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悦---快乐呼吸16法-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 1。序:完整与深化的禅修指导

    你手上拿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比丘撰写的禅修手册。作者阿姜布拉姆是研究、修行并精通佛法的现代西方人,如今,他要为认真修行的人贡献出他的所学、所思、所感。

    在本书中,你将发现一套有关禅修的完整教法,其目标是达到禅定以及下一个次第的洞见。阿姜布拉姆提供了一套详细、精妙的方法与理论,教你如何面对刚开始禅修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使内心趋入禅那的狂喜、快乐、轻盈和深定,最终带来大解脱,实现无我洞见及智慧。

    我相当随喜于阿姜布拉姆以自身的丰富经验,来指导修行者的发心。他以佛陀所教导的方式来指导这条增长禅那与洞见的道途,用以帮助弟子们渐次觉悟。一行禅师、佛使比丘、孙伦法师等大师们的教导皆各有其长,所提供的方法虽不同,然殊途同归,皆具有大解脱力。

    因此,请有志于修行禅那的读者,仔细阅读本书,并尝试以此为范本。

    对于佛陀与阿姜布拉姆的忠告,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或尝试着付诸实践,但切勿过于执著。最后,愿这些超越执著、深入于心的教法能为众生带来正见、利益和福祉。

    谨以慈心祝福。

    杰克·康菲尔德

    于美国加州,心灵磐石中心

    二○○六年

第一部分 2。导 论:了解禅修,了解本书

    禅修是〃放下〃之道。在禅修中,你〃放下〃了外在的复杂世界,进而实现内在的安定。禅修是净化与增强内心力量的好方法,这种从世间解脱的净心经验,即是不可思议的禅悦①,它比〃性〃更美好。

    ①禅悦是指进入禅那时的喜、乐等状态。在初禅与第二禅有喜有乐,第三禅无喜有乐,到了第四禅则无喜无乐。其中〃舍清净〃、〃念清净〃,也是一种禅悦。

    禅修的过程会有些辛苦,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但若坚持,禅修将引你进入某种非常美好且别有况味的状态。无论你是在家人、比丘,还是比丘尼,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否则就不会有进步,且前功尽失。

    单靠努力还不够,你必须用对方法,正确的方法会正确引导你完成禅修。方法得当的努力不会造成阻碍与干扰,相反地,它会引领你获得禅定的美好和安宁。

    禅修的目标

    想知道禅修时应该如何努力,你就必须清楚地了解禅修的目标。若能了解禅修的目标是获得内心的美好寂静、安定和清明,那么你修行的着眼点与方法就会更加明确。你应该努力于修习〃放下〃,培养断除烦恼的心。

    佛陀有个简单而深奥的说法:〃致力于'放下'的禅修者,能轻易达到三昧。〃〃三昧〃即指〃等持〃或〃定〃,它就是禅修的目标。佛陀的意思是,能够舍弃、放下或脱离,即可获得禅定。

    ?放下负担

    在禅修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增长累积或执取的陋习,而是应努力于放下或舍弃世间一切牵绊的烦恼。

    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承担许多工作,但在禅修期间,我们要尽可能地放下它们,做到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将其舍弃。

    这种倾向于〃舍离〃的心态将引导你进入禅定,即使在禅修初期,你也要尝试是否具备出离世间的力量,自己是否对外在事物已有舍弃之心。

    舍弃心中那些牵绊烦恼时,你将会感到更轻松、更自由。在禅修的各个阶段,你都将会一再经历这样的〃舍离〃的不同次第。

    善巧的禅修者如同飞鸟一般,抛开一切负担,自由地翱翔并冲上内心美丽的云端。这已经算是达到禅修巅峰状态的感知了,此时禅修者将通过自己的直接体验来了解所谓〃心〃的意义。同时,也将了解所谓〃自我〃、〃神〃、〃世界〃和〃宇宙〃等一切事物的本质,他们沉静的内心将从此开悟。

第一部分 3。本书的架构

    本书的第一部〃禅修的快乐〃,也称〃禅悦〃,是写给希望通过禅修摆脱生活重担,却又被种种障碍或能力所限,无法感受到〃禅悦〃境界的人。其实,只要禅修的方法正确,初学者也能从中得到大快乐。

