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6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行新的官吏制度和科举制度后,如今大唐的经制吏员编额大增,且多数由科举出身的士子,以及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吏担任。大量旧吏被淘汰,中央和地方官衙的办事效率都提高了许多。

    现在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和一年一度的公务员考试,让吏这个阶层,牢牢的控制在朝廷的手里。过去那种地方豪强、地主把持地方吏治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

    虽然如今已经有御史批准说朝廷新的官吏制度,导致官吏数量大增,有冗官冗吏之弊。但其实明白人都知道,过去虽然编额上的官吏数量少,但实际上的人一样不少,大量的非经制吏,虽不用朝廷薪粮,可这些人靠的是地方加派以及各种名目的贪污,百姓负担加重,还使得吏治腐坏。

    如今朝廷增加了经制吏数目,看似朝廷官吏增多,开支增多,但却也减少了地方的各种加派,也减少了**的问题。

    而朝廷并没有多向百姓征税,百姓的负担比过去要轻许多,吏治也清明的多。至于朝廷多支出的这些开支,则是通过工商等方面的税收增加,总体来说,比过去的那种放任地方的情况要好的多。

    大唐如今的官吏数量非常庞大,尤其是吏员。

    现在大唐有道、州(府)、县、乡(镇),四级地方行政机构,过去皇权不下乡,朝廷直接管辖到州,而如今州上有道,县下有乡。不但衙门多了,官吏数量更是大增。

    过去一个县就只有令、丞、簿、尉,以及学官等几个官,编制吏也没几个。而现在,一个县起码有二三百个吏员。

    不过这几年,李超也在主持朝廷搞州县精简,大量的州和县被裁撤、合并,州和县的数量大大减少,一个州至少得拥有八个县,而一个县也起码得有五万以上人口。达不到这个最低标准,就要裁撤合并。

    现在大唐有三十余道,三百余州,一千余县。

    比之唐初,疆域扩大了许多,但州县数量却反而减少了许多。

    现在每年都有许多新入职的吏员,也有不少吏员升为官,但同样的是,每年也有大量的吏员被淘汰罢免,也同样有许多官员被撤职罢免。

    大唐的官吏,如今并不是铁饭碗,考核不过,要么降要么免。就算是进士出身,可考核不过,该降还是降,该免还是免。只不过就算被免了,他们也还可以参加吏员考试,从吏再做起。

    李超如今身为汉京首辅,是这个留守朝廷的首相,三省六部大小事务,都是他做主。刘弘基这个辅政大臣管的是汉京的兵,杜淹是御史大夫,管的是御史言官。

    因此朝廷庶政,具体的事务其实都是李超带着三省六部的留守大臣们在处置。

    承乾做为监国太子,呈到他面前的奏章,都是已经由李超他们批阅过,并已经做出了处置结果的奏章,承乾只需要对李超他们的处置结果做出是或否的处置。

    这类似于明朝的贴黄,李超与大臣们对奏章处置,给出处置意见,写在黄纸片上,然后贴在奏章上,再给太子参考。

    不过就算如此,留守朝廷的奏章也是无比的多。

    承乾就算一天到晚盯着那些奏章看,也一样看不完。

    最终,承乾还是让李超来帮他。一般都是上朝后,承乾留下李超御书房里帮他批阅奏章。承乾选了一些翰林学士朗读奏章和贴黄,然后等承乾和李超商议个决定,再加翰林学士代为批红。

    但说到底,给出贴黄的是李超,最后批红的还是李超。

第1180章 先斩后奏

    中书门下。

    李超、刘弘基、杜淹三位辅臣主持会议,三省的左右仆射、侍郎还有六部尚书等重臣参与会议。

    “吐谷浑的慕容伏允今年没有派人往东京朝贡,陛下很生气。”刘弘基先开了口。“这个慕容伏允,见征东之战打了三年,还没有结果,就以为朝廷如前朝一样陷入那个泥潭里了,居然有了想法。”

    李超不以为意的道,“吐谷浑地盘虽不小,但人口就这么多,朝廷在夺取西域之后,现在他三面都为我大唐包夹着,其南面还是我大唐的属国苏毗女国。脖子都被我们扼着,慕容伏允还敢有小心思,真是不知死活。”

    留守兵部尚书殷开山问,“那现在要如何处置吐谷浑呢?”

