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5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题。

    只是李世民却犹豫着。

    李超不肯回朝,他多少能明白其中的真意。李超功高勋着,又名望高,财势足,李家一门十四爵,拥有千里封地,大唐第一勋门。

    李超真正到了功高难赏的地步,若不是他信任李超,一般的皇帝早就猜忌防范了。但他相信李超对他的忠心,只是就算他相信,可有的时候,他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有些事情,就不得不去做。

    李超能不恋栈权力,毫不犹豫的离开中枢,这是让李世民极为感叹,同时心里也暗暗赞叹的。

    李世民不怕李超有钱,也不怕他多会赚钱。

    只要李超不触及到皇权的底线,有点钱算什么。李超这样的臣子,皇帝还巴不得他真的放下权力,离开朝堂去赚钱,去经营领地呢。

    反正领地再怎么经营,也有诸多条框限制着,又不是汉魏的诸侯国。大唐的领地,可没有这么大的权力。

    李超愿意放权,那他这个皇帝就愿意让李超去赚钱。何况,李超赚了钱,他也不亏的,新税法下,李超赚的多,他收税也收的多。

    “承干,一个厉害的皇帝,最重要的一点,是用好人。李超是人才没错,但李超太过锋利,就如同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好好用,就会伤到算快。因此,我们不是必要之时,不要随便拔出李超这柄剑,还是把他放在剑鞘中收纳好更好些。”

    “父皇,我不明白。”

    “你现在不明白,但以后会明白的。我知道你亲李超,跟他关系好,但那只是你们的师徒之谊。当你站在监国太子的角度时,你得换一种思考方式。”

    辽东半岛。

    李超的船队从石马津离开的时候,已经扩大到了一百八十多条船,拥有四千余人。

    当这支浩浩荡荡的船队出现在青泥浦的时候,青泥浦城主没有出城迎接,而是谨慎小心的派人来传话,让船队在港外海上停泊,只许以小船运货入港,并且限制船员数量。

    “遇上一个聪明的了。”

    “那又如何,凭他那三两百人,也想对抗我们?”程咬金冷笑,“直接冲入港,夺城吧。”

    李超点了点头,一力降十会,他们确实有这个无视高句丽人的实力。(未完待续。。)

第976章 内相

    下一章马上连发!求月票!

    “国无敌国外患,恒亡。”

    汉京,东宫,讲经殿。翰林学士承旨、黎国公温大雅对太子说道。皇帝李世民已经率兵离开汉京,亲征西域。

    太子承干留守监国,四位宰相辅佐。

    李世民还安排了一众大臣,每日轮流向太子讲经。既讲儒家经典,也讲治国之道,甚至还讲兵法军事等。

    黎国公温大雅,太原温氏三雄中的老大。太原温氏三雄与山东颜氏三雄,并称为此时士族家教最好的两家。其中温氏兄弟最早为李家皇朝效力。

    尤其是温大雅,隋时曾任东宫学士、长安尉,因父去世,解职归家守丧。后天下大乱,不再出仕,李渊镇守太原之时,结交往来。起兵后,特聘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门典掌机要。

    李家打入关中,次年称帝,温大雅被任带了为黄门侍郎,其二弟温彦博为中书侍郎,二人同列朝堂供职中枢,深受皇帝信任。

    后来温大雅主动辞职,免人非议,改任工部侍郎,再后来被李世民力邀出任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玄武门前后,李世民特安排温大雅出任洛阳,以为外应。

    玄武门后,将其迎请入朝,封黎国公。

    今年,五十四岁的温大雅被李世民拜为翰林院学士承旨。

    翰林院学士承旨,又俗称翰林院长。

    这是翰林学士之长,翰林院有六学士,还有诸多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翰林院里学士很多,翰林学士多不兼任,但翰林学士承旨只有一位,且职权很重。

