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诗传笺》

    孔颖达惊讶的发现,他面前的这本书居然是毛诗传笺,这可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著。这可是本好书啊,毛诗是诗经中的一种,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周至春秋时代诗歌的总集,传由孔子整理编纂。

    到汉代时,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但后来由汉代毛亨作传的毛诗,流传更广。东汉郑玄曾对毛诗加以笺注,就是为毛诗传笺。

    对于儒者来说,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而毛诗则是诗经如今流传最广的版本,郑玄的这本毛诗传笺是对毛诗最有权威的解读。

    打开书,更加让孔颖达惊讶了,这书好干净整洁,字体似正楷又不同,每个字横竖粗细相等,笔画秀丽,字形呈长方,清秀美观。

    孔颖达还从没有见过这种字体,翻看几页,发现全书都是这种字体,每个字都大小一样,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德明,你快来看。”孔颖达忍不住叫陆元朗。

    陆德明手里也捧着本毛诗传笺,一脸的兴奋之色。

    “这两本书居然一模一样。”

    “是啊,一模一样,这怎么做到的?”

    两人一人拿着本毛诗传笺,然后一页页的翻对,发现两本书完全一样。

    “这个字体,从没见过。”

    “我也没有见过啊,似正楷字,又不一样。”

    两人国子学博士,站在那里,激动的脸色通红。“掌柜的,过来一下。”

    掌柜的郑安倒是很平静,书店刚开三天,进来的客人不少。每次这些人都会如他们一样的充满惊讶,甚至是兴奋万分。郑掌柜也读过些书,要不然也不会被安排到这家书坊做掌柜。他能理解这些客人们的震惊心情,当初他第一次看到这些书的时候,也一样惊的不行。

    郑安觉得今天这两个客人肯定身份不一般,他们衣着不凡,而且举止有礼物,最重要的是这两人身上有股浓浓的书卷气。

    “掌柜的。”孔颖达很客气,“这书不是抄写的吧?”

    “我们这是雕版印刷的书,全天下如今也是独一家。”郑安很自豪的告诉他们。

    “哦,雕版印书?掌柜的,可以跟我们详细的说一说吗?”孔颖达微笑着道,心里却是更加激动好奇了。

    “雕版印刷就是刻版,然后跟印章一样的印刷出来。”掌柜的很简洁的介绍,这个介绍形象直白,能让客人明白意思,但又不会过多透露出印刷的机密。

    “果然是一个模子里刻印出来的啊,我还有个问题,这个字体是何人所书?”

    很多读书人一开始都是临贴,学习那些有名的书法大家。但有些厉害的人,也会创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自体,甚至开宗立派。而他们手里拿的这书里的字体,就是他们从所未见过的,似正楷又不同,已经可以称之为开宗立派的风格了。

    “这种字体,称为雕版印刷体,是由我们家郎君专为雕版印刷所创,因此我们也习惯称为新张体字。”

    “新张体字,难道还有一个张体字?”陆德明更加好奇了。

    “确实还有张体字,我们书坊一开始雕版的时候用的是行楷字体,但行楷虽然更加流畅好快,可雕版之时却更难。后来我家郎君便创出了张体字,类似于正楷,但笔画有粗细变化,横细竖粗,未端还有装饰的字脚和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

    “后来我家郎君又对张字体加以改进,使得字体横竖粗细相等,更加适合于雕版,且印刷后笔画秀丽更加清秀美观的新字体。我们把原来的字体叫老张体,后来的叫新张体字。”

    这下孔颖达两人对这个能创出雕版印刷术,甚至还专门创出了老张体和新张体字的人更加感兴趣了。

    “请问你们家郎君是何人?”

    ‘灞上张家张三郎,也是白鹿书院山长。’

    “难道是写出三字经的张三郎?”陆明德大声的问道,“真的是他?”

    孔颖达也觉得不可思议。

    郑安笑笑,“我们家郎君不但写出了三字经,还写了名满长安的张氏家规呢,甚至他编纂的资治通鉴也一样受人赞叹不已,称之为与史记可并论的两大史书,读史不可不读之书呢。”

    “真的是张文远,嘶!”