    本部第一章系统地介绍了禅修的七个阶段,它相当于我以前写的一本小册子《禅修的基本方法》的修订版本。在第二章,我会指出禅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与读者分享轻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第三、四章,我以独特的方式解释〃正念〃,进而提出三种有助于平静内心的禅修方法,以全面扩展读者的禅修技巧。接下来在第五、六章,我会介绍佛陀的一些经典教法,即《入出息念经》与《念处经》,希望能以佛陀的睿智言语印证并充实本书的教法。

    第二部〃禅悦与解脱〃,将引导读者游历永恒的佛教禅悦世界。在此,我会描述如何通过禅修进入禅那,去感受无上禅悦,以及在〃放下〃的状态中揭开五欲的面纱,以呈现证悟之时内心的庄严世界。其中第一、二、三章将详细描述禅定经验,为读者开启纯净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读者体验令人惊喜的境界。接着,第四、五章继续述说获得禅定的人将如何打开内心的智慧果园之门。随后的第六、七章则描述如何圆满达成此生的禅修,并列出明确而详实的细节,解释何谓〃正觉〃,以及如何达到〃正觉〃。

    最后的〃结论〃部分是〃永远放下〃,这是本书的〃返回舱〃①,使读者从禅那与涅槃的出世之境界,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①此处以太空船完成任务后重返地球作比喻。

第一部分 4。如何使用本书

    我写此书,有三个目的。

    首先,本书教法以传统佛学理论以及佛陀真言为基础,仔细阅读并实践本书内容的禅修者,无异于修习一门渐进且完整的佛学禅修课程。

    其次,本书是排解禅修疑难的指南,可助读者克服修行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例如,若禅修的障碍是嗔念,读者可以翻到第一部第二章,从中找到修〃慈〃的建议。书中还有更多有助于解决疑难问题的忠告,那是人们平时鲜有机会听到的。例如第三章〃正念的特质〃,其中所言安置〃守门人〃以监督并保证顺利禅修的方法,便是非常珍贵且极具效力的教法。

    本书的第三个功能,是帮助读者了解他们较为陌生的佛学禅修领域。它将为读者提供平时可能较难接触到的信息。例如第二部一至三章探讨〃禅那〃——深刻的禅悦状态,〃禅那〃虽是佛学禅修理念的根本,如今却经常遭到世人误解,而本书所言可帮助读者们摆脱这些认知误区。

    我是带着些许忐忑不安的心情将本书交予出版社的。当我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在伦敦开始禅修时,一位来访的日本禅僧曾告诉我:〃根据业的法则,凡是撰写佛教书籍者,未来都将转生为驴子!〃这让我很担心。不过,无论这是否属实,我相信所有遵循本书指导的读者都将解脱一切烦恼,而不只是解脱长耳驴身而已。

    在《萨遮迦大经》中,佛陀说:〃我常想,禅那会是正觉之道吗?随后,我由此了悟到:它是正觉之道。〃

第二部分 1。第一阶段:觉知当下

    本章将要探讨禅修的七个初级阶段。你们如果想要快速地通过初级阶段,那么千万要小心。倘若心急想要快点结束初级阶段的禅修,就好像地基还没挖好就想盖房子一样,房子可能很快搭建起来,但会很快倒塌!

    明智之举是,多花点时间打好坚实的基础,如是方能稳扎稳打地练习到更高层次,体验到最终的禅悦。

    第一阶段:觉知当下

    首先,我要教导大家如何放下过去与未来的包袱。你们可能以为这事很简单,其实不然。

    〃放下过去〃意味着不去想工作、家庭、承诺、责任以及童年的快乐或悲伤等等,你将完全对过去的所有经历无所牵挂,对它们的回忆完全不感兴趣。禅修时,你应〃放下过去〃,切断自己老是回溯过往的陋习,停止去想自己生于何处、住于何处、父母是谁或你接受了何种教育。

    如果你和别人一起禅修,人人平等,都只是一个修行人。不论你是资深禅修者或只是初学者,都不重要。我们都不应再回想过去发生的事情。假如能抛开过去的一切,抛开使内心不安的顾忌、观念或想法,我们才有可能是平等与自由的。

