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和孩子一起制订消费计划。
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这样的毛病:花钱很没节制,父母给多少花多少,花完了就跟父母要。一位学生在某大学上大四,每月开销在2000元以上。面对各种不正常开支,不堪重负的母亲无奈地与儿子签订了一份特殊的“母子协议”:“从即日起,每月除500 元生活费以外,其他任何额外开支都必须向母亲提出书面申请……在校期间,不能有任何赊账行为;因恋爱而需要的支出只能从500 元生活费中支出;学期结束后如没有超支行为,父母将给予1000元的现金奖励。”
母亲说,儿子在大学上大四,每月开销2000元以上还经常出现严重亏空,动不动就向朋友借钱,还在校园内外赊账消费。到了实在赊不到的时候,就回家以各种理由要钱还账,然后再继续自己的超前消费。母亲曾坚决拒绝为儿子的赊账“埋单”,债权人却说:“如果不尽快还钱,我就要向学校告状。”为了儿子的前程,她只能屈服。在无数次地为儿子“埋单”之后,她决定用协议来规范其消费行为,同时还要印刷倡议书,呼吁有同样遭遇的父母共同抵制孩子的超前消费,教会孩子理智消费。
第34节:学会俭朴(12)
?步骤七:培养孩子储蓄的好习惯当有了一些积蓄的时候,洛克菲勒开始自己的创业。由于刚步入商界,经营步履维艰,很快就花完了他好不容易积攒的一点钱。他苦思冥想怎样发财,却没有方法。一天晚上,他从报纸上看到一本书的广告,书中推销一种发财秘诀,洛克菲勒高兴极了。第二天他急急忙忙到书店去买了一本,迫不及待地把书打开一看,只见书内仅有“勤俭”二字,就再没有任何内容了,他大为失望和生气。洛克菲勒反复考虑这个“秘诀”的“秘”在哪里,起初他认为书店和作者在欺骗他,一本书只有这么简单的两个字,分明是在“偷工减料”。后来,他越想越觉得此书言之有理。
的确,要想发财致富,除了勤俭之外没有其他办法。此后他每天都会提醒自己节俭,每天都会因节俭而存下一点钱。同时他加倍努力工作,千方百计地增加一些收入,这样坚持了5 年,积存下800 美元,然后将这笔钱用于经营煤油。在经营中他精打细算,想方设法地将开支节省,把赢利中的大部分储存起来,到一定时间再把它投入到石油开发中。照此循环发展,他的资本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经过30多年的“勤俭”经营,洛克菲勒集团成为北美最大的三个大财团之一,其财团下属的石油公司年营业额可达1100多亿美元。
犹太人特别是犹太商人不管多么富有,绝不会随意挥霍钱财。在宴请宾客时,以吃饱吃好为足,不会讲排场乱开支。在生活中,以积蓄钱财为荣,不会用光吃光,手头空空。犹太人测算过,依照世界的标准利率来算,如果一个人每天储蓄1 美元,88年后可以得到100 万美元。这88年时间虽然长了一点,但每天储蓄2美元,大都在实行了10年、20年后,很容易就可以到达100 万美元,因为这种有耐性的积蓄会得到利用,也由此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赚钱机会。可见对金钱除了爱之外还要惜,也就是说除了想发财外,还要想办法保护已有的钱财,这就是储蓄。
所以,从现在起培养孩子储蓄的习惯,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大有益处。
写给父母让孩子从小养成储蓄的好习惯在当代社会里,教给孩子科学的理财方法是每位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父母们不应仅仅满足于孩子对钱的了解认识,还要在实践生活中培养、训练孩子的理财能力,其中之一就是要教孩子养成储蓄的好习惯。可以说,从小没有“储蓄罐”的孩子是不健全的孩子,这是一个颇有见地的认识。父母要培养孩子把属于他的零钱存进“储蓄罐”,这能使他养成节省“自己的钱”的习惯。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戈弗雷在谈到储蓄原则时指出: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钱放在3 个罐子里,第一个罐子里的钱用于日常开销,购买在超级市场和商店里看到的“必需品”;第二个罐子里的钱用于短期储蓄,为购买“芭比娃娃”等较贵重物品积攒资金;第三个罐子里的钱则长期存在银行里。为了鼓励孩子存钱,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去银行存钱,并以孩子的名义开一个户头。当孩子在铅印的存单或存折上见到自己的名字时,会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变得重要了。银行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能使孩子们充分理解钱并不是随便就可以从银行里领出来,而是必须先挣来把它存到银行里去,然后才能取出来,而且还会得到多出原来存入的钱的利息。
第35节:学会俭朴(13)
孩子到了六七岁时,做父母的就应教他们懂得为一个短期目标存钱的思想。比如,孩子要买一件自己喜欢的、并不太贵的玩具时,父母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孩子存钱。父母可以为孩子订一个明确的计划:每天应该存多少钱,存多少天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孩子就会有目的地把父母给的零花钱积攒起来。让孩子用“自己攒的钱”得到这个玩具,会比轻而易举地从父母处得来更加珍惜,还可以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当然,这种年龄段的孩子存钱的耐心至多只能有3 个星期,不会更长,时间太长会使孩子感到灰心,失去存钱的兴趣。大约到了9 岁,孩子才能懂得为远一些的目标而存钱的道理。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中,学会如何培养孩子储蓄的好习惯。
第一,储蓄优先。
孩子和大人一样,都会把储蓄这件事延后再做,结果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没钱可存了,所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在做其他事之前先把钱存起来。
第二,为特定的目标设定期限。
如果孩子要存钱买一组电视游戏器配件,建议他找张配件的照片,然后在上面写上希望购买的日期,用磁铁把照片钉在冰箱门上或卧室的门上,让他能时时看到自己的目标。
第三,一起决定应该存多少钱。
可以根据孩子平常的花销,计算出每天可以节省多少钱,将这些钱存起来;也可以根据孩子要买东西的价格,制定出每天应存多少钱。
本章测试:你的孩子懂得节俭吗?
