市与其他地方的不同。

    非常有生气,几乎见到的每个人,无论高低贵贱,脸上都写满了笑容,眼睛里也燃烧着对未来的希望。然而,与生气相伴而行的,却是无序和混乱。到处都在破土动工,根本不分什么风水卦位,也不管什么黄道白道。大街上男男女女都是小跑着,见了官府差役,也不闪避。甚至有人动不动就拉着自己的东家,到衙门里头去告状。而衙门里头,对市井百姓,显然相当偏袒。导致那些做东家的没等走到地方,就先服了软。宁可花钱来息事宁人,也不愿意跟手下的佃户、伙计们对薄公堂。

    “重草民而轻豪绅,重商工而轻士农。诱民以利,却不使其知仁义礼仪。两位请恕刘某孤陋,翻遍史册,刘某竟找不到一个可以工商安天下者!”刘伯温长长的叹了口气,满脸萧瑟。

第二百八十三章 天算

    第二百八十三章天算(上)

    “这。。。。。。。”章溢和宋克二人竟无言以对。

    二人都是饱学名士,肚子里装的都是儒家经典,都深信蒙古人之所以坐不稳天下,是没有广施仁政,从上到下完全地依照儒家理念来治国的缘故。而朱重九这边眼下虽然欣欣向荣,除了爱惜百姓之外,却找不到第二样是符合儒家精义的,细想之下,怎能不让人唏嘘。

    宋克还好,年纪青,性子也豪侠。虽然觉得对眼前种种古怪情况有许多不适应。但想到这些可能都是为了驱逐鞑虏,也就觉得无所谓了。而那章溢,却是正宗的理学大家,治的是伊洛之学,怎么可能接受得了?被刘伯温几句话就戳到了痛处,叹息了许久,脸色煞白,双目了无生机。

    已经答应要出山辅佐朱重九,并且把自己的侄儿也带上了,以他的做人原则,就不能轻易反悔。而假如朱重九将来真的身败名裂,他章溢岂不是一样要跟着遗臭万年?非但害了自己,还搭上了自家的亲侄儿,哥哥的唯一骨肉,将来九泉之下,他又拿什么跟自家早亡的兄嫂去交代?

    正愣愣的想着,却听宋克用力拍了下桌案,大声断喝,“呔!好你刘伯温,老子差点就上了你的当!你这厮,亏我跟章兄还拿你当朋友!居然奉了朱重八的命令前来行离间之计?”

    “行离间之计?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眼下朱重八势弱,朱重九势强。这么早施行离间之计,万一被朱重九知道了。亲提大兵上门问罪,朱重八拿什么抵挡?”

    “这。。。。。”宋克又被问住了,急得咬牙切齿。朱重八不过是郭子兴麾下的一名武将,最近刚刚得了一块自己能说得算的地盘,打了几场胜仗。可兵不过万,名声也远在朱重九之下。如果现在他就敢胡乱想什么鬼主意的话,恐怕根本用不到朱重九亲自动手,麾下五个指挥使随便一个出马,就能轻松撕碎了他。

    不是离间计?那刘伯温到底奉了谁的命?安得什么居心?瞪圆了两只眼睛死盯着此人,宋克从头看到脚,又从脚看到头,却始终看不出任何破绽来。恨得跺了跺脚,用力朝地上吐了口吐沫,大声说道:“呸!反正我不会听你的。老子不管什么这学,那学。老子是不甘心给蒙古人欺负,所以才要起来造他娘的反。至于用谁家之术来治国,那是小事儿!只要能打跑蒙古人,能涤荡这万里腥膻,任何有用的办法,都可以拿来一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刘伯温笑了笑,非常平和地回应,“兼容并蓄,原本就是我儒学圭臬之一。但最基本的礼义廉耻,君臣纲常却不能坏。否则,天下必将大乱,永无宁日!”

    “我就没看乱到哪里来!大宋当年倒是半本论语治天下呢,结果先是被辽国欺负得没脾气,然后又亡于女真,偏安南渡。最后又亡于蒙古,生灵涂炭。几百年里,儒学没起到任何狗屁作用。倒是那个朱熹,没对外的本事,关起门来去欺负女人却是一等一,也不嫌丢人!”

    因为不同意刘伯温的观点,他干脆连理学也一股脑地给否定了,连带着理学大家朱熹的一些**,亦毫不犹豫地给翻了出来。

    “但大宋毕竟有三百年文教之盛!”刘伯温不想跟他争执,摇摇头,笑着强调。“大唐虽强,却前有武后窃国,后有藩镇割据。真正太平日子,加起来还不到一百年。而我大宋,虽然外战弱了些,四百年来却没外戚窃国,没武将拥兵自重。老百姓日子过得悠哉游哉,没受什么刀兵之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