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凤回巢-第4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也正逢初一。安平王妃照例先去慈宁宫,再去椒房殿,最后才到了丹阳公主这儿。

    姑嫂两个都不是什么擅长言辞的人,见了面,也只不咸不淡地说些场面话。

    站在一旁伺候的宫女,共有八个。这些宫女,大多是李侧太妃的人。其中有多少是椒房殿的耳目,无人敢揣度猜测。

    丹阳公主轻声说道:“二嫂,我替二哥做了一双鞋,今日你正好进宫来,便带给二哥。”

    安平王妃忙笑道:“也好。”

    丹阳公主吩咐一声下去,很快,便有宫女捧了一个锦盒来。

    丹阳公主打开锦盒,安平王妃走过来打量几眼,连连夸赞丹阳公主针线做的好。

    “我平日闲着无事,有时间做针线,做的好些也不稀奇。”丹阳公主柔细的声音里并无自怨自艾。

    站在一旁的宫女们垂手束立,目不斜视。

    丹阳公主显然没了说话的兴致,很快便住了嘴。

    安平王妃接了锦盒,便起身告退。

    ……

    慈宁宫。

    “启禀太后娘娘,安平王妃去了丹阳公主的寝宫,说了一会儿话。丹阳公主亲手给安平王做了一双鞋,安平王妃将这双鞋带出宫了。”

    一个宫女低声禀报。

    闵太后听了也未放在心上,随意地点了点头。

    李侧太妃精擅女红,往日在太子府时,便常为闵太后做些衣物鞋袜。这些年,李侧太妃每日要看顾丹阳公主,便教导丹阳公主做女红。

    丹阳公主喜静不喜动,时常做些针线打发时间。会挑做得特别好的送到慈宁宫或椒房殿,送出宫给安平王的也是有的。

    当然,每次送出宫的东西,都被人仔细查过,确定什么都未夹带,才能被送出宫。

    今日这双鞋子,也被宫女检查过。

    椒房殿里的顾莞宁,也同样收到了这个消息。

    宫中无大事,诸如此类的小事却不少。往日玲珑会特意挑些要紧的消息禀报,无关紧要的小事便会掠过不提。

    如今玲珑有孕在身,接替玲珑的是珊瑚。珊瑚性子沉默,说话行事十分细心,有条不紊地将所有消息都禀报一遍。

    顾莞宁随口问了一句:“鞋子可检查过了?”

    “是,”珊瑚恭敬地应道:“丹阳公主数日前便开始做这双鞋子,前两日便做好。鞋子已经被仔细地检查过了,并未夹带任何东西。装鞋子的锦盒,也无夹层。”

    顾莞宁嗯了一声,未再多言。

    ……

    安平王府。

    安平王妃亲自将锦盒放到安平王面前,小声道:“殿下,这是丹阳公主给你做的鞋子。”

    安平王略有不耐地哼了一声:“王府里多的是手艺好的绣娘,本王又不缺衣物鞋子。以后让她不用再做这些了。”

    安平王阴晴不定,时常动怒。安平王妃对他畏惧极深,他一皱眉一冷哼,她便反射性地全身发抖。

    安平王最厌恶她这副上不得台面的样子:“出去!”

    安平王妃红着眼眶退了出去。身边伺候的宫女们,也跟着退了出去。

    书房里,很快只剩下安平王一个人。

    安平王脸上的神色悄然变了,定定地看着锦盒,目中闪出类似兴奋急切的光芒。不过,他十分谨慎,哪怕只有自己一个人,也习惯性地去拴上门闩。然后,才打开锦盒。

    锦盒里放着一双精致的男鞋。

    做这双男鞋的人,显然有一双巧手。鞋子做得十分精美,鞋面上用黑色丝线绣了鹰的图案。

    图案不大,乍看之下,也并不明显。细细一看,便会惊叹绣工之精湛。

    安平王的目光亮得惊人,拿起右鞋,看着那只小小的黑黝黝的鹰眼,然后无声地笑了起来。

    他就知道,丹阳公主果然有派上用场的一天!

