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7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他的意思,除了衣食,一个人一年的开销算下来大约在千钱左右。

    当然,这是最低消费了。

    汉京里原来有数万北衙禁军,这些北衙禁军不同于府兵是番上宿卫,禁军是职业募兵,常备兵职业军人。

    他们就是靠军饷养家。一般的禁军,每年军饷大约五十贯,平均一天一百三十余文,要高于普通百姓收入,这是能养活一家人,保证温饱的收入。

    禁军如遇出征,另有奖赏。若是打仗立功,赏赐收入不少。甚至还能获得不少战利品,若升为军官,则就能过的很好了。

    大唐的官员们收入很高,武德时官员收入低,主要靠各种职田等的田租,而贞观后,朝廷改革,官员们改过去的禄米、田租收入为主,变为月俸为主。月俸收入大增,比如张超这个宰相,月入就好几百贯,更别说他的那几个重要兼职头衔,何况他还有自己领地的一半税赋收入,兼之不少官员都有投资经商,或者购买田地耕种或者出租,使得大唐的官员生活优越。

    连庞大的吏员阶层,也都纳入了朝廷的财政供给体系,不用自己想办法靠灰色收入生存,而是朝廷直接发薪水,薪水还都不低。

    依靠着朝廷庞大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官、吏、兵这三大阶层的收入。

    一天基本保障只有二十文,最大的原因是粮食市场的稳定。

    虽间隔有灾年,有地方歉收。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积蓄,大唐的粮食调控很好,朝廷手里握有大量的粮食,各地的转运仓、储存仓,还有地方上的社仓、义仓里都堆满粮食。

    基本上粮食商人没有了什么操纵的空间。

    朝廷手里的大量粮食,可以随时调控粮食市场,把想扰乱市场价格的不法商人打击的破产。

    汉京斗米二十文,这已经算是全国最贵的粮价了,在东南的许多粮食产区,斗米往往才五六文,还是朝廷实行了价格保护,不让粮食价格过低以伤粮农。

    大米的价格一文才两文,而麦、粟等更便宜,现在又有玉米、土豆等新粮食作物出现,导致粮食供应越发的充足。

    当百姓不用担心粮食价格,不用为吃担忧后,那么哪怕京师其它生活成本高些,可起码能保证一家人有地方住,有饭吃,孩子还能有书读。

    这就是柯庆所说的如今百姓日子远胜从前,过的还不氏的原因。甚至哪怕是那些孤寡残疾,无所养无所依的人,都还能享受到朝廷的救济低保,这样的时代,百姓的日子怎么能不说好呢。

第1315章 太上皇后

    长乐宫。

    武媚娘正给儿子喂奶,李弘吃着吃着就睡着了。他吃饱了就睡,可武氏却还觉得胸脯鼓胀鼓胀的,两个粮袋,儿子一个都没吃完。

    胀的难受。

    看着鼓鼓胀胀的那两包,武氏只得用手挤出来。

    挤了足有一大碗。

    孩子吃不完,倒掉太浪费了。她整理好衣服,抱着孩子端着奶去了太上皇那。

    “陛下,喝点奶补补身体。”

    李世民靠在那里,眼睛睁着,目光里很灰暗。

    武氏把碗递到他嘴边,他扭开。武氏把他的嘴扭过来,李世民气恼道,“不喝。”

    “陛下,你能说话了?”武氏惊喜。

    李世民自己也惊住,自己居然能说话了。

    “你能听清朕说话吗?”李世民连忙又说了一句,心情激动下,这句话有些含糊,但确实比原先清楚多了。原来他说话,只是咿咿唔唔的,根本没有人听的明白。

    “陛下的嘴也不怎么歪了。”武媚娘仔细的检查着皇帝,发现皇帝今天确实看起来顺眼多了,原来歪嘴已经不怎么歪了。

    “御医。”

    御医匆匆赶来,一番诊断之后,确认了一个让人激动的消息。

    太上皇已经恢复说话能力了,他甚至能够用自己的右手自主翻身。左手也能抬起来一点,虽然还不能抓握,右脚抬不动,可是有知觉。

    御医连忙奏报皇帝。

    “太上皇已经好转,能说话,会翻身!”

