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子现在学了一手,也不问过张三郎,就要自己给自家修炕修灶,这在老手艺人眼里,可是很犯忌的。

    “三郎,叔知道你是个有本事的人。若是你不嫌老五愚笨,你就收他做你一个弟子,以后让他年节都给你送节上礼。将来他靠着你赏他的手艺挣饭吃,也肯定会上供给你一份。”

    张超被村正这番话说的愣住了。

    盘个火炕改个灶,这在张超眼里真算不得什么,更算不得什么手艺密诀。可是现在看村正的模样,却似乎很看重这个。还要让柯五拜自己为师,以后还要给自己送年节礼,甚至以后靠这手艺赚了钱,还得孝敬自己一份。

    “村正,这真不算啥。”

    “三郎,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若看的上老五,你就收他做个徒弟,以后他也多个讨生活的手艺。你若是看不上他,那我也让他给你保证,以后绝不会乱用你的手艺。若他敢,我打断他的腿。”村正话说的十分的硬。

    柯五这个时候也回过神来了,知道老爹也是为了自己好。

    不过让他叫比自己小许多的张超为师,心里还是有些迟疑。

    那边柯山倒是比较想的开,经村正一说,他也明白,盘炕垒灶虽然简单,但这却是张超的独门手艺,若没他指点,一般人也是看不过去的。今后若是这火炕和新灶好用,肯定会有不少人也要改,那到时这就能成为一项很好的赚钱手艺了。

    “三郎,你若不嫌我愚笨,就收我我柯山为徒。”

    “大山叔,这可使不得,你是我长辈呢。”

    村正在一边道,“手艺这东西,不论长幼,只论能力。你有手艺,那你就是大山和老五的师傅,肯让他们跟着学,那是赏他们饭吃。”

    张超想了想,“村正,山叔五叔,你们看样行不,我干脆跟山叔五叔他们拉一个修炕灶的班子,以后若是这火炕和新灶真的好用,也有人愿意请,那我们就一起接活。到时赚了钱,再一起分,咱也别说什么师傅徒弟了,就当一起揽活赚钱,怎么样?”

    “这个主意不错,不过该是师徒还是师徒。你还是师傅,以后这班子就是炕灶张家班,三郎就是匠头也是班主,接什么活,怎么干活,赚的钱怎么分配,这都由三郎说的算。规矩先立在前头,以后事情也好办。”村正是个很讲规矩的老手艺人,很多张超没想到的,或者不去想的事情,他都想到了,并说了出来。

    不管张超是否赞同,最后事情还是这样决定了。

    盘炕垒灶的建筑队张家班子正式成立了,初步定下的是张超为匠头兼班主,而柯山和柯五两个算是张超的亲传弟子,也是两个副班头。至于今天一起帮忙盘炕垒灶的这二三十号张家沟的村民,则都一起纳进了这个班子里。

    老村正还跟大家立下规矩,以后盘火炕垒节柴灶是张超的独门手艺,其它人是不得偷师更不许在外打着张超手艺的名号揽活的。

    活由张超接,也由张超安排干,最后赚了钱也由张超安排分配。

    村民们都很赞同这个主意,也不觉得村正过分帮张超说话,反而觉得这事本来就该这样。甚至非常感激村正帮他们说话,也感激张超让他们加入到了他的张家班里头,毕竟如此一来,以后他们也多了份手艺,艺多不压身。

    村正趁热打铁,生怕张超会反悔。

    让张五去家里取来了珍藏的一坛高粱酒,然后把张超请到上座,让柯山柯五等一众新加入张家班的村民依次上前敬酒示意。

    尤其是柯五和柯山两个,村正特别让两人给张山下跪磕头,行了拜师礼。如此一来,两人就算正式列入张超的门墙之下,成了他炕灶手艺的亲传弟子了。

    “师傅,这新炕灶啥时能用啊?”柯山现在都有些迫不急待的想见识下新炕灶的作用了。若是真的好用,那新成立的张家班,可就有用武之地,找到赚钱的门道了。

    “怎么也得干燥几天啊。三天吧,最多三天,你们就可以亲自见证了。”张超对于自己的火炕和新灶,可是自信满满。

    真金不怕火炼,三天之后,能不能行好不好用,一试就知。

第十五章 开始动手

    傍晚的时候老爹回来了,褡裢里还背着张超托他买的碱石、芒硝、石灰等物。进了门,老爹看到大变样的破窑洞,也不由的惊讶出声。

    破旧的窑洞,盘了火炕改了新灶,张超还顺带着他的张家班把旧窑洞里里外外的倒饬了一遍。几样简易的床榻桌柜擦洗过重新摆好,屋里也重新用黄土填平夯实了一遍。甚至窑洞墙壁和屋顶上也都打扫过了,蛛丝网以及烟灰等都扫过了,旧窗户柯山也修过了,还换上了新的芦苇窗帘,破窑洞这么一弄,倒也显得敞亮了几分,井井有条起来。

