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槎即蚵伊恕@系蝗嗽谡饫铮还行┦中故遣荒苊獾摹

    办几桌酒席,请乡邻来也是一个见证。请官家人来,则是为张超落籍上户口。

    这场酒席过后,张超就真正成了张老爹的儿子,成了张家沟一员,也将成为大唐帝国的一名子民。

第五章 回车骑府

    不托在锅里翻腾着,老爹往锅里加了点盐,又往里加了点别的。

    “那是猪油?”

    “羊油。”老爹一面说,一面挑了一小块加入锅中。

    羊油自然就是羊的油,相比起猪油,羊油脂肪含量高,而且还会有股羊膻味。味道既不好,而且吃多了还容易肥胖,因此后世吃的人很少,一般也就是在油茶等极少数食品中才会添加。

    “怎么不用麻油、茶油或者菜油?”张超问。后世时植物油才是大行其道。

    “麻油精贵着咧,达官贵人家才吃的起。”

    老爹细说下,张超才算明白,原来虽然植物油从汉代就开始有了,在南北朝时就有麻油、荏油、红蓝花子油等,但植物榨油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因此麻油等植物油价格极高,不是普通人家吃的起的。一般的人家,还是吃牛羊猪等动物油。

    人若是饿了,再普通的食物也会成为人间美味。

    以前张超也是个吃货,最爱各种美食,南北各式菜系,甚至是各种风味小吃,只要有机会肯定会尝尝。

    眼前这碗用小脸盆一样大的木碗盛的不托,实在是简单无比,就是碗面片汤,除了水就是一点粗盐和一点羊油。

    可张超挑了一筷子送到嘴里,却觉得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吃,反而感觉还不错。

    老爹也盛了一大盆,一锅面便正好没了。

    “门口吃。”

    老爹捧着面盆走到门口,然后蹲下,大口大口的吃着。张超有样学样,也到门口蹲着吃。门口敞亮,关中人都爱蹲,甚至吃饭也喜欢蹲着吃,有凳子有时也情愿蹲在凳上而不是坐着,就算到了后世,乡下地方还能发现不少关中人保持这个习惯。

    关中人喜欢吃面食,这时的人又喜欢把面食称为饼,汤饼蒸饼剪饼等。老爹虽然都五十出头了,可饭量好的惊人,那个面盆张超估计起码能装五斤。

    都说常干体力活的人饭量大,当兵的也饭量大。老爹是个老府兵,既是农又是兵,平时吃的粗粮较多,也没有那么多的菜可吃,副食少,兼之关中百姓也习惯一天吃早晚两顿,因此本来每顿饭量就比较大。

    张超只吃了不到三分之一,就感觉自己饱了。

    看着剩下的大半碗面片和汤,张超实在吃不下了。

    “多吃点咧,下一餐要到晚上咧。”老爹放下碗,他那碗不托已经连面片带汤水全干光了。看着张超剩下的大半碗,说道。

    “吃饱咧,吃不下咧。”

    “真饱了?还是么菜吃不下?”

    “我平时饭量也不大,真吃饱咧。”

    张超说完,老爹直接把他的大碗端了过去,然后筷子拔拉着面条呼啦啦的吃起来。看老爹吃面,有时真是一种享受,大半碗面,他呼拉拉的一会功夫就给都拨进了嘴,然后端起大碗,大口大口喝汤,没两下,面片带汤就又都干光了。

    老爹一人吃了这么多面,打了个满意的饱隔。

    吃过饭,天还早。

    老爹拿起一个褡裢挂到肩上,又把墙角的那杆铁枪拿上。

    “走咧,去军府领钱粮。”

    老爹的那支铁枪,看着就非常威武。

    “老爹,我来帮你扛枪。”张超以前也喜欢这些刀枪剑戟,不过现实中没机会接触,只能在游戏里过过瘾。看到老爹这杆长枪,他便想好好见识下。

    铁枪入手,原本还想马上耍两个枪花的张超差点没握住。

    这枪好沉。

    老爹似乎早有预料,一边笑哈哈的看着张超措手不及的样子。

    “我这杆枪可不是普通的枪,而是铁枪。枪长一丈四、杆长一丈三,杆粗三寸七分,以硬木制成。枪头是扁棱形,长七寸,枪下系红缨,杆尾有铁鐏,长三寸。”

    “这真是硬木制成?怎么这么重?”