    两人都忍不住直吸冷气,这个张文远,是妖孽吗?孔颖达和陆德明都是国子学博士,且都是少年成名。但他们的少年成名,孔颖达在乡里授课教学十年,大业初,参加科举,明经科高中,那时都已经三十二岁了。

    此后他当了几年河内郡博士,杨广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孔颖达与各方名儒辩论,一举夺冠,补太学助教,真正的天下扬名。可那个时候,他都三十六了,当时陆德明也是脱颖而出的少年才子,可也一样都三十多岁了,都快四十了,可在当时,却是天下称赞的年青名士。

    但与如今的张文远一比较,人家才真正的少年名士啊。今年好像才二十二,书都编了几本了,更别说如今居然还弄出了雕版印刷和这开宗立派的张体字。

    “我记得好像听说过张文远书法极差啊?一笔毛笔字不堪入目。”陆德明疑惑的道。

    “我家郎君确实不太会写毛笔字,但那是因为他以前跟着高僧三藏大师学习之时,三藏大师教他用鹅毛笔写书,因此我家三郎虽不擅毛笔,但却擅长硬笔书法。这张体字,其实就是硬笔字体。”

    “硬笔书法?”

    两人再低头去看手里书上的字体,确实有些道理啊。横竖粗细相同,毛笔字还真不是很好写这种字体。

    “店家,这毛诗传笺多少一本?”

    诗经有三百零五篇诗,因此以往也称为诗三百,汉代列为经。毛诗有传,毛诗传笺又加注解,因此字数很多,张家书坊雕版印刷的时候,又加入了标点符号,整理排版,使得这全套书超过二十万字。

    全书依然是按郑经毛诗传笺分为二十卷,每卷万余字。

    “这两位客官,我们这书是按套卖的,一套共二十卷,一卷一本,共有二十本。每套价格是一万两千八百八十八文钱。”掌柜的笑着回答。这个价格是三郎定的,有零有整,平均一卷是六百多钱。

    挺贵,但若比较起手抄价格来说,就要便宜多了,请专门的抄书人抄一卷得一千钱,二十卷得两万钱。

    张记书坊的书算起来还算便宜的。

    孔颖达倒是买的起,可想想还是贵啊。将近十三贯钱啊,一般人哪买的起。

    “我们也可以提供租书服务。”郑安适时的道。

    “租?”

    “没错,可以成套租也以单卷租,单卷租一天只要五文钱,一套租一天是一百钱。一次最多租七天,不过租书得付押金,若书有损毁污坏遗失,得视情况扣押金。”

    孔颖达两人觉得这租书倒是不错,一般的读书人可以分卷把书租回去,然后抄写,若抄的快点,一天抄一卷,每卷只需租一天,也就才五文钱,二十卷分卷租回来,也才一百文钱。比买书便宜百倍。

    “二位要租还是买?”

    孔颖达自己倒是更愿意买一套回去收藏,这书他看了几遍,越看越喜欢,线装订,一整套书还有一个木匣子。而且每本书里还有目录页,子里有页码,且这些书居然还都有了标点符号。

    最关键的是这书干净整洁,他仔细看了几篇,一个错字都没发现。

    良心之作。

    “买一套。”

    “我也买一套。”

    近十三贯一套,可两人都没犹豫。

    孔颖达想着,也许回头可以让国子学的学生们过来这里租书回去抄,这店里的这版毛诗传笺很好。

    “店家,还有其它书吗?”

    “目前我们店里还有三字经、千字文、上下三千年以及资治通鉴的周纪五卷秦记三卷,另外还有法华经、四十二章经以及道德经。”掌柜的如数家珍。

    孔颖达让掌柜的把每套都拿过来看了看,最后没忍住,把这些全都买了一套,连佛经都买了,实在是这雕版书太好了,他要买回去收藏。

    “掌柜的,资治通鉴若是出了后面的新卷,一定要来通知我。”

    拿着资治通鉴的周秦八卷,孔颖达不忘记告诉掌柜的,有后续卷出了要第一时间通知他。

    结账的时候发生了点小尴尬,孔颖达和陆德明一人买了一堆书,一算账,得三万多钱,两人身上都没带这么多现钱。

    “这书先放这里,我马上回去拿钱。”孔颖达让陆德明替自己,然后他急匆匆跑回家去拿钱去了。(未完待续。)

第257章 一炮打响(第四更,300月票加更!)

