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6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气极反笑。

    一众宰相,看完这篇檄文之后,都沉默不语。

    李超、张仲坚、马周、杨师道

    一大群的人都反了。

    大家到现在,其实都还有些不敢相信,李超真的反了,不相信太子真的反了,连马周和杨师道居然都反了。

    房玄龄想起玄武门之前,李超本在废太子建成的东宫任职,却跑到他府上,跟说他起了天命,说起了气数。说秦王当有天下,还说他有三十年宰相气运。

    后来,秦王果然玄武门成功,得了天下。算来,已经十五载。

    他也已经当了十五年宰相,这么说自己还有再当十五年宰相?他今年五十七了,难道说他还能说十五年?

    可李超好像没有说过皇帝的寿元。

    难道这一次,李超又早预知了天命,所以才去支持太子?

    天命这种东西总是玄之又玄,可李超不是寻常人,他说的许多话,都是后来成了事实的。

    当年玄武门,秦王久久难以下定决心,是李超一直劝说,这才有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如今,李超又在岭南劝反了太子。

    这个妖孽啊!

    “附逆之乱党,须严惩不怠。着有司衙门,立即抓捕乱党家眷!”李世民杀气腾腾的宣布。

    “枢密院,你们立即拿出一个讨逆作战方案来!”

    枢密使李绩坐在那里,同样也是五味杂陈。

    初见他时,只是老铁枪的义子,自己也没怎么把他当回事。自己去河北剿刘黑闼,本说看在老铁枪和秦琼的份上,要提携一下他。

    可是他却跑了,反而提醒自己有危险。

    事实,果然如这个小子所说一样,河北战局逆转,若不是得了他提醒,自己估计就命丧河北了。

    玄武门之变,自己没听他劝说出来支持秦王。事后,还是他在秦王面前替自己说的话。

    “李绩,你有何建议?”李世民问他。

    李绩回过神来。

    “臣建议,调集大军,然后自五岭分五路大军进发岭南。”

    李世民皱眉,“五路大军,需兵多少?”

    “每路至少五万以上。”

    一路五万,五路就得二十五万以上。

    要集结这么多兵,可不容易,必然要很多时间。他对这个方案不满意,他现在恨不得立即灭了李超,把那个逆子生擒回来。

    “分兵是大忌,朕也等不了征召那么多兵马。十万,朕给你十万兵马,也不用五路齐发,只一路大军突进,务必在李超立足未稳之前,就要把他拿下!”李世民对李绩道。

    李绩感觉头皮发麻。

    “陛下,五岭道路险阻,不利大军进发,后勤补给运输不便。只发兵一路,易被拦阻,一旦困于险关之下,兵虽众亦无用矣。”

    “那就抢在李超前面,先一步夺下五岭上的险关要道。”

    李绩没法,“臣请求陛下再调拔水师,从海上增援广州,并从侧面牵制李超。”

    “允!”李世民很痛快的答应了他的这个请求。

第1236章 内阁首相

    钦州。

    太子和李超率领着护法军驶入钦州港的时候,钦州刺史率领钦州官吏在码头迎接,还有钦州议会的议员们也基本上都来了。

    钦州港城依然繁忙热闹,似乎并没有受到这场变故的影响。

    “殿下,我们坚决守护新法!”

