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5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一下。”他听出这声音是柯庆的。

    因为东宫已经成为一座孤堡,太上皇控制了东宫以外的整个汉京城,加之大量的人倒戈归附太上皇,让承乾在东宫也并不安全。

    他已经在东宫里,遭遇了数次暗杀。有下毒,有行刺,而且行刺之人都是东宫里的人,这些人多数是因为各种原因倒向了太上皇,然后想要杀太子以破东宫。

    几次险中又险的逃过,马周等人也不敢大意了。承乾身边的侍卫增加了许多,全都是可靠之人。又让柯庆贴身护卫,连承乾的住处,也成了最高机密,每天晚上,承乾都要换几个地方睡,有时换到一半就又要换一个地方。

    甚至每个居住的殿里,都布置了十几个房间,几十张床,除非柯庆等几个人,其它人根本不知道太子晚上睡在哪个宫殿,哪个房间,哪个床上。

    打开门,柯庆进来。

    承乾擦着额头的汗水,“要换房间吗?”

    柯庆身着皮甲,里面还有一件软甲,但承乾知道这是位极厉害的高手。柯庆看了承乾一眼,“殿下又做恶梦了吗?”

    “没有,我刚梦到太保率勤王军到了,杀的叛军大败投降,梦里激动高兴,出了些汗。”承乾笑着说道,“柯教头,你说太保还有多长时间能到?”

    “最慢半个月就能到了。”

    “殿下,紫微宫那边来人了。”

    承乾把擦汗的毛巾扔在一边,不屑的道,“又来劝降吗?哼,不见。真要有本事,就直接来攻。罗艺不是叫嚣着要破东宫吗,让他再来啊。让他们偿偿东宫火炮的厉害!”

    “那人说有皇后给殿下的亲笔信,而且他还送了一样东西过来。”

    听说有皇后的信,承乾答应见人。

    他们来到前殿,中书门下在这里临时办公。

    紫微宫的使者已经到了,他的面前还有一个箱子。

    马周魏征等人脸色都很不好看,见太子来了,上前行礼。

    “信在哪?”承乾问。

    那人先向承乾行了一礼,然后道,“陛下交待臣先把东西送给殿下看,待殿下看过东西后再看信。”

    承乾看着木箱,“东西就在里面吗,那就打开吧。”

    箱子打开,里面一个婴孩,用水银漫着。

    承乾惊讶,“这是什么意思?”

    “殿下,这是你的九弟李明。”

    “九弟?”承乾大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皇九弟李明,其母是杨氏,这位杨氏在宫里比较特殊,一直没名没份的,因为她之前是齐王妃。之前产下一子,在承乾兄弟们中排第九,因此皇帝已经准备要立她为妃。

    承乾没有想到,还在襁褓中的皇九弟居然死了。

    使者道,“陛下把他摔死了,因为陛下让长孙娘娘给殿下写信劝降,长孙娘娘不肯,陛下就把李明摔死了。殿下,陛下让我转告殿下,如果殿下还是执意不降,那么请殿下做好准备,也许下一个送来的,就是你的四弟李泰,或者五妹长乐公主了。甚至,可能是长孙娘娘。”

    承乾双手死死的担着,指甲扎进肉里。他的双眼通红,脸胀成紫色。

    那使者还在不停的说着,可承乾已经听不下去了。

    他突然从自己的腿上拔出一把短剑,几步冲了上前,一剑捅进了那人的肋下。

    面色狰狞的承乾,一刀接一刀的刺着,溅出的鲜血,把承乾的半边身子都染的全是红色。

    “我杀了你,我杀了你,我杀了你!”

    承乾大叫。

    整个人跟疯了一样。

    年幼的弟弟尸体摆在面前,而且是那么残忍的被太上皇杀死,这个结果,突破了他能承受的底限。

    大受刺激之下,他做出了疯狂的举动。

    这举动,甚至连柯庆都因为惊讶而没有阻止。

    那使者早已经倒下,可承乾还在他身上扎着。

    鲜血流了一地,承乾也成了血人。

    柯庆连忙上前,一把抱起承乾,从他手里夺过了刀子。

    “殿下,殿下,冷静!”

    承乾在柯庆的怀里挣扎,“我要杀了他,我要杀了他!”