    求订阅!

    推开印刷坊的门,张超闻到一股极重的墨味。

    门口两个年青的小伙站在门内,警惕的盯着院里,这是作坊的守卫。印书坊已经正式开始投入生产,同时在印刷数部书,目前光是雕版的刻字工都有了六百多人,制板工也有许多。作坊护建了不少屋子,外面还新修了一圈土墙,这个达到近千人的作坊,现在已经成了张家沟最大的一个建筑群。

    修建在村庄外面,离着三里来地,有高墙围着,里面不但是做工的地方,也有新建的宿舍和食堂,这些工人平时吃住都在里面。不经许可,是不得擅自离开的,更不准从里面带出一块木板和一张纸片,张超专门新建了一个二十人的保安队。

    既是防止外人窥视,也防止里面的工人泄密。

    虽然说张超把整个印书坊分成了数个车间,采用的是流水线的作业方式。整个印刷过程,分为写版、刻版、印刷、装订,因此有了专门的写工、刻工、印工、装订工。

    原来都是由马周包揽了写稿,不过现在要印的书多,不可能一直都让马周整天写稿子。因此张超也招募了一批抄书人,这些人本来写稿书,字也写的好。招募了这批人进来后,张超特意让他们学习张体字。

    其实这张体字就是宋体和仿宋体,后世人常说宋体字是秦桧所创,其实这也是一种以讹传讹,宋体字真正流行是在明代。明代印刷业盛行,出版行多翻刻宋本,但为求便捷,这些仿宋刊本经常只刻出肤廓,而非原来宋刻本的字体,到了清朝康熙的时候,甚至还专门规定,此后刻书,凡方体字称宋体字,楷书均称软字。

    宋体非宋,自然也就谈不是什么秦桧所创了。

    张超开始想要用行楷,觉得行楷字好看,楷书有些呆板。可真正雕版刻字的时候,才发现,行楷是好看,但雕刻起来却不容易。

    最后张超便拿出了宋体字,此后又最终把雕版字体定为仿宋体。只不过宋都还没出现呢,因此,最后大家把张超拿出来的这字体称为老张体和新张体。

    一不小心,张超倒是开创了书法的一个新字体宗派了。不过张超毛笔字虽写的差,但他硬笔其实还可以,用鹅毛制成的硬笔,张超写出来的张体范文还是很不错的。

    张家招募的抄书人用了些时间,很快就学会张体,甚至青出于蓝,他们用毛笔字,都能把张体字写的很好。不管是老张还是新张体,都不比较张超写的差。

    有了这些写工,张家书坊的雕版印刷也快了起来。

    第一批刻字学徒工,现在都已经成了半熟练工。

    柯八叔公和郑木匠,这两个老师傅,现在甚至达到了一天刻一块雕版的速度,能刻一百多字。

    他的学徒,其中第一批中精明的,也已经达到了一天百字的速度,两天就能刻一块雕版出来。

    张超给这些学的快的学徒工们,都涨到了一月一石米的工钱,当做是奖励。

    看到张超进来,作坊里的人都对他躬身行礼,作坊里几乎都是十几岁的少年,也有不少的少女。这些都是京畿地方的乡民百姓的子女,送到这里来做工,还能赚不少工钱。尤其是还有学艺,现在是学徒,学艺有成,就能提工资,半熟练有加工资,到了熟练工还有加,如果手艺更好,成了带班、组长,工资更高。

