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正教-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映了信仰者需要一个可靠的“中保”思想,童贞女马利亚就成了最理想的对象。在东正教中,圣母的名称有数十种。在东正教各自主或自治教会中,有许多以圣母命名的教堂。
神学思想
  一般来说,东正教派的神学和对于经卷的解释都是遵循基督教兴起初期所传下来的典范。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继续和延续基督传给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传给早期教会的神学和信仰。神学上的创新往往带来质疑;如果一个意见真的和最初的教会所教导的不同的话,那么这意见很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然而进一步的详细解说传统神学是可以被接受的。
  西方教会从不坚持要禁止图像敬拜,而东方教会最后都放弃图像敬拜。事实上,双方为图像敬拜都设立界线,并且订立了规条。然而当这个问题引致教会与政府发生摩擦时,东西方教会的关系就受到严重伤害。726年,皇帝利奥三世颁发反图像崇拜的命令,罗马主教因而指斥他,导致皇帝报复,撤消罗马对很多地方的管治权。罗马在失去了宝贵的土地的同时,另外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影响到罗马的地位,矛头因而重新指向东方教会,指出其倾向国王兼教宗制度。皇帝干涉很多宗教的问题。
礼仪和圣事
  在信仰教义上,东正教特别重视对圣母诞神女玛丽亚的敬礼,注重道成肉身教义的意义,不强调人的原罪,因而不十分强调“赎罪论”。正教强调信徒的得救在信靠上帝的拯救同时,应通过自身的善行作为外在的表现。在基督论方面,东正教坚持并只承认教会成立后8个世纪的7次公会议所阐明的教义,强调三位一体。谴责西方教会将《尼西亚信经》”圣灵自父而发“改为”圣灵自父子而发“的行为。
  东正教的弥撒实际上把公众礼拜都包括在内。在专为尚未领洗的慕道者安排的诵读长篇经文和诗篇的仪式上,东正教仍然保持了过去的规模。它十分重视讲道,并视之为主教的专职。在信徒弥撒或圣体圣事礼开始前,须先遣散慕道者。弥撒在正教里是作为祭献的概念。这是根据《希伯来书》中基督作为祭司的作用的观念(基督是祭司,是赎罪的牺牲者,是中保)而来。其弥撒仪式,古老而隆重。 
  在东正教祈祷仪式中;主要一项是颂唱以9首经文赞美歌为基础的9首颂诗。据说它起源于 7~8世纪的耶路撒冷教会,在早祷仪式中代替经文赞美歌。每首颂诗末节往往都是赞美童贞女马利亚。教历中每一节日和圣徒纪念日都有不同的颂歌;还有一种求告耶稣的祷文;教徒认为不断诵念便极为灵验。祷文常为“主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可怜我吧!”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沙漠中的隐修士,特别是埃瓦留斯·庞蒂丘斯所提倡的内心祈祷。
七大圣礼
  “仪式”在东正教中,占重要的位置。透过“仪式”信徒能与教会保持关系。“东正教的神学家认为,宗教仪式是教会对教徒思想发生影响和作用的重要手段。”
  东正教与天主教一样也有七大圣礼:受洗、涂圣油、受圣职、告解、婚配、终傅、圣体血。
  东正教的信徒受洗,都要浸到水中。因为东正教认为,浸到水里可以洗除原罪和本罪,并且可以得到“神的恩惠”,因此再生,之后才有资格领受其它的圣礼。
涂圣油
   “圣油”需要经过主教祝圣之后才能被使用。涂圣油是表示“圣灵恩赐的印记”。这是在刚受洗后的施行的,为的是使新入教者坚定对三位一体真神的信仰。
受圣职
   受圣职是当有人担任神职时,所举行的圣礼。
告解
   又称为“忏悔”。当信徒有犯错时,可以透过此行动能得赎罪的方式。东正教会规定:七岁儿童以上,需要先忏悔告解后,才可以领圣餐。
婚配
   透过一套仪式在教会内举行婚礼。
终傅
   在信徒临终前所行的仪式。在临终病人的眼、耳、口、鼻、脸颊、胸、手、脚涂抹圣油。目的是让临终病人可以免受病痛之苦,赦免罪过,可以安心的进入天堂。
圣体血
   又称“圣餐礼”。是最重要的一项圣礼。东正教会每周日都会举行一次圣体血。
仪式特色
  坚持大马士革的约翰的“变体说”,相信在祭台上的饼和酒,在祝圣之后,已发生质的变化,成为基督真正的、固有的、能给予生命的肉和血。领圣体是真正领受救主的圣体血,因而也分享了主的生命(天主教通常只有司祭领圣血,平信徒只领圣体)。正教在弥撒祭献中用发酵面饼(天主教用无酵面饼)。洗礼被视为进入基督教神秘世界的庄严仪式,一般要经过数星期的准备,在复活节举行。领洗礼是浸入水中 3次。洗礼由主教主持或在其指导下由司祭进行;受洗者的身体要完全浸入水中,而一般不赞成采用天主教的注水礼(只对头部施洗)。。婴儿受洗仪式基本和成人相同,由父母替婴儿答问,受礼后,也同成人一样,可立即领圣体。接受新成员加入教会时,继洗礼之后,要进行敷圣油仪式,以示接受圣灵。司祭用经过主教祝福的含有香液的橄榄油抹于受礼者之额、眼、鼻、嘴、耳、胸、手、足,每抹一处,司祭诵念:“圣灵恩赐的印记”。已脱离正教的教徒重新入教时,也须施行此圣事。其余圣事与天主教相同。
