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戏在后面呢。我说。
  咋地?!他眼睛里浮着期待。
  一会儿还给你单独拉呢。
  小提琴也能?!马大哥又惊又喜。
  这是一个玩笑而已,我常和他开这样的玩笑。但是没有想到事情照玩笑来了。突然,四个孩子从台上下来,分别绕着十几张桌子走,边走边拉,还逐一看着人微笑,宁落一屯,不落一人。马大哥蒙了,等美丽的小女孩看着他时,他羞怯地几乎要趴在桌子上了。
  边拉边扭,就没有什么了。音乐是什么,没有记住,只听人说那几个孩子是一个音乐学院的学生。
  掌声稀稀拉拉,客气中有节制。吃饭时气氛古怪。有几桌沉默,另外几桌异常火暴。马大哥心满意足地说:小提琴拉得太好啦。我们市开会,也这么办!回去就抓落实!
  ……
  我喜欢的女小提琴家,她们的名字是:穆特、郑京和等,我不知道她们有怎样的从艺生涯。看他们演出的光碟,都一身素色长衣,美丽、端庄,仿佛拉琴时,艺术之神就坐在她对面看她。但面对这样的狂欢场面,由不得她们不慌神儿。
  今天,每一个扭动的骨盆里,都盛满了历史的多重况味。身体革命,使已经超越感官享受的艺术返身投向了感官怀抱,像被生生拆散多年的情人。扭盆的结果,是性做了艺术的守门人。
  英国诗人和画家布莱克(William blake)曾经提出“改进感官的享受——取得精神和道德的胜利。”现在看来,几乎是道德家的妄想。精神和道德是人类的良药,但是入口无味,所以得加点糖,还得哄着,像给孩子喂药。对于大人,糖即性,扭盆即加糖。在大众文化的年代,大众和身体革命者的趣味一拍即合,大众就是任性的孩子,无人能干过他们。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36
  你是我最笨的学生安宁
  毕业后我留在北京教书;父亲闲着寂寞;便打电话托我买台电脑;他要和我视频聊天。我笑他;都50岁的人了;对电脑一窍不通;可得专门请个老师才行。父亲说;几年前你是我的学生;现在让老爸做你的学生好不好?我说那老爸你得认真学;我可没时间手把手地教你。父亲呵呵笑着说;那是当然;我得争取做闺女班里最聪明的学生;就象你给爸爸争了光一样。
  此后的每个周末的晚上;我都被老爸硬拽到电脑前。起初是打长途教他申请到了QQ号;然后是终于让他学会了使用视频。走到这一步;父亲就有些懈怠;每日我扯着嗓子教他如何搜索资料、如何盲打、如何存储东西,我觉得自己所费的劲,几乎比教班里最笨的学生还要多,但父亲的电脑知识,却始终停在开着视频,对着话筒和我呵呵说笑的程度。
  老爸似乎对自己的愚笨没有丝毫的察觉,他胖胖的脸在视频的镜头里,始终是心满意足地笑着。我说老爸你要实践啊,只是每个周末听我讲,之后一个星期就再也不摸电脑,那怎么行?父亲照例在视频里笑开了花,说,老爸其实很聪明的,姑娘你只要有点耐心,老爸肯定会进步飞速。我看着每一个指令需要我重复N遍才会低头一脸茫然的父亲,突然有点泄气,想究竟是自己这个老师不合格,还是父亲真得太笨,对这样先进的知识,完全没有学会的细胞?
  父亲所谓的进步,也只到能和我打字聊天为止。此后不管我怎样地努力,他都停在原地,再不会前进半步。隔壁的同事每每听到我声嘶力竭地在房间里吼,就知道我准是又在叫父亲上网了。有一天她无意中笑着说,对待苯的学生,冷落有时侯比耳提面命的教导都管用的,为什么不试试呢?我欣然采纳。
  老爸对我的这项政策显然有些不适应,没过一星期,他就撑不下去了,说姑娘你还是手把手地教教老爸吧,我这么一大把年纪,比不上你们年轻人。后来见我无动于衷,终于急了,竟然开始和我冷战。我打电话给母亲,让他转告父亲,像他这么笨的学生,我还是第一次碰到,都三个月了,打字还象牛车的速度,照这样下去,我岂不是教他一辈子也教不会?母亲听完我的抱怨,叹口气,小声道:孩子,其实你爸哪有这么笨呀,他只是想多听你说说话罢了,他要是什么都学会了,还怎么能认你做老师?你每次在视频上那么不耐烦地朝他嚷,他都不急不燥,还笑说听你讲课,如沐春风。他花几千块钱,其实只是买了个能看见你模样的电话而已,他这么大年纪了,学会上网又能做什么呢?能和你面对面地聊天,对他来说,就已经是精通电脑了呀!