    这样的心灵修炼,如同在病房墙壁上安装软护垫,任何经历、观念或想法在撞到护垫时都不会反弹,只会沉入其中,毫无回溯之音。

    有些人以为,自己多少可以通过回忆往事来学到一些东西,并可以此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实际上,当我们凝望过去时,总会附带先入为主的思考方式,因此我们所看见的事实真相,其实已经不是真相了!正因如此,诸多人等都会对某件过去的事各执己见、争吵不休。

    对于此点,调查交通事故的警察可谓深有体会:两个目击者虽然都非常诚实,却可能对同一件事做出完全相反的陈述。记忆并不可靠,我们若明白这一点,就不会高估自己的回忆,也就能够将之埋葬——如埋葬死者一般,一切就此了结。

    不必缅怀过去,不必紧紧抓着装满往事的棺材不放。否则,你就是在用并不必要的重担来压垮自己。只要放下过去,你就能立即得到解脱。

    至于未来的事情,包括忧虑、恐惧、计划、期待,你也应该放下,佛陀曾说:〃不论你以为它将会如何,它总是会变成另外的模样。〃智者知道未来是不确定、不可知和无法预测的,所以没有必要去思考未来,对于禅修者而言,这样做更是浪费人生。

第二部分 2。奇妙而美好的心灵

    当你专注于内心世界时,就会发现心很奇妙,它会带给你许多美好的感受。

    静不下心的修行人有时会想:〃又来了,难熬的一个小时又来了。〃但接下来总会有奇妙的事情发生:最终他们往往会远超自我预期,进入非常平静的境界。

    最近我听到一个初次参加十日禅修者的故事。第一天禅修过后,他因痛苦不堪而请求回家。老师说:〃我保证,多待一天,你的痛苦将会消失。〃因此他又在禅修中心待了一天,但变得更加痛苦,他再次请求回家,老师还是重复那句话:〃只要再多待一天,痛苦就会消失。〃

    待到第三天,他感觉越来越痛苦……前9天的每个晚上,他都请求老师准许他回家,而老师每次都说:〃只要再多待一天,痛苦就会消失。〃

    令他惊讶的是,就在最后一天,即第十天早上,痛苦的感觉彻底消失了,他可以长时间打坐而不觉痛苦。对于这样的结果,他感到妙不可言。

    所以说,你无法预知未来,未来是如此奇妙、神秘、完全超乎预期,你完全可以抛开对未来的所有顾虑与期盼。

    当你在禅修时想〃还要等几分钟?我还要忍耐多久?〃时,这说明你已经分心,过度顾虑未来的事了。事实是,痛苦可能转瞬即逝,但你就是无法预料它何时会消失。

    刚开始时,你也许以为自己的禅修之法无一可取之处,但下回打坐的时候,你会感觉非常平静、轻松。你会想:〃哇,现在我可以修禅了!〃可是再下一回打坐时,初始禅修的痛苦又出现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的第一位禅修老师,曾对我说过一句在当时听来相当奇怪的话。他说:〃没有'坏的禅修'。〃他是对的。不论是〃坏的〃或〃有挫折〃的禅修,到最终,你所有的辛苦付出都会得到回报。

    这就如某个人星期一辛苦工作了一整天,下班时却没有领到薪水,他会想:〃我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星期二他工作一整天,仍然一无所获;星期三、星期四他依然勤奋工作,但还是没有领到薪水,连续四个糟糕的日子。到了星期五,他和以前一样继续工作,当天下班时老板把薪水付给了他。

    为什么不能把每次禅修都变成〃领薪水的日子〃呢?这是因为在禅修的困难阶段,你是在积蓄力量,在为成功奠定基础。勤奋禅修时,你的力量将会增强,从而创造出获得平静的动力,当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你的内心将进入一个美好的禅修境界,那便是〃领薪水的日子〃。但你必须记得,多数工作是在所谓〃坏的禅修〃中完成的。

第二部分 3。过去与未来都是负担

    在我主持的一次闭关活动中,小参①时有位女士告诉我,她以前常生我的气,但每次生气的理由都不同。在禅修初期,她因身体不适而怨我没有早些摇铃结束禅修,后来她进入美好平静的状态时,又怨我太早摇铃。可实际上,每次禅修的时长都同样是一小时。