    紫禁宫,御书房。

    王承恩快步过来,“陛下,太上皇身体好转,已经能说话翻身了。”

    承乾放下手里的奏章,沉吟了一会,“朕知道了!”

    内阁。

    房玄龄欣慰的对长孙无忌道,“陛下身体好转,终于能说话了。”

    长孙无忌道,“你认为陛下能允许我们去探视太上皇吗?”

    “陛下当初既然没隐瞒太上皇中风的消息,那就说明这里面没有什么问题。现在又把消息传出来,更加证明了。”

    “那我们一会去探望陛下吧。”

    汉京街头。

    张超正在一路体验着汉京的物价,还有百姓们的真实情绪。一路吃吃喝喝,逛逛买买下来,张超买了无数乱七八糟的东西,跟许多人交谈过。

    “汉京百姓的幸福指数确实挺高,对生活的满意度很高,对朝廷,尤其是对我们开元朝廷君臣都很支持。”张超欣慰的笑道。

    柯庆不以为意的道,“吃喝不愁,温饱有余,孩子还有免费的书读,居住在这么干净的坊区里,工作虽辛苦可有保障。生活在这样的朝廷,这样的时代,他们若还不满足,那就是不知感恩了。”

    “这是最好的时代。”柯庆直言不讳的道。

    “是啊,这是最好的时代,不过今天出来逛逛聊聊,我也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说,那些工厂主,作坊主、商铺老板对于工人、伙计的压榨还是很狠的。许多工人天刚亮开始工作,一天要工作七八个时辰,甚至加班到半夜。可加班却没有加班费。”

    “工资普遍较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缺少休息。甚至生病了都请不到假,要带病工作。生病了,老板也不会负担医药费,甚至有时还会因此被老板解雇。”

    “被解雇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会有解雇的补偿工钱。”

    “还有,雇佣童工的情况很普遍,薪水极低。甚至各种借口克扣、拖欠工资严重。”

    “甚至还有辱骂、殴打工人的。”

    在张超看来,这些人就是黑心的资本家啊。

    怪不得说,资本家来到世上,每个毛孔里都流着罪恶的血。他们为了利润,可以想尽一切办法压榨剩余价值。

    许多人在工坊里做工,真正的是血汗工厂,日夜劳作,没日没夜,跟作牛作马都没区别,动则还要挨打挨骂。最可恨的还是会被各种理由克扣工资,罚钱。

    吃的差,住的更差,没有半点劳动保障。

    这种情况,其实应当早在他的预料之中的。哪怕是在后世那样的时代,这种黑心老板黑心工厂依然到处都是。

    在这个时代,监督不力的情况下,肯定只会更多。

    许多后世有的问题,这个时代都有。

    比如衙门官吏办事没效率,甚至贪污**的情况很多。

    只是相比过去,大家觉得如今已经很不错了。

    就连那些在黑工厂里做事的工人,也觉得虽然苦点累点,可每月拼命工作后还是能拿到两三贯钱,也能养家糊口。特别是对许多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这已经挺不错的。

    而对那些老板来说,他们觉得对工人也还不错,包吃包住了,一月还要付两三贯钱呢,不多加点班,自己怎么赚的回来。

    想以前招学徒,哪个不得免费干个三年又三年,才能当个有工钱的伙计。

    许多人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张超却觉得不对。

    今天,也许这些人能够忍受,但长久以往,他们会一直忍受下去吗?

    基本的保障是得有的。

    回到家,张超得到李世民已经能说话的消息。

    “这是好事了,起码现在陛下可以当面亲口的对长孙无忌说清楚,我可没给陛下下毒。”

    老铁枪道,“这样的玩笑还是少开。”

    六十多岁的老铁枪已经须发皆白,脸色还算红润。不过也确实老了,他现在除了张超和莲兰这三个,这十几年娶妻纳妾,老来开花,又生了张越等七子六女。最小的孩子才三岁,大的已经十五。

    “文远啊,爹已经老了,以后越儿他们兄弟,就都交给你这个三哥了。”

