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统一。
①贱岳和牧山之战。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丧生后,在西线作战的丰臣秀吉
以最快的方式结束了战争,组织了讨伐本能寺之变的叛军,并将其平息。
丰臣秀吉拥立织田信长年仅2岁的孙子继承信长的位置,实权则在丰臣
秀吉手中,于是招致了织田信长家臣及家人的不满,最后终于兵戎相见。丰
臣秀吉的军队与柴田胜家、织田信雄联军在贱岳进行决战,是为贱岳之役。
结果,柴田胜家兵败身亡。1584年4月,丰臣秀吉又与织田信长次子织田信
雄、德川家康联军再次会战,丰臣秀吉打了败仗。不久,双方又在牧山决战。
战争未分胜负,丰臣秀吉于是主动提出议和,德川家康也表示臣服。
②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贱岳和牧山战役后,丰臣秀吉接连进行三次大
规模的军事行动。第一次,他带10万大军扫平了本州中部西北地区。第二次,
他动员37国30万大军,荡平九州,直捣鹿儿岛。第三次,丰臣秀吉举45
国26万大军,兵分几路出击,围攻北条氏,北条氏被迫投降。经过一系列征
战,丰臣秀吉于1590年完成了日本的统一。
③“城割制”和“军役制”
丰臣秀吉采取各种措施以加强自己的统一。在各种措施中,许多措施都
与军事相关。一些大名为了取得丰臣秀吉对自己领地领有权的承认,不得不
承担一些军事义务。丰臣秀吉实行了“城割制”,大名按丰臣秀吉的旨意将
许多具有军事意义的城镇据点捣毁、拆除,使其丧失军事上的独立权。秀吉
还实行“军役制”,要求大名按地租收入多少向国家提供军役,从而保证了
国家的兵源充足。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结束了诸侯长期争霸的历史。
④侵朝战争丰臣秀吉稳定了国内局势后,1591年9月开始征兵备粮,发
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1592年4月,16万日军在朝鲜登陆,第一次侵朝战争
爆发。中朝联军协同作战,打败了日本侵略军。
丰臣秀吉不甘心失败,于1597年出动新编14万陆军,几百艘战船发动
了第二次侵朝战争,又一次遭到中朝联军的坚决抵抗,处处受挫。本来打算
速战速决的丰臣秀吉没想到战争一拖7年,在国外连遭败绩,国内也群情不
满,秀吉忧忿成疾,不久病死。
(5)德川家康时代
①关原血战。丰臣秀吉死时,将其年幼独子丰臣秀赖托孤于“五大老”。
德川家康发誓忠于秀赖。不久,文吏派和武将派发生矛盾冲突。德川家康支
持武将派。1600年,德川家康率5万大军从大阪出发东征,讨伐上杉景胜。
… Page 70…
乘家康出征之机,以石田三成为首的文吏派推举毛利辉为西军盟主,讨伐家
康。家康指挥东军7万人在关原与西军8。2万人展开决战。东军利用内应打
败了西军。关原血战的胜利,使家康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②冬夏两役——围攻大阪城。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建立江
户幕府,成为全国合法统治者。2年后,他把将军位置传给了儿子秀忠,但
丰臣氏依然存在。关原血战后,一些“浪人”聚集到丰臣氏所占据的坚固的
大阪城。德川家康于1614年找借口举兵讨伐丰臣氏,亲自指挥围攻大阪城。
大阪城城高墙厚,久攻不克,双方遂讲和。此役被称为“冬季之战”或“冬
之役”,亦称为“大阪冬阵”。
冬之役结束后,双方矛盾并未解决。德川家康要求丰臣氏驱逐大阪城内
的全部浪人。大阪城内主战派马上加强战备,以对付家康随时可能发动的攻
击。家康以丰臣氏企图再战为由,发动了夏季攻势,称为“夏之役”或“大
阪夏阵”。最后,家康攻克大阪城,丰臣秀赖母子二人自杀身死,丰臣氏宣
告灭亡。