    张超看着手里的枪,枪杆明明是铁啊。

    “这枪重十五斤,比一般的木杆枪确实重上许多,但要是铁杆,可不止十五斤重,四五十斤都有可能,一般人可耍不动。我这枪,是硬木杆上缠的铁丝,这样可以加强枪柄的坚韧度,比一般竹木枪柄要结实得多,又能保持枪柄弹性。”

    十五斤,依然让张超十分惊讶。据他所知,一般的白腊杆枪,也就是五斤左右。而这把铁缠枪,却有十五斤,虽不如那些四五十斤的镔铁枪,可也不是一般人能用的了的了,非得是那种膂力过人之人才行。

    想不到老爹看着高瘦,却能用这样的铁枪做武器。

    老爹望着那支铁枪,眼中带着一丝复杂。

    “老爹,这枪肯定来历不凡吧,讲讲吧。”张超捕捉到那目光,忙问。

    “走咧,路上说。”

    老爹头前开路,张超扛着一丈多长十五斤重的铁枪跟在后面。

    “这铁枪,还是当年荣国公赐下的。”

    荣国公来护儿,江都人,隋朝名将,东汉名将来歙之后

    来护儿是个相当传奇的将军,早年父母双亡,由伯母抚养,成年后单枪匹马闯进仇人的婚宴现场,亲手当众手刃仇敌后扬长而去,后渡江投奔隋军,屡立军功,后来又数征辽东,为海路统帅,一度攻至高句丽都城城下。

    后随杨广巡游江都,兵变遇害。

    做为隋朝一代名将,来护儿的兵器就是一把铁枪,一把真正的铁枪。

    “来公膂力惊人,手持镔铁长枪,重达四十五斤。持铁枪征战多年,难有敌手。”说到来护儿,老爹还充满赞叹。

    当年他就是在来护儿麾下效力,多年追随,转战南北。

    因为来护儿膂力惊人又擅用铁枪,因此来护儿就在军中挑选那些高大健壮的士兵,充为自己的亲卫部曲,然后都给他们打制了十五斤重的铁缠枪。

    “我们只能用十五斤的铁缠枪,但来公帐下却有两人能用三十六斤重的镔铁枪。一个是来公六子来六郎来整,另一个则是山东秦叔宝。”

    “秦叔宝?”张超可能不清楚来六郎,但秦叔宝的大名岂会不知。

    张老爹还以为张超不知道秦叔宝为何人,笑着向他解释。

    “山东秦叔宝是当今名将,前朝时曾追随来公和山东张须陀、裴仁基麾下,后上瓦岗,又投王世充,最终弃王世充投大唐。前年随秦王征刘武周,去年和今年又随秦王征讨王世充和窦建德,现勋加上柱国爵封翼国公,任秦王府右三统军。”

    说到秦叔宝,张老爹心中有些感叹。当年秦叔宝投到来护儿手下时,他已经是来护儿的亲卫铁枪队的队正了。说来,秦叔宝还曾是他手下一小兵呢,只是秦叔宝人聪明武艺好,很快就表现出过人之处,得到了来公赏识。

    后来秦琼因母丧回乡,来护儿甚至还派他带礼去吊唁。此后秦琼转到了隋末第一猛将张须陀麾下,屡立战功。那以后,老爹与秦琼就没多少联系了。再见秦琼时,是江都兵变宇文化及弑君后,来护儿被杀,他后来跟随宇文化及北返,被瓦岗李密击败后上了瓦岗才再见到了当时已经为瓦岗李密的帐内骠骑将军,而那时,老爹却反而成了一个小伙头。

    江都兵变时,老爹本来已经成为了一名步兵校尉。隋制,十人一伙,五十人一队,百人一旅,二百人一团。伙设伙长,队设队正,旅设旅帅,团设校尉。再往上就是鹰击郎将,鹰扬郎将等将军了。

    江都兵变,来护儿因忠于杨广而被杀,老爹也差点没命,他的一只左眼正是在那一次瞎的。命大没死的老爹被宇文化及裹挟着北上,但却被降为了大头兵。

    等他上了瓦岗,再见秦琼时,秦琼已经是李密的帐内骠骑将军,而老爹这个秦琼早年的上司,却是个瞎了只眼浑身是伤的伙夫。

    秦琼把老爹调到了自己的麾下,想让他做自己的麾下校尉。不过被老爹拒绝了,那时的老爹瞎了只眼,身上还有伤,心情低落,连铁枪都耍不起来。他就在秦琼麾下做了个普通的部曲亲卫。

