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凤回巢-第4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王世子和周尚书是同一根绳上的蚂蚱,同情又无奈地看了过来。这个黑锅是背定了。总不能让天子担上刻薄的名声吧!

    当然不能。

    周尚书默默地咽下苦水。

    韩王世子此时倒是庆幸不已。好在他领着刑部,不必像魏王世子现在这般头痛煎熬。也不用绞尽脑汁地想办法筹措军饷。

    魏王世子上前一步,清了清嗓子说道:“边关战事,关乎江山社稷,关乎人心安定。身为臣子,为君分忧是分内之事。大家群策群力,总能想出办法应对。”

    得了!

    众臣一听话音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能参加小朝会的,俱是朝中重臣。也多是望族勋贵出身。便是为官清廉的罗尚书,家资也颇为丰厚。魏王世子将主意打到众人头上来,也不算稀奇。

    也罢!伸头一刀,缩头也得割上一刀。倒不如痛快些主动些,也能搏个忠君爱民的好名声。

    王阁老和崔阁老显然打了同样的主意,一起上前两步:“臣有事启奏。”

    然后,对视一眼。

    王阁老表现地十分谦虚:“崔阁老请先启奏。”

    “王阁老身为首辅,理当先启奏。”崔阁老更是谦逊。

    众臣心中各自哂然,面上各自不动声色。

    龙椅上的萧诩,将各人眼中的细微变化尽收眼底。缓缓张口道:“王阁老年长,又是首辅,便先说吧!”

    王阁老这才歉然看了崔阁老一眼,然后拱手启奏:“魏王世子适才所言,令老臣茅塞顿开。老臣薄有家资,愿捐赠五万两银子做军饷。”

    五万两银子,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数字。只是,身为阁老,也不宜张口捐赠太多。否则,倒要落人口舌。

    萧诩顿时动容,大肆褒奖了高风亮节的王阁老一番。

    王阁老泰然受之,在众人钦佩的目光中站回原位。

    崔阁老这才拱手道:“臣愿捐赠四万两银子。”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筹措(二)

    这便是崔阁老的聪明之处了。

    首辅王阁老捐了五万两,他自然不能越过王阁老。

    有了崔阁老出言在先,其余众臣便也一一张口。或四万两或三万两不等。

    苦着脸的周尚书立刻有精神了,一边听一边在心里默默盘算。一想到将有近百万两银子入国库,心情顿时舒畅不已。

    坐在龙椅上的萧诩和魏王世子交换了一个隐秘的眼神。

    别人没有留意,一直盯着魏王世子的韩王世子却察觉到了,心里霍然明朗。此事分明是魏王世子之前就和天子商议好的……说不定此事就是魏王世子出谋献策!

    这个狡猾的萧凛!

    这等大事也不和他提前透个气!

    白白地溜走了一个逢迎拍马的好机会!

    韩王世子恨得牙痒,很快站了出来:“皇上,臣弟愿捐二十万两!”

    此言一出,众臣皆惊。

    之前大家都不痛不痒地割点肉。没想到,韩王世子一张口就是二十万两!这么一来,让大家还如何自处?

    尤其是第一个张口的王阁老,神色间再无坦然从容,有些微妙地尴尬起来。

    魏王世子也微妙复杂地看了过来。

    萧诩顿时动容又感动,温和地对韩王世子说道:“这二十万两未免太多了。韩王府如今也不宽裕,你捐赠五万两即可。”

    韩王世子想也不想地慷慨激昂应道:“国若不存,何以家为?吐蕃突厥大举进犯,不将他们彻底打退,边关便不得安宁。别说是二十万两,便是韩王府家资尽去,臣弟也在所不惜!”

    王阁老:“……”

    王阁老只觉得脸上火辣辣。

    萧诩感动至极,却未多夸赞,只说了一声好。

    魏王世子也朗声道:“臣弟也捐赠二十万两!”