    张家的信用还是很高的,因此许多人还要抢着来,来晚了还没机会。

    “大家继续做事,晚上加餐,有鱼和肉!”张超笑着对着他们点点头道。

    张超给这些学徒是保底加提成,一开始的学徒期还不能上手,只有底薪水。等成了半熟练,可以开始制板和刻字的时候,就是保底加提成,他们的劳动成本有计价提成。

    基本上,一块雕版都在一百多字。张超给的提成就是一块雕版刻字十文钱,刻好一块,底薪以外,还加十文提成。

    而写工的价格要高的多,写一版,是二十文,差不多还是千字一卷的价格,甚至还提高了一点。

    张超经过了制板车间,刻字车间,然后里面的印刷车间,最后路过装订车间,推开门,到了里面的匠头房。

    房间里,马周和郑管家还有柯八、郑木匠几个都在。

    “三郎,我们印书坊现在有些忙不过来了。”郑管家笑呵呵的说道,“青龙寺的法华经还没印完,大兴善寺的四十二章经也刚开始印,他们又打算再印几部经书,尤其是大兴善寺,豪气的很,他们要印华严经,这可是六十华严经啊。”

    华严经之所以称为六十华严经,就是因为这部经有六十卷,这是东晋时的译本。卷数多,字数也多。

    “你还怕生意多啊,六十华严经更好啊。反正咱们的规矩不变,经书这些是千卷起印的。记得等他们交了定金之后,再去其它各寺谈谈,看他们愿不愿意也买些华严经,对其它的寺庙,我们可以不要求千卷起印,但买的少就得加些价格。”

    反正关键的是第一版,第一版有了千本之后就能印,一千本起印,也是为了降低成本。毕竟不管印多少本,这套雕版是得要先弄出来的,写稿、制板、刻字,这都是成本。

    “你们要主动出击,不能光等。比较如有些寺庙没有能力一次性印一千本,那么我们可以牵头嘛,找多家寺庙一起凑一千本,这样他们平摊成本,不也挺好?”

    郑管家道,“这是好办法,不过我们现在手上印刷的单子不少,忙不过来呢。”

    “我觉得我们加了标点符号之后,尤其是我们的排版,使得每页字数变少了,让雕面增加了许多,使得我们的雕版任务加重了许多,影响了印刷的速度。”

    张超轻笑了一声,真是不会做生意啊。你若是搞的密密麻麻一个版,字数倒是多了,可我们是按版收费的,这版越少,对我们越不利啊。尤其是版字数越多,雕版错误率就会加大,这也是造成成本上升的。

    现在加上标点符号,以及经过排版后,标准一百六十二字的版,实际上都只排版一百来字。特别是本来一卷万把字,可增加了标点符号后,字数要增加上千,甚至更多。

    一个六十卷的华严经,按张超的这种排版方法,加上标点,重新排版,达到一百多万字。一卷就有两万余字,一卷就要一百四五十个版,真要编完,得好几千个版。

    哪怕大兴善寺一次先印个一卷两卷的,那也得一卷七八百钱,一千本起,也是七八百贯。

    当然是现在的排版方式好了,增加一套标点符号,不但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雕刻的难度,同时还让书印出来更加的美观好看。

    至于顾客增加的支出,这个就不用张超考虑太多了。反正比较起他们手抄还是能赚的,而且张超也考虑过,一个寺庙印一千本花费较大,可以找各个寺庙联合,让有意的一起合印,这样成本就降低了许多。

    既能达到一千本起印标准,而且实际支出也比较手抄便宜太多。

    “长安城里的书坊目前反响很好,买书的人不少,租书的人更多。就是反应书比较少,因此我打算多刻几部书,尤其是儒家经典。”

    儒家的早最经典有六经,不过后来乐经遗失,便只剩下五经。汉朝时,以《易》、《诗》、《书》、《仪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而到了隋唐时,已经有了九经,《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这九本儒家经典,每本还都有好些个版本,此外又有许多注疏。

    如今的读书之人,这九经是必读之书,甚至朝廷打算今年开科取士,也主要是考这九经中的内容。

    书坊上次印了一本毛诗传笺,就反响良好。

    短短时间,卖出去了一千多套,这是相当惊人的。主要还是张家书坊的雕版书是以前所未有的,而且书不论是装订形式还是印刷的质量都非常好,更别说,经过太学博士孔颖达和陆德明两个购买后的宣传,让大家都知道这版书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