(6)岛原起义
1637—1638年,九州岛原和天草地区爆发了大规模起义。参加起义的农
民利用天主教反抗大名暴政,人数多达3万人以上,一些“浪人”也投身起
义队伍中。这次起义与以往日本历史上任何一次起义有所不同,具有高度的
组织性,而且起义者还大量地使用了枪炮。
起义军据守一座破城堡坚持战斗,幕府动用了12万人前往镇压,围困起
义军3个多月。幕府为了镇压起义军,向荷兰军舰求援。荷兰军舰“霹雳号”、
“戴立波号”从海上向起义军炮击,起义军在城堡内坚持到弹尽粮绝,最后
城堡被攻破,守城者几乎全被杀害。
幕府在镇压了这次起义后,于 1639年颁布了日本历史上最后一道“锁国
令”,禁止对外贸易。其主要目的在于禁止天主教在日本的传播,以防天主
教徒不服从幕府的统治。因此,岛原起义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便是日本
从此开始了闭关锁国200年的历史。
4。朝鲜壬辰卫国战争
1592年,丰臣秀吉派16万大军在朝鲜登陆,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因1592年为壬辰年,故将这次战争称为“壬辰战争”。
(1)第一次日军侵朝战争
①火器之比较。在这次战争中,中国明王朝派军支援朝鲜抗日,参战三
国均有火器装备军队,中日两军火器多于朝军。中国军队的火器有“佛郎机”
和一些仿照“佛郎机”制造的“将军”,这类火炮有轻重之分,轻者150斤,
射程600步,3个人操作。重者千余斤,射程5—6里,10人操作。重炮因行
动不便,不用于野战,只固定在城堡要塞。但战争期间,由于中国军队缺乏
必要的训练,在实战中火炮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时有火炮炸膛引起
火药库爆炸的事故发生。日军没有大口径火炮,但士兵对火枪的使用却很熟
练,加之中国军队未能发挥火炮的优势,所以日军在火器方面并未显得有多
少劣势。三国之中,朝军火器较薄弱,仅有“大碗口”、“天字铳筒”、“地
… Page 71…
字铳筒”等旧式火炮。这些火炮口径虽大,杀伤力却不强。因为明朝禁止火
器外传,所以尽管双方共同抗敌,朝鲜也得不到中国的制炮技术。
②日军克汉城。1592年4月,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带领的第一军(侵朝日
军共分为9个军)首先在釜山登陆,大举侵略朝鲜。朝鲜各地方官吏缺少御
敌的决心和行动,有的甚至闻风而逃。日军长驱直入,直逼朝鲜首都汉城。
日军登陆的消息传到朝廷后,君臣大惊,忙派李镒为庆尚道巡边使,带兵南
下抗敌。李镒仅有精兵300人,其余则是临时征召的市井之徒,多半为穿着
儒服的儒生,带着试卷前往御敌,战斗力可想而知。继李镒之后,朝廷又命
申砬为三道都巡察史,带兵南下。
4月,李镒军队与日军相遇,一触即溃。申砬虽有8000人,亦抵抗英勇,
但仍不敌日军。申砬战死。朝廷君臣惊恐万分,弃城逃走。5月2日,日军
进入汉城。自釜山登陆,至汉城失陷,前后仅19天。
占领汉城后,日军又四处出击,兵分几路侵略朝鲜各地。不久,侵入平
壤,占领朝鲜大片领土。此期间,朝鲜军队几乎无任何抵抗,仅有人民组织
了义勇军和游击队,骚扰日军的后方补给线。
③李舜臣和“龟船”。日军在陆路进攻频频得手之际,在水路上却遇到
了强有力的抵抗。时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任全罗道左水营水使时,他积极备
战,改善朝军的武器装备。他把过去对付日军最为有效的舰船——“龟船”
进行改良。这种船形似乌龟,外面装有铁钉,甲板上铺有厚木板,枪弹和炮
弹不能击伤,船的前后左右都有火器射击孔,可在舱内发射开火。而且,这
种船行动迅速,比日本舰船快,有利于突击。经过李舜臣改良的“龟船”,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船。