    在场的人都知道,承乾嘴里的这个他肯定不是面前这个已经死透的倒霉鬼,那个他,必定是太上皇。

    能让大家都称赞品性好的太子承乾,居然喊着要杀掉皇祖父,可知李明的死对他刺激之大。

    好一会,太子的情绪才慢慢的平复下来。

    “柯教头,好了,放开孤,孤已经冷静了。”

    柯庆放开承乾,承乾平静的整理衣服,他就穿着那件血染的衣服,回到坐位。

    “把那封信找出来给孤。”

    信从尸体上翻出来,柯庆递给承乾。

    信上的字是熟悉的字,是长孙皇后的亲笔。信的内容不长,也很简单,让承乾打开东宫。

    看完信,承乾让宰相们传阅。

    殿中寂静。

    谁都料不到太上皇李渊,会如此辣手,年幼的九皇子何其无辜,他居然也下的去手。

    太上皇说东宫不降,下一个就要杀魏王李泰,杀长乐公主李丽质,甚至要杀长孙皇后。有李明在前,谁也不敢说太上皇只是威胁吓唬。

    承乾目光扫过众人。

    “马相国,你说孤现在该怎么办?”

    马周叹息一声,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他不能说别理会太上皇,那样的话,就是让承乾不孝,置兄妹和母亲于危险而不顾。可他也不能说投降,那样的话,这东宫的一万多将士,无数忠于皇帝和太子的臣子们,他们都被辜负。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马周长呼一口气,“殿下,这个选择只能由你来做,不论你如何选择,臣都将支持奉行!”

第1010章 忠义无双武士彠(第六更,求月票!)

    扬州。

    从登州到扬州,李超只花了五天时间,舰队行进顺利,借风而行。不过当舰队抵达长江口的时候,胡逗洲上却来了人。

    是李记在胡逗洲上的人,他带来一个不好的消息。

    扬州已经易帜。

    “太上皇任命了武士为扬州都督,武士在扬州招兵买马,联络豪强大族,如今势力颇大。”

    听到这个消息,李超直皱眉。

    他没想到,自己的亲家武士,居然又跟李渊混到了一起。

    长叹一声,他不应当的。难道他看不到大势,李渊就算复辟能热闹一时,可终究还是会失败的。他不可能翻天,这又不是刚玄武门之变时,如今是贞观三年啊。

    哪怕因为变法,有许多人反对新法,进而反对皇帝。可皇帝依然还有军功贵族们的支持,有新兴商贾的支持,有许多百姓的支持,这些人的实力依然是强大的。

    暂时让太上皇得意一时,可随之而来的绞杀,会把太上皇和他的附逆者全都围杀。

    武士不应当看不透这些,只能说他跟李渊关系太密了。武士早年只是个破落户,靠走村串户卖豆腐发家,后来打通官场关系,做起了官商,给洛阳宫提供木材,大赚特赚。再后来李渊到太原上任,武士有意结交,为李渊提供了大量的钱财资助。

    他的投资是收获很大的,后来李渊起兵,他倾家支持,李渊得天下,他也很快就封了高爵显官。

    玄武门之变,武士受了牵连,冷落过一段时间。但因为与李超结亲,还是很快的又得到重用。

    在此次汉京之乱中,武士是工部尚书。

    “武士啊武士,怎么越活越回去了,有些旧情,能一直顾念着吗?”李超摇头叹息。

    既然已经到了这地步,李超也无法再顾念亲家关系了。

    “传令,兵发扬州!”

    扬州城头。

    武士站在城头远眺,大运河就在远处,再往南,运河进入长江。因为这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运河,使得扬州越发的繁荣。

    尤其是隋朝时,因为扬州曾经是杨广登基前呆时间最长的地方,他继位后,大开运河,还下扬州,最后死也死在扬州,这让扬州成为当时东南最繁华的城市。

    哪怕经过了隋乱之后,可扬州依然以他的特殊位置,继续成为江淮中心。

    这是一座超过二十万人的大城,而且还是商贸兴起后大唐的六大港口之一。扼守着长江口,沟通江淮运河,扬州人口多,地理位置重要,尤其是财税极高。

    李渊称帝之后,立即就选派了老兄弟武士前来镇守扬州。李渊明知他是李超的亲家,却还让他来扬州,可见他对武士之信任。

    “都督,李超率领的淮军正向我们驶来。”