  最笨的那个学生,原来是我,笨到和父亲面对面,看见他温柔地冲喋喋不休的我笑啊笑,都不知道,他心里想着的,只是看看千里之外的我,是不是还好好的,是不是还象他想念我一样,将他放在心里最温暖的地方。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22
  你是谁'俄'谢尔盖。萨弗切科夫
  一阵门铃响,然后是拖鞋踢里趿拉的声音和老年人沉重的喘息声。
  “谁?”
  “警察。库库什基在这儿住吗?”
  “没错。你说你是警察,这也要证明一下,说不定是劫匪呢。我要是给你开了门,就被你骗了。”
  “老爷爷,我们是真正的警察。”
  “谢谢你的安慰。不久前电视里说,有一帮人穿着警服,开着警车,戴着防毒面具去打劫,抢劫了好几个办公室,还用水龙头把留在楼梯上的脚印都冲洗掉了。你们是开什么车来的?”
  “汽油用完了。我们步行来的。”
  “说的倒像真的,有证件吗?”
  “你看,老爷爷。这有印章,还有照片。是不是真的?”
  “近点儿,再近点儿。用手电照照。好像是真的。不过你的脸有些可疑。”
  “你为什么说我的脸可疑?”
  “太漂亮了。”
  “这有什么不好?”
  “我没说这不好。我是说这很可疑。”
  “万尼亚,把你的脸凑过来让他看看。”警察叫过来同伴后,又对着屋里的老人说:“你看这张脸呢?”
  “这张脸长得可不怎么样,有点像侦探片里的组合。你们几个人?”
  “算狗3个。”
  “劫匪一般不带狗。可我怎么没看见你们的狗啊?”
  这时响起了一阵响亮的狗叫声。
  “听见了吗?老爷爷?
  “学狗叫我也会。汪!汪!汪!你们听见了吗?把它抱起来,让我看看。”
  门外接着是一片嘈杂和喘息声。
  “快看,老爷爷!”
  “噢,好一条漂亮的长毛狗啊!是公狗还是母狗?”
  “这条狗不是我们的,是我们租的。我们现在就看看这是公狗还是母狗。”
  说着,门外传进来了狗牙齿咯咯响的声音和号叫声。
  “你咬谁?你这个下流的东西!”
  “它叫什么名字你总该知道吧?”
  “他们说它叫列克斯。”
  “那就是公狗了。你们还是侦探呢,推理都不会,还瞎折腾狗。进来吧,找我有什么事儿?”
  “老爷爷,你今天是不是把一个装着闹钟的手提包忘在了有轨电车的座位上?”
  “噢,是我,孩子。瞧我这该死的脑袋。人老了绝不是好事。我想把闹钟送到修理铺去,没想到竟落在了车上。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我的好孩子?”
  “老爷爷,这是我们的秘密。你听说过恐怖分子的事儿吗?”