1592年5月初,李舜臣带舰队前往庆尚道沿海水域,向日舰展开猛烈攻
击。在玉浦港附近的几次战斗中,歼灭敌舰44艘。“龟船”在战斗中表现出
色,取得辉煌战果。朝鲜舰队不仅击溃了敌军,而且自己几乎没有任何损失,
取得了海战的胜利。
7月初,李舜臣获悉日军舰队在加德、巨济二岛附近海域活动后,指挥
舰队前往迎敌。7月8日,李舜臣带舰队到达乃梁水面,这里水面狭窄,暗
礁密布。李舜臣决定设计将日舰引诱到闲山岛附近海面。李舜臣先用小舟佯
攻日舰,当日舰追至闲山岛海面时,朝军舰队排成鹤翼阵向日舰进攻,各种
火器一齐向日舰开火射击,击伤、击沉日舰59艘。日军后续舰队见主力舰队
被歼仓皇逃走。约400多日军残兵败将逃至闲山岛,在岛上被围困13天,不
得不以挖草根为食。李舜臣在闲山岛海面取得胜利,使日军水路进攻遭到失
败。
④义军和“飞击震天雷”。与朝廷软弱无力相反,朝鲜人民自发地组织
了抗敌斗争,纷纷组织义兵游击队抗敌。例如赵宪所领导的游击队与超过他
们的人数 9倍的敌军展开搏斗。他们使用弓箭等冷兵器抗击装备火器的日
军,结果因兵力悬殊,700名游击队员全部牺牲。
1592年10月,朝鲜军队和庆尚道游击队联合作战,解放了庆州。攻打
庆州时,朝鲜人李长孙发明的新型火器——“飞击震天雷”发挥了巨大威力。
年末时,日军只能在所占地区驻守,无法再扩大侵略战争。
(2)李如松援朝
日军肆虐朝鲜境内时,朝鲜政府派人向中国的明王朝求援。明王朝深知
… Page 72…
保全朝鲜方能保全中国边境安宁,便于1592年派5000人援朝。但这5000
人抵挡不住日军进攻,惨遭败溃。年底,明王朝又派李如松援朝。李如松带
兵收复平壤。此后,中朝军队联合追击日军。李如松还派人烧毁日军粮站,
日军粮饷发生困难,加之朝鲜境内义军四起,日军伤亡增加,困难重重。
日军在碧蹄馆失败后,放弃汉城,向南撤退。李如松派兵追击,日军则
采取步步为营战术。最后,日军撤到釜山,在那里安营扎寨。正当明朝兵部
尚书石星议退兵之际,日军在釜山西进,接连攻克几座城市。日军进攻晋州
城时,朝鲜官吏金时敏全力以赴抗敌,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晖不克而退。
此后,日军又攻晋州。李如松指挥明军在全罗道要害处设兵把守,击溃来犯
日军。李如松援朝后,日军节节败退,朝鲜收复大片失地,日军退据东南沿
海一隅。
(3)第二次侵朝战争
日军在中朝两国军队联合打击下失利后,为争取时间,建议议和。但日
方没有诚意,提出无理要求。最后,拖延了3年时间的谈判破裂,1597年1
月,日军再次出动14万陆军和数百艘战船及海军数万人,水陆并进侵略朝
鲜。由于内讧,李舜臣遭诬告,其继任者元均系无能之辈,在同日军交战中,
朝鲜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多处要塞丧失,元均本人被杀。朝鲜政府被迫再次
启用李舜臣,但此时的朝鲜水师仅存12艘舰船,作战能力所剩无几。明政府
再度援朝,派兵渡过鸭绿江,再次与朝军共同抗日。
1597年,明朝军队在忠清道稷山一带给予日军主力以毁灭性打击。11
月,明军大规模集结,总人数达4。5万人。明将邢玠将军队分为三协对付日
军。其中左协由李如梅负责,同蔚山2万日军作战。李如梅采用议和之计麻
痹敌人,打败了日军。日军将领加藤清正退保西生浦,设三道鹿砦阻止明军。
明军中的浙军敢死队拔除了三道鹿砦,杀敌650人。虽各路明军轮番攻击西
生浦,但由于城池坚固,明军速战速决计划落空,不得不改为围攻战。在僵
持中,日军毛利秀元部绕道明军背后,准备袭击明军,以解西生浦之围。在
这种情况之下,明将杨镐来不及下令,策马率先逃命。其部下官兵见主将逃
走,全军溃败,一直退到汉城,损兵折将2万有余。明神宗听到杨镐临阵逃
脱的消息后,罢免了杨镐,责令另一位明将麻贵将功补过。
明朝继续向朝鲜增兵,陆军人数不详,水军增至1。3万人,舰船数百艘。
邢玠将明军分为水陆四路。日军则仍以加藤清正据守蔚山,其余的人把守泗
