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励志]+让别人无法取代 作者:管斌全-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儿童往往通过耳濡目染,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兴趣。因此,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兴趣有时是很相似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兴趣,孩子也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兴趣。

  第25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得主邓亚萍,就深受她父亲的影响。邓亚萍的父亲是乒乓球队的教练,她从小就看父亲打球、练球,很小的时候就迷上乒乓球。一天,她对爸爸说:“我要打球。”当教练的父亲吃惊地盯住她看了半天,因为她当时还不到5岁。最后父亲郑重地点了点头。从这时开始,邓亚萍每天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由爸爸送她去训练馆练球。

  在爸爸的支持和鼓励下,邓亚萍苦练乒乓球的基本功,不久便进入了郑州少年体校。父亲对乒乓球运动的喜好,使女儿也喜欢上了乒乓球;也正是父亲对女儿的支持、鼓励和正确指导,使她的球艺大有长进。通过刻苦训练,邓亚萍终于登上了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宝座,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绩。她的成功与父亲对她的影响以及教育分不开。

  孩子在幼年时,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是培养其各方面兴趣的关键。所以,为人父母者,要做好引导孩子叩开兴趣之门的优秀导师。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之前,首先要知道兴趣是怎么产生的。

  兴趣产生的基础有三个:第一,兴趣产生于认知。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只能建立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认识(或称之为知识),再奇特的现象出现在面前,也会熟视无睹,毫无兴趣,即使有瞬间的兴奋,也会因知识的贫乏而稍纵即逝。

  日本的教育心理学家田崎仁认为:“兴趣不是原因,而是结果。”那原因是什么呢?是知识,任何兴趣都根植于一定的知识的土壤中,因此,知识是兴趣的媒介。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无知便无趣。当人对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一般不会对它产生任何兴趣;当对某种事物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后,知识会为人拨开弥漫于事物表面的迷雾,使人认清隐藏在奇异现象背后的更加奇丽的东西。

  第二,兴趣产生于需要。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的。需要激励人们积极行动,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一个人只有对某种客观事物产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对这种事物发生兴趣。比如,某人感到了物理知识的重要,有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要求,才产生了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当人的某种需要满足之后,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就使原来的兴趣也得到丰富和发展。

  兴趣之所以发生,实际上是学习成功的自然结果。比尔·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勇气。”

  第三,兴趣产生于好奇。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孩子出自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索、去学习。

  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兴趣源于好奇,而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才希望去探索,才需要去发现。一旦失去了好奇,就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小时候,看到天上的云彩,我们常常要想:“云彩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云彩会变化颜色?”“为什么云会动?”每当自己和小伙伴玩儿得兴起,家长叫吃饭时,就想:“为什么一定要吃饭?”“为什么会饿?”继而又想:“什么是饭?”“人们为什么要叫它饭,叫别的不行吗?”“为什么……为什么……”,在孩子小小的脑袋里装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

  这些“为什么”有时会向大人们提出来,而更多的时候,可能只是留在自己的小脑袋里。他们没有提出来,却表现出来了,而且是以让大人们难以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有些在我们成人看来非常简单甚至近乎“傻”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却并不简单,而且很“聪明”。有些对于成人来说好像“破坏”的行为,而在孩子看来可能是一种最“伟大”的发现。

  “还记得我在小的时候会把鸡蛋从篮子里拿出来,一个一个地丢在地上,惊奇地看着坚硬的蛋壳摔得粉碎,晶莹的蛋黄洒了一地。”

  这是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兼作家珍妮·艾里姆在《养育女儿》一书中的一段自述。也许,你会说:“她们家钱多,可以让孩子任意糟蹋鸡蛋。”其实,在小孩子的眼里,并没有钱的概念,也没有糟蹋东西的想法。对于她来说,只有好奇。她想知道,鸡蛋掉在地上会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她发现,鸡蛋掉在地上会碎,而且蛋黄还会流出来。流出的蛋黄在地上散开,像花,很好看。

  难道这是偶然现象吗?科学是要靠重复来检验的,于是,她再往地上扔一个鸡蛋,看看小脑袋中的科学假设是否能得到检验。果然,后来扔在地上的鸡蛋也一样会有蛋黄流出来,而且也像花,很好看。这听上去好像在演绎故事,其实这就是儿童的一种心理现象。

  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是激发人进行探索的重要因素,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强烈的好奇心。科学家和发明家往往在青少年时代都有惊人的好奇心。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仅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 

  328种。一个仅读过3个月书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

  原来,爱迪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就抓住大人的衣角问个不停,非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他的成功与他对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是分不开的,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不断地去探索、思考、发明与创造。

  第二章 对“兴趣”产生兴趣第13节 怎样培养兴趣(2)