    ①小参:禅修期间,禅师针对每个禅修者的身心状况,分别给予指导的时刻

    当你开始思虑未来,并开始想:〃还要过几分钟才摇铃?〃你就无法安住于当下——这是在自找麻烦,而非修禅。

    在禅修的第一阶段,你对当下的专注,要达到全然不在意时间流逝的程度。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不知道!你甚至不记得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而只知道〃当下〃。

    我当初在泰国出家时,真的忘了那是哪一年!那种没有时间观念的感觉极为美妙,在没有时间的空间中,你将了悟当下的实相。

    当下的实相是宏大而庄严的。当你放下过去与未来的一切时,也就相当于活在当下,心中只有当下的念想,此即禅修的第一阶段,达到此阶段,说明你已摆脱进入禅那的初步障碍。

    接下来,你需要积极努力地精进,稳固并安住于这一初级阶段,这点相当重要。

第二部分 4。第二阶段:静默地觉知当下

    我已在〃导论〃中勾勒出禅修的目标:获得内心的美好静默、安定和清明。如今,你已摆脱阻碍深入禅那的某些负担,现在应进一步体验内心更为美丽与真诚的静默境界。

    开始第二阶段的讨论之前,我们先理清〃静默地觉知当下〃与〃评价当下〃之间的差别。以观赏网球比赛的电视转播为例,你会同时看到两场比赛:显现在荧幕上的比赛,以及你听评论员描述的比赛。评论经常是带有个人偏见的,例如澳洲人与美国人比赛,澳洲主播与美国主播的评论一定大不相同。在这个譬喻中,只看电视画面不听评论,代表禅修中的静默觉知,而听取评论则表明你也在评论它。你需要明白的是:不带偏见、不作评论地观察当下(静默地感受当下),你会更接近当下的实相。

    我们有时会带着内心固有的认知看待这个世界,事实上,内心的认知完全无助于我们认识世界,内心只会编织造成痛苦的妄想,使我们怨恨敌人或疯狂地依恋所爱的人,由此产生人生中的诸般困惑。内心会制造种种假象,如同技巧娴熟的演员自如操纵观众的情绪一样,让你感到恐惧与罪恶、焦虑与沮丧。因此,你若想追求当下实相,应珍视静默,在禅修时将它看得比任何想法都重要。

    过于珍视自己的思想是保持静默的主要障碍,我们该如何抛开内在的思想?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精炼〃觉知当下〃,非常仔细地觉知当下的每个时刻。这样,你就根本无暇去评价过去发生的事。当你在注意或评论已发生的事时,就无法专注于当下,这犹如因沉湎于回忆旧访客而忽略了新来者。

    延伸这个比喻,想象你的心是宴会的主人,正在门口招呼客人。若客人进门后主人便开始和他攀谈,此时主人就无法尽到招呼每一位来客的责任。

    由于每时每刻都有客人来访,主人必须不停地招呼,与其中某位访客交谈就意味着错过下一位来客。禅修也一样,你若专注于回忆依次进入内心世界的一桩桩往事,就会错过随之而来的下一桩。

    如果能够心无旁骛地完全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件事,你就无暇顾及内心的感受,这便是精炼〃觉知当下〃。精炼〃觉知当下〃、深化内在静默的过程,就好像你鼓足勇气放下三四十年来一直背着的沉重包袱。放下吧!这样你会感觉到极大的解脱与轻松,从此无牵无挂。

    另一个深化内在静默的有效技巧是认出〃思想间的空隙〃。以敏锐的正念,仔细留意一个念头结束而另一个念头开始之前——就是那里,那个间隙便是静默!

    起初,〃思想间的空隙〃可能只是一瞬间,但当你感受到这一瞬间的静默时,你会开始慢慢熟悉它,而静默的时间也会因此延长。请记得,静默是很害羞的,若听到你在评说她,她就会立即消失!

第二部分 5。静默令人愉悦

    若能放下内在的一切思想,并安住于〃静默地觉知当下〃中,只要时间够久,便能了解这种经验是多么令人愉悦而美妙。比起种种分心杂念,静默更能使人清明、生智;你若了解这一点,静默将会变得更具吸引力。

    你的心灵应趋向静默,寻求静默,真正必要时才动用思想。我们脑中的多数思想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