    宫中戒备森严,顾莞宁对他们兄妹又百般提防,不论是他还是丹阳公主,身边都有诸多耳目。他们的一举一动,根本瞒不过顾莞宁。想传递消息,也十分困难。

    不过,世事无绝对。盯得再紧,盘查得再严,总会有机可乘。

    便如远在边关的萧睿,不知动用了多少人力,竟命人将一封密信送到了他的手中。信上只有寥寥数语。

    萧启,用尽一切办法,取到萧诩的一根头发。

    其余诸事,无需你操心。

    事成之后,皇位是你的。我只要萧诩夫妻的性命。

    ……

    他恨萧诩,也恨顾莞宁。可他很清楚,自己已如阶下囚,凭着一个人之力,为亲娘报仇再夺取皇位无异于痴人说梦。

    便连苟活于世,也得卑躬屈膝,忍辱偷生。

    堆积深藏了十余年的仇恨,早已渗透进了他的身体血液。极度憎恨和疯狂的嫉妒,日夜啃噬着他的胸膛。

    哪怕明知萧睿是在利用他,他也不愿放过这唯一的机会。

第一千零三十章 阴谋(三)

    萧诩平日没机会进宫,进了宫也不可能靠近萧诩身边。

    思来想去,他便将主意打到了丹阳公主身上。

    兄妹两个传信不便,也不能留下任何痕迹。

    一个多月之前,他进宫给闵太后请安,“顺便”探望丹阳公主。在和丹阳公主说话之际,他悄悄将准备好的纸条塞进丹阳公主手中。

    丹阳公主倒也沉得住气,当时一点异样都没露,之后也从未吭声过。

    他吩咐于氏,每次进宫请安之际,去看一看丹阳公主。于氏胆小如鼠,对他的话唯命是从,根本不敢多问。

    第一次进宫毫无所获,第二次也是如此。直至第三回,于氏终于带回了丹阳公主绣好的鞋子。

    鞋上的鹰眼,是用黑色丝线混合着萧诩的发丝绣出来的。

    便是放在阳光下,肉眼也极难分辨。放在光线稍暗的地方,绝无可能被察觉出异样。

    安平王紧紧地盯着鹰眼,目中闪出奇异的亢奋的光芒。

    萧睿为何要萧诩的头发?

    他要用这根头发来做什么?

    难道,只凭区区一根头发,就能要了萧诩的命?

    这个想法一掠过脑海,安平王便觉得太过荒唐可笑。

    可边关到京城千里之遥,为了将这份密信送到他手中,不知要耗费多少心思和人力。这番费尽心思要的东西,总不会是无用之物……

    安平王深呼吸一口气,将心头的澎湃不息按捺下去,取而代之的,是豁出一切的偏执和疯狂。

    事情败露,唯有一死。

    他已一无所有,总得拼上一回才能甘心。

    ……

    隔日凌晨,安平王府里的一个二等管事,打发身边的内侍出府置办东西。

    跑腿的内侍只有十几岁,生得白净清秀。进了惯常去的一家铺子里,买了两套上好的茶具。

    伙计殷勤地将茶具装进锦盒,交给内侍。

    内侍小心翼翼地接了过来。

    藏在袖中轻飘飘的小布袋,悄无声息地滑出袖子,然后塞到伙计的手中。

    小布袋里装的是什么,内侍当然不知情。

    知道的越多,死的越早越快。这个道理,小内侍早就懂了。也因此,在管事将这个任务交给他的时候,他半个字都没多问。

    数日后,安平王府里有一个内侍偷了府中的财物,被捉住之后,当场乱棍打死。

    安平王常年被软禁,阴晴不定,喜怒无常。因为一点小事常常大发雷霆,打死内侍宫女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这桩不起眼的小事,连点水花也未惊起,迅速平息。

    ……

    天气愈发燥热难耐,宫中到处都摆上了冰盆。

    顾莞宁有孕之后,格外怕热。只是,冰盆放得太多,凉气太重,于身子有损。

    为了肚中的孩子着想,顾莞宁不得不忍耐一二。

    琉璃和璎珞轮番为顾莞宁打扇子,不时再用温水为她净面降温。饶是如此,顾莞宁的额上还是不时冒出细密的汗珠。

    琉璃为顾莞宁擦拭额上的汗,一边笑道:“娘娘肚中的小皇子殿下,一定格外怕热。”

    璎珞也笑着附和:“是啊,娘娘这个夏日可是吃了不少苦头。”

    换在往年这样的时候,顾莞宁每日必要喝些清凉解暑加了冰的绿豆汤酸梅汤之类。这些冰凉之物,对孕妇的身子却有损伤。为了孩子,不得不忍。

    顾莞宁孕期也有五个月,肚皮迅速隆起。穿的衣裙也格外宽松。

    她不喜多言,便随意地听着琉璃璎珞闲话,不时轻声浅笑。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皇后娘娘,奴婢今日做了些可口解暑的马蹄糕。”