  达尔文小时候对昆虫十分好奇。有一次他看见三只甲虫,可他只有两只手,于是他一只手捉一只,剩下的一只就用嘴含着。爱因斯坦的父亲给他买来一个小罗盘玩儿,小爱因斯坦拿到这个玩具,高兴极了,摆弄来摆弄去爱不释手。忽然他的眼睛被玻璃下面那根轻轻抖动的红色小针吸引住了。他把罗盘翻转过来,倒转过去,可罗盘下面的那根红色小针老是指着原来的方向不变。他好奇地问父亲:“爸爸,这根小红针怎么老是不变方向呢?”父亲没有马上回答他的提问,而是对他说:“你再好好思考思考。”就这样,一个小罗盘唤起了小爱因斯坦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

  正因为好奇心如此重要,许多人才把好奇心称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

  其次,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兴趣的首要任务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孩子小的时候,兴趣的产生常常与外界的各种影响(甚至可以说是诱惑)有关,比如,一个小孩看到其他的孩子学钢琴,他也想学,哭着闹着要钢琴。但实际上这个孩子真正的兴趣不是弹钢琴,而可能是演奏者漂亮的服饰,可能是别人羡慕的目光和掌声,可能是那不能轻而易举得到的神奇声音。而这一切,当真的开始练习时就都不存在了,所以他没弹两下就不想学了。结果使家长很难确定孩子究竟有什么兴趣。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如果没有尝试,不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家长就更不能发现孩子的真正兴趣所在了。这时,家长需要多花点时间。其实,寻找孩子兴趣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从孩子的劳动成果中挖掘孩子的兴趣。以手工劳动和绘画为例,小男孩喜欢做汽车、火车、轮船,描绘打仗的场面;而小女孩大多数喜欢画装饰图案和制作穿着各式服装、梳着花样发式的布娃娃等。

  从孩子的这些劳动成果中,就可发现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兴趣。对这些劳动成果,家长要充分肯定,让孩子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快乐,保护这种兴趣爱好,加以培养和正确引导,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寻找孩子兴趣的过程中,家长要能够认识到孩子的兴趣是各种各样的,也是千奇百怪的。在《才识卓越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一文中,我读到过这样一段描写爱因斯坦小时候的话:“每当看到妹妹玛雅兴高采烈地玩着洋娃娃、小婴儿车、提桶和铲子等时,他都静静地走开。他经常一个人长时间蹲在花园角落的灌木丛中,用手抚摸着小叶片或者凝视着匆匆跑动的蚂蚁。他们每次到巴伐利亚湖畔游玩时,他总是格外高兴,因为,在这里能看到许多他所喜爱的自然景象。或沿着林阴道散步,观看穿过树叶空隙的斑斑日影;或采摘树木的单花瓣,惊异它的细小纹理和奇怪组织;或静坐着凝视湖面的粼粼碧波,晚间则凝望夜空中的闪闪星光。”

  这说明小爱因斯坦的兴趣与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其实,不仅孩子的兴趣各异,孩子与成人的兴趣也不一样。我们成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可能一钱不值。而在我们成人看来毫无用处的东西,可能在孩子眼里却是宝贝。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小孩子的衣兜里翻出的石子、布片、果核、碎纸之类的“垃圾”中感觉到。

  记得有一次,两位妈妈向我请教“兴趣”问题。

  妈妈甲问:“孩子大了,我想培养他的兴趣,可是很难,让他做的他往往不感兴趣。”我说:“他喜欢什么呢?”答:“什么都不喜欢,整天就是野在外头捉虫。”

  妈妈乙问:“我的孩子迷汽车迷得不得了,对学别的都不感兴趣,这可怎么办?孩子是不是有问题?”

  针对这两类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孩子童年时期对某一事物的痴迷到底对将来有多大好处?我很爱读传记,发现成年后有所成就的人,往往童年对某一事物有执著的兴趣,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幼时对许多东西不感兴趣,却整天闷在家里拍电影、放电影,并以此作为与小朋友交往的手段。从蒙氏教育的角度讲,孩子能长时间全身心地投入某一件事情,正是其心智充分发展的契机,由此而形成的专注力,更是今后成功的重要基础。

  可是什么是兴趣呢?像妈妈甲,就不把孩子对昆虫的爱好看成是一种正当兴趣。更有许多爱玩泥的、爱某个卡通人物的,他们的家长往往并不觉得这就是孩子的兴趣所在,却总要把孩子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培养,而这希望,往往很狭窄,如文艺、体育、学习等,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谓的“前途”有关。

  培养兴趣当然比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好,但仍然有点以成人为中心的味道。发现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才能更好地完成对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技能培养。

  发现孩子的兴趣,首先要接受孩子,尊重孩子,观察孩子。在孩子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开阔视野,增加“游戏深度”,便能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

  当当两岁时,对火车产生了兴趣。他妈妈买来各种火车画册、故事书、软件、录音录像带等。甚至为一首火车歌而买一张光盘,带着他坐三个多小时拥挤的火车而不走只有四十分钟的高速路。外婆说:“现在哪还有人坐火车?多过时。来,玩火箭!”当当妈批评外婆太功利。实际上,通过火车,当当学的东西可不少:数数,辨色,讲故事,说英语,连刚开始练笔画直线,都是给铁轨画枕木呢!

