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3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月,白天不冷也不热,建房子挺适合的。

    鱼梁洲有近三十平方公里,半个长安城大。但李超可没打算把整个洲都建成一座临时都城,这里不过给李世民临时用的,哪用的着那样大张旗鼓,大兴土木的。

    在林长史等官吏们看来,哪怕是给皇帝修临时的行宫,那也不能含糊。得气派,得符合礼仪,得彰显朝廷和皇家的气度等等。

    不过李超没把这些放心上。

    什么巍峨宫殿,什么章阁楼台,什么水榭亭台、假山湖泊、皇家花苑这些,统统见鬼去。他可没这么多精力来弄这些,他的规划里,就是建一些临时安置房。

    统一都是一层的房子。

    也完全用不着建上几十平方公里,差不多就足够了。

    其实隋唐长安城规划虽然相当宏伟,但宏伟的规划之下,却有许多败笔。就比如说长安城极讲究对称,就导致了不少方面很不合常理。城内六座无法移动的大山,也变成了六爻,可这种制高点皇帝又不放心,于是便在上面多造寺庙道观官府。

    而长安皇宫太极宫,所处的地方,看似相当恢宏壮丽,但实际上处于低洼地,每逢阴雨天就闷热潮湿,并不适合居住。连建起大兴城的杨坚,后来都另建仁寿宫,离开皇宫在外居住。

    后来杨广当了皇帝,修建东都洛阳,就不再采用这种完全左右对称的做法,而是充分续命地形,自龙门伊阙到邙山上清宫为京城中轴,皇城宫城坐落在西北高地之上,不仅形像紫微帝星,而且实际防守作用也相当强,李世民围洛阳,就一直都没强攻下来,李密当年也一样没攻下来。

    长安城一开始规划就极大,冲着容纳百万人去的。到了唐朝后更是还增修了大明宫,让长安城更大。

    唐长安城最大的时候,达到八十多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北魏洛阳城。可因为太大,其实一直都没住满。

    长安城南整整三列里坊,人迹罕至,实际上自隋到唐,一直都是种着庄稼。长安城里,高大的坊墙里,却围着许多城中村。

    鱼梁洲上的行宫,完全没有必要这样。

    宫城、衙城、军城,周边再弄点码头、市场,官、兵家眷的民居,就非常不错了,不需要处处讲究什么规模宏伟。

    有多少人,就建多少房子。

    去除那些花哨的东西,建筑的技术难度和成本也是大大下降的。比如史载洛阳紫微宫正殿乾阳殿的柱子,就足有二十四围。从江西采伐运输过去,一柱废功计万。

    鱼梁洲的行宫就没这必要,这里不但是行宫,还是个临时行宫,搞那样干什么?

    一天的时间,宫城已经都量好,溜上了白石灰线,一群群领救济粮的灾民,已经在工头们的带领下,开始挖地基。

    因为都只建一层的房子,又不搞什么花哨的东西,所以地基其实也不用挖太深,有个膝盖深就好了,连桩都不用打。

    鱼梁洲上地势平坦,也没有什么山岗之类的,平整地形也快。

    随便弄弄就平整好了。

    那边河边码头上,船只不停的将对面东津码头上的物资运送上岛。

    水泥、石灰,还有砖头、瓦片。

    另有许多百姓推着独轮车,从江边挖卵石、取沙土。

    李超直接让他们在鱼梁洲和鱼梁坪之间的那片低洼地取,这样取沙石和挖壕沟两不误,一举两得。

    承乾蹲在地上,看着李超让工匠依图纸赶制出来的立体沙盘,饶有兴趣。林长史等一群官吏们在一边,却是看的直擦汗。

    图纸上看宫城就相当简陋,可看了实际效果图,他们更是想自杀。

    这是宫城?