    在武德时,初设翰林院,但那个时候,翰林院里的学士,是由太子崇文馆和秦王府文学馆里的学士们升任。翰林学士,也基本上兼任其它一馆学士,并另有其它官职。

    当时的翰林学士,数量多,且职事不重,也就是一个荣衔。

    但很多东西,在贞观朝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为中心。而现在却成了以中书门下为中心的朝廷,并且新设了枢密院分宰相兵权。

    中书省成了权利最大的衙门,中书舍人虽品低,但也因为握有重要的五花判事权而被人称为储相。

    在经了此前李超萧等宰相的对抗和辞职后,李世民又对现有的这个中枢结构不满。于是,他再次悄然的调整。

    李世民目光放在了翰林院。

    翰林院还是原来那个翰林学士院,但官职人数和品级却都大调整。调翰林学士承旨一员,翰林学士六员,还有侍诗侍讲等官员。

    他以翰林学士承旨,独承密命。

    这个承旨,其实就是相当于在禁中职掌机密,与中书令一内一外,因此现在被人称为内相。

    六位翰林学士,则负责起草诏令,分中书舍人之权。

    如今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有明确分工,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也称为内制。

    中书舍人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

    翰林学士在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之权,而翰林学士承旨,则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宰相之权。

    翰林院学士承旨,从二品。翰林学士,正三品。

    李世民以这高品级,一下子明确了翰林学士们的重要地位。

    中书门下的宰相们,先是被削了兵权,如今又弄出一个内相,也是处心积虑。

    承干坐在那里,看似很认真在听课,其实是在神游物外。温氏三雄颜氏三雄是当代大儒,他承认。但他就是觉得这些老儒们,讲课有些太干枯了。

    听李超的课,总是很生动。每讲到一处,都会有鲜活的例子,会有大数据分析,让人一目了然,听了会很信服。

    今天,承干向温大雅提了一个问题,“就是税赋,到底是按丁征税好,还是按财富多少征税好?”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不简单。

    大唐的基本国策,是均田制。朝廷向百姓均田,更多的百姓分到田地,然后朝廷在此基本上推行租庸调的基本税制。

    租庸调,正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才能实行,因为这个税制的根本,就是近课丁征税,且是固定的税额。这个税额,正是在课丁均田的田亩数上均来的。

    因此,如果均田到位,能一丁百亩田,那课丁每亩田摊到的税不高。可如果授不足田,那摊到的税就高,甚至如果没田,也一样得纳那笔税。

    在两税法前,富人们就算田连阡陌,拥有几千几万亩地,他们纳的田赋,其实是高限度也是一丁百亩,甚至他们往往还能享受特权,不用纳赋。

    李超提出两税法,则是不管丁口,而是直接以户为单位,按所拥有的田地数量来征税,百亩起征。超过的,都按亩数征收,不设上限。田越多,征的越多。

    这租庸调和两税法,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征税思路,并且其实是相互矛盾的。

    “黎国公,你觉得按丁征税好,还是按财产征税好?”

    太子再次问道。

    温大雅踱着步,觉得太子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这是涉及国之根本了。

    大唐的基本国策是均田制,有了均田制,才有了租庸调制,甚至府兵制也是在这个均田制上建立起来的。

    朝廷在中原不断的均田授地,中原田地不足,朝廷又大举移民边疆,开荒拓地,都是围绕着这一基本国策的。

    但如果算一笔账,就会发现,均田制很难长久满足。就如今,大唐都有一千万户,拥有五千余万人口。其中丁男,也有上千万。哪怕一人一百亩地,其实大唐根本没这么多地可分。

    大唐的土地许多还是掌握在地主豪强们的手里,哪怕可以开发边疆,也不够发。

    尤其重要的一点,天下一统,日渐承平。没有战乱,人口会迅速的增长,而不会减少,以后土地的缺口会越来越大,用不了多久,均田制度就难以为继,因为无田可授。

    均田制如果继续不下去,那以均田制为根本的租庸调税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未完待续。。)

第977章 不作会死

    “殿下,如果仅仅从税收方面考虑,当是以土地财产为依据征税更好,但是丁税是朝廷主要税收。”