教堂特点
  在拜占庭教堂里;内部的陈设和布置;通常有一屏风将至圣所与教堂中殿隔开。祭坛前方有一大门,两边各有一小门。门和屏风上绘有精致的圣经故事、人物、天使长等圣画像。圣像崇拜虽在圣像破坏运动中受到攻击,被定为异端,但几经反复;787年尼西亚公会议终于宣布废除圣像崇拜的法令为异端。这一决定被以后的东正教奉为信条。其教义基础是:由于上帝在耶稣基督身上采取物质形象,他也能在画像中表现出来;圣像是一种象征性而非现实性的艺术,是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教会的神学思想和表明上帝启示的重要形式,同时也展示了基督教奥秘的形象化的历史。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后,拜占庭教堂的建筑艺术对俄罗斯正教会产生了极大影响,圣索菲亚大堂成了俄罗斯正教教堂建筑的楷模。但在教堂内部的陈设方面,俄罗斯正教具有独特的风格。其典型的布置是:在祭坛处布置有许多圣画像,上绘东正教崇仰的圣人、圣徒等。
  东正教在复活节前的斋期内不允许食用肉蛋类,在斋期之外不允许饮用和食用血和血制品。
  东正教反对天主教会倡导的“所有神职人员均需独身”,其神职人员分为出家、在家两个系统。结婚的在家者可成为诵经士、副辅祭、辅祭、大辅祭、司祭、大司祭,出家修行者,可成为修士、修士辅祭、修士大辅祭、修士司祭、修士大司祭、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驻国外教区的代表)、都主教、牧首。
组织制度
  东正教否认天主教“只有‘使徒教区’即由使徒建立的教区有权成为牧首区”的观点,而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如根据国家或城市在经济、政治方面的重要性设立牧首区。牧首区(大主教区)下辖数个首府主教区。主教区首脑为主教,主教的人选必须是高级修士(修士大司祭)或领圣职后保证效法修士生活的司祭。司祭可以结婚,但不能作为主教人选。主教以下的位次是:修士大司祭(或司祭)、修士司祭(或司祭)和修士辅祭(或辅祭)。再以下的助祭、诵经士等教职人员无神品。
节日和教历
  节日繁多。其中以复活节最为重要(又称耶稣复活瞻礼),称为节中之节。据尼西亚会议规定,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因正教沿用儒略历,故其复活节日期较天主教和新教所采用的格列历(即公历)推算至今约晚13天。1924年君士坦丁堡正教会和希腊正教系的大部分教会改用格列历;属俄罗斯正教系的多数教会包括中国东正教会仍沿用儒略历。除复活节外,还有“十二大节日”。其中3个大节,依复活节为推算标准,称为移动瞻礼;即棕树节,又称主进圣城瞻礼,在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天;耶稣升天瞻礼,在复活节后40天;圣三一瞻礼,在复活节后50天。其余9个为定期瞻礼,即圣母圣诞瞻礼(约9月20~21日;公历。下同)、荣举圣架瞻礼(约9月26~27日)、圣母献堂瞻礼(约12月3~4日)、耶稣圣诞瞻礼(约1月6~7日)、圣母行洁净瞻礼(约2月14~15日)、圣母领报瞻礼(约4月6~7日)、耶稣显荣瞻礼(约8月18~19日)、圣母升天瞻礼(即圣母安息节,约8月27~28日)。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许多节日和斋期。
在中国的传播
  东正教和其它基督教派别一样,亦来华宣教。据《旧唐书·拂菻传》记载“开元七年正月,其主遣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羚羊各二。不数月,又遣大德僧来朝贡。”拂菻是大秦的别名,大秦即拜占廷帝国。大德僧指的应该是传教士。如记载属实则说明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教会派遣传教士来华。只是这还不能证明东方教会在唐朝时已进入中国,此问题还有待学者深入研究、探讨。
  东正教入华时间始于17世纪,1665年,以切尔尼柯夫斯基为首的沙俄武装人员侵占中国黑龙江左岸的雅克萨地区,竖木建堡。俄军随军修士、基廉斯克修道院长叶尔莫根在该地建基督复活教堂。1671年,他又在该地磨刀石山建立仁慈救世主修道院。