    吐谷浑做了一个极不聪明的决定,他们在这个时候敢置疑大唐,大唐必须得有反应,要不然,大唐这个天朝上国,还如今统御众藩属。

    “殿下,可派使者召慕容伏允到东京谢罪。如果他不肯来,那么朝廷就师出有名,可派兵征讨。”

    “要动武吗?”

    承乾问,他有些犹豫。朝廷南征林邑,打了三年还没有结束,东征高句丽也打了三年没结束,现在又要出兵吐谷浑吗?

    “必须打,要不然吐谷浑下一步搞不好就要劫掠河西、陇右,又或者出兵苏毗了。”李超握着拳头说道。

    吐谷浑本来就是叛服不常,他们占据着青海一带,对于大唐来说,本就是一个威胁。他们随时能威胁到大唐的陇右和河西地区,甚至是如今大唐新占据的西域地区。

    另一面来说,吐谷浑不灭,那么大唐通往西域,就只有一条细细的河西走廊,这对于如今在西域拥有五个道的大唐来说,简直是喉咙上一直被人架了把刀。

    而且自青鸾和孙波王子带着苏毗人从吐蕃中再分裂出来,苏毗和吐蕃打了好几年,本来要一统藏区的吐蕃现在越打越弱。

    反倒是苏毗,在青鸾的带领下,又兼之青鸾出身于东女国,如今苏毗与东女国已经合并,就叫苏毗女国。苏毗女国现在已经把白兰、白狼、东山八国等都并入到了苏毗女国中,苏毗女国现在势力很强,地盘很大。

    据有后世的青海南部,四川西部以及藏区东部。

    苏毗的崛起,其实并不是大唐愿意看到的,大唐更愿意看到一个分散的青藏地区。现在大唐迫切的需要加紧与苏毗的联系,需要对苏毗进一步增强接触和控制。而吐谷浑隔在中间,实在是个障碍。

    “如果殿下允许,臣愿意亲自统兵出征吐谷浑。”李超主动请战。

    承乾犹豫。

    “有太师出征,必然马到成功,但太师是首辅,孤也片刻离不得太师。”承乾摇头。

    最后商讨统兵人选。

    “刘相,不如由你来统兵,如何?”承乾点了刘弘基的名。

    “我?”刘弘基愣了一下,然后笑着应下。在京留守几年,也没有什么事可干。现在有机会统兵出征,他还是很高兴的。出兵打仗,那就是抢战功的时候啊。

    “任命辅政大臣、枢密副使刘弘基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留守兵部尚书、积石道行军总管殷开山、留守刑部尚书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以及契何力等率军进击吐谷浑。”

    “命安西大都护牛进达、苏毗女王青鸾出兵协助。”

    二月,刘弘基、殷开山、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高甑生、契何力七员大将统兵七万出征吐谷浑。

    唐军兵分两路,刘弘基、李大亮、契何力等率军向北,出吐谷浑之右。

    殷开山、李道宗、李道彦、高甑生等率军向南,出吐谷浑之左。

    二月。

    登州沿海还没有解冻,征辽的大军照例进入休整期。

    而皇帝李世民也从辽南回到东都登州。

    接到太子的奏报之时,进攻吐谷浑的唐军已经集结完毕并出征。

    “出兵七万,征讨吐谷浑。”

    李世民看完奏章之后,扔到了一边,眼里尽是不满。

    这样的大事,太子却再一次的先斩后奏。

    就如同此前他没先向他奏报,就把李恪三兄弟送去了西域之国一样。

    这个太子,已经越来越不像话了。

    用兵七万啊,这样的大事,都不先奏报他,就先斩后奏了。

    看到这个奏折的时候,李世民甚至有马上赶回汉京的打算。

    可生了会气后,李世民也渐渐冷静下来。

    征辽三年,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朝廷的情报显示,高句丽人守不住了,他们粮草将尽,现在已经有高句丽的守将在暗中接触唐军,希望能够投降。

    目前已经有不少山城的高句丽守将准备投降,但李世民却还没答应,他还要再熬一下他们,等他们彻底走投无路的时候,那时别说投降,就是大唐让他们调头去打乙支文德他们都会愿意。

    再忍忍。

    李世民握紧拳头,等他灭了高句丽就回汉京。

    脚步声传来。

    李世民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来的是中书令房玄龄。

    “陛下,辽东李靖和李绩还有秦琼都送来情报,高句丽人已经彻底穷困无路。已经有高句丽人直接弃守山城堡寨,丢下武器跑到我们的城下来投降了。这些人饿疯了,只为了一口吃的。”

    李世民刚才的郁闷一扫而光。

    “哈哈哈!”他放声大笑,心情舒畅许多,“这些高句丽蛮狗,也有今日!”