    哪怕是临时的宫城,也不应当是这个样子的啊。简直跟个村庄似的。

    “老师,这和鲸鱼沟度假村有点相似啊!”承乾看了一会,笑着说道。

    “眼光不错,确实差不多。”

    鲸鱼沟度假村说白了就是个农家乐一样的地方,好听点就纯朴的民居风格,实际上就是简单的农家院子。李超现在建的宫城,稍升了点级,农家院成了城镇的民居。

    就是四合院。

    皇帝的四合院要大点,拥有多重进深,屋多,但依然都是一层的,就是院子多房间多。然后其它嫔妃们也都有院子,嫔妃、皇子,在宫里有些的都有自己的院子,就是院子进深多少,大小不同而已。

    也有专门给宫里做事的那些人修的,比如掖庭的那些司局等。

    不过李世民的妃嫔、皇子们数量其实算不得,并没有真正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宫人也没有上万。

    皇帝、妃嫔们的院子里,就跟乡下地主家一样,院里有自己的的丫环奴婢内官们,也都跟在院里。这样一来,宫城其实就是一片四合院院落群。这和鲸鱼沟度假村里差不多,一个个院子,只是这里的院子大些而已。

    “林长史啊,陛下在京城时,也常去鲸鱼沟的度假村,那里其实比这里还简陋的多,那村里的小院,就一座屋子带个院子,哪比的上这里,可陛下一样住的高兴。放心吧,陛下不会嫌我们这里简陋的。”

    有专门的人平整地,有人量地,有专门的人拉线立桩,有人专门溜白灰,也有人专门挖地基。

    前面地基刚挖好,后面就开始有人推着一车车砖过来了。

    正常建房子,还普遍用夯土墙,因为技术难度低,夹起版,然后往里面倒土,再用力夯实,一层层往上堆,最终墙就成形了。

    一些好的房子,墙的用土,还要层层筛选,用什么样的黄土都有讲究,甚至还要蒸过,筛选,这样墙以后就不会有虫子,更结实。

    用砖,那真正大户人家才用的起的。

    不过李超打算直接用砖和瓦盖房子,其实李超看来,用砖瓦并不一定比版筑夯土成本更高,关键是看如何操作管理。

    而用砖瓦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只要备好料,那么真正建房子的时候,时间最快。

    “把水泥拖过来,把河砂也拖过来,再挑水来,准备绊水泥了!”

    有烧好的现成砖,砌墙当然简单,而有了水泥做粘合,更快更方便。

    水泥加上河砂,再加上水,一搅拌,就能用来砌砖了。有了砖和水泥,这砌墙盖房子,真是跟小孩子堆积木一样的简单。

    水泥厂不但送来了水泥,他们甚至还送来了简单的搅拌机,用牛马拉动,直接搅拌水泥,比人快多了。

    林长史等看着李记营造的工匠和水泥厂的工匠,把一桶桶水泥倒入搅拌机,再往里面铲沙子、倒水,都瞪大着眼睛,这种方法真的能行?

    “嗨!”

    水泥、砂、水按一定比例加好后,工匠让人挥起鞭子赶着马拉动搅拌机转动起来。(未完待续。)

第667章 偷工减料

    求月票!

    李记营造,当今建筑行业的新标竿。

    许多人对于水泥还完全无知的时候,他们就最早开始试用水泥这种新建筑材料,并从李超那里得到了许多新材料、新建筑方式了。李记营造,最早就是李超以前修炕改灶的张家班。

    几年时间,这支队伍已经很庞大很强了,他们早就不再做修炕改灶这样的小活了。他们现在接的,都是修筑庄园别墅甚至是直接修城筑池,另外修筑铺桥建码头,各种各样的大活,他们都接。

    这支队伍的模式,跟后世的那些大建筑公司很像。

    有自己专门的设计师,专门的工匠,有专门的机械工具等,连下面的工程队,都有着自己的骨干。他们四处接活,可以同时开工多个工程。

    活多的时候,多招一些小工就行了,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足够。人少的时候,给小工、临时工们结工钱,让他们回家。甚至因为队伍大,工程多,还可以各个工程之间调动人手。