    承干打断了温大雅。

    “黎国公你说错了,如今朝廷的主要税收,来自于工商税、关税、专卖税等,这些一年能为朝廷带来五千万贯的税收,而租庸调加两税,也不过是折粮两千余万石、钱五百余万贯。”

    “殿下,丁税不可国废。”

    承干不客气的反驳道,“丁税虽然不少,但朝廷也不用废,可以换一个方式。比如,摊丁入亩,朝廷废除正税后,只行两税法,然后把原来的丁税,折一个额度,摊到天下所有的田亩之中,这样,官府只须向百姓按其田产征两税,同时,再按田亩征一笔摊入田税中的丁税,这样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摊丁入亩。

    这个是温大雅完全没有想到过的,乍一听,似乎确实非常的好。他有些惊讶,年纪经经的太子殿下,怎么能想出这么深刻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

    “殿下,租调这外还有役,课丁每年须为朝廷免费服役二十日,无役或不足日则以绢补不足数,称为庸。”

    “丁役也可以直接折算为钱,摊在田亩之中。这样,百姓免其丁役。”

    “殿下,丁役很重要,朝廷修建许多工程,都需要用役。”

    承干挥了挥手,“百姓折钱,相当于代役钱。丁税丁役都摊到田亩之中,然后随两税征收。朝廷和地方要兴建土木工程,则可以花钱雇役。”

    摊丁入亩,代役钱。

    温大雅感觉太子这回真是有备而来,而且他开始相信,太子绝对自己想不出这么高深的问题和改革方案。

    细思一下,就知道这个新法会引起多大的轰动,就是改变基本国策啊。

    之前两税法,还只是正税之外的辅税。

    可现在,却是要直接废租调了。

    朝廷一年的租调庸有多少?

    大唐规定的是每丁纳租粟两石,调则随乡土所产,每年交纳绫或绢二丈、绵三两。不产丝绵的地方,则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丁役二十日,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折绢三尺。

    这是按丁口来算的,而且是按课丁来算。武德朝时,人口少,且隐匿多。朝廷户籍只有三百万,人口不过千余万,课丁更只有一百多万,因此收的税也少。

    但这几年,朝廷各种佛道整顿,搞了许多改革,分田、移民等等,大量人口被清出来。

    如今总人口数已达五千余万,户超过一千万,男丁达到一千五百余万,就算除去府兵等,课丁也达到一千余万。

    按这个课丁数量算,则朝廷一年的租,应当是两千余万石粟,另有调收入一千万匹,绵三千万两,庸有一千五百万匹。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收入,哪怕朝廷这几年有不少的工商等税收,这个钱了不少。

    如果搞代役钱和摊丁入亩,实行全新的两税法,则以后百姓在原有的两税法上,每亩地要新增不少税。

    对百姓来说,其实是划算的,因为他们以后免了正税,对他们来说,正税更高。一丁就是两石租几丈调和两丈绢、三两绵,加上二十天免费役。

    而如果摊丁入亩,他们以后不用再服免费役了,租调这些也全摊到田地里去。是全国的租调庸加起来,再摊到全国所有的田产里,然后两税加上摊丁入亩的这些,就是以后新的税了。

    这意味着,田越多的人,摊到的也越多,田少的人,其实占便宜。

    普通百姓们的实际税赋,会比以前低,而那些地主豪强们,则税赋在提高。

    这就是真正的按田亩征税,谁占有的土地多,谁就多交税。地少,就少交税。公平合理,普通百姓的负担也轻了,同时也有利于打击土豪,加强国家权力。

    “此行推行,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毕竟田地多的,都是勋戚官僚豪强。”温大雅自己也是大地主啊,温氏在河东,那也是顶级高门,他家里田地很多。站在朝廷的立场来说,他觉得太子的这个摊丁入亩不错。

    但如果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说,他觉得这个办法很坏。

    这是在吸地主豪强们的血,来补平民百姓啊。

    “再者,如果摊丁入亩,需要重新清查丈量全国土地数量,还需要普查全国人丁口的数量,这个不简单。”

    承干却不以为意。

    “天下什么事情是简单的呢?什么都不简单,但既然我们目标是对的,那有何理由不去做呢?”