    老爹屋里院里的走了几遍,满意的微笑。

    “你都把炕盘起咧。”

    张超笑着在一边讲了下今天发生的这些事情,老爹听说张超收了柯山柯五做徒弟,还成立了一个张家班,准备以后专做盘炕改灶手艺,倒也表赞扬的点头。“村正老哥是个精明人,也是个讲规矩的人,他这也是为你们好。”

    “这炕灶真好用?”老爹围绕着新炕灶转了几遍,最后还是有些不放心的问道。牛皮已经吹出去了,张家班都搭起来了,若是最后发现没用,那就尴尬了。

    “三天后你就知道了。”

    炕还不能马上睡,灶也还得干燥。

    因此晚上这顿,吃的是张超两个徒弟的孝敬。现在张超一家已经不再是两口人了,两个军府派来的仗身,县里派来的两个白直和执衣,这四个人现在都在张家听差,因此他们吃住也在张家。

    柯山和柯五知道老爹家今天开不了伙,便各自送来了做好的蒸饼。

    两家送来的蒸饼其实是黄馍馍,糜子磨面后做成,里面还放了红枣泥做馅。量还算很足,可张超吃起来依然感觉很酸。

    勉强吃了两个,张超就没胃口了。

    趁着天还有些亮色,张超便取了碱石、芒硝、石灰这些准备提炼碱。

    芒硝化学名十水硫酸纳,碱石也是天然碱为水合碳酸氢纳,石灰则主要是氧化钙。芒硝能够制纯碱和硫酸,碱石也能制造纯碱。

    若是在后世用这些东西提炼碱非常方便,有许多种方法,还高效高能。但在大唐,则很多材料没有,因此会比较麻烦一些。不过张超需要的量不大,也对纯度没那么要求高,因此复杂点,也还是能得到想要的碱。

    两个府兵和村里的两个后生见张超拿着许多药材在院子里摆开,还开始架起了瓦罐生火,虽然好奇,可都没凑过去,反而离的远了些。

    老爹倒是过来看了几眼,感觉张超像是跟道人烧丹似的。问了两句,张超说不是炼丹,只是做一味药,用来做面食的调料,面食里用了后就不发酸还能蓬松好吃。他有些不能置信,但也只是摇摇头,就到一边去了。

    他今天已经去县里请了风水师,等明天就要来看风水。等风水看过后,就得正式准备开始建窑洞了,建窑洞会有很多事情,他要考虑的事情很多。

    没人打扰,张超便一人认真的做起了自己的实验。这是一个由多个化学反应,最后通过一道道的程序,最终提炼出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实验。

    碱石,也就是咸水湖里的天然碱块,药店有售。芒硝和石灰药店一样有售,似乎这年头各种化学品,不是入药就是炼丹,因此别的地方很难买到,但大夫和炼丹道士手里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化学材料。

    明朝神医李时珍的本草纲木里就有写碱石,到明代时已经有聪明人发现在提炼碱石可以得到碱,用来洗衣和做面食,大赚其财。不过在眼下,碱石的作用就两个,一是一些药方里用做药材,二就是道士们用来炼丹了。

    天然碱最方便加工出烧碱,先把碱石弄成碱液,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石灰,最后经过多道工序,最终就成了烧碱。

    不过张超需要的是做面食的食用碱,而不是这种腐蚀性极强的烧碱。

    但张超还是先提炼合成了一小部份烧碱出来,只因为烧碱最好合成,而且烧碱也还是很有作用的,比如造肥皂,造纸,可都需要这种东西的。张超仔细的查看了自己造出来的烧碱,品相不是那么的好,纯度也不高,但绝对是烧碱,这玩意有了,以后就能造肥皂了。