  “怎么能没听说过呢!我每天看电视、听广播,那些恐怖分子到处放炸弹。”
  “那你,老爷爷,怎么还往有轨电车上放装着闹钟的手提包呢?因为你扰乱公共秩序,跟我们走一趟吧。现在先把闹钟签收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45
  你是男性、女性还是其他性别王少宁
  在12月9日进行的多哈亚运会女子800米比赛中,25岁的印度女子赛跑选手桑德拉柬获得了银牌。不过,有人检举她性别有问题,在由多位医生组成的医疗小组对其鉴定后,认定她没有女性特质,多哈亚运会组委会决定收回此枚银牌。
  印度田径总会的一个官员说,桑德拉柬确实没有动过变性手术,不过她好像多了个Y染色体。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除了男性和女性,人类还有另外三种特殊的性别类型。
  从两性到五种性别
  人类是否仅仅具有两种性别?其实,我们有关性别的观念需要更新。
  人体内有两种染色体,即X染色体和Y染色体。男女的性染色体有所不同:男性的两条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则是XX。
  如果某人认为自己是女性,其外表看上去也酷似女性,行为举止很女性化,并具有女性的外部生殖器官,但其体内却没有XX染色体和卵巢,相反却具有XY染色体和内部睾丸,那么此人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
  从1968年以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对所有参赛女运动员的染色体进行了检测,查看她们中是否有人含有Y染色体却参加了女子比赛。
  据统计,在每次比赛里,每400名女运动员中就有1人含有Y染色体。国际奥委会已于1999年停止染色体检查,因为基因学家和医生们多年来一直对此问题争论不休,他们认为同时具有XY染色体并不等于男性。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两性模式为:男性具有XY染色体、雄性激素、输精管和阴茎;女性具有XX染色体、子宫、雌性激素、输卵管、乳房和阴道。但这实际上并不绝对正确。
  1993年,美国布朗大学医学教授、基因学家安妮?福斯托-斯特林提出,人类至少存在5种甚至更多的性别。
  她提出的5种性别是:男性、偏男性(Ⅱ型)、两性人(Ⅲ型)、偏女性(Ⅰ型)、女性。安妮博士指出,“性别是一个巨大的统一体,它具有无限的延展性。”
  人类的“其他性别”
  偏女性(Ⅰ型):如果父母只将一个X染色体遗传给胚胎,就会产生特纳氏(Turner)综合征,即Ⅰ型雌雄间性(“女性两性化”)。由于这些人只有一个X染色体而没有Y染色体,因此她们具有女性特征,像女性一样生活。她们的身材较矮,没有喉结,月经很少,卵巢发育不全,没有体毛,外部性器官发育不全,有些人甚至没有乳房。
  所有该类型的人都具有XX染色体、卵巢和输卵管,医生们通常采用外科手术使其外部性器官变成女性器官。这类人通常被当成女孩子抚养长大,她们绝大多数能通过外部帮助成为真正的女性。
  偏男性(Ⅱ型):正常男性染色体若多出一个X染色体,将会导致克兰费尔特氏(Klinefelter)综合征。这类人由于既携带男性染色体,又携带女性染色体,因此拥有男性内部生殖器官和外部生殖器官,但是睾丸和阴茎却没有在青春期发育充分,被称为Ⅱ型雌雄间性(“男性两性化”)。
  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是由于男性胚胎的缺陷造成的,而这一缺陷又主要是由于雄性激素合成和雄性激素接收方面存在缺陷造成的。
  Ⅱ型雌雄间性有一种特有的形式,被称之为“雄性激素不灵敏综合征”,或称“外生殖器女性化”。据统计,患有这类疾病的人的比率大约为1/2000人~1/65000人。
  这类患者具有XY染色体,有产生雄性激素的睾丸,但由于他们的基因有缺陷,或是基因突变,从而使他们无法对雄性激素产生反应,接收不到雄性激素。因此最终产生了子宫和女性输卵管,并发育出较短小的阴道。
  虽然从外部来看,这类患者完全像个女性,但她们在青春期不会有阴毛生成,也无法产生月经,她们被当成女性抚养长大。医生通常通过手术摘除其内部睾丸,加长阴道,从而使其能进行正常的性生活。
  两性人(Ⅲ型):Ⅲ型雌雄间性最罕见,被人们称做真正的“雌雄同体”。这种人的主要特征是长有两套生殖腺,既有睾丸又有卵巢。
  有的性腺一部分是卵巢,另一部分是睾丸,叫做卵睾丸;有的人一侧的性腺是卵睾丸,另一侧是卵巢或睾丸;也有的人一侧是卵巢,另一侧是睾丸。
  据统计,大约有40%的两性人,一侧长着睾丸,另一侧长着卵巢;另有约40%两性人,一侧长着睾丸或卵巢,而另一侧长有卵睾丸;其余约20%的两性人两侧都长有卵睾丸,是一种真正的中性人。
  根据染色体的核型,两性人也有男女之分。男性两性人性染色体为XY。这种人的外观多为男性,但外生殖器却有两套,既有女性特征,也有男性特征,而其性腺一般一侧长着睾丸,另一侧长着卵巢。