    再往后,秦琼等不少瓦岗旧部弃王世充投李唐,老爹也跟着过去了。到了李唐后,老爹本来想要就此解甲归田,不想再征战了。

    可天下未定,战乱未平,那时李唐也仅据有关中河东两地。不久,李唐起家之地河东还被刘武周夺取,李唐上下都无比重视,皇帝李渊下令,从整个关中征调老兵和青壮,全力争夺河东。

    本已解甲的老爹不得不又扛起了自己的铁枪受召,再次加入军伍,老爹并没有报出秦琼的名字,独眼的老爹因有多年军伍经验,最后成了伙长。

    河东征刘武周,中原讨伐王世充、窦建德,转眼又打了三年仗。

    张超真的很惊讶,他想不到天下闻名的门神秦叔宝,居然还曾是老爹的手下小兵。

    “你要是找秦将军,他肯定会照顾你的吧?”

    “叔宝有仁有义,但我这老不死的不想麻烦他。”老爹很平淡的回道。

    老爹真是一个传奇的男人,曾为隋朝平定过江南之乱,为大隋三征过高句丽,跟过来护儿,宇文化及,李密,王世充等名将枭雄。

    戎马一生,曾经也做过步兵校尉,而现在,却仅仅是大唐关中的一个普通的卫府伙长。看着这个高大销瘦的男子,真想不到他的这一生如此坎坷。

    张超他们去的军府,离张家沟很近。

    大唐以河东起家,却以关中为本。以府兵为军队基础的大唐卫府军,基本上集中在关中地区。

    分关中为十二道,道下设军,军下设府。

    大府一千二,中府一千,下府八百人。

    不大的关中平原,遍布着数百个军府。

    一个灞上白鹿原,就驻着数个府。灞上这片台原是大唐都城长安南面户,尤其是其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使得这片地方在军事上极为重要。灞上东可联潼关,南通蓝田关出武关。

    灞上的宁民县内,几乎是一乡一军府。

    老爹所在的府,就在离张家沟五里的白鹿乡上。

    一个八百人的车骑府,车骑府由车骑将军统领。不过车骑府隶属大唐的十六卫府,车骑府的调遣和征发权在皇帝,没有皇帝和兵部的军令和虎符,调过超过十个府兵出车骑府防区,就算叛乱。

    平时,这个八百人的白鹿车骑府,一年得分五批番上入京宿卫,每批一百六十人。卫府剩下的六百四十人,则还要分为四班在车骑府训练镇守,每班也是一百六十人。

    遇战事,朝廷征召,各府按命令出兵。由朝廷选派将领统兵,战事毕,将归朝,兵还府。这也是一种兵将分离的制度,卫府的车骑骠骑将军们只管理卫府平时的事务,但不能调兵统兵,各府的士兵受召出战,各地征召的府兵也是要重新编制的。

    张超听着,倒觉得这个车骑骠骑府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武装部了,骠骑将军也就是个武装部长,管民兵的,真正打仗轮不到他们,他们也就是负责负责下日常管理和训练了。大唐的府兵,可不就是民兵吗。

    宁民县白鹿乡驻扎的这个车骑府,满编八百府兵。府兵基本上都是周边点选的青壮,也有部份是老爹这样的老兵分到这里,然后给他们在周边安家授田。

    这样的做法,保证了卫府的低管理成本,以及迅速的征召能力。

    大唐如今的行政区划,就是州县制。李唐开国,改隋炀帝的郡县制为州县制。州县就是大唐行政的根本,在县以下,则又还设有乡和里。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整个灞上也就是后世的白鹿原两片塬地,如今为宁民县。宁民县又分为十余乡,张家沟就隶属于白鹿乡张家里。

    白鹿车骑府就在白鹿乡所在的白鹿村,这是乡治所在,又有军府驻扎,因此这里便成了附近的中心,还有一个简易的集市。

    百米长的街道,两边是民居,今天不是赶集的日子,因此土路街道上显得十分的冷清。只有三五家铺子开着门,可却门前冷落。

    军营就在街尾,简易的就跟是个乡下小学校似的。

    大清早的,也听不到什么操练之声,营门前,黄土垒的营墙跟,两个浑身脏兮兮的汉子正笼着袖子蹲在那晒着早上的太阳,木杆长枪则歪歪的靠在怀里。

    看着这两货,张超不由的心里嘀咕,这不会就是将统一中原,且在未来百年纵横天下无敌手的大唐帝国卫府府兵吧?