    “如果天下地主豪强们不配合呢?”

    “黎国公,我这里倒是有一个办法。汉武帝时,不是有算缗告缗吗?让商人自报财产,按其财产征税。鼓励百姓告发欺瞒朝廷的商人,告发有奖。一经查实,将严处商人。”

    “我们也可以按这个方法来,朝廷一面派人普查人口,清量田地。另一方面,让天下人自己向官府申报自己的田亩数量,然后允许百姓告发。一旦发现他们自己申报的田亩数量与朝廷清量的结果不符,或是被百姓告发属实,则朝廷重处,轻则没收少报田地,重则,抄没其家,相信,朝廷雷霆之下,没有人敢胡来。”

    年轻太子口中一番话,却是杀气腾腾。

    温大雅听的直吸凉气,年轻的皇帝杀伐果断,可现在看年轻的太子,更加激进勐烈啊。

    他望着太子,稚气未脱,嘴唇上才刚开始冒起胡茬。可说出来的话,却让人心惊。

    代役钱,摊丁入亩。

    废除租庸调,全面推行两税法,甚至太子刚才还讲以后朝廷夏季征实物税,秋季则征钱,可以用宝钞、金券伐钱交税。

    这些,完全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殿下,请问这些,是赵国公的主意吗?”

    除了赵国公李超,也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主意了。之前朝廷的变法革新,两税法就是李超提出来的,现在两税法已经推行下去,李超又要彻底废掉租调庸,要搞摊丁入亩,他丝毫不觉得奇怪,李超总是这样,不作会死。(未完待续。。)

第978章 搞事情

    温大雅向来不太喜欢李超。

    他出身河东士族,自小接受家族良好的儒家教育。他从小就被父亲教育儒家的经典,后还还去儒学大师王通的门下听过一段时间课。

    而李超则完全不同,他是一个异数。

    不是士族出身,也不是将门武家出身,这是一个来不明的人。据他自己说他打小是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后被一位叫做三藏的高僧所收留。但事实上,李超名重天下数年,无数人都在探寻李超的过去。

    可是至今,谁都还没听过一个叫做三藏的高僧。自然,更没有人听说过三藏身边的那个小沙弥。

    李超就那么突然的出现,然后迅速的就影响了天下。玄武门之变,他是主谋。贞观新政,他是发起者。甚至于他还是文宗大豪,推行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改良油墨改良造纸术,编书修史,甚至发明了拼音符号,编了字典词典,学生教科书。

    过去,读书教育文化,那是高高在上的。可如今,却走入千万家。甚至凭着字典,都能在家自习。买上一套中小学生教科书,自己也能成为一个读书人。

    这方面讲,李超是一个值得天下读书人都敬重的人,虽然不少世家在心里暗暗咒骂李超,打扰了他们对学术的垄断。

    李超似乎天生就是这么一个搅局的人。

    推行新政,改变法改革。

    扶持工商发展,甚至亲自撸起袖子下海,不顾铜臭,几年间就让世风大变。

    如今,似乎处处都有李超的影子。

    生活中,衣食住行,哪里都在享受着李超带来的便利。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人。

    而且,这还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就好比现在,太子说出摊丁入亩,说出代役钱,说出秋税征钱这些话后,温大雅一下子就判断出,这肯定又是李超提出来的新法。

    哪怕现在李超早不在朝中了,可他却还总是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朝廷。

    李超对皇帝的影响极大,对太子的影响更大。

    “殿下,改革之事,无比重大。这些事情,还是应当徐徐图之。”

    时间不早,今天的讲经就到此结束。

    出了讲经殿,温大雅没有先回翰林院,他觉得应当找人谈谈。想了想,还是直接往中书去了。

    温大雅如今虽为内相,但却并不是宰相,因此也不在中书门下办公。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