    “是啊,三年了,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了。陛下,春天已经来了,辽东虽然还没有解冻,但我以为,可以接受那些高句丽人的投降。”

    李世民起身,负手踱步。

    “可以,但一定要加强警惕,现在辽东天寒地冻,我们在那边不利于展开作战,各部之间更无法联络呼应。一定得提防高句丽人采用诈降等诡计。他们要降可以,让他们丢掉武器之后投降,一定要把他们严密监视,要单独安置。每天限量供应他们粮食,饿不死就行,别让他们吃饱了,等天一暖和,立即把他们押到后方来。”

    “让我们的细作暗中联络安市城的杨万春,争取说服他投降。只要他肯投降,那我们就能顺利拿下安市,建安城也就孤立无援,到时把建安的乙支文德和高藏一网打尽。”

    安市城也是辽东千里长城防线上的重镇,这里地势险要。与辽东城是一座平原城不同,安市是一座山城。

    驻守此城的城主杨万春也是高句丽的一员悍将,勇猛了得。

    唐军花了两年时间,也才扫清安市的外围而已。每到冬季,严寒无比的时候,杨万春就会带着手下冒着严寒来夺取丢失的外围堡寨,虽然伤亡很大,却依然凶悍。

    在安市不远,是建安城。在丢失了辽东城后,现在乙支文德和国王高藏,还有高句丽临时小朝廷就在建安。

    建安与安市互为倚靠。

    安市在后世辽宁的海城,而建安城则是在后世的辽宁营口。

    现在李绩围建安,而李靖围安市。

    “如果杨万春愿降,朕封他为侯,并保全其家人。”李世民道。

    只要安市城一降,那建安就成为一座降城,被切割与其它山城的联络,到时李绩李靖两军汇师建安城下,乙支文德还如何负隅顽抗。

    李世民心情大好。

    “征辽之战终于要结束了,朕也可以回汉京了。说实在的,三年没回汉京,任由承乾在那里瞎折腾,朕都不知道操碎了多少心。”

    “其实太子殿下监国留守,已经做的很不错了。这三年来,并未出过半点差池,做事中规中矩。陛下在登州征辽三年,太子负责调运粮草军械等毫无差池,极为难得啊。”

    李世民点了点头,“其实朕也知道,这些多半是李超的功劳,不过太子能用好李超,也算不错了。但他还是太年轻,有时做事还是太毛燥了。就比如这次,征吐谷浑这么大的事情,又是先斩后奏。就跟此前用兵林邑一样,朕还没决定好,他就调兵南征了。”

    “南征林邑一事,结果还是不错的,年前太子不是奏报,林邑王已经被我唐军在山中捕获嘛,现在林邑国算是彻底被灭亡了。这灭国之功,可是太子殿下的啊。”

    李世民哼了一声,“灭林邑之国,那是张仲坚、崔琰还有吴黑闼和李君羡的。”本来当初李世民开始是决定南征林邑的,可后来征辽之战开打,李世民担心两头作战,消耗太大,便打算暂停南征。

    结果太子却不管不顾,下令南征。好在南征倒没影响到东征什么事,如今林邑也被朝廷扫灭,大唐又收复了一片秦汉旧疆。

    “房相啊,你说朕费了这么大力气,花了三年多时间才平灭高句丽,打下这辽东,现在却要分封给诸侯们,朕心中有些不舍啊。”

    房玄龄听了心里咯噔一下。

    皇帝这是要准备食言了?

    当初拿着高句丽的辽东不当回事,卖了几千万贯,数钱数的那个开心。现在终于把辽东打下来了,这辽东成了大唐的辽东了,皇帝舍不得了?