    一名将领禀报。

    武士点头。

    其实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会投太上皇,这次宫变,他并不是事发之后才知道。而是在起事之前,他就收到了李渊的亲笔信,然后加入到了复辟党,为之奔走联络。

    事发当日,太子令京中大臣们撤入东宫,武士却反其道去了大明宫。

    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武士也说不清,也许只是因为知遇之恩吧。当年他一介商人与重臣李渊结交,李渊没有只当他是一个商人,而是把他当成朋友,这相当难得,他永远难以忘记。

    当李渊给他写了亲笔信,要这位老兄弟支持他时,他最终还是站到了太上皇这边。也许,这个选择会让他身败名裂,可有的时候,却明知如此,也义无反顾。

    身后的将领有些紧张的说,“我们能拦的住李超吗?”

    武士手抚城垛,没有回头。

    他能拦的住李超吗?武士没有把握。

    皇帝加封李超为赵郡王,还把辽西划给李超做封地,但现在李超依然率领着淮军挥兵西进,看来李超也和他一样,早有自己的选择,并且不会动摇。

    李超是个军事天才,他至今还没有打过一场败仗,这让扬州的将领都很紧张。

    “李超善战,但李超只有万余人马,他从水上来,主力是朝廷水师。但他毕竟兵不多,我们有扬州坚城可倚,并非没有一战之力。谁胜谁负,还未可知。”

    “可如果李超不来攻城,只逆江而上,直奔汉京而去呢?我们怎么办?”

    “我们不是还有拦江铁索吗?李超的船,又不能飞过去。”

    校尉转身去了,武士还站在城头远眺。

    他不担心即将到来的战斗,他心里想的是妻女。妻子杨氏是他续弦,中年丧妻,皇帝亲自为他做媒,把前朝宗室女许给他,他一商人也娶到金枝玉叶。

    他惦记妻子杨氏和三个女儿。

    本来他早就安排好了,事变之前,把妻子送到了城外庄园。可谁知道,当天事变时,他在大明宫,结果妻子却带着三个女儿跑东宫里去了。

    现在他是复辟一党,可妻女却在东宫。

    因为这个,还有不少人怀疑他是东宫的人。

    铛铛铛的警钟声大作。

    扬州城头一片慌乱。

    人的名,树的影,李超军神之名威震天下。

    当李超带着勤王淮军出现在江上的时候,扬州的复辟党们已经难以镇定了。

    江面上,一百条船组成的舰队浩浩荡荡。

    白帆点点,场面极为壮观。

    “真想不到,一百条船就有如此壮观。”武士故作镇定,笑着对旁边紧张的将校们道。

    一名校尉脸色苍白,“听说李超有五条炮舰,每船上有三十多门舰炮,相当犀利。”

    “没那么夸张,舰炮射程不过百余步,比投石车也强不了多少。他有舰炮,我们有投石城,而且我们还有高墙坚城,我们占着优势。”武士道。

    江风习习,船帆猎猎。

    李超站在旗舰灞上号的甲板上,看着远处越来越近的扬州城。

    “老师,我们会不会太冒险了,这运河不比长江,江面没那么宽,我们的舰队排不开,于我不利。何不干脆舍弃扬州城,直奔汉京呢?”

    扬州城离长江很近,但并不在长江边上,离长江还是有几十里路的。

    勤王淮军完全可以路过而已。

    “扬州为东南重镇,不能让他被复辟党占据。”李超随口道。

第1011章 卿不负朕,朕亦不负卿

    宣旨官前来,宣读了皇帝的旨意。

    “加封卫国公李靖为山南节度使,节制山南东、山南西两道军政。”使者笑着对李靖道,“恭喜卫国公。”

    李靖脸上丝毫没有高兴之色,将使者打发走后,他愁眉不展。

    “想置身事外,是不可能了。”他叹道。

    红拂女为丈夫揉捏着肩膀,“你有战神之名,他们怎么会忽视你。”