    这,也太搓了点啊。

    ?

第六章 升职授勋

    朝阳初升,金色的阳光洒在未化的雪地上,驱赶走了长夜积存的寒冷,带来一丝暖意。

    张超扛着老爹十五斤重的缠铁枪终于到了白鹿车骑府营门前,门口蹲在墙跟晒着太阳的当值府兵,连忙迎了上来。

    “铁枪老哥,今天来的好早咧。”

    “咋咧,今天咋还找了个后生帮你扛枪咧,这是谁家后生,长的好俊啊。”

    老爹咧开嘴,高兴的对两货道,“这是我儿,张超。”

    “你当我们好诳啊,铁枪啥时冒出来这么大一个儿子咧?”

    “我新收的,不行啊?”

    “真的,那我们就要好好恭喜你咧。”两家伙很热情的围着张超左右打量着。

    “那真是双喜临门啊,老铁枪。我们还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咧,听将军说你要授勋了咧。”

    眼下是大唐立国之初,虽刚取得中原之战的胜利,但天下未定。因此李唐对于大唐府兵将士们,也还是很大方的。那些上战场的府兵,如有军功,便有很大机会获得勋赏。

    为了酬赏将士,大唐皇帝李渊兼采杨广的散职与杨坚的散实官名号,用来赏功。这些名号被称为国初勋名。

    不过勋号与勋官这个时候还是并行不悖的两套东西。勋号特点是闲,而勋官的特点是散,勋号是没品没阶的,而勋官此时是有品阶甚至能升迁的。

    李渊从太原起兵开始,为了收买人心,大量授封勋号,到了此时已经有些泛滥的地步了,因此朝廷现在也在对此进行调整,意图还是废除泛滥的勋号,把勋号整合到勋官这一系统中来。

    国初勋名下其实是两套勋名,一套是以各种大夫为名的散职名号,一套则是以都督、将军等周隋武职为名的散实官。这两套勋名,前一套主要授给那些地方乡望人物,后一套主要授给军中立功将士。

    当然最值钱的还是上柱国为首的勋官系统。

    散职和散实官在唐朝后来渐渐形成了文武散官两套散职,并没有最终融入勋官体系中。文武散官后来还成了唐朝官员的一个重要确定品阶的标准。授官先授散职,散职确定品阶,职官则是确定其职事。

    但在如今,散职和散实官已经滥封过度,变的空有一个名号而已,与勋官相比实在是天差地别。

    最起码的一点,授勋官就有勋田授,而勋名则没有田。

    老爹虽然现在仅是一个府军伙长,但他身上也是挂着国初勋名的,而且还是国初勋名散实官十阶中的第八阶大都督。

    大都督听起来很拉风,不过也仅仅是一个名号而已,授勋名的时候会有一笔勋赏钱粮,然后就没其它卵用了。

    因此老爹听说又要授勋,并不以为然。

    “哎哟,你个老铁枪,还装上了。告诉你,可不是授勋名,是勋官。勋官十二转中的武骑尉哩。”

    勋官十二转,武骑尉是一转,也就是最低一级。

    可就算是最低一级,武骑尉也是视从七品。

    勋官有品阶但无职掌,说白了就是享受某某级待遇,但不管事。这个享受待遇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勋官授田。

    一转的武骑尉,按制授勋田六十亩,这是永久授田,不用如口分田一样归还的。而且勋官级别高了,子弟还是可以蒙荫入仕的。

    “哦,是么。”

    老爹似乎有些过于平静。

    张超觉得老爹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曾经也是做过校尉的人。步兵校尉可是正六品,还是个职事官。张超虽没听老爹说过他以前在隋时授过什么散官勋官,但职事官都有正六,一名久经战阵的校尉,勋官肯定不会低的,正常情况下武将勋官都比职官高。

    久经风雨,见惯大风大浪的老爹,似乎已经有些荣宠不惊了。

    那些没啥见识的关中府兵眼里,视从七品的武骑尉相当了得,一个官能分六十亩地呢。可老爹却很平静。

    上午,白鹿车骑府陆续来了许多府兵。多是上次受召出征返乡的,如今前来领赏。

    府兵出征,也不是一次性整个军府的兵都征召出战,而是与番上、镇守一样,也是分批次的。

    老爹上次受召出征了十个多月将近一年时间,按大唐规定,出征超过十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