  女两性人的性染色体为XX,第二性征多是女性,如乳房发育。这类人大部分一侧长着卵巢,另一侧长着睾丸,其输卵管和子宫都发育正常,虽有外生殖器,但有25%的女两性人能产生精子。男女两性人大约各占50%左右。关于两性人形成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十分合理的解释。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52
  妮可“狮吼”与“家长意志”白兰
  寓居澳大利亚两年,印象最深的事,还是与返乡度假、省亲的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的不期“邂逅”。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和朋友到悉尼曼莉海滩冲浪。刚刚铺好沙滩垫,便见一位戴着大墨镜、披着大浴巾的女人带着一双“花样”儿女向海滩奔来。
  尽管伊人“全身披挂”,但却掩饰不了一种从里向外喷出的高贵和优雅。“妮可?基德曼?”“妮可?基德曼!”人群中一阵惊呼,立刻把全海滩的眼球都吸引到伊人那边。但围观只是片刻,人们最多也只是走过去跟妮可打个招呼,便自觉地散去,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澳大利亚人发自内心喜爱他们的“国宝”(妮可年前被封为“澳大利亚国宝”),他们不愿她的正常生活被打乱。
  人们刚刚散去,却见两个扛着摄像机的“狗仔队”突然从沙滩那边窜了过来,对着妮可的正在玩沙的养子养女一阵乱拍。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妮可摘掉脸上的大墨镜、掀掉身上的大浴巾,一改镜头前的“性感尤物”形象,竟像一头发怒的母狮似的冲了过去:“离我的孩子远一点!你们没有权利这样做!”她当即把惊吓得脸色发白的依莎贝拉和刚罗揽在怀里,不让摄像机的镜头对着他们的脸:“别怕,别怕,妈妈在这儿呢……”在人们的愤怒谴责下,“狗仔队”最后收拾起行头落荒而逃。
  妮可?基德曼的“狮吼”在澳大利亚引起了一场大讨论,90%的澳大利亚人都站在妮可一边:“拿孩子娱乐是一种野蛮!”“孩子的母亲是公众人物,但孩子不是公众人物。”“借孩子炒作牟利,没有人性!”“佩服妮可的勇气,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公众舆论排山倒海,那一段时间,“狗仔队”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澳大利亚,不仅名人不遗余力地保护孩子的隐私,尽量不让孩子在镜头面前出现,就连普通人也持如下观点:“孩子出镜太早,会影响心智的发展。”
  邻居翠西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为健体塑身,培养淑女风范,孩子们6岁时,翠西便送她们到附近的芭蕾舞学校学习舞蹈。天赋加上勤奋,两个孩子很快就脱颖而出,双双夺得市镇的少儿芭蕾舞比赛第一名。一家电视台要求上门采访,给两个孩子拍一些“漂亮”的镜头,但却遭到翠西的断然拒绝。我对此不大理解,便私下问她:“在我们中国,不少家长有‘出名要趁早’的思想,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出镜,你怎么……”翠西回答得十分干脆:“孩子尚未成年,我得像保护她们的眼珠一样保护她们的隐私!”接着,她便把自己的担忧一古脑儿倒出:出镜固然可以给孩子鼓励,但媒体的过分渲染也可能助长她们的虚荣和浮躁。而以后如果失败,社会各界的指指点点则又会在她们成长的道路上投下阴影,使其难以自拔。
  原以为这种思维是翠西这样的中产家庭的“专利”,岂料,在社区医院当门卫的克雷德先生也是这样“固守己见”。
  克雷德9岁的儿子彼得,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部儿童电视剧里出演了主角。没想到,电视剧播出后竟好评如潮:“一颗冉冉升起的童星!”“星途无量……” 媒体镜头都纷纷对准彼得。久而久之弄得孩子烦了,竟在闪光灯下连喊“再不要拍戏了”。权衡再三,克雷德最后毅然辞职,把家搬到了远离市区的乡村,并登报声明:“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若有偷拍孩子者,定将诉诸法律!”放着让孩子能出名、挣钱的大好机会不用,在我等看来,不啻是天字第一号傻瓜,但克雷德却自有他的道理:“我家并不富裕,我当然希望孩子能够挣一点钱,但是如果这种挣钱方式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宁愿不要这些钱!”
  回国后将这些故事讲给朋友听,朋友当即打开电脑:父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