    来鱼梁洲修房子,对他们来说半点技术含量都没有,除了要建的房子多点,工期紧点,真是一点挑战性都没。

    李记营造处处充满着李超的特色,分工明确,一个个团队,各司其职。设计的规划的,施工的质检的,还有负责材料采购、运输、调配的,另有后勤保障的。

    每个人按上面的任务,干好自己的这块就行了。

    工匠们都带着自己的徒弟,大工匠就是一个工程队,大工匠、工匠、半熟练工、工匠学徒,还有小工、临时工,等级分明。

    没一会功夫,第一批水泥搅拌好了。

    拿榔头敲开栓子,搅好的水泥泄出,有专门的小工负责把水泥接进桶里,又有专门的小工把水泥挑到砌砖的工匠手里。

    还有人负责把砖挑到墙基边上。

    工匠立好准绳,钉好。然后带着自己的徒弟开始砌墙,不需要先立版,也不需要挑大量的土,一把泥刀,就足够了。

    拿泥刀从桶里挑点拌好的水泥,往砖上抹一点,然后把砖沿着准绳放在挖好的墙基里,一块又一块,就这样重复又重复的砌着,一排砌完,接着再砌一层,层层拔高。

    在旁人看来,这些工匠们砌墙真的简单无比。

    林长史等官员们看的目瞪口呆的。

    “这样砌墙能行?好像也太容易了点吧,能坚固结实吗?”

    “当然坚固。”

    水泥虽然这次算是大规模使用,但其实在水泥厂建成之前,李记营造就开始建过一个小厂子,试用过水泥。又不是去建水库大坝什么的,砌个砖墙,现在的水泥完全足够了。

    若不是水泥现在的生产成本还挺高,李超都打算直接打制水泥空心砖,又轻便又大块,建房子更快。

    建一层的房子,水泥砖其实完全足够了。坚固性和保暖性等都没有问题,唯一的缺点就是不防震。

    不过以这个时代来说,水泥砖砌的房子好歹是砖房啊,比起什么泥糊的泥砖的夯土的这些,并不差什么。真遇地震,茅草房夯土房的防震性也高不到哪去。

    林长史看着那么多匠人,同时开砌多座房屋,上百座房子的墙基在迅速的砌起,肃然起敬。

    按这速度,七天还真能盖起一座房子。

    一行人慢慢的逛着。

    林长史发现,这栋规划给宫人居住的房屋,砌砖的方法与刚才看到给皇帝的不同,有的砖是竖着砌。

    “这是为何?”

    “省砖!”李超毫不犹豫的直言道。

    砌砖墙,其实也有好多种砌法,有实砖,也有斗砖。斗砖,就是有的顺,有的立,这样就能更省砖,这种方式称为空斗墙,有一眠一斗,一眠三斗,双丁砖无眠空斗等多种方式。

    “这样结实吗?”

    “我们这只是一层的房子,而且房子不是很大,空斗墙并不影响坚固。”

    一边的工匠过来,向他们解释,“砌砖墙,也有好多种方法。我们这些砌墙的砖,其实都是有专门的标准的,每块砖制好进窖烧出来都是一样大小的,长宽厚比为四比二比一,我们砌墙,连灰缝的大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按照我砌墙砖块的排列,我们的墙的厚度也分为好几种。”

    “一般我们墙的砌筑厚度,都是按半砖的倍数来确定的,如一般我们叫半砖墙,一砖墙,一砖半墙,两砖墙等,相应的尺寸是三寸半、七寸、一尺、一尺半等,因此我们也叫三寸半墙,七寸墙,一尺墙和一尺半墙。”

    “一般七寸墙,只是一竖砖。一尺墙,则是一竖一横再加标准的砖缝,一尺半墙则是二层七寸再加宽一点砖缝。”

    。。。。。。

    匠头跟林长史等官员们讲着李记营造所烧的砖的标准尺寸,还有砌墙的一般规模厚度,还有砌墙的各种方式。

    什么实砖、斗砖、什么三寸半厚、七尺厚,又是什么标准砖缝,什么一顺一丁式砌墙法,十字式、多顺一丁式,一眠一斗等等,听的人都糊涂了。

    但听着这么专业的术语,林长史等人倒也觉得这些人不是在偷工减料了。

    小半天的功夫,墙已经砌到差不多一人高,得扎架子了。

    早有人把毛竹拉来,这些是专门的脚手架工人。现在墙还不高,架子也不需要扎的很复杂,拿几条大的凳子,然后把扎成排的毛竹往上面一架,再绑紧固定一下,泥水匠就能站在上面继续砌墙了。

    只是搬砖的小工们辛苦了点,他们得把砖打到架上去。

    几个小工爬上架子,然后下面的人拿着砖头一块块的往上扔,上面的人熟练无比的空手接下一块块砖,码放到一边,工匠们熟练的拿起砖继续一边抹水泥一边砌墙。

    “直接这样抛砖,好厉害!”李承乾赞叹道。

    “这算什么,等房子建到一丈多高的时候,他们在下面一样是这样直接往上抛,上面的人站在架子上,还能熟练的接砖。”李超笑道,“其实初看你会觉得很神奇,但实际上不过是熟练了而已。熟能生巧,只要足够熟练,许多看似很难的东西,都不复杂!”