川、顺天等地。
9月,明军四路出击,对日军发动全面攻势。明将陈璘与李舜臣联合在
海上作战,以配合明军陆地攻势。各路战果胜负不一,双方难分胜负之际,
丰臣秀吉死去。他在遗嘱中要求日军迅速撤出朝鲜,日军遵其遗嘱,开始撤
离。
1598年11月,中朝两国水师在露梁截击逃跑日军,展开一场歼灭战。
两军协同作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歼敌1。5万人,击沉舰船200余艘。朝鲜
名将李舜臣和明朝将领邓子龙在战斗中身亡。露梁海战标志着朝鲜壬辰战争
的结束。
5。明代军事
… Page 73…
(1)军事体制
①卫所制。朱元璋统兵下江南占领南京后,为了改变军队编制混乱的情
况,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废除了旧的军事编制,统一改为卫所,规定
“有兵五千者为指挥,满千户者为万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
①
为小旗” 。是为卫所制雏形。明王朝建国后,朱元璋采纳刘基建议,对原有
卫所制进行修订,完善了卫所制,制定了卫所的人员编制:每卫5600人,分
为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千户所又分为10个
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每百户统辖两总旗,各50人。
根据因卫设防的原则,在交通要道、军事重镇、险关隘口等处设立卫所。
明代卫所有在京在外之分,在京的卫分为京军上卫和都督府在京属卫。京军
上卫是皇帝的近卫军,单独由京军指挥司统领;在京属卫分领于五军都督府。
在外的卫,一般在卫的前面冠以地名称谓,如济南卫、贵州卫等,所在地方
一目了然。卫有时还分为护卫、屯卫,如广宁左屯卫、兖州护卫等等。在少
数民族地区,明朝设立了一系列的司,如长官司、指挥使司、招讨使司等;
诸王府设仪卫司及群牧所,例如河南赵、郑、崇、徽四府并有仪卫司和群牧
所,边外归附地区,设羁糜卫所,奴儿干都司设立了384个卫所。
明初,全国总兵力约180万。后由于边防吃紧,兵力有所增加,永乐年
间达到280万。但后来军士逃亡不断,军户逃避军役现象严重,一些卫所缺
额短员,有的甚至超过半数,有的竟然只剩下几个人。据记载,正统三年(1438
年),全国逃亡军士多达120万人。卫所兵员已严重不足。在这一年,巡按
山东的监察御史李纯在视察某百户所时,发现该所本应有112名旗军,由于
军士逃亡,仅存1人。卫所制逐渐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
朱元璋设立卫所制,实行了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除了
京师卫所之外,其余卫所一律实行军屯自给,国家对之没有任何负担。这也
是朱元璋曾声称的“养兵百万,不费一粒米”的具体兑现。因为卫所肩负屯
田任务,屯田就成为军队各级官员的重要职责之一。明代前四朝屯田颇有成
效,军队基本可以自给。所以各地卫所既负有守卫边防的军事任务,又要屯
田种粮。各卫所因所处地区、承担军事任务的不同,屯田和守卫的任务比例
也不尽相同。一些重要边境地区的卫所,军务重要,守多于屯,而在一些军
事任务不突出的地区,则屯多于守。一般说来,边地卫所,三分守备,七分
屯田;内地卫所,二分守备,八分屯田。鉴于卫所屯守结合的特点,卫所内
世袭军户每户可得到田地15—50亩,同时还发给耕牛、农具等。每军户纳粮
12石,存在仓库里,其中约70%为军士半饷,其余30%为军官俸禄。明代
卫所并非全部承担屯田任务,因战争不能承担生产任务者,国家统一提供粮
饷。
以屯养军系明代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