    众臣面面相觑。

    到底还是得王阁老打头阵。

    为官多年,王阁老早锻炼出了雄厚的脸皮。先张口赞扬韩王世子魏王世子的高义,然后又不无羞愧地自责一番,最后将捐赠的五万两翻了一番,变做十万两。

    王阁老领头,众臣也知道该怎么办了。各自将原本捐献的银两翻了一倍。

    户部周尚书感动得快热泪盈眶了。

    这一翻倍,再有魏王世子韩王世子的慷慨解囊,加起来便近两百万两。已经够支撑边关再打一年仗。

    哪怕明知魏王世子韩王世子是配合着天子演戏,周尚书也倍感欣慰。

    ……

    显然,有周尚书这等想法的,不止一两个。

    散朝后,王阁老崔阁老不疾不徐地出了金銮殿。

    王阁老喟然轻叹:“谁说天家无真情?两位世子这般行事,别说皇上,便是身为臣子,我等心中也颇感动。”

    崔阁老点头称是。

    两位阁老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各自离去。

    刑部孟尚书和顾海私交甚笃,两人很自然地走在一处。

    “今日唱得好一出三簧!”孟尚书压低了声音来了一句。

    顾海目光一闪,淡淡应道:“不管如何,都是为了大秦。不筹措军饷物资,边关还怎么打仗?”

    孟尚书顿知自己失言。顾淙尸骨未寒,顾谨行又去边关领兵打仗。众臣中,无人能比顾海心中更焦虑急切。

    “我一时失言,你别往心里去。”孟尚书立刻歉然赔礼。

    顾海不以为意地扯了扯嘴角,拍了拍孟尚书的肩膀:“你我兄弟,何须客气。”

    过了片刻,魏王世子韩王世子也联袂走了出来。

    韩王世子斜睨魏王世子一眼,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堂兄在户部干得有声有色,为皇上排忧解难,赤胆忠心,令人钦佩。”

    魏王世子面不改色:“彼此彼此。堂弟侠肝义胆,为筹措军饷不遗余力,才是真正令人佩服。”

    韩王世子轻哼一声:“今晚去韩王府喝上一杯。”不灌醉这个阴奉阳违的萧凛,心中实在忿忿难平!

    魏王世子立刻道:“不妥!近来边关战报愈发频繁,我们随时会被宣召进宫。还是不要饮酒了。”

    这倒也是!

    正事要紧,喝酒这等小事日后再说。

    韩王世子也不再多言,和魏王世子一起离宫。

    ……

    今日是小朝会,参与小朝会的俱是三品以上的重臣。三品以下的文武官员,没资格参加小朝会。

    朝会一散,重臣们慷慨解囊捐献银两作为军饷的事便传了开来。

    此等义举,立刻迎来一片赞扬声,其余官员也纷纷效仿。没资格进宫面圣,便主动去户部捐献,或三万两或五万两,最少的也有一万两。

    户部人来人往,热闹不已。

    户部所有官员都被召到官署当值,忙了两日,将所有捐献的银两入国库,并单独列了账册,呈到圣前。

    “……启禀皇上,这两日主动前来户部捐献银两的共计九十八人。捐赠银两共计一百八十万两。另有之前朝会上阁老尚书们捐赠的银两,总数已达四百万两之多。”

    熬了两夜没睡的周尚书精神出奇振奋,声若洪钟,底气十足:“有这四百万两,再加上国库盈余,已够支撑边关三年战事。”

    满面倦容的萧诩,眉头也舒展开来,微微笑道:“不止这些,一共五百万两才对。”

    周尚书一愣,脱口而出道:“还有一百万两,不知从何而来?”

    萧诩目光一柔:“这一百万两,是皇后的体己私房。她已经命身边的女官筹措准备,不出两日,便会将银票送到户部。”

    什么?!

    周尚书满面震惊错愕,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整整一百万两,这可绝不是什么小数字。已经抵得上钟鸣鼎食之家的所有家资。便是顾莞宁陪嫁极丰私房极厚,也要伤筋动骨。

    更何况,在众人看来,陪嫁是女子的私房,身为丈夫,绝不应该动用妻子的陪嫁。

    没想到,顾皇后竟这般慷慨!

    没想到,堂堂天子竟坦然受之!

    果然是恩爱两不疑的夫妻!

    周尚书心怀激荡,情绪莫名地激动起来,似有许多话涌到嘴边,偏又半个字都说不出来。过了许久,才挤出几个字:“皇后娘娘高义,令臣拜服。”

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声名

    一百万两?

    闵太后听闻这个消息之后,也震惊不已。

    儿媳嫁妆极丰厚,闵太后早就知晓。不过,身为婆婆,闵太后颇为自觉,从不探问儿媳有多少私房,更不会将主意动到儿媳陪嫁上。

    没想到,顾莞宁竟如此慷慨大方,拿了这么多银两出来!