    老爹以前有过两个儿子,因此在张家,张超是排行第三,算上后来生的七个,老爹这辈子也生了九个儿子,收养了一个。

    对老爹来说,这辈子是非常圆满了,前半生戎马半生,尤其是隋末之时,转战四方,瞎了眼,死了妻儿,曾一度凄凉。

    后来遇到张超,日子越过越好,临了了,还能当了郡王。这辈子已经值了,可惜张越虽说已经十五岁了,可比起差不多年纪的张等张超的儿子,张越却差远了。

    老来得子,有些娇惯了。

    若是当初留在张超身边,由这个三哥亲自教导这个四弟,或许张越也和张他们一样优秀了,这算是老爹唯一的遗憾了。

    “文远,我打算把四郎他们七兄弟留在汉京,放到你身边,让你好好教导矫正几年。要不然,我怕我一死后,你帮我挣下的这偌大家业,传到他们手里,他们也会败光的。”

    张超安慰老爹,“其实四郎也还算不错的,其它弟弟们,还年幼呢。”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他们是什么样,我这个当爹的很清楚,也只有你这个做哥的能管的了他们了。若是他们以后不听教训,我这那点封地家产什么的,你就都留下,不要给他们,给了也是会败光。”

    “老爹,你想太长远了,你这身子骨还硬朗着呢。四郎他们也还年青,有的是时间教导。爹若放心,就把他们留我身边。有五年时间,足够让他们脱胎换骨了。只要七娘肯舍得就行!”

    老爹脖子一梗,“就是那败家娘们,对这些孩子过份的宠溺才有今天。这事情我说了算,她管不了。再不好好管管,以后真的只会丢我张铁枪的脸,羞先人的。”

    其实张超的管教办法也很简单,把这几个小兄弟全扔进讲武堂下的少年军事学院,让他们接受封闭式军事训练。一年就两个假期,那时张超亲自放在身边管教,有五年时间,烂铁也能锻打成好钉。

    内阁九位宰相集体去长乐宫探望太上皇。

    长乐殿里,承乾和皇后夏花娘还有太子小龙也一起来探望李世民。

    李世民今天的心情看着不错,靠在床头,喝着奶。

    两名御医在帮皇帝做着推拿。

    皇帝的气色也不错。

    见到张超他们来了,还主动打招呼。

    “陛下,感觉如何?”长孙无忌问。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却没什么好感,哼了一声,“还死不了。”

    他不顾长孙无忌,却对张超招手。

    “文远,过来朕这边。”

    张超微笑着走过去。

    李世民右手握着张超的手,“朕还记得中疯之后你在朕耳边说的话,你说等朕后了会送朕去美洲。”

    “说到就会做到的,陛下。”

    “朕也知道了,你已经封李弘为美国公,还封了雉奴为澳国公。文远啊,你能不能让雉奴到时也改封到美洲去,随在朕身边做个伴?”

    张超呵呵。

    “陛下,其实澳州也很好的。”

    李世民听懂了张超的拒绝之意,其实他刚才已经问了承乾一次了,承乾不做回答,也是拒绝之意。

    叹了一声气。

    “罢了,就让雉奴去澳州吧。”

    李世民叫过武媚娘。

    然后又叫承乾。

    “皇帝。”

    承乾过来,“陛下。”

    李世民又叫张超。

    “上皇!”

    “朕欲立武氏为太上皇后。”

    承乾惊怔,武氏不过是一个才人而已。况且,在他心里,只有他母亲才是皇后。

    “武氏区区才人,如何堪当太上皇后?”

    太上皇后,就是太上皇帝的皇后,这与皇太后还是有些区别的。皇太后一般是皇帝去世后的遗孀皇后,在新帝继位后尊为皇太后。而太上皇后,是太上皇还在。

    李世民要立武媚娘为太上皇后,确实让人惊讶。

    承乾是坚决反对,甚至都不管武氏就在旁边。

    李世民望向张超。

    “文远。”

    张超苦笑。

    “陛下,本来这只是你的家事,但册封太上皇后却非普通家事,这既是天家大事,同时也是朝廷大事。毕竟,不管是皇后还是太上皇后,那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

    “臣以为,武才人照顾陛下用心,但毕竟此前只是才人,若陛下加封其为太上贵妃、太上淑妃,自是无人反对,可贸然加封太上皇后,请恕臣无法支持。”

    武氏坐在李世民的床边,一边抱着李弘,一边握着李世民的手,低着头,面无表情。

    李世民似乎还想坚持已见,他目光转向房玄龄、长孙无忌、杜淹等人,可没有一个出声支持他的。

    良久。

    李世民有些不满的叹气。

    他拍了拍武氏的手,“先委屈你了,朕就封你为太上贵妃吧。”

    武氏谢恩,“多谢陛下!”