    是珍珠来了。

    顾莞宁含笑抬头,看向珍珠。

    ……

    珍珠个头不高,天生一张可爱的圆脸。如今已经二十多岁了,看着还如十几岁的少女一般娇俏讨喜。

    珍珠和顾福定下亲事,还没来得及成亲,顾福便随沈谨言去了边关。这一去,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

    “珍珠,顾福近来可有写信给你?”顾莞宁慢悠悠地吃着马蹄糕,随口问了一句。

    珍珠抿唇一笑,脸颊边露出两个浅浅的梨涡:“前些日子写了一封来。这半个月倒是没有音信。”

    边关在打仗,每日忙着送战报还来不及,想送封信回京,实属不易。

    顾莞宁嗯了一声,想到沈谨言,忍不住轻叹一声:“阿言也有半个多月没给我写信了。”

    沈谨言到了边军之后,做的是军医。无需上阵打仗,每日接触的都是军中的伤兵。

    军中素来缺少军医,更缺少医术高明的军医。他去了之后,接连救了几个被断言重伤不治的士兵,顿时在军中名声大噪。

    那些自恃资格老的军医,都知沈谨言身后的靠山是顾皇后,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来找沈谨言的麻烦。反倒是竭力追捧。

    短短几个月间,沈谨言在军中便有了“沈神医”的美誉。

    将士们每日将头提在腰间去打仗,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受伤送命。也因此,他们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的心思,更无闲情逸致去议论沈谨言的身世。反倒是对沈谨言的高明医术推崇备至。

    沈谨言在军中如鱼得水,分外自在。

    最近的一封信里,沈谨言颇有感慨。

    ……在军中条件简陋,十分辛苦。初来乍到之时,我并不习惯。也觉得士兵们说话举动太过粗鲁不文。

    然而,这几个月下来,我却觉得,这里才是最适合我的地方。

    这里没有人会歧视我的出身,没有人会用嘲笑异样的目光看我。我救的每一个士兵,都对我感恩戴德。重伤不治而死的人,对我也无怨言。

    姐姐,我想一直留在军中。

    你一定会觉得边关太过辛苦,不忍心让我留下。可是,我真的很喜欢这里。

    顾莞宁当日看了信之后,沉默了许久。

    这封信,只她一个人看过。她甚至没告诉过萧诩。

    沈谨言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应该由他自己来选择决定。她再不舍,也不能罔顾他的心意,强留他在身边。

    “娘娘,大事不好了。”一向沉稳冷静的珊瑚,神色惊惶地快步进来。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瘟疫(一)

    顾莞宁心里略略一沉,神色却极为镇定:“出什么事了?慢慢说来,不必惊惶。”

    珊瑚面色惨然,泪水在眼眶中直打转:“娘娘,边关有紧急战报,皇上正和众臣商议对策。贵公公不敢隐瞒,特意提前让人送信到椒房殿来……”

    便说性急的琉璃璎珞,便连沉稳的陈月娘也听的心浮气躁,立刻张口打断珊瑚:“别说这些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边关是不是打败仗了?”

    顾莞宁定定地看了过去。

    珊瑚迅速用袖子擦了眼泪,快速禀报:“边军里忽然闹起了瘟疫。短短一日,便死了几十个士兵。军医们也束手无策。这种瘟疫传染极快,若不及时遏制,只怕会很快在军中传播开来。”

    怪不得珊瑚会这般着急。

    季同也随沈谨言去了边关。

    边军伤亡颇重,缺少能领兵的将领。沈谨言人在军中做军医,并无性命之险。顾谨行在征得沈谨言同意之后,将季同派出去领兵打仗。

    季同身手骁勇,胆大心细,很快便在一众低级将领中崭露头角,立下不少军功。照这样下去,很快就能凭着军功升做中等武将,有资格领几千士兵上阵。

    季同的亲爹是顾家家将,季同自小就在暗卫营里长大,最大的梦想便是上阵杀敌。之前一直在京城当差,分身乏术。如今梦想成真,虽然危险,倒也畅快。

    季同壮志得酬,珊瑚心里也十分欢喜。

    今日骤闻边军里闹了瘟疫,想到季同随时可能被传染上,珊瑚岂有不急之理?