    闵太后坐不住了,立刻去了椒房殿。

    顾莞宁诊出喜脉已有几日,宫务全部交给闵太后,宫中的内侍总管和女官们,俱出入慈宁宫。往日热闹的椒房殿顿时消停许多。

    宫女刻意放轻了脚步声,也无人闲话低语。偌大的椒房殿,显得十分静谧。

    闵太后驾临,宫女忙进去通传,迎出来的是陈月娘。

    闵太后目光一扫,随口笑问:“这倒是奇怪了。琳琅和玲珑今日怎么都没在。”

    陈月娘福了一福,抿唇笑道:“说来也是巧了。娘娘才诊出喜脉,她们两人竟也跟着有了喜讯。娘娘体恤她们两个,命她们在屋子里养胎。无事不必出来当差。”

    琳琅玲珑俱是顾莞宁的心腹,顾莞宁嫁给萧诩已足有十年,闵太后对琳琅玲珑两个也十分熟悉。闻言欣然笑道:“这倒是个好消息。她们两个都不算小了,也该生育子嗣了。”

    想了想问道:“她们两个不能当值,莞宁身边的人手还够用吗?要不要再多挑几个宫女进椒房殿?”

    陈月娘应得颇为委婉:“这倒不用。椒房殿里的人手足够了。再者,娘娘也不惯要别人伺候。有奴婢和琉璃璎珞珊瑚珍珠便足矣。”

    这倒不是信不过闵太后。只是,顾莞宁生性如此,待在她身边伺候的人必须完全忠心可靠。

    闵太后不以为意,笑着说道:“这样也好。莞宁人呢?”

    “娘娘有些困倦,正在寝室里小憩,奴婢这就进去通传……”

    “不用了。”闵太后想也不想地打断陈月娘:“让她好生歇着。哀家稍坐片刻,等上一等也无妨。”

    ……

    顾莞宁睡了一个多时辰才醒。

    琉璃和璎珞利落地上前伺候更衣,一边禀报:“太后娘娘在外间等候娘娘,已经等了半个时辰了。”

    顾莞宁神智顿时清醒了几分,嗔怪道:“怎么也不早点叫醒我。”

    “奴婢倒是想叫醒娘娘,可太后娘娘不允。说是让娘娘好好休息。”璎珞有些无奈地应道:“奴婢不敢不听太后娘娘的吩咐。”

    琉璃立刻接了话茬:“是啊!奴婢总不能违抗太后娘娘之命。”

    一对油嘴滑舌的机灵鬼!

    顾莞宁瞪了两人一眼,目中犹带几分笑意:“琳琅和玲珑两人有了身孕,才让你们两个接替她们。你们若表现不佳,本宫便罚你们去浆洗房。”

    熟悉她脾气的琉璃和璎珞自然不怕,笑嘻嘻地继续请罪。

    说笑几句间,顾莞宁已经穿戴整齐。

    “劳母后久等了。”见了闵太后,顾莞宁先歉然告罪一声:“以后母后到椒房殿来,便让奴婢叫我一声。”

    闵太后立刻道:“有喜之人,本就该多歇着。我又没什么事,等上片刻也没什么。”

    “不管如何,也没有让婆婆等儿媳的道理。这要是传出去,少不得要落一个不敬长辈的声名。”顾莞宁轻声道。

    闵太后理直气壮地说道:“我这个长辈半点都不介意,别人谁敢多这个嘴!”

    语气中,流露出了太后应有的霸气。

    顾莞宁哑然失笑,心里暖融融的。

    闵太后很快说起了正题:“莞宁,我今日才知道,你竟将私房体己都捐做了军饷!这么做岂不是太过委屈你了!”

    顾莞宁淡淡道:“儿媳只捐了三成私房!”

    闵太后:“……”

    儿媳好有钱……

    不对!现在不是想这个的时候。

    闵太后定定神道:“这么大的事,你总该和阿诩商议商议。”

    顾莞宁轻笑一声:“他自然早就知道。”

    闵太后:“……”

    儿子也太随和了……

    “用妻子的陪嫁,总是不太好听。”闵太后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很快便冒出了心里话:“朝中内外这么多双眼睛看着,他一个天子总得顾及颜面。”

    所以,闵太后真正心疼的,还是自己的儿子。

    顾莞宁也未介怀,微微笑道:“儿媳有个好名声,于皇上也是颜面有光之事。再者,夫妻一体,本就不分彼此。我的陪嫁私房,便是不捐给国库,日后也会留给阿娇姐弟。既是如此,迟些早些又有何妨?”