  妈妈甲欲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如果她认识到孩子的兴趣是虫子后,和孩子一起唱瓢虫歌,跳毛毛虫变蝴蝶舞,用乐器奏小蚊子曲。孩子兴趣盎然,妈妈的目的顺利达到,这就是发现兴趣的高明之处。

  家长在发现孩子的兴趣后,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全力培养孩子的兴趣,这样,孩子就能够逐渐成才。

  第二章 对“兴趣”产生兴趣第14节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因此,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也可以培养一个有高尚心灵的人。

  引导孩子爱读书是每个父母的责任,孩子一旦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燃起求知的智慧之火,这样,你就为孩子的成功铺设了一条道路。

  胡适幼年曾因为偶然读到一本《水浒传》而开启了他日后对中国小说的钻研之门;鲁迅因为一本《山海经》,从此不能忘情于神话世界的迷人。很多伟人在艰苦的童年都曾因为得来不易的几本书,哺育了他们的成长,改变了他们一生的方向,甚至造就了他们未来的事业。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从小就喜欢读书。即便父母把阅读视为初级教育的第一要素,孩子们也不一定会成为读书爱好者,而且他们可能长大以后也不爱读书。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家长会为足球赛加油,而不会和孩子一起读书;许多家庭拥有高清晰度电视,却不一定会有书柜。孩子们收集交换的有篮球明星卡、邮票、豆子袋,却不一定有书籍和诗歌。当他们聚到一起时,通常是听歌、看电视或玩游戏,阅读被视为落伍的活动,偶尔有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也被说成是“书呆子”。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父母与其等孩子主动地阅读,还不如竭尽全力去挖掘他去阅读的可能性。一个好办法就是营造一种让孩子自己选择阅读的条件。

  欧美社会从18世纪以来就有一种传统:一家人晚饭后聚在灯下,彼此朗读一段文章给家人听。这种习惯,不仅可以分享知识,而且是维系家人感情的很好的方式。我们中的许多家庭往往只是“生活的共同体”,除吃饭睡觉外,很少去进行心灵的沟通,一起读读书的习惯正是弥补这个缺陷的最佳途径。

  常见的激发孩子读书兴趣的方法有如下这些:1。让童话的魅力吸引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喜欢童话表明他们不愿意当旁观者,通过听大人讲故事和自己阅读,孩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按自己的方式参与故事,并从中分享童话中主人公的愿望,分担他们的忧愁……

  国外某大学曾以《九十年代的童话故事》为题展开了一番调查,发现孩子很喜欢听童话故事。孩子主要是听母亲讲,其次是听父亲、祖父母和其他亲属讲。他们不仅喜欢听新童话、新故事,而且对那些父母讲过几十遍的老故事也一样爱听。

  童话对孩子而言魅力无穷,他们不仅会缠着大人讲,也会尝试自己阅读,初步体验阅读的兴趣。

  对于年纪稍大的孩子,家长则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

  19世纪德国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歌德,在他幼年时,母亲就常常给他讲故事。每天讲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就停住,以后的故事情节让歌德去想像。幼年的歌德为此做了各种猜想,有时还同他奶奶商量,等待着第二天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天,母亲在讲故事前,先让孩子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自己讲。当歌德猜中的时候,他就高兴得叫起来。歌德的记忆力和想像力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当然,歌德的读书兴趣因此也被调动起来了,这为他后来创作剧本和小说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2。用念书法刺激孩子的读书兴趣。

  朗读书籍的范围,开始时应是一些带有幻想性的故事和有韵律的歌谣。这种读物能吸引孩子并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所选择的书籍应具有文学性和长期阅读价值,如《白雪公主》《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爱丽斯梦游仙境》等,如果书的内容很长,像《西游记》之类,则可分章节每天朗读一段,但务必坚持到最后。

  活泼有趣的读书方法可刺激孩子语言的发展,启迪孩子进行创造思考。孩子学会自己阅读后,家长不要太早地放弃自己的责任,而应一直朗读给孩子听,直到孩子上中学为止。因为大多数孩子在12岁前,聆听理解能力比阅读理解能力高,从“听”书中孩子获得的教益极为明显。

  下面让我们看看德国19世纪教育专家卡尔·威特是怎样用念书法刺激儿子读书兴趣的。小威特出生时,不仅不聪明,而且先天不足。邻居们在背地里议论纷纷,说小威特肯定是个白痴。连小威特的家人们也说:“这样的孩子,就是再好的教育也是白费力的。”然而,老威特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失望,他认真地承担起教育儿子的重任。

  他教小威特读书时,先买来许多小人书和图册,把其中有趣的故事念给他听,然后对他说:“如果你能识字,这些书自己都能看明白。”有时他干脆不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小威特听,而对他说:“这个画册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没有工夫给你讲,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