    钦州议长高声说道。

    在码头上,承乾向本地的官民商人,还有士兵们讲话。钦州的几千府兵,此时也都转入护法军,甚至许多本地汉豪和俚酋,以及商会,都招募了许多人手,组成了乡兵民团。

    “人心可用!”承乾从码头前往城中的时候,惊喜的说道。

    在交州开始时的茫然,委屈,再到后来的愤怒,然后是如今的坚定,承乾也在迅速的变化着。

    钦州刺史衙门。

    承乾、李超、马周还有杨师道等一群人在议事。

    “殿下,臣以为眼下我们应当组建一个总领议事的机构,既方便指挥北伐,也利于管理岭南地方。”马周提出建议。

    承乾表示赞成。

    李超说现在不宜称帝,承乾心里其实还松了口气,他并没有想过称帝,那似乎是太遥远的事情,也是一步难以跨越的大步。

    马周建议按东宫官制,任命官员。

    比如太子三师三少和太子宾客等,还有詹事府,左右春坊,以及太子家令寺、率更寺,还有东宫六率。

    东宫的各府坊寺,其实就是仿朝廷原来的三省六部诸寺各卫,是一套精简的小朝廷。比如太子詹事府是仿中央的尚书省,左春坊是仿中书省,右春坊是仿门下省。六率是仿十二卫等。

    既兵了,既要北伐,更要统领岭南,没有一套机构是不行的。

    任命官职,明确事权,也有利于管理调度。

    承乾问李超的意见,李超表示支持。

    如今朝廷已不是过去的三省六部制,过去尚书省权重,如今则移到了中书门下,更还有翰林院和枢密院分相权。

    马周则提议还是恢复过去三省中枢制,不过以中书和门下为重。

    “殿下,臣以为原来的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的机构设置,并不太适合如今局势。而朝廷的三院中枢制也有些宰辅太多,事权太散。”李超这个时候却并没有马上同意马周的提议。

    马周是打算直接用原来东宫那套机构,但李超有自己的另外考虑。

    “老师有什么更好的提议吗?”承乾问。

    “臣提议设立一个内阁!”

    “内阁?”

    “这个内阁,就如同是过去的政事堂,以及后来的中书门下,或者是如今朝廷的三院御前会议。内阁有一名首相,还有一名次相,再设立五到七名辅相。”李超缓缓道来。

    各种机构的设立和废除、改变、调整,都是有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就如李世民十几年来,让朝廷的中枢决策机构不断变化一样,他是为的平衡,以及握权。

    而李超现在提议设立另外的一套中枢,设立内阁,当然也是为了长远打算。

    要君主立宪,削弱皇权是必然,但相权其实也是中央集权的一种,也是皇权的一种延伸。对于相权,也是要适当的加以控制的。

    而且李超确实觉得李世民搞的三院,有些太复杂了。二十七个宰相,每次开大会一样。

    “詹事府、左右春坊、六率、诸寺等机构依然保留,但最终决策机构为内阁,首相总领内阁以及诸府坊,次相与辅相们辅佐。”

    这相当于把三院并到了一起,宰辅人数大减。

    翰林院和枢密院也保留,但翰林学士和枢密使不再是宰相。

    内阁拟票,翰林院批红。不过翰林院学士只是皇帝的工作秘书,是按皇帝的旨意代批,虽然权责也还有,但已经不过原来可以草诏和参议军机大事的翰林学士可比了。

    特别设立这个翰林批红,也是考虑到太子年青,就算不年轻,他也未必一个人能处理的了所有政事,毕竟内阁有七八个宰相。哪怕奏章都经过内阁给出建议,皇帝一个个看也忙不过来。

    有一群翰林学士做为助手,帮助处理,给予建议以及按皇帝意见给出批阅结果,这也大有帮助。

    至于翰林学士有了批红之权,以后会不会专权,这个难说。没有哪个制度是完美的,但内外相衡,也是必须的。

    至于枢密院,不再为宰相,为内阁统领之下。专门负责的是军事方面,枢密院握调兵权,兵部握统兵权,而太子拥有发兵权和选将权。

    “请老师出任内阁首相!”承乾起身向李超拜首。

    马周和杨师道等人,也觉得李超的这个内阁制听起来,比如今朝廷的三院要好些。表面看,内阁制好像就是过去中书门下制,但细思又不同,毕竟内阁的票拟虽然重要,但皇帝还有一票否决权,对于内阁宰相们处理意见不同的,可以退回内阁重拟,或者直接批红给出不同决定。

    这个首相,除了李超,自然没有其它人更适合。

    李超推辞了几下,便也顺理成章的接下来了。

    于是乎,李超现在就是太师、内阁首相、赵王。

    “殿下,太师。”马周提出了一个意见,“我认为既然设立内阁之后,就没必须再保留詹事府、和左右二春坊。可以直接由内阁统领诸部、寺、监、台。”