    不过现在张超不急造肥皂,刚才烧碱的提炼成功,让他知道自己脑子里记得的那点化学知识还是有用的。烧碱提炼成功,那说明制造纯碱和小苏打的方法甚至是制造硫酸的方法都是可行的。

    只不过要更复杂一些。

    张超战斗热情高涨,接下来热火朝天的投入炼制之中。

    老爹一边在考虑着造房子的事情,一边则不时的往院里看几眼。见张超心无旁鹜的在那里折腾,唯有苦笑。

    折腾了小半天,经历了几次接近成功的失败之后,张超终于提炼出了纯碱、硫酸。最终又趁热打铁,利用纯碱加工出了小苏打。

    纯碱也称碳酸纳,而小苏打则是碳酸氢纳。纯碱和烧碱一样,也是不能直接食用的,但是加工成小苏打后,则可以成为食品添加剂。

    有了纯碱再制作小苏打就很简单了,直接把纯碱溶液通二氧化碳就能得到了。

    “三郎,天不早了,别弄咧。”老爹忍不住过来叫道。

    “弄好咧,老爹。”张超笑着对老爹道,他的面前,几个陶碗里已经是他的几样成品了,烧碱、纯碱、小苏打、硫酸。

    每样数量不多,可起码成功了。

    老爹看着张超面前那几个碗,里面有粉末也有液体,隔着老远就能闻到刺鼻味。

    “这就成了?”

    “嗯,成了。”

    “这个东西能用来发面,我怎么闻着刺鼻呢?”

    “这四个里只有这个面碱是用来发面的,其余几样不是。”张超把小苏打指给老爹看,为了方便,他直接把小苏打称为面碱。

    看着老爹还将信将疑的样子,张超打算用事实说话。

    “老爹,我现在就用这个做点蒸饼,到时你一看就知道有没有用了。”

    张超打算就做今天晚上吃过的黄馍馍,刚才他吃的少,因此筐里还剩了几个,到时做好了一起比较一下,高下立判。

    “拿糜子面来。”

    老爹把磨好的糜子面拿来,糜子也称黄米或者黍米,比粟米要大些。

    “老爹,再拿点大黄米面来。”

    糜子面也有糯和粳之分,一个软一个硬。大家习惯把硬的称为糜子米,这种米不粘,适合蒸饼。而软的则习惯称为大黄米,这种则适合做糕点。

    张超要做黄馍馍,并不打算如张家沟的村民一样全用糜子面。而是采用了混合,糜子面七合,再加三合的大黄米面。

    七比三混合后的面粉一起,加水混合均匀。

    和好面好,张超把他装入一个大碗里,拿了块湿布盖上。

    “等他发一个时辰的面。”

    做面食等发酵是个没办法的事情,急不得。

    张超便和老爹一起,坐在屋里生了盆火,几个人一起烤着火一起聊天。谈的还是建新窑洞的事情,得请哪些窖匠,请哪些村民来帮工,该买些什么料,还要得买菜之类的,事情很多。

    不知不觉,一个时辰就已经过去了。

    这个时候天也完全黑了,村里开始寂静下来,多数村民都是日落而息。晚上舍不得点灯费油,要么烧堆火烤烤,要么就只能早早上床。

    老爹点起了油灯,油灯用的的豆油,虽是点灯用,却并不便宜。太平年月都得一百来文一斤,现在粮食贵,这豆油也跟着贵,一斤得好几百文,点一个晚上,起码得一两油,要数十文钱。

    面已经发酵过了,现在要开始放入酵头二次发酵。

    张超把化好的老面酵头与发过的面混合均匀。

    可惜没有糖。

    这年代蔗糖都还只是印度人才会些最初级的提炼技术,这样的蔗糖还昂贵无比,且极为稀少。大唐的百姓要吃甜,多数只能吃蜂蜜。

    要么就是吃麦芽糖,大唐的麦芽糖甚至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饧。而大唐的甜品饴,也就是加饧的饮料,甘之若饴,就是来自于此。

    老爹家里既没蜂蜜也没麦芽糖,更没庶糖,张超也只得做罢。

    放入了化好的老面酵头后,张超又加入了一点点的面碱,这也是他的黄馍馍与大唐蒸饼最大的不同了。

    加入温水,把面团和成软硬适中之后,张超把面团放入一个大碗,再次盖上。这一次,得发酵四个时辰。

    “好了,等明天天一亮,面就发好了。”