    外人觉得,拿绳子把一筐筐砖吊上去更方便,如果加个滑轮更省力。可实际上,小工们却喜欢直接一人站下面抛,一人站上面接。

    只要是熟练的砖工,他们这样抛接的速度,其实比直接吊砖还快。李记营造里,也基本上都是用这种看似落后的手段。

    “打砖的其实也都是小工,不过算是小工里面能多拿点工钱的。”

    “感觉比看杂耍还有趣!”

    林长史看着一面面墙,蹭蹭的往上长着,现在是真的相信李超说的七天能建好行宫里。

    确实能,只是这行宫有点寒酸而已,但这速度,真是无人能及,让人佩服!(未完待续。)

第668章 棋差一招

    如果不知道李超的身份,初次见到李超的人,都很难相信他就是大唐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

    这个才二十五岁的年青人,穿上月白的长袍时,儒雅的更像是一个世家的公子,并没有什么外放的宰辅威势。

    李超不是那种举手投足间总要板起宰相架式的老相国,也不是肌肉结实体格健壮,说话粗声大气飞扬的武夫大将军。

    他看起来更像是个俊秀的书生,一个面白肤净,胡须修饰的漂亮的公子哥儿。

    年龄刚二十五岁,但看起来却似乎更年轻两三岁。黑亮的头发,两道剑眉浓黑,身高六尺,这个身高已经显得非常高了,但只是高挑,却不魁梧,他的身体结实匀称,但没有虎背熊腰的壮硕。

    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如书生般的年轻人,居然会是大唐帝国的中枢重臣,八相之一,还是三十六世封刺史。

    凭着一人之力,稳定了与吐谷浑和突厥的关系。

    没有李超的话,也许在武德五年,当今皇帝就要在陇西城头战败身亡,也许武德五年的那场突厥、吐谷浑入侵就不会那么轻松的结束。

    李超在一年的时间里,从一个五品的东宫属官,升到了四品刺史,再到三品的都督。更别提,武德六年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他更是首席谋士。

    功高着著,又有从龙元佐之勋,李超年纪轻轻就成了宰相,官居一品。

    天下人万分羡慕李超如今的功名地位,但其实李超真没太把这些放在眼里。如果可以,他倒愿意辞去这些官职,做一个逍遥闲散的国公爷,只是这个想法太难实现了。

    “将军!”

    李承乾大叫一声,兴奋的把马跳了进来。

    连环马,双马将。

    李超搔搔头,自己刚才有点走神,一不留神就输了。

    不过输就是输,李超很干脆的认输了。

    下棋和打仗一样,你分心了你大意了,你下错一步,可能就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输了。

    “嗯,棋艺大有进步了!”

    李超赞扬道。

    “第一次,我终于打败了老师!”承乾得意洋洋,每次跟老师下棋,任他如何使尽本事,可最终都是输。最让他气的牙痒痒的是,跟老师下棋,每次他都是让你觉得这次能打败他,然后每次的结果都是用尽全力之后,却又是棋差一招的输了。

    来恒兄弟俩扭头过来瞧了一眼棋盘,然后嘴角扬了扬,又回头去看书去了。

    来家兄弟比起太子承乾要高出一个头来,正值少年的兄弟俩,处于发育阶段,开始变声,嘴巴上甚至有了些绒毛,而且兄弟俩变的内向了些。

    将门出身的兄弟俩,因为幼年丧父,这些年在外的艰难经历,让他们没有学武,而是一心学文,甚至性格上也比较内向。

    他们被秦琼找到,收为义子,后来送到李超这里来读书。一开始兄弟俩比较孤僻,也不太与李超交流,慢慢的,现在倒也正常了许多。

    不过这兄弟俩是真的爱读书,无时无刻的不在读书。

    李超本是他们的义兄,但他们平时也喊李超老师,喊着喊着,李超现在倒也习惯了。都说长兄如父,自己其实也一直差不多扮演着他们父亲的角色。

    李超是天下称赞的军神,可这两将门子弟,却一心学文,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