    承乾依然是不太高兴,甩袖就往外走了。

第1316章 一手刀剑,一手儒经

    宫中甬道。

    张超和承乾一前一后相差半步走着,承乾还是很不高兴,“朕不可能让他胡来。”

    张超笑笑。

    他都想不到李世民会想立武氏为太上皇后,简直出人意料啊。这对老夫少妻简直是相爱相杀。

    从才人立太皇太后,哪怕李世民已经退位,立武氏也确实差不多是他自个的事了。可也得考虑下承乾,毕竞他娘以前是皇后。李世民宠武氏,承乾管不着,但想立为皇后,承乾不答应。

    正室的地位,应当属于他娘,哪怕已经去世,这个位置也不能让别人插脚。再者说,武氏若成太上皇后,那李弘也就算是嫡出了。

    “陛下不是已经让了一步,封武氏太上贵妃也不错,反正过两年太上皇和太上贵妃都去美洲了。”

    承乾走到一边凉亭坐下。

    “武氏怎么就把陛下迷的团团转呢?”承乾不解问。

    “上皇现在寂寞啊,而武氏能够懂上皇心意,算是知音吧。”

    内阁。

    宰相们回来后,都忍不住说武氏不愧媚娘这名字,能媚惑人。上皇也是个了不得的皇帝了,现在居然都让这个十几岁的才人迷的五迷三道的,都要立她为太皇太后。

    十几岁的太皇太后,想想都让人惊叹。

    “也不知道她用的什么法子。”

    “可不,我还记得当初甘露殿里,她一烛台砸上皇头上,可是把上皇砸晕。当时上皇都想提剑砍死她了。”

    长孙无忌冲进来的张超道,“大家得问赵王啊,武氏可是在赵王府里长大的,说不定在赵王这里学的几招兵法呢。”

    张超也不在意他的玩笑话。

    “大家都好有闲情雅意,看来这明年的财政预算案都拟好了啊。”

    褚遂良连忙道,“还没呢,各部争的厉害,这总预算就这么多,可处处都要开支,往哪边倾斜也不好弄,正头痛呢。”

    “军费开支肯定得多留点,明年用兵的地方多,得早做预留。虽然咱们九个,每个人都有一笔特别预算,但这个得用在最关键的时候堵窟窿的。”

    对于朝廷主政的内阁来说,维持朝廷的安稳运转当然是首要的。而朝廷运转最重要的当然是收税和花钱了。

    收税,保证明年的税赋收入。朝廷今年做出的财收预算是明年预计收入一个亿,这其中两税的农业税收部分是固定的,朝廷早些年前就公布了永不加赋。

    因此哪怕这些年朝廷开垦的边地新耕地越来越多,也有许多过了免赋减赋期,可朝廷早定下了两税中田赋的总量是不变的。因此纳赋的田越多,每年每亩田的赋却更少。

    不过现在也没有谁说要取消这个田赋固定,毕竟永不加赋的口号喊出来,还是深得百姓爱护的。

    每亩田赋减少,百姓负担也确实是减轻。

    再说了,朝廷大头税收还是在工商、海关常关、专卖等这几方面,这才是大头。

    一个田赋的永不加赋,其实一年也没少收多少,但却获得了大唐无数农民百姓的称赞,这也是非常值得的。

    一年一亿的税赋收入,相当的惊人。

    能够保持这个财收,除了工商兴盛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改革之初,朝廷就定下了官绅贵族一体纳税的这个制度。

    在大唐,虽然贵族成千上万,官吏数量如今更是庞大,士人阶层也是相当的惊人,可他们都没有如明朝一样获得什么免税免役特权。

    大唐的役都折钱,大唐的税都明摆在那,不可能免税的。

    连张超这个大唐第一贵族,都是纳税先进户,从没有偷税漏税。灞上张家家大业大,那么多的产业,每年向朝廷纳的税,也是相当的巨大,但却没少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