    李靖叹气,早知道这样,他就应当离开京城,就跟李超一样。不像如今,弄的这么麻烦。卫国公府外面,现在有几百禁军。说是护卫安全,其实就是包围。他很清楚,卫国公府已经被太上皇劫持了,太上皇几次下旨让出入朝。

    从开始的枢密副使,再到兵部尚书,再到如今的山南节度使,他想不出去都不行了。

    “皇帝不过是想借我的名而已。”李靖对妻子道,皇帝并不信任他,可却还要借他在军中之名望。老上司李孝恭也来找他谈过话,李靖拒绝出山。

    但这一次,他无法再拒绝了。

    太上皇把他的几个儿孙都召过去,儿子授予了官职爵位,孙子调入宫中任千牛。其实,这就是人质。

    山南节度使,节制山南东、山南西两道。两道辖地位于长江以北、汉水以西,关中终南山以南、河南北岭以南、四川剑阁以东之地。

    川巴山地,荆襄地区。

    在过去朝廷定都关中长安的时候,山南地区和巴蜀地区一样,都是关中最重要的核心地带,是关中、巴蜀、山南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朝廷迁都到汉京,山南的地位不降反升,这里已经成为大唐的中心。尤其是山南东,更是重中之中,成为京畿之地。山南和关中的地位来了个对调,现在关中反成为山南的屏藩。

    李渊这个时候选李靖来出任山南节度使,也是考虑许久的。本来他还有一个人选,就是让李孝恭来任这个山南节度使,李孝恭是唐初打下东南半壁江山的主帅,也曾任过山南行台。

    但李渊对于李孝恭一直深有防备,并不放心让他再回山南,尤其是经历过玄武门的背叛后,李渊现在谨慎的多。

    本来罗艺也是个不错的人选,但李渊更需要罗艺这个还算比较可靠的人留在京城。

    让李靖去山南,一来是因为他军中名声大,二来他当年随李孝恭从荆襄打到岭南,李靖才是真正出谋划策定计之人。

    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李靖当年玄武门之变时并没有参与到李世民阵营中。

    “李三郎率领的淮军已经要来了,陛下这是想让你来击退他。”红拂道。

    战神李靖,军神李超。

    李靖算是大器晚成,而李超却有些天生兵家之意,两人都是如今朝中有名的用兵高手,但两人谁高谁低,这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毕竟两人又没打过。

    不过两人都是公认名帅,李超西来,李渊手底下并没有几个能跟李超对阵之人,李渊选李靖来抵御李超,也算是上选。

    “可陛下并不真的信任我。”李靖摇头说,皇帝虽然任他为山南节度使,可却又任刘政会为节度副使,再任李高迁和李思行分任山南东道都兵马使和山南西道都兵马使,这三位,都是当年的太原元谋功臣。

    说到底,太上皇还是不信任他。对太上皇这种做法,李靖有些不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要用,那就得信,可又用又完全不信,不肯给权,不过是用他李靖之名,他在军中,顶多也只能算是个出谋划策的。

    李靖这些天一直在计算着。

    算来算去,太上皇都必败无疑。

    形势越来越明朗了,虽然上表投入新朝的官将不少,但最重要的那几个人,却没降。两淮的李超程咬金,河北的尉迟恭,河东的李绩,关中的秦琼,河套的苏定方,河西的郭孝恪,这些可都是一方名将。

    他们现在奉太子之诏,而拒不接受太上皇的旨意。

    李超率淮军西进,其它几人则在地方上镇压复辟党,这局势再明显不过。更别提皇帝还在西域,随时会回来,连太子的东宫,都还没攻下。

    “太上皇必败,理由有三。一,陛下还在。二,东宫太子还在。三,李超等皇帝心腹在地方各统一方,无人能夺他们的权。”

    他再次叹气。

    这次宫变与玄武门之变,最致命的差别,就在于上一次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直接把皇帝、太子控制了,进而控制了中枢,挟天子以令天下。

    而这次呢,太上皇选的是趁天子西征发难,虽然让人措不及防的夺取了京城,但却没能控制皇帝,甚至连留守监国的太子和留守朝廷中枢等人都没控制住。

    这一开始就注定要输的。

    没能控制皇帝,那么宫变的再顺利,最后也还得与皇帝一决雌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