    这倒也是。

    反正是萧家儿媳,以后私房总是要留给萧家子孙。

    闵太后轻易被说服了,很快笑道:“你这般大方,我这个当娘的也不能小气了。不过,我私房不及你,勉强凑个三十万两吧!”

    顾莞宁笑道:“如何能让母后这样破费。母后若是有心,出个十万两,为皇上增光添彩也就是了。”

    “这怎么行!”顾莞宁这么说,反而坚定了闵太后的决心。闵太后想了想,又改了口:“我再多添十万两,凑个四十万两整。”

    顾莞宁失笑。

    她不是有意为之,不过,倒像是以退为进一般。

    闵太后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人的心思也真是奇怪。若有人让我掏这么多银子出来,我未必舍得。你推辞不肯,我倒是非出不可了。”

    ……

    顾莞宁深谙人心,要么不出手,出手便是轰轰烈烈人尽皆知。

    不出半日,顾皇后捐赠百万银两充做军饷一事,便传遍京城。便连街头巷尾的百姓也都有所耳闻。

    一时间,人人为之动容,口中满是赞誉之词。

    “皇后娘娘真是慷慨,竟将自己的私房银子都捐了出来。”

    “大秦有这样的皇后,委实是有福。”

    “这天底下,也只有顾皇后才配坐中宫之位。”

    “正是如此。皇上独宠皇后娘娘,也是应该的。有这样的皇后,别的女子哪里还能入得了皇上的眼。”

    ……顾莞宁的声名,也迅速攀至顶峰。

    至于顾莞宁生母不贞之事,这种时候,再无人提及。便是偶尔有人想提一提,也会被周围众人群起而怒骂,灰溜溜地闭嘴。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战报

    此事也很快传到了太夫人耳中。

    “宁姐儿果然聪明。”太夫人目中漾起一丝笑意:“出了这么一大笔银子,堵住了所有朝臣的嘴。”

    以后谁还好意思提起沈氏的陈年旧事?

    谁还有脸谏言皇上选妃入宫?

    有这等贤惠慷慨的皇后,是天子之福,也是大秦之福。便是顾莞宁手段再凌厉,也无人会说三道四了。

    顾海也笑了起来:“母亲说的是。此事一传开,上朝时人人对皇后娘娘歌功颂德,用词之肉麻,听的儿子鸡皮疙瘩都出来了。”

    顾海言语诙谐风趣,哄得太夫人会心而笑。

    自顾淙的死讯传来,太夫人便一直眉头深锁,已经许久未曾展颜。

    便是顾海,也觉得心情轻松释然起来。

    太夫人笑了片刻,忽地低声自语:“谨行走了已有**日。也不知赶到边关没有。”

    更不知此时边关到底如何。

    边军死了多少人?顾家的家将们有多少折损?援军已经到了边关,是否扭转了边军的劣势?

    顾海目光一闪,沉声说道:“近来战报颇为不利。援军抵达后的战报,还未送至京城。等再过一两日,便该有消息了。”

    ……

    顾海所料没错,一天后,边军终于来了最新的战报。

    抵达边关的驻军共有四万。驻军不及边军骁勇善战,论战力要差了一截。不过,有了增援,对边军而言总是好事。也能迅速补齐边军死伤过多的缺口。

    一直处于劣势苦苦支撑的边军,终于喘了口气,小胜了一仗。杀了几千敌军。

    看到这封战报,萧诩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目中露出振奋的笑意。

    战报送达京城,先呈到圣前。然后,才会由中书令当众宣读。

    萧诩习惯性地将战报给了身侧的傅卓:“傅卓,你来宣读。”

    傅卓领命,上前两步,朗声宣读战报。

    这份鼓舞人心的战报,由相貌俊逸声音清朗的傅卓读来,令人生出身心愉悦之感。众臣们个个面带笑容,十分振奋。

    满殿中,大概只有一个人心情不太美妙愉快了。

    这个人,就是崔三郎。

    元佑帝在位时,身边只有一个中书令。到了萧诩这儿,中书令有两个,便分了左右。左为先,右为后,这是朝中惯例。

    傅卓便是左中书令,而他这个才华横溢举世无双的崔三郎,委屈地做了右中书令,被压了一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