    杨师道则同意不再设詹事府和左右二春坊,但认为御史台不应当纳入内阁之下。

    “御史台为言官谏臣,是监督百官百官,应当在内阁统领之外。”

    李超觉得这个说法不错,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臣也赞成杨公之议。”

    马周也不反对。

    于是内阁统领了几乎中央各部寺监,而御史台和大理寺这两个司法机构被置于外面。

    “孤授马周为太子太师、内阁次相。”

    “授杨师道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

    “授褚亮为太子少师、翰林院承旨学士。”

    设立内阁,罢去詹事府左右春坊,机构职能全面调整。

    也不叫东宫了,改称监国朝廷。

    承乾是监国太子,李超是监国内阁首相,马周是次相。

    枢密院的枢密使,授给的是去南洋的张仲坚。

    “殿下,取消左右春坊之后,虽有御史台监督百官,但臣以为,封驳审核之权,现在却还空缺着。”新任翰林承旨学士说道。

    过去的三省制,其实职责分明,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而现在的内阁,相当于决策和执行一体,若是再把审核封驳的权也给他们,那就不合理了。而御史台,是监督百官,与审核封驳其实是两回事。

    李超微微一笑。

    正好,杨师道不提,他也要提这事的。

    “殿下,臣以也为,审核封驳非常重要,臣以为可以将此权交给议会。”

    过去,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也就是说,现在内阁是一个决策中枢,下面的各个部寺监是执行机构。

    内阁做出的决策,皇帝有权否决,并让修改或者皇帝直接提出另外意见。

    但是,在原来的三省制里,门下省其实比皇帝拥有更高的否决权。所有的中枢决策,以及皇帝的诏令旨意,最终都要送到门下省,经过他们的审核,若是他们反对,则可以封回诏令。

    退回去后,就必须修改,或者放弃。要不然,没有门下省的签名,根本就不拥有合法性。皇帝的旨意也是一样,门下不签名,那就是中旨,官员们有权不执行。

    当然,若是皇帝顶牛,拒不修改,直接再把诏令打回门下。

    那最终就成了严重的问题了。

    这个时候,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门下省妥协,签名通过。要么皇帝把门下省官员解职,再任命其它人。不过这也有风险,万一新上任的人也不通过,这可就真的非常严重了。

    不过一般来说,发生这种事情的机率较小,都会妥协相商。

    如今,李超要把这个封驳大臣,交给议会。

    如果议会拿到这个权力,那可就不再是一个摆设了,那会非常有实权。

    “议会人数众多,若事事交给他们封驳审核,只怕耽误时间。”杨师道说。

    “其实这个好解决,可以在议员之中,设立一个代表团或者是评审会。选出数人到十余人,组成这个评审会,专门负责审议封驳。”

    “又或者,可以在议院设立六科。每一科选出数人或十余人组成一个科评审会,一科评审会对口内阁下六部中的一部。专门审议与该部,相关的奏章、旨意、决策等。”

    李超说的这个,其实是后世明朝的六科给事中制度。

    明朝设立了六科给事中,对应六部。

    明朝六科的官员品级很低,最高不过七品。但权力非常大,有封驳之权,辅助皇帝处理奏章。还有科抄和科参之权,即稽查六部事务。以及注销之权,指圣旨与奏章每日归附科籍,五日一送内阁备案,执行机关在指定的时限内奉旨处理政务,最后由六科核查后五日一注销。

    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

    在议会里设置六科,这就相当于后世国会里的各个委员会了。

    内阁有六部,议会有六科,内阁有决策和行政大权,议会有监督和封驳之权。如此一来,议会可就和内阁齐驱并驾了。

    “是否单独设立科院?”杨师道指出。

    李超却不容反对,“我觉得六科就设在议会,由议员中选出科议员就好。”

    承乾想了想,“也好,那就按太师所提,议院中设立六科,每科选任科议员,掌握封驳职权。”

第1237章 我们也反了!