    “陛下,这”

    最近身体不好,吃药中,这药吃了之后整天昏昏沉沉的,毫无精神。更新跟不上,十分抱歉啊!

第1181章 初长成

    贞观十二年春。

    又一次会试大比之年,万余士子云集汉京,五千举人参加会试。

    太师李超再次担任科举主考官,这也是李超第六次担任主考官。三次旧科举主考官,加三次新科举主考官,而且他还是大唐第一次科举主考官。

    一句桃李满天下,门生遍地走也不为过。

    据说现在士子们已经把李超供起来拜,甚至有商家雕刻李超的小木雕像售卖给读书人,士子们随身佩带在身,据说这样就能获得大宗师李超的保佑,将来能提高金榜题名的机会。

    三日一场,九日考完。

    李超选中裴炎为会元,录取五百贡士。

    随后太子承乾亲自在贞观殿举行了殿试,并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

    金榜一出,会元裴炎为状元。

    这位新科状元河东裴氏出身,与武德宰相裴寂算是同族,但不是一支。

    名门出身,又高中状元,还年轻俊秀,一时之间,裴炎成为汉京城最热议人物,据说好些勋戚都跑去抢夺这位状元郎,想要拉回去做婿,演了一出榜下捉婿的热闹戏。

    新科状元带着新科进士们游街,满长安都是欢乐。

    李超却在宫里下棋。

    棋子落在棋盘中央,清脆响亮。

    承乾拈着棋子,却久久也跟不上。

    “不用担心,稳婆是汉京最好的稳婆,帮我家接收了七个,全都母子平安。她不也说了,胎位很正吗。”李超看着棋盘低声道,语气里带着轻松。

    “我就要当爹了,不知道生儿还是生女。”承乾声音激动。

    “生儿生女一会就知道了。”

    三年前李超带着承乾去了次瑶台,然后李世民让人把那两个姑娘接进了东宫。时隔三年,承乾终于要当爹了。

    “殿下!”

    匆促脚步声传来,一名东宫内侍小跑过来。

    “生了,生了。”

    承乾激动的一下子站起来,把棋盘都掀翻了,黑白的棋子撒落一地,他却不管不顾,一把拉住内侍,“杨奉仪怎么样了?”

    李超在一边加了一句,“生的男孩还是女孩?”

    “回殿下、太师,杨奉仪母子平安。恭喜殿下,喜得麟子!”

    “哈哈哈,弄璋之喜!”李超笑着恭喜承乾。

    “生了个带把的,哈哈,孤当爹了,孤有儿子了。”第一次为人父,承乾激动的都不知道要怎么开口说话了。

    自己的女儿还没嫁入东宫,太子却已经跟别人先生了儿子,李超倒是没有半点不高兴之色。反正那杨奉仪出身歌伎,这种身份是上不了台面,更威胁不了自己女儿地位的。

    但她替太子生了一个儿子,哪怕这个儿子是庶子,毕竟也是李世民的长孙了。这对于稳固太子的地位,也不是有些帮助的。

    “走,带孤去看看。”承乾激动的拉着内侍往外走。

    刚出生的孩子很难看,皮肤红红的,脸皱巴巴的,眼睛都没睁开,像是一只小老鼠。

    不过承乾看着这小小的孩子伸出那只小手,紧紧的握住自己的指头的时候,心里却无比高兴。

    这是初为人父的喜悦。

    “爹应当给你取个小名,但取什么名字好呢。”承乾看着宫人怀里这个小人儿道。

    想了半天,承乾最后想到一个名字。

    “就叫阿奴吧!”

    给小孩子取贱名,为好养活,不但普通百姓之家如此,就连皇家也不免俗。普通百姓给儿子取小名多叫猫儿狗儿猪儿,魏晋南北朝时,佛寺大兴,因此取佛名的极多。

    而小名取奴的也很普遍,李治的小名就叫雉奴。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小名寄奴。

    “阿奴!”

    李超上前,逗弄了一下他,喊他名字。其它宫人内侍也过来叫阿奴,据说这样喊了后,就好养活不会被带走了。

    承乾很高兴。

    当即下太子令,晋封杨奉仪为昭训。从九品提升到七品了!

    “孤要立即向陛下报喜!”

    李超回到家时,连崔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