    陈月娘也没了往日的镇定,神色陡然白了。

    瘟疫!

    这两个字太过可怕了。

    若是发生在人口分散之处,尚能隔离患病的人,避免瘟疫扩散。士兵密集之处爆发瘟疫,堪称一场灾难。

    季同在军中,顾福在军中,沈谨言在军中,顾谨行也在军中……

    陈月娘越想越是惊惧不安,下意识地看向顾莞宁。

    珊瑚珍珠等人,也一起看了过去。

    ……

    顾莞宁面色沉凝,眉头紧皱。

    边军战报滞后数日。也就是说,军中开始有瘟疫至少也是五六日之前的事情。这几日中,瘟疫是否已经传遍全军,还是被严格地控制起来?

    沈谨言虽然年轻,医术却远胜那些普通军医。军中有瘟疫,以他的性子,不但不会退缩闪躲,甚至还会主动上前……

    还有顾谨行,刚打了几场胜仗,偏又遇到这等糟心事,也不知他能否撑得住。

    各种各样的念头,一起涌上脑海。

    顾莞宁一时心乱如麻。

    “娘娘,”陈月娘见顾莞宁神色不佳,心中颇为忧急:“娘娘正怀着身孕,不论发生什么事,当以腹中的孩子为重,万万不可动了胎气。”

    珊瑚等人也反应过来,纷纷出言劝慰。

    顾莞宁定定心神,缓缓说道:“放心,我知道轻重,自有分寸。”

    顿了顿又道:“军中闹瘟疫,非同小可。边军定已想办法应对,若有战报再送来,随时来禀报。”

    ……

    此时的金銮殿,也被凝重的气氛笼罩。

    就连口合心不合的王阁老崔阁老,也无暇再做口舌之争,各自放下成见,低声商议起应对之策。

    坐在龙椅上的萧诩,此时眉头紧皱。

    兵部卢尚书一脸忧色地拱手禀报:“……原本十万边军,已经折损了三万多,剩余六万多士兵。再有增援的几万驻军和已经抵达边关的神卫军,边关将士达十几万之多。虽说分做数个军营,每座军营里至少也有两万士兵。”

    “这份战报里所说,是边军一个军营里先有了瘟疫。死去的士兵尸首俱被处置妥当,那座军营里的所有士兵,正一一检查,是否染上瘟疫。瘟疫爆发得太快,来势迅猛,军医们在短时间里还未弄清这瘟疫是从何而起。只能先熬煮一些常见的预防马瘟的药材,让士兵们先喝下。”

    “这样一来,军中现在最缺的,便是各种药材。”

    大军开拔之际,各种常见的药材也是军资之一。不过,军中士兵太多,生病的人一旦多了,药材根本不够用。如今又出了瘟疫,药材一定十分紧缺。”

    “微臣恳请皇上立刻下旨,征集药材运送到边关。”

    萧诩毫不犹豫地点头首肯:“准卢尚书奏!周尚书,立刻拨银给兵部。”

    户部周尚书也不哭穷了,肃然拱手领旨。

    顾海也拧着眉头,心思沉重。

    边军打仗,本就辛苦。再来这么一场天灾,简直让人生出天亡大秦之感……

    顾海深呼吸口气,将这个莫名的念头抛开,上前一步说道:“军中有众军医在,平日也有预防各种瘟疫的举措。此次瘟疫来势汹汹,不知因何而起。也不知军医们是否能找到应对之策。”

    “臣恳请皇上,立刻派出宫中太医,再征集一些京城名医,将他们一起送到边关。或许能更快地抑制住瘟疫。”

    从这份战报发出到京城,已有几日,太医们到边关,又要耗费数日。便是赶去边关,也未必来得及。不过,此时也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了。

    萧诩准奏。

    ……

    太医院的尹院使,在接到圣旨之后,面色颇有些难看。

    一众太医也有些惶惶不安。

    他们在宫中待惯了,哪里禁得起奔波之苦。

    再者,瘟疫爆发之初,死的人最多,也是最危险的时候。等研究出抑制瘟疫的药方来,还不知要死多少人。而且,就算研究出药方立下大功,也未必有命回京城。

    边关可是一直在打仗,根本不太平……

    尹院使清了清嗓子,朗声道:“皇上有旨,吩咐太医院要派出十名太医,日夜兼程,赶往边关,研制药方抑制瘟疫。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