    汉京。

    戒严依然在继续。

    大白天,街道上也是十分冷清,汉京各衙的监狱早就人满为患,甚至城郊的几个军营都成了临时的关押地。

    百姓们的狂热也吓退了,如今呆在家里瑟瑟发抖。

    本来正好是三月好春光,是踏春的好时节。

    可现在,大家却门都不敢出了。街道上到处都是士兵,城门也层层把守,巡逻队不时交错而过。

    出门上街,走几百步得盘查十几次身份牌。

    不过有些人还是出门了,不出门出不行,这几年汉京粮食充足,粮价平稳,不少人习惯了不再储存粮食了。每次买上十天半月的粮,不会一次买多。买从了储藏不便,容易被老鼠偷吃、发霉等。买多了,也不方便拿。反正到处是粮店,处处都有。

    骚乱之后,汉京的许多商铺再次开了门,这也是在官府的要求之下。

    尤其是粮油疏散、煤炭薪木这些生活用品的店铺,更是都已经开了门。不过为了防止再次出现骚乱,都有士兵和衙役在外。

    “伙计,买米。”一个汉子拎着一个口袋,一边小心打量着门口的几个衙役。要不是家里没粮了,他今天还真不想出门。

    这一路过来,被盘查了多少次了。

    伙计应声过来。

    “客官你要买什么粮,我们这有粳米、籼米还有糯米,产地也有不同的。”

    “便宜点的占米吧。”

    占米便是从林邑引进的占城稻的米,这种米比较细长。相比起来,过去大多种植的稻是粳米,比较短圆。

    “早米还是晚米?”伙计又问。

    “来点早米吧。”晚稻的生长周期长,口味要好的多,早稻生长周期短,口感要差许多,但也便宜不少。

    “早占米,一斗三十文。”

    “三十?我前几天买都才二十文。”汉子忍不住大声道,引来几个衙役的扭头打量,他连忙降下声音,“怎么涨这么多。”

    伙计无奈的眼神示意街道。

    “这价格也是没办法,这也是今天商会米行统一的价格,三十文一斗,这还是最便宜的早占米,要是晚占,或者粳米、糯米价格更高。若是高山晚糯米,都已经斗米五十文了。”

    汉子无奈,“给我来五斗。”

    一边说,他一边掏出钱袋,从里面数出一百五十文的纸钞。

    伙计看着递过来的纸钞有些为难的道,“这位客官,有铜钱吗,银钱也好。”

    “怎么,不收纸钞?”

    “也不是不收,但现在纸钞你也知道,谁敢收啊。”

    “衙门不是说不能拒收吗?”

    伙计无奈,“是不能拒收,不过得打折。”

    “折多少?”

    “一贯纸钞折七百五十钱。”

    “折这么多?”

    伙计无奈,“这不少了,若不是衙门规定不得拒收,我们一张也不想收。这一贯折七百五,还是商会定的标准。收进来,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兑现。说不定,明天还得再贬呢。”

    汉子气的肝疼。

    “那我买一石。”

    “米价三百,若付钞需付四百钱。”

    原本一石这样的米才二百钱,现在却要付四百,等于直接翻了一倍。

    可汉子也没法子,现在有的买就赶紧买,说不定一会还没的买。

    刚付完钞。

    有衙役过来。

    “最新通知,买米需凭身份牌和户口簿,一户一天限买一斗,一月限买一石。”

    伙计手里拿着钞看了眼汉子。

    汉子连忙道,“我这是在通知下来前已经买好的。”

    那衙役没说什么,汉子连忙扛起米袋就走。一石大米,他居然健步如飞,生怕走慢了就被拦下不让买了。

    后面,伙计把一块刚写好的告示贴在了粮店门口。

    “官府限购,购米需凭户口簿和身份牌,一户一天购买一斗,一月限买一石。”

    通知一下。

    许多百姓终于又忍不住出门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