测试中的句子描述着孩子们经常会表现出来的行为,并说明他们是怎样在日常行为中体现节俭的思想的。在每个句子后面的横线上写上你认为最能代表孩子目前水平的数字,然后将这些数字加起来,得到总分。
评分标准:5=完全符合4=符合3=基本符合2=不太符合1=不符合 1、爱惜学习用品,不乱丢橡皮、铅笔,一纸多用。
2、不浪费粮食,吃净自己碗里的饭菜,不随意倒掉剩菜剩饭。
3、不乱买衣服,不因过时丢掉衣服,也不因攀比而买昂贵的衣服。
4、节约用水、用电,做到用过关水、人走关灯。
5、合理利用自己的零花钱,不乱买东西。
6、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买东西时会到各个商场看看,买价格最合理的。
7、珍惜各种自然资源,爱护公共财物。
8、知道什么东西都来之不易,感谢父母为自己提供的一切。
9、愿意“忆苦思甜”,喜欢听父辈们艰苦创业的故事。
10?懂得储蓄,在银行开有账户。
总分结论:40~50之间:你的孩子非常懂得节俭,这应该归功于孩子的性格和你平常的教诲。
第36节:独立自主(1 )
30~40之间:你的孩子懂得节俭,但有些细节上他不大注意。如果你在这方面再加把劲,会使你的孩子受益终身的。
20~30之间:你的孩子在节俭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或许你的教育思想不大适合他,你应该考虑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适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10~20之间: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您的孩子——铺张浪费。在他的头脑中根本没有节俭的思想,认为这是个物质的世界,人们要做的只是消费,无需节俭。也许你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行为,看自己有没有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或许你并不适合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建议你请教一下专业人士,相信他们会给你一些有价值的建议。第四章独立自主——摆脱依靠的武器所谓独立,就是一个个体区别于其他的个体而存在,他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为人方式和处世准则。每个人都渴望独立,从古至今无数人为了独立、为了自由艰苦奋斗,因为独立意味着一个真实的个体的存在,这种存在完全是由自我决定的,是不附属于任何人的。不能独立自主的人是可悲的,是丧失自我的悲剧性人物,这样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要说取得成功了。培养独立自主的特性应该从孩子时期开始,这就对父母提出了要求。
要想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父母可以遵循以下六个步骤。首先,父母应该舍得对孩子放手,给孩子走到外边、走出父母的“掌心”的机会;其次,父母应该让孩子学着自己去生活,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找到自我;第三步,应该让孩子学会自主,在有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才干和能力妥善解决;第四步,要培养孩子自控的能力,因为控制不了自我的人,总会因一些小事而失去很多;第五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思考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途径,没有思考就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也就无法独立;第六步,培养孩子自我安排时间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就会为自己的日常活动提出独立的、不依附于父母或其他人的规则或标准,这样的孩子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了。?步骤一:父母要舍得对孩子“放手”
留学英国的陆健先生在1997年《社会》杂志上,发表了“让孩子独自爬山”的杂谈,为人父母者能够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在英格兰北部湖区的国家公园旅游时,我们与利物浦大学教授理查德一家三口爬上了千米高的斯科费尔峰。同行中,有理查德6 岁的儿子小威廉。小威廉长着一头金黄的卷发,身体敦实,活泼可爱,一双碧蓝的眼睛充满了童真,一路上与我们相处得很好。
“起初,山势平坦,蓝天白云下偌大的山谷被厚厚的黄褐色秋草紧裹着,登山者总共只有十来个,显得空空荡荡。我们一行6 人,队伍前后却足有1 公里长,小威廉与他母亲一直落在最后,而理查德却走在最前列,常常远得看不到身影。我问理查德,是否要等等他们娘俩,理查德不假思索地回答:”放心吧,他们没问题。‘果然,午餐时分,当我们在一棵松树下休息时,他们追了上来。
第37节:独立自主(2 )
“越往上山势越陡,几乎已无路可寻。接近山巅约两公里的山坡,坡度足有70度,而且风化了的乱石遍地散布,脚无法用力支撑。没办法,我只能手脚并用,如猫狗行走,那是真正的‘爬’山,危险程度远胜于黄山、华山。但我最担心的还是落在后面的小威廉。我在一块突兀的大石上稍事休息时,看到小威廉光着上身,一个人正奋力向上攀登,没有任何畏惧之色。我向他高声叫道:”当心点,威廉。‘他却用刚学到的中文回答道:“不用担心,我能行。’我真纳闷,为什么理查德让6 岁的小孩独自爬山?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很难理解。说真的,爬如此危险的山我也是平生第一遭,但看到一个6 岁小孩能够毫无畏惧地向上攀登,我心中顿生一种力量,激励我奋力登上山顶。