  清军收复雅克萨后,一部分俄国战俘被押至北京,编在满洲镶黄旗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驻地在北京城东北角胡家圈胡同。为照顾战俘的信仰,康熙帝准许随军修士大司祭马克西木为战俘们举行宗教仪式,清政府将该胡同内一关帝庙,改建为东正教堂,取名“索菲亚教堂”。因堂内挂有圣·尼古拉圣像,故该堂又称为“尼古拉教堂”。1695年,该堂会得到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承认。1700年6月,沙皇彼得一世发出派遣俄罗斯东正教会驻北京传教士手谕。1715年得到康熙帝同意,俄国正教会正式派遣传教士团驻北京。次年,司祭伊拉利翁诺夫带领传教团抵达北京,进驻尼古拉堂。不久,建立北京东正教总会。1732年,传教士团又在东交民巷兴建“奉献节教堂”。
  1715年到1858年期间,共有十三届俄罗斯传教士团进驻北京。其中1858年前的13届传教士团均由沙俄政府直接委派(从1807年起,沙俄外交部向每届传教士团委派监护官)。由于俄国东正教会始终无法摆脱皇权的控制,因而使福音事工受到很大拦阻,在近150年间,仅有200名教徒入教。部分神职人员甚至沦为“恺撒的附庸”,负责收集情报资料,充当沙俄政府的参谋,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瑗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1858年以后,驻北京传教士团改由俄罗斯正教最高宗教会议派遣(共派遣五届传教士团来华)。其外交职能改由俄国派驻的外交公使办理。华东正教会摆脱了皇权的束缚,开始大规模在中国内地宣教; 1900年前后,陆续在哈尔滨、沈阳、旅顺、上海、天津、青岛、新疆,以及河南省卫辉等地建立教堂。培养中国籍神职人员。据统计;在1917年前,属俄罗斯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的机构,有教堂37座,神学院1所,男、女学校20所,气象台1座,图书馆、工厂等企事业机构46家,拥有教产150万卢布。受洗的中国籍居民逐年增加。教会还出版《中国福音报》。1864年修士大司祭古里·卡尔波夫翻译了《新遗诏圣经》(即《新约》)此后,东正教传教士卡法罗夫又将诗篇译成中文,称“圣咏经”。此为东正教唯一的《圣经》汉译工作。
  俄国十月革命后,白俄人员大量流亡中国,教徒人数骤增。1922年,驻北京传教士团更名为中国东正教会北京总会,并断绝同苏俄控制下的莫斯科正教会的关系,归属流亡在塞尔维亚卡尔洛瓦茨的俄罗斯正教国外临时主教公会管辖(此会曾派两届传教士团来华);并相继在哈尔滨、上海、天津、新疆等地设立4个主教区。1923年东北各地有教堂38座,仅哈尔滨主教区就有信徒约30万人,几乎都是白俄流亡者。抗战爆发后,1938年在东北各地有教堂、修道院和祈祷所共67座,信徒急剧下降至2。5万人(其中哈尔滨市有1万人),神职人员为155人。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东正教会北京总会和哈尔滨主教区、新疆教区同设立在慕尼黑的俄罗斯正教临时主教公会断绝关系,归属莫斯科牧首区。但遭上海教区主教伊凡和天津教区奥西波夫反对。
  1949年后,由于中、苏之间的特殊关系,在华东正教会并未受太大影响。直到1955年10月,莫斯科牧首区牧首阿历克谢一世、伊拉列昂大主教和尼古拉修士大司祭到上海召开中国东正教各教区主教和负责人会议,讨论中国东正教会自主问题。中国教区主教被邀请到中央人民政府宗教局会谈,他被告知:外国组织不能继续掌管中国教会事务,这项职权将由宗教局掌任,所有教士的任命和调动都要经宗教局核准,督主教区必须终止运作。遵牧首的命令,尼堪德尔于1956年2月离开哈尔滨。1956年4月,国务院任命修士大司祭瓦西里·姚(姚福安)为北京主教,也是事实上的中国正教会临时监管,维克多总主教被要求将北京教区的所有教务教产交给瓦西里主教。在宗教局对中国正教事务做出相关承诺后,同年3月,教会房产被无偿地转手给中国政府,而动产则被交给中华正教会中指定的华籍司祭,教会附属事业被苏联大使馆接收。
  文化大革命前夕,中国所有的东正教会停止了一切活动。文革后,才逐步恢复。现在,全中国仅有一万三千多名东正教徒,绝大部分为俄罗斯族,他们主要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北京等地。东正教至今仍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但官方默许“中国正教会”进行活动,目前包括哈尔滨、额尔古纳、乌鲁木齐和伊宁4个堂区。有13名来自北京、河北、黑龙江、内蒙古、上海和天津等地的中国东正教信徒正在俄罗斯的莫斯科神学院、斯列坚斯卡亚神学院和圣彼得堡神学院学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