    “这就好了?”老爹他们都觉得惊讶,也普通的蒸饼也没啥区别啊。

    “家里有红豆和红枣不,有的话,我做点红豆泥饼馅,明天放蒸饼里。”

    柯小八连忙道,“我家有,我家有,我去拿来。”

    不等张超回话,他就已经跑出去了。

    一会,柯小八就已经跑了回来,果然拿了红豆和红枣。张超便把红豆和红枣洗净蒸熟再做成红豆馅,完事,大家还都看着他。

    “现在大家都去睡一觉,明天早上面发好了,就做红豆枣馅蒸饼。”

    简单洗洗,张超睡去了。

    天还没亮,张超就被叫醒了。

    睁开眼睛一看,老爹还有其它四个全都衣服穿的好好的站在他床边呢。

    “三郎,面发好了哩。”

    张超看他们一个个红着眼睛的模样,估计昨晚他们都没睡好。

第十六章 老铁枪黄馍馍

    经过一夜的发酵,面团已经松软。

    加入了碱面发酵的面团,明显要更加的松软,老爹等虽是男人也可是看的明白。“真的不一样。”

    柯十三伸手按了按面团,感觉面团极为松软。惊讶的都出声,“好软。”

    老爹的一个仗身赵叔也伸手进去按了按,惊讶的道,“跟婆娘的胸脯子一样软咧。”

    大家一阵笑。

    张超也试了试,很满意发酵的效果。

    “好了,一起做蒸饼吧。”

    张超只和了一升糜子粉,因此也做不了多少个馍馍。几个人一起动手,大家倒都不陌生。

    先把发好的面团重新揉匀,这也算是个体力活。柯小八很勤快的包下了揉面的活,等面揉好后,张超把面团分成了二十个。

    取一个面团按扁,包入适量的红克枣馅,收口轻揉,整成圆型。

    “烧火准备上锅蒸。”

    “家里新灶能用了吗?”老爹问。

    张超查看了下新灶,已经垒好一天一夜了,差不多好了。当下道,“那就用新灶,正好一边试新灶一边蒸这新式馍馍。”

    “我来烧火。”柯十三连忙坐到灶口去烧火。火石打火,麦桔引火,火顺利的引燃。

    “好烧。”柯十三也常在家烧火,深知火开头难烧,尤其是在冬季里更不好烧。可现在火在灶膛里却烧的很旺。

    “直接加点细树枝,烧的更快。”张超笑着指点。一般的灶通风不畅,因此一开始时烧的时候得尽量用树叶麦杆引火,还得小心,要吹风。但这种新灶,根本不需要吹火,也不需要那么小心翼翼,烧起来就不容易灭。

    新灶有三个锅,和旧灶只有一个铁锅不同。新灶灶口上是一个大铁锅,后面一点还有一个小铁锅,小铁锅那里还转了个弯,形成一个小七字头,那里有个更小的锅架在上面,也有一个小灶口。

    当大灶烧火的时候,大锅加热,那个稍小些的后锅也会加热。这样一来,大锅做饭,后锅则可以烧水。至于那个小灶,则可以热个菜什么的,或者在大灶做菜时,小灶也可以另烧火蒸饭或者蒸馒头。

    指挥着赵叔他们给前后锅里都添上水,又指挥着柯小八和柯十三加柴生火。

    前锅还是原来的那口大铁锅,原来烧开半锅水,得两盏茶的时间,也就是二十分钟左右。但现在,却只用了一盏茶的时间锅里的水就开了。

    甚至顺带着连后锅的那锅水也都已经温热了。

    把蒸笼架上开水锅,张超让他们继续烧大火。

    “大火烧两盏茶时间。”

    大家都围着灶口烤着火,柯十三烧火烧的正起劲。连连喊着这灶好烧,“都不用怎么理会,直接往里架柴就行,大片劈材往里架,一点都不会灭。这灶真好烧,省事多了。”

    赵叔坐一边,也感慨着道,“烧的也快,同样烧一锅水,比寻常省了近一半时间哩。”

    另一位王叔则道,“还不止呢,你看后锅的那锅水,都不用另烧火,这都已经也开了。烧一灶柴,开两锅水呢,可了不得。”

    张超笑笑,他走到灶台前面,那里是火炕与之灶台相连的。炕与灶相连,但与灶口是隔了一灶之距,加之修炕时,也特意在炕灶之间垒了一堵三尺多高的墙壁,因此倒不用太担忧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