“下山途中,我问同行的一位副教授:”你敢带你的妻儿爬这样的山吗?‘他说不敢,我说我也不敢。回国已经好长时间,这件小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让我思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子女。“
针对父母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理查德的做法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对付各种困难的能力,早日成人,以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此看来,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爱和最好的财富,莫过于教他早日脱离父母的怀抱,自立自强。
写给父母不应该把孩子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掌心”
在西方国家,孩子玩耍时母亲一般都不紧盯着,孩子摔倒了她们只在远处注视,叫孩子自己爬起来继续玩。在国内常见这样的情况,孩子玩时父母亲常常死盯在孩子后面,大声地喊叫:“别跑,当心摔着!”、“别摸,那儿脏!”、“别走远了,危险!”等。当孩子不小心被绊倒时,父母赶快上去抱起来,又拍又哄,孩子本来并没有哭,见有父母在身边反倒大哭起来。
许多情况下,父母的过分照顾、担心和保护,成了孩子的沉重负担。特别是许多母亲们,孩子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想象出各种危险可怕的情景:一会儿在路上让汽车撞了,一会儿游泳给水呛了等。世上不会有因为怕孩子摔跤而不让孩子学走路的母亲,但是现在真有不少因噎废食的父母,因为怕孩子碰着、撞着,给孩子设置了许多禁区,不许摸电器、不让碰炉灶、已经上中学了不许单独坐公交车等。这种寸步不离的看管与设置过多的限制,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各方面的能力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使他们内心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在过度保护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缺乏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缺乏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第38节:独立自主(3 )
有一位父亲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女儿的学校组织他们到离家20公里以外的森林公园活动,为了让女儿学会独立自主的能力,他决定对女儿放手,让她一个人去参加。这位父亲事先教女儿记住从家里到森林公园的路线,再给她一张地图,然后要她一个人骑自行车去。女儿从来没有单独去过这么远的地方,这位父亲放心不下,就骑车跟在女儿后面,看到女儿不时停下来看地图找路,自己耐着性子默默地在不远处看着。
当女儿埋头骑过公园大门却浑然不知时,父亲也没有叫她,让她自己兜了一个大圈子再回到森林公园门口。虽然女儿到达目的地时迟到了两刻钟,但这是女儿自己独立到达了目的地,父亲为她感到骄傲。回来后女儿委屈地说:“人家都是由父母陪着来的,就我一个人孤孤单单。”经父亲开导,女儿由委屈转为自豪,并高兴地说:“以后再远一点我也不怕了。”父亲通过设计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女儿的独立活动能力,而且使她在实践中增强了自信。
父母应该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接触,不能把他们像小鸟一样关在“笼子”里。给孩子大量的外界刺激,让他们尽量地接触、了解外界事物,接收外界信息,对其发展特别是智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条件,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自然难以上升为理性认识。孩子们缺少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过程是形象思维,是借助事物的实际样子、形象来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的。没有见过、没有观察过事物的特征,很难对此类事物进行正确的、迅速的思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应慢、脑袋笨。让孩子走出居室,更广泛、更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接受各种信息,丰富他们的视野,这才是促进孩子独立发展的有效途径。?步骤二:让孩子学会自己去生活戴维。布瑞纳的家庭过去很贫困,但是在他中学毕业的时候,他收到了一份令他难忘的礼物:“在我中学毕业的时候,我的许多同学都得到了新衣服,甚至有些富家子弟得到了新轿车。但当我跑回家,问父亲我能得到什么礼物的时候,父亲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枚硬币轻轻放在我的手上,对我说:”别人送给你的任何东西都是有限的,只有你自己才能赚下一个无限的世界。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分类广告栏,自己找个工作,到这个世界去闯一闯。它现在已经属于你了。‘“我曾经一直以为这是父亲同我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几年后我去部队服役,当我坐在散兵坑道里认真回忆我的家庭和我的生活的时候,才意识到父亲给了我怎样一件珍贵的礼物。我的那些朋友得到的只不